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在多样化和差异化基础上有效交流与合作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亚洲金融智库 Author 亚洲金融智库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监管各具特色,有广阔的空间来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制度的多元化特点,求同存异、互相借鉴,服务于大湾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金融监管实践表明,在金融开放背景下,内地结合金融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监管规则,为外资机构进入内地金融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有序引导内地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提升综合实力、丰富资产配置渠道;香港、澳门有条件依靠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内地资金“走出去”。在保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三地不同关税区和货币区,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协同发展,促进大湾区跨境监管合作、支持跨境业务产品多元化发展、建立跨境监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反洗钱合作,完善区域性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在多样化和差异化基础上有效交流与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和港澳金融市场模式多样化、各具特色,在湾区金融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条件求同存异、互相借鉴。在保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三地不同关税区和货币区等监管模式,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湾区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港澳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作为内地“走出去”和进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管理平台;广东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大省,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协同性方面,具有同港澳合作的天然优势,是辐射内地的最佳桥梁和纽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金融监管差异化发展的创新空间平台,在发挥各自监管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三地可相互支持、多元化协同发展。
一、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大湾区离岸市场的使用比例,发展多种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以大湾区为突破口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在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已经涵盖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结算、国际贸易融资、跨境融资、对外担保、现金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人民币已渐渐具有本位币和国际货币的双重职能。大湾区融合发展中,资金跨境流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加强,通过发展多种人民币计价产品,提高人民币在大湾区使用比例,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促进大湾区跨境业务产品创新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地金融市场也各具特色,给跨境业务的发展和跨境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大湾区在跨境监管合作上已有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未来可从交易制度、监管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湾区的跨境监管合作,促进大湾区金融跨境业务产品创新合作。
为保障大湾区跨境金融业务产品的顺畅运行,大湾区各方监管主体签订了监管备忘录,约定各方监管主体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协助执行机制,共同打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例如,在2016年、2017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分别就“深港通”“债券通”监管合作问题,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监管粤澳基金方面,2018年5月,珠海金融工作局与澳门金管局签订了《珠澳金融合作备忘录》。为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与澳门金管局在金融政策监管领域的协调、合作与交流,201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澳门金管局签订了《关于相关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合作的备忘录》。与此同时,大湾区各方监管主体之间也通过定期召开监管联席会议的方式,建立了常态化的监管沟通机制。例如,在大湾区保险业监管合作方面,自2001年起,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澳门金管局、深圳保监局和广东保监局已经连续召开了17届保险监管联席会议。
三、促进金融监管创新的相互借鉴
由于港澳与内地在制度、金融市场模式和发展阶段不同,三地金融监管各具特色。为鼓励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三地在金融监管方面均纷纷探究和引进适合当地金融发展的监管制度和模式,创新业务产品监管规则。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可通过“监管沙盒”模式,引进对方先进的金融监管实践和监管创新,减少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监管障碍,探索在金融创新业务领域寻求监管规则的相互借鉴。
继2016年9月香港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保险业监管局也分别设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为企业提供一个创新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内地和澳门现阶段尚未引进“监管沙盒”,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过程中,特别是三地在金融创新业务领域,可借鉴香港的“监管沙盒”监管模式,将对方金融创新在“监管沙盒”中进行实践,待时机成熟后,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予以推广。
以香港“虚拟银行”为例,为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鼓励外资设立虚拟银行,促进普及金融发展,香港金管局于2000年适时出台了《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2018年5月30日对《虚拟银行的认可》重新进行了修订,在统一适用传统银行业监管规则基础上对虚拟银行的监管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内地没有“虚拟银行”这一特有称谓,与之相对应的是“直销银行”,主要通过在线平台经营和提供服务的银行模式。内地可通过设立“监管沙盒”,引进“虚拟银行”这一金融业务和领域创新,将香港虚拟银行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引进内地,在“监管沙盒”内将直销银行和虚拟银行进行监管整合,出台专门的监管规则,明确银行的准入条件和模式要求,在保障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借鉴香港虚拟银行以风险为本及科技中立的持续监管原则,不断拓宽境内外跨境业务的投融资渠道和探索金融监管规则,打破政策壁垒,适应金融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
四、完善跨境监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对布局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粤港澳三地交易和市场的日益紧密,资本市场逐步趋于一体化。随着三地金融市场一体化加深,需要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反洗钱合作,严防各类监管套利和跨境风险传染。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 (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课题组简介
2018年7月,考虑到金融发展在全球大湾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启动,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于2018年11月发布。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已上市发行,这被视为第一本由金融专业人士担纲、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组织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58.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
1.请将书款汇至:
户 名: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账 号:083518120100304006660
在银行汇款凭证用途栏上填写订购“粤港澳大湾区”字样
2.联系人:王玉莎 王雪珂
联系电话:010-63802779
010-63820996
邮箱:13718717189@126.com
淘宝购买链接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京东购买
报告摘编
前言和执行摘要
以“金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与沟通枢纽
第一章: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的金融运行对比
第四节:对标全球主要湾区金融监管
第二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进展研究
第三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与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
第四节:碳金融市场融合是大湾区践行绿色发展、深化金融开放的重要尝试
第五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的新进展
媒体报道
巴曙松领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我院提供学术支持
财经网丨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中国居民实现资产国际化配置
大公网丨巴曙松:香港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湾区,外资银行网点占比过半
央视财经丨海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措施(含精彩视频)
21世纪经济报道丨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模式的探索具有充分的多样性
课题周边
北大汇丰金融圆桌会第一期丨巴曙松等五位金融专家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海闻院长出席第十届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参与发起“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延伸阅读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对话第十三期丨巴曙松主持,王健主讲:中美贸易摩擦与大湾区机遇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等,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整理
本篇编辑:朱伟豪、黄宇宸、张琦杭、鞠諃諃、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