查看原文
其他

结构设计出身,留法学建筑,做了一个人的事务所,专访unarchitecte/张赫天建筑师事务所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国设计3分钟 Author 勺子在巴黎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来源于法国设计3分钟,作者勺子在巴黎
大家好,抱歉很久没有更新了。从九月份开始,“我开事务所系列”又重新回归啦。
这次勺子采访的是自己的老乡——张赫天。由于采访过于精彩,篇幅很长,赫天在这集里会给大家聊聊自己的项目和设计心得,以及自己开“一个人的事务所”的感悟。

插图作者:7
张赫天,1976年生人。现任unarchitecte(张赫天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superstructure(上层建构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董事、总建筑师。
2003年赴法留学,期间在巴黎贝尔维尔国家高等建筑学院获建筑硕士学位、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硕士学位。曾就职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及弗朗西斯·霍建筑师事务所,并同时在巴黎创办“中法建筑交流学会”从事建筑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回国后先后创立了unarchitecte(张赫天建筑师事务所)、cutscapearchitecture(研造社)及superstructure(上层建构)三所建筑设计机构。
事务所项目发表于国内外权威建筑网站(Domus, Detail,Dezeen, ArchDaily, Gooood, Designboom, Architizer, etc.)及刊物(C3,WA, CA, TA, UED, BOB, etc.); 并在德国和国内多地参展;在美国获评为2014年中国七个最佳建筑之一、2020年Architizer当日之佳;荣获第五届中国营造奖,首届建筑新传媒奖,意大利那不勒斯国际经典文化建筑奖、意大利国际卓越设计奖、2019年欧洲ARCHMARATHON Selections @MADE EXPO建筑大奖教育类第一名等。
(摘自www.unarchitecte.cn)

勺子:赫天你好。我们有十多年没联系了吧。最近看到你在麓湖做浮桥,想看看你这十几年都干了啥。这一看不得了,发现你得了好多国际大奖。我就萌生了采访你的想法。我之前看过其它公众号对你的采访,发现你的很多项目很有趣而且“非常规”,也是建筑师一般不常接触到的项目类型。你的解决手法也很“超常规”。能说说你做这些项目的灵感来源么?
张赫天:你好。“灵感”是个很有趣的词。我个人认为,或许是有灵感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长期积累和酝酿过程。在最终的结果中,灵感可能只会是很小的一部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形成的发现问题、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第一个比较“非常规”的项目,应该是从2016、2017年开始的吧,是在广东惠州罗浮山做的一个谷林攀爬乐园。
它很有趣,是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国学小学内,校区大概有60亩地,其中有20亩地是一个小山谷。山谷里面长满了当地的一种类似于凤凰木的树。这种树长得很快,很直很高,但是并不粗壮。他们那边每年有台风来的时候,纤细些的经常就折断了。 
校方想利用这块场地来让他们的学生活动,而不只是这么一片荒草丛生的树林。我曾经想过做大大小小十个平台,一级一级顺势而下延展直到旁边的水库。但是业主希望在保证孩子们能快乐玩耍的同时,还要控制住造价。所以后来想了很多办法。
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换一个高度去亲近自然,而不是在树下这样简单的玩。孩子们其实都很爱爬树,因为他们也希望到高处去探究平时到达不了的自然。
最终就想到了绳网。因为首先它轻质,可以利用树木作为它的结构,而且相对便宜。
但这个设计无法绘制完全准确的图纸,因为很难把山谷里所有的树木都准确定位,起伏的地势也让标高错综复杂。更不能做张大网直接套下来,因为树还是有树冠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任意相邻的三棵树来连线,形成一个三角面。这样树林里就会形成几百个完全不同的三角面。在树木过于稀疏或者树木不够强壮的地方,就增加立柱做支撑。
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其实是动态的,也是交错的。从最初的图纸、到衍生模型,再到最终实现的空间形态,方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
比如完成大体方案设计后,我和当地施工人员一开始做前期定位和塑型时,是用玻璃丝绳代替绳网,用竹竿代替立柱,临时连接所有的树木的。这样就形成了由数百个三角面组成的高于谷底的面。然后我们在现场用了三天的时间去调整这个拓扑面。
最终我们调整出来的拓扑面是基于诸多因素思考的结果:树木的高度、基地的特性、安全高度以及孩子们丰富的活动路径等其它的设计要素。除了这个森林中跌宕起伏的白色海面外,还设置了很多节点,比如像DNA一样旋转的爬网,像水母一样飘在森林上方的半球状空间,还有像虫洞般的吊笼,八角迷宫等等。
网下地面上孩子们能玩耍的区域也是被规划和限定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通行,这既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又保证了他们玩耍的路径和趣味性。 
这时候我们开始让工人们测量所有玻璃丝绳的长度,然后编成表。表格里的几百个三角形,没有一条边长是一致的。然后我们把表格发给制作绳网的厂家。
找厂家也是一个既艰辛又有趣的经历。原来在法国屈米事务所上班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要用哪种材料,你就要自己向厂家了解这种材料:哪些特性?如果运用?造价是如何的?如何替甲方来节约,同时还要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我先上网找。中国南北方各有一个绳网的生产基地。北方的离我们比较近,比较好控制,在山东滨州。一开始我开车到那儿去转了一些厂家,但是这个效果并不佳。厂家一旦知道是如此复杂的情况,基本上就打退堂鼓了。他们愿意做的就是那种规则图形的防坠落网。 
后来我就开始给网上查到的滨州的很多厂家打电话,等打到第五十多家的时候,才最终成功地定制了这批产品。当时我打到最后这家的时候,老板以为我是已经做了多年绳网生意的专家。 
因为整个联络咨询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这种材料的过程:比如说,它是麻制的还是丙纶的还是工业涤纶的,是线的还是丝的?绳径需要做多粗才能满足承载力?绳索之间的网扣应该是搭扣还是锁扣,网孔的孔径该是多大呢?每平米不同粗度、不同网孔、不同网扣的绳索的重量又是多少?等等,这些同时也和材料的价格和人工费都有关系。这一切的一切,到最后我都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
也正因为我对这个材料的了解,帮着厂家出谋划策,厂家才愿意承接这个如此复杂的项目。最终把这些东西都拉到现场,还有各种安装和构造上的问题。比如说,不能限制树木生长,刚才说的那些玻璃丝绳最终会被换成钢缆。那么这个钢缆和树木交接至少要有枕木啊;还有钢索该怎么紧、紧到什么程度,等等。 
当年这个项目做了大概10到11个月吧。期间经历了4次台风,但是没有一棵树倒下。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这个攀爬绳网体系把整座森林联成了一个整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项目和设计。如果这片森林变大,我们的绳网还可以继续扩张。这也恰恰回应了我们最初的动态生成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像是一个空中迷宫,可以享受的迷宫,孩子们无论停留在哪里都是自然的安排,身体的每次摆动都和森林的摇曳紧密相连。他们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上,最大限度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而整个过程对于建筑师来说同样是一个编织、攀爬与摸索的过程。攀爬绳网就像块茎(rhizome)体系一样,从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在不间断的水平蔓延、成长。这个体系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设计永远不会有固定的终结形态,它会和森林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周边的城市赶过来,陪孩子们攀爬的同时,却让自己也找回了童年的欢愉。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孩子。
罗浮山谷林攀爬乐园,设计:unarchitecte  摄影:unarchitecte

勺子:这个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还真是复杂和艰难,不过这也是设计的乐趣所在吧。我看到后来你们还做了其它服务儿童和青少年的项目。
张赫天:是的,我在网上发布了这个项目之后,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接到所谓的奇怪和“非常规”的项目。
有一家知名的幼儿教育集团联系了我们。他们有百余家幼儿园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一家在南昌的幼儿园,内部有一个两层通高大概100平米的大厅。业主一直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一直没想好要做什么。后来看到罗浮山谷林攀爬乐园之后,他们就请我在这个空间里再做一个关于绳网的设计。
我做的设计叫做“行走的盒子”。它是一个构筑物,也是一个装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建筑。
孩子们可以从伸出来的“腿”,也就是那些筒体,进入网构每一层的空间去探索,最后又进入核心的组合球。我们更多的是赋予孩子们一个异于平时常见的规则空间,让他们可以在里面进行持续的探索。
如果剥离开墙体,这个空间其实是一个由周边正交梁柱围合的笼子。而这个装置倾斜扭转、做势行走的姿态,表达着对探索未知和自由思考的追求。所以孩子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这个行走的盒子的某种拟人的精神含义。这些都会在嬉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这又回到咱们最初说的问题,所谓灵感或者想法,其实都是在过程中酝酿和养成的。 
灵宝儿童成长中心,设计:unarchitecte   摄影:斯曼、张赫天
当然也有少数项目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说后来做的灵宝儿童成长中心。当然,这种所谓一蹴而就也是平时积累而来的观察和敏感度,渐渐的形成了时快时慢的感知。当然,我还是期待所谓灵感是思考过后的最终呈现,而不是拍脑袋的一个想法就被做出来了。那种很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灵宝这个项目也很有趣,是一个幼儿园的改造项目。它位于三门峡下面的一个县级市。项目现场周边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旁边有一个新建的小区,但是另一侧就是老旧的住宅区,甚至对面还有一个烂尾楼。
我的想法首先是这个幼儿园应该给这个社区带来积极的因素。它应该是一个孩子的乐园,甚至是一个社区公园。另外一点,虽然这个乐园将成为这个社区的焦点,但是同时它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跟这个城市发生交流和沟通。孩子们既可以向成年人和这个城市学习,同样成年人也应该向孩子们学习。
所以这里不但考虑了项目的完整性独立性,还考虑了它的城市性。当把出发点考虑清楚了,其实后面的设计就很好做了。
于是我们做了诸多的褶皱——和城市相咬合的围墙,这个边界也基本上是一笔就画下来了。原来的房子立面做得很啰嗦,所以都清理掉了。在形成干净的横线条的基础上,又做了数个增强流动感的探出外廊的滑梯。把场地和这个建筑做成同一个颜色,让整个乐园变成一个整体,然后再通过边界的结合关系返还给城市一些空间。 
这些探入幼儿园的场地的城市空间里,会发生很多故事。比如说,小商贩在这儿摆摊都没有关系。孩子们可以跟他们学习一下,观察他们的经营之道。还可以看老人下象棋呀啊。甚至市里面还免费给赞助了好多体育活动设施。市领导也带了两百多人的团队来参观。
最终的效果是显著的:当项目建成之后,周边新区的房价涨了10%,旁边的烂尾楼也马上就有人来谈接盘。这里带给这个社区的不只是一个幼儿园,也贡献了一个提升社区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
做了这么多儿童或者青少年项目,一直会有一种责任感。这些项目最终是要对孩子们负责的。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毕业,我希望这个场所能对他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甚至由此可以具备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使得他们未来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不会惊慌,也不会放弃。他们始终会带有某种好奇的心态和观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灵宝儿童成长中心,设计:unarchitecte   摄影:一号公社、张赫天  
 
勺子:这就是建筑师的责任感吧。一个小小的项目也可以是美好童年的回忆,成为城市的有益细胞。
张赫天:说到这里,你大概也能感受到,除了把握项目的概念和细节,我也会同样关注材料和构造
这又引发出另外一个话题:从个人来讲,我对极简并不反感。但是当下的很多所谓极简的项目,应该是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结果往往是简陋和乏味的。而材料多未必就会乱,同样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态度,甚至赋予空间更多的情感和含义。
比如说紫禁城红墙茶室,还有吉林经典艺术博物馆。甲方有实力,让我有可能在适合的情况下,使用更多种类的材料。也就是说,这里面也会产生大量的构造设计。当然,单一材料也可以产生有趣的构造,那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说在做一些特殊的室内或者改造项目时,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采用超出常规种类的大量的材料,甚至会探索一些在建筑中极其少见的材料的用法,在获取丰富的同时,达成统一的效果。
在紫禁城外的红墙茶室项目里,外立面采用了拉丝不锈钢来柔和地映射那有六、七百年历史的紫禁城外的第二道宫墙。在室内,就使用了意大利和北京房山的石材、亚克力、镜面不锈钢、金属网、竹木等大大小小上百种的材料,甚至一种叫做盲沟的合成树脂。但这些丰富的材料的变化和组合,都会分别被包裹在不同的封闭的空间内部,而在外部的空间里它们是保持统一的。
在那样一个独特的场地,其实就算盖一座庙,也赢不了那座墙(紫禁城外的第二道宫墙,勺子注),不如相得益彰,实现一个时空交错的城市节点。
紫禁城红墙茶室,建筑师:张赫天、张弘   摄影:王祎、陈溯、张赫天  
后来的吉林经典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私人藏品。而甲方希望这个空间本身就是一件尊贵的收藏品。我采用了灰白相间的水磨石作为主基调,用回旋的墙体来控制整个藏馆的空间秩序。进而在不同区域内通过各异的材料调节这种秩序的张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发声,时而高亢,时而柔美。
在北京做的“一间小店”医美店里,用了浅灰色的毛毡,这其实跟构造也是有关系的。在20平米左右的空间里要解决四个功能分区,所以把内墙做成了倾斜角度不断变化的双曲面,让这四个空间里都不觉得局促。而墙面的材料须满足吸音要求、体现医美店的素雅氛围,又要在墙面上产生一定的肌理,同时还要便于安装而不至于出错。所以最终把面材毛毡定制成鱼鳞状。这样便解决了上述的所有问题。
吉林经典艺术博物馆,设计:unarchitecte   摄影:晓柒、张赫天  
 
一间小店,设计:unarchitecte   摄影:张赫天
对我来讲,构造设计可能是施工图设计的精华。我一直认为施工图是重要的设计阶段,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方案设计。
在施工图设计中,你可以去调整、完善甚至是局部推翻之前不合理的地方。要做好构造设计,就必须了解材料。
比如说灵宝幼儿园项目,如果和马岩松的四合院幼儿园相比的话,我们每平方米的造价可能都不到它的1/5。但是,在这种预算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依然需要有办法去处理各种构造。
比如说孩子们容易弄脏墙体,但是我们又不希望做踢脚线。这时候我们就选用了各种颜色的黑板漆。还有学校围墙的金属围栏,我们通过L型的截面就解决了2.4米高的竖向栏杆中间没有任何横梁。同时这种栏杆还可以在场地内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其实我刚回国的时候,对构造的认知是比较少的。这也是在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了乐趣所在。甚至会发现一个构造往往会影响整个空间的效果。近期做的成都麓湖的一个临时展棚——A8泡泡屋,这里用三公分直径的钢管最后达成了大概5米高度11米跨度的异形空间。这其实也就是构造的魅力所在。
A8泡泡屋,设计:unarchitecte;摄影:unarchitecte
 

插图作者:7

一个人做事务所的感悟:
勺子:上次我们重点聊了你做的项目以及设计的灵感来源。其实每个建筑师的灵感来源都和他的经历和积累分不开。我记得当年你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也是挺活跃的,经常组织交流活动。能谈谈留学法国的经历对你执业生涯的影响么?
张赫天:其实我是学结构设计出身的,但是毕业之后一天结构也没做过,直接就做建筑设计了,这也主要跟我个人的兴趣和机缘有关系。
我出国之前已经工作5年了。第一份工作在哈尔滨,那时候还很懵懂吧,对建筑兴趣还不是特别大。
后来到了北京,去了一家台湾事务所。台湾老板其实并不做设计的,但是他很喜欢买书,收集了大量国外的建筑书籍。但是真正看这些书的人并不多,却让我受益匪浅(笑)。这些书向我打开了一个建筑的世界,让我开始有了一些领悟。 
那时候,我做设计渐渐有了自己的感觉,毕竟学习了很多。但是每次完成一个设计后,我就会觉得不安,觉得自己还是想真正意义的去创造点什么,觉得一定要出去看一看。
后来一切都成熟了之后我就去了法国。到了法国第二年,我就意识到,创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哪怕只是创新0.01%,都是很难的事情。通常能够把自己的所学用在合适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用好,解决了问题,便已经很不容易了。
出国之前我就对规划比较感兴趣。我觉得如果想把建筑做好,必然要去了解甚至熟悉它相邻尺度的学科,比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又是机缘巧合,我在法国先后修完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硕士。而在最后攻读建筑学硕士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景观也充满兴趣。这并不是指纯景观,而是跟建筑紧密结合的景观。 
那个时候我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要在学校学习,也时常需要去事务所上班。我还和朋友们成立了中法建筑交流学会,组织了很多活动,包括作品交流、新生介绍、欧洲考察、博士沙龙、工地参观等等非常多的活动。
我一有时间就会在欧洲到处旅行看建筑,到过大大小小四百多个城市。我逐渐发现自己会很关注与建筑巧妙结合的景观。我也在琢磨理顺一些思路,自己的几个建筑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体现了这个想法。可能就是从那时,我开始一点点的寻求建立自己的设计方式和体系。
当时大概是07年吧,我给这个概念起了个法文名字:Paysage Transversal,翻译过来就是“剖面景观建筑”。
剖面建筑这个提法早就有了,我试图通过剖切景观来生成建筑,利用现场地形地势的剖面影响甚至主导建筑,或者成为建筑的出发点。这个想法也是后来回国开的第一家事务所的名字来源。“cutscape”就是此前法文名字的英文精炼,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词汇。
留法收获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critique——批判。这其实是个中性的词,它既不是批评,也不是做出某种过度的判定,而是建立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这可能是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这种认知促使我扩展思考的边界,并在触碰到新的思想和问题的时候,知道该如何面对,如何思考、接受、或者排斥。这也让我保持了一份敏感和继续去探索的渴求,不断推动自己前行。 
 
勺子:我采访过很多在法国和中国执业的独立建筑师。大部分法国独立建筑师是一个人工作的,而大部分归国的建筑师是合伙开事务所的。你的情况正好反过来。unarchitecte可能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国内的“一个人的事务所”。能请你给大家聊聊你的状态么?
张赫天:这里只讲关于在unarchitecte的工作状态。
我刚回国初期也有合伙人,甚至还收购过一家乙级设计院,大概2016年的时候开始自己执业,成立了unarchitecte。
一开始觉得有一些力不从心,但是后来渐渐的就开始喜欢一个人的状态了。从设计方面来讲,有些时候我可能画一根线都要想很久,但是如果我把这件事情全想清楚了,那么这件事情就定下来了,可以执行下去了。 
另外自己做也比较自由,比较放松,没有任何成本上的压力,也没有对项目的过分依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可以选择项目。
虽然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但也还能应付得来。首先是谈甲方,然后做设计,跑工地,媒体交流。然后要更新自己的网站、事务所作品集等等。
这个过程,其实不只是设计。要盯工地、而且要无数次的去,才能保证效果和完成度。然后要发表项目。
就拿发表这件事情来讲,需要拍照片选照片,需要回执发表专用的平立剖面图,需要写说明,翻译,之后要复译,最终形成一整套资料,然后才可以去发表。事情确实很多,还包括平时日常简单的出纳和财务工作等等。
不过一直以来我还有一个“桑丘”,就是追随堂吉诃德的桑丘——我的模型师傅。他一直跟着我好多年,因为这个切模型的时间我实在是没有了。
当然也确实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在做,我也会有一些配合的很好的施工图团队,我在需要讨论节点,配合我绘制施工图的时候,就会去找他们,一般都是按项目来合作的。 这两年还合伙成立了一个设计兼施工的公司,上层建构superstructure,这个当然是有团队的。

有时候也会和大型设计院合作。我曾经和一家北京甲级设计院合作并主设过国家的涉外项目。比如中国驻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的大使馆经商参赞处等。这些都已建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建筑师:张赫天、张弘   摄影:张赫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建筑师:张赫天、张弘   摄影:张赫天
 
当然我的业主大多以私人为主,而且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私人定制。这也恰恰符合了我对设计的要求。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慢工出细活,我一直跟甲方说没有又好又快,也没有物美价廉。当然,未来的一两年我有可能找一个机会去参加投标。此前我一直没有去尝试,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
这些年我接项目一直有一定的原则,大概有三点吧:第一个原则是,这个项目必须是真实落地的项目,它必须是要建成的;第二点是,我跟甲方必须得相互欣赏,双方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认同的——对设计对美的认知,会产生相互的信任;第三点,我需要甲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一半后,才会开始动笔做方案。 
对于方案,通常我都会尽可能的考虑各种可能性。有时候我可能最终只想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当然也有可能会有两个都很满意的。这个时候我会在原有设计费不变的情况下,把这两个方案都做出来。 
除了政府的项目和地产项目,一般私人业主的项目,基本上我第一轮就会通过,有调整也都是细枝末节。方案确定,我开始施工图设计阶段。确认施工图完成后最终配合和指导完成施工。 
我的取费标准在国内属于较高的,这和设计水准和制图的深度也是关联的。私人定制,从头盯到尾。出差也会比较频繁。我的甲方都会很愿意支付差旅费来请我去经常盯下施工。所以有时即便是2000平米的室内设计,都要可能要去个二、三十趟。 
这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我一般接到的项目不会太大。通常来讲就是一万平米以内。我做过很多几千平米甚至几百平米的小项目。其实一开始我对这样的项目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可以控制的更紧密、更全面,相对也更容易出彩。这样的项目做的多了,会想要新的挑战,做更大一些的项目。我的项目以文化和教育类为主,这也是我比较擅长的方向。
在工作闲暇,我还有挺多兴趣跟建筑有关,比如说电影。受到我父亲的影响,我对红木和奇石也很感兴趣。最初只是父亲研究这方面比较深,我希望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后来发现这些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景观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里面,我也算是有些感悟吧。
我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在法国的时候比较单纯,想的事情也比较简单。回国之后,很多事情都要综合考虑。我这样的建筑师,最关注的还是自由。设计可能就是我对自由的一种表达,赚钱基本是第二位的。就像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说过,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就要忘记赚钱,那只是一个副产品。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建筑师也是很难饿死的,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没有项目的时候你可以去设计家具、灯具和各种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就像佐藤大这样的建筑师。我个人对物质没什么要求,也不追求大型的设计机构,这可能也是我能做独立建筑师的先决条件。 
一个人做也确实会很累,但总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因为这一点点的积累会渐渐地形成一种力量,让你在行进过程中,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一些改变。就像路易斯·康,他这一生只有17个建成的项目,但个个都是传世珍品。我觉得,如果我三年能做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30年就能有10个了。这对于我来讲便足够了。 
当然,我并不是那种始终热爱建筑的人,有时候我也会讨厌设计,甚至有时候会很沮丧。大多数原因是觉得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才华还不够。还好我可以很快调整回来,就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可以很开心、快乐了。
 

ARCHITIZERfeatured ' Lingbao Children's Center ' as The Project Of The Day.
国际权威建筑设计网站发表“ 灵宝儿童成长中心” ,并将其评为当日最佳项目。前后两天的当日最佳项目分别来自OMA与Nendo。
 

Archmarathon建筑奖 Selection Award - MADE expo 2019,教育类建筑第一名
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经评审选出的全球28家事务所受邀来到米兰,按门类被分为14组捉对评比。“行走的盒子”获得了教育类建筑第一名。 
评语:  这个项目展现了建筑师对儿童视角极其细腻敏锐的感知,以及对自由空间和开放的创造性空间的突出设计能力。
 

DETAIL featured 'A Walking Box '.
国际权威建筑设计刊物DETAIL德文网站发表“ 行走的盒子 ” 项目。
 

Domus featured ' Climbing Park of Luofu Mountain ', 国际权威建筑设计刊物Domus意文官站发表“罗浮山谷林攀爬乐园 ” 项目。
 
勺子:能做个快乐的建筑师挺好。有很多学建筑的学生联系我,希望能更多的了解这个行业。那么你对这些未来的年轻建筑师有什么建议么?
张赫天:我觉得应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开始有所准备。那个时候他就应该去尽量的丰富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因为只有他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在毕业的时候去已经找到自己方向的人那里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事务所。或者有机会去那些知名建筑师的事务所,在那里继续的寻找并确定自己的方向。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就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我想人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快乐。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快乐。找到了方向,坚持下去,就会是快乐的。
快乐有很多种,有大快乐有小快乐。平时喝杯酒,吃个冰激凌可能就很开心。可是有些快乐可能是一生都未必能达成的,那需要坚持的动力和持久的耐心。可能也不必清晰的知道终点到底是什么,只要知道方向没错就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即便你永远都达不到那里。坚持走下去,就足够了。
在行进的过程中,总会有阶段性的成就,会受到鼓舞也会坚定信念。Domus意文网站首页发表, Detail官网发表,Architizer当日最佳,在意大利的建筑马拉松(ARCHMARATHON)这种正式的国际评选中胜出,等等。
这些不曾想到会获得的小成绩也的确给我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每次这样的小快乐之后,我会很快放下,继续再往前走。我想我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止这些。这些快乐依然是短暂的。只有继续前行,才会有持续的快乐。
在这一点上,我期待有更多的unarchitecte,有更多的人能够可以不畏渺小并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力量(the tease of greatness)。虽然哪怕到现在,我接项目的时候依然会有一些激动甚至有一丝紧张,但是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保持锋利、敏感和清醒,才会去不断的自省和探索。这可能就是我对所谓青年建筑师的建议吧,虽然我现在应该也还算是青年建筑师吧?(笑)
勺子:赫天,真的很感谢你。我都被你感动了。希望你能继续寻找自己的大快乐。也希望年轻的建筑师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坚持下去。


联系方式
网址:www.unarchitecte.cn
Dodo Art Museum, Beijing, China
office@unarchitecte.cn
IFC, Beijing, China
office@superstructure.com.cn 

扫码关注“法国设计3分钟”
法国设计大餐
待我慢慢上菜
联系方式:frdesign3min@126.com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专访|社区营造,从跟“人”打交道开始:和“一专一村”摆龙门阵

专访|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专访张之杨:始终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先锋者

零壹城市专访|互联网思维下,理性也能创造“有趣的生活方式”?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实录

张一戈:设计与运营总打架,打着打着……结婚了!

孙树瓅:“锱铢必较”应是建筑师的工作态度

专访waa未觉建筑:如果经常看到一个人出现在很多的社交场所或公共平台,那我相信他一定没时间设计

对话DA!丨建筑——肉体的壳,精神的纱

“素人”建筑师谷尻诚:从狗窝到大厦都可以

专访 | 为何肃木丁可以如此新锐?

行业后浪:90后建筑师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 森惠吾 张婕

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Anna Andronova、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

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青年设计师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个人经历

商业空间设计师老虫,他决定将少女的美梦嫁接到商业体

从IBM裸辞的工作党,跨专业申请建筑,圆梦宾大/密大/华盛顿

Brick:要做潜水女王也要做建筑师!(翻译转建筑收获伯克利)

Gap一年再申请入囊哈佛offer,野蛮生长把握当下

从IBM裸辞的工作党,跨专业申请建筑,圆梦宾大/密大/华盛顿

同济学姐多线程备战拿下哥大/UCLA/TUD/USC等顶尖藤校offer

创业7年,从20平米开始,尽管不少建成的项目成为地标,但也没对公司做过宣传

非典型画图狗:她坚持抄绘1年的点点滴滴

兼顾学业与申请,同济学姐获梦校米理建筑历史offer终圆满

工作五年后,我用包含行为艺术的作品集敲响了加拿大顶尖景观院校的大门

8年国美学习经历,非常建筑实习GOA工作,回归乡村做慢节奏项目

"出图狂魔" 执着空间逻辑,青理工学长拿下爱大/曼大Part2项目offer

只要梦想仍在,出发从来不晚!工作党跳出舒适圈勇夺米兰理工

Ming:1/2的转行心 (成功摘得UCB&TUD交互的建筑选手)

Heize:赶图怎能没有女团?(流线式作品获哥大宾大UCL青睐)

Studio Gang:建筑界的“惊奇队长”

景观跨专业保研服务设计,我为用户创造产品的合理性

Maruko:不完全日本申请指南(青春苦短,少女前进吧!)

不愿被“卷”,90后姑娘回到农村:造出一座亭子,火了

梦圆AAM!斩获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阿尔托大学全奖offer(欧洲名校全开图)

Lang:“一张图能说清就别画两张” (囊括欧美英亚名校+奖学金)

在港大接触虚拟现实与VR建筑,毕业后进入米哈游,在游戏世界开辟建筑师的天地

西建大毕业后他到法国攻读了两个学位,之后选择进入公立研究机构

考研党转战留学无悔,执行力满分斩获六所景观名校offer

学员访谈&国际顶级会议发表经历 | 我们对人工智能改变城市,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畅想

Harper Li:斩获伦敦政经LSE、UCL的西浦规划生

Josery:困难但有意义的攀登(第一封offer就来自伯克利的幸运儿)

JW:寻找其他可能性 (英·欧·亚·美景观大满贯锦鲤)

Feng: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北工大学子爆肝藤校)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ina Wu: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Arain:崇尚快乐申请的规划生 (剑桥MAUS项目成功收入囊中)

TT:离哈佛一步之遥的吉建大学子(数张藤校入场券帮助建立自信)

叉叉:辞职脱产,遁入学门 (收获哥大MSAUD的景观生)

不当设计师去开健身房,她把公司估值做到几十亿

Hao:申请是个自省的过程 (死线斗士是如何得到Yale的爱的?)

XD:遇事不决睡大觉(剑桥RIBA2给予的意外之喜)

看建筑鬼才少年如何从恐怖题材电影中汲取建筑设计的力量

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考研or出国?小姐姐坚持自我圆梦世界第一名校

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愿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感谢哈·普·麻·耶的亲睐!)

七年读博,从甲方到乙方,从研究到实践,她成为工业废地景观改造的智囊

从成绩平平到保研第一,南大学姐说一年足矣!

景观转建筑拿下UCB伯克利offer,北林女孩的设计探索之路

5年本科,一年房地产管理硕士,再加两年TUD景观硕士,在荷兰做景观设计师为鸟儿修大坝

设计师  赖建安 | 两万元创业,如今藏品十万余件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实久建筑夫妻档

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异类马岩松

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离开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虹宇建筑的创始人,浙江工业大学环艺老师,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

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丨肯特·拉森后:疫情时代的韧性社区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UDL欢迎大家进行个人经历采访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招聘和求职链接:在UnidesignLab招聘人才和寻找工作

一行品牌推广工作室,做设计师的经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