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讨论翻译时,我们在讨论这些



当我们在讨论翻译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上一期中,译鉴君提出了翻译链上的「三重壁垒」,邀请了各环节的从业和相关人员,请他们谈谈自己对翻译的跨界、译作成功和评判因素、「出版级」翻译等问题的看法。


不少专家学者和翻译小伙伴都发来了真知灼见,以下为受访者观点。
当我们在讨论翻译时,我们在讨论这些:
受访者:周小成,北京外国语大学编审(教授)、博士,多年从事教学、科研、翻译和图书期刊出版工作。


译鉴君:如何看待翻译跨界问题?对于通识或专识领域,译者是否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周小成:在这个学科不断融合的学术语境下,关联学科或学科内的跨界不可避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语言文学背景的学者翻译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甚至科技等学术史的学术著作屡见不鲜。因此,翻译跨界不足为奇,尤其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译者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也在不断扩展。何况在信息社会复合型人才教育的大环境下,优秀的青年学子文理兼修者大有人在。


无论是从事通识领域或专识领域的作品翻译,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从事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知识面及学术视野都在起作用。一般而言,专业背景能说明一个人的知识面,但不是绝对的。理学院毕业的人,可能文艺创作能力也很强。而一个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人可能是一名计算机高手,科幻作品创作与翻译的高手不见得非得是文学系、人工智能或生物遗传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关键是译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符合所译作品的内容。之所以划分通识领域和专识领域,是因为通识领域涉及的知识普及性较高。通识领域作品无论是源语的理解还是目的语的表达,所要求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比专识领域都容易达到。译者不一定非得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


译鉴君:对于图书等公开出版物翻译,语言背景和专业背景孰轻孰重?

周小成:对于图书等公开出版物,要求语言和内容都符合相关语言文字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应该说,译者的语言背景和专业背景都很重要。要分个孰轻孰重,确实不容易。这就要看源语作品对译者的要求,只要译者能胜任作品的要求就可以。如果作品本身专业性不强,属于通识领域,对专业要求就不会高,语言能力就重要得多;如果属于专识领域,那外语再好,看不懂原文,也很正常,而专业再好,如果外语能力不过关,那也很难保重正确理解源语,目的语表达自然就会出错。


译鉴君:传播效果可否作为译作成功与否衡量标准?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评判因素?

周小成:传播效果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一部作品之所以要翻译成目的语,就是要把原作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等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介绍到更广的空间发挥其建设人类文明的作用。因此,衡量一部译作是否成功,要看传播效果,看市场的接受程度,目标读者的喜爱程度,看对传播的相关领域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但是,影响译作传播效果的因素绝不仅仅是译作本身,当然译作本身是重要因素。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但却引出了本题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评判译作成功与否的因素既要看作品的传播(外在)因素,又要看作品的内在因素。翻译作品是第二手的创作,是用目的语传达原作者显性表达和蕴藏在作品中的信息及情感。因此,译作与原作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相符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内在因素。内外结合,才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译鉴君:是否赞同或鼓励将技术(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应用于出版译作?技术是辅助翻译还是磨灭创造性?

周小成:我主张鼓励和支持将技术(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应用于出版译作。技术有助减轻人繁重的重复性劳动,机器翻译和语料库能够帮助甚至替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查找资料、核对数据等工作,不止节省时间,减轻体力劳动强度,甚至有助译者对相关知识合理而正确地运用或创新性的脑力工作。因此,技术不只是辅助翻译,还有助译者创造性的工作。原因在于,技术的社会属性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对于创造性应用技术的人,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只对译者敞开创造的大门。


受访者:闫雪莲,墨责(北京)科技传播有限公司副译审、翻译培训师


译鉴君:如何看待翻译的跨界?对于通识或专识领域,译者是否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闫雪莲:理论上讲,译者同时具备语言功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佳的,但现实的情况经常是两者不能兼顾。优秀的译者,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学习和查证,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产出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专业性的译文。专业译员和相关专业领域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译鉴君:对于图书等公开出版物翻译,语言背景和专业背景孰轻孰重?

闫雪莲:这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没有孰轻孰重,只有相互结合和平衡。负责任的译员可以克服困难,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但问题是,委托方是否愿意留足够的时间让译者打磨,是否愿意给出合理的价格,给予译者所付出的大量努力相同的价值。


译鉴君:传播效果可否作为译作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评判因素?

闫雪莲:传播效果,当然是一个衡量标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可否认,受历史背景和个人水平的局限,某些译作最初是有误译情况的,但这种误译不是译者不负责任,而是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背景资料的获得、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等)。具体而言,如果表达流畅自然,又没有知识性错误,应该就是成功的译作了。


译鉴君:是否赞同或鼓励将技术(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应用于出版译作?技术是辅助翻译还是磨灭创造性?

闫雪莲: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发展迅速,当然可以用于出版译作,提高效率。只是对于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来说,技术的贡献还是比较有限的。如果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可以把机辅译文提高一个档次的,译者的创造性仍然很重要,不过确实应该注意机辅译文对自己思维的限制。


译鉴君:您在出版译作中是何种角色(译者、编辑、公司、读者、学者等)以及对于「出版级」翻译的看法

闫雪莲:我做过编辑,也做过译者。在我看来,每一份笔译作品都应当是出版级,不存在“大概翻一下”、“差不多就行”这样的中间极。译者要严于要求自己,编辑要做好把关工作,大家配合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翻译作品。


以上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公众号意见


也期待更多的读者朋友来稿mozetg@bjmoze.com分享珍贵经验来稿近期会陆续在译鉴堂发布



-END-


本文转载自:译鉴堂公众号

本期编辑:杨莹YOUNG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此文章是出于传播行业资讯、洞见之目的,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young@lingotek.cn,我们将及时调整处理。谢谢支持!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语言服务行业公众号

语言服务行业视频号

【往期回顾】
行业规范

《笔译服务报价规范》

《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

《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

《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

《口译服务报价规范》

《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

《翻译服务规范 第2部分:口译》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规范》

本地化翻译和文档排版质量评估规范

前沿动态

官方发布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对外译制规范》行业标准报批稿公示

官方发布 |《2022中国主流AI翻译机竞争力发展报告》

重磅!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详细版发布

北外发布2021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

教育部发布:外语词中文标准译法(1-13批)

行业观察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文读懂本地化

关于语音翻译,你了解多少?

语音技术助力翻译和译后编辑

翻译业务迁移至云端的“五个半”优势

字幕行业“危在旦夕”?它……会消失吗?

字幕行业“危机”之下,SUBTLE能否力挽狂澜?

字幕与机器翻译的碰撞,催生了哪些新职业?

字幕新时代——字幕与机器翻译碰撞带来哪些新岗位?

确保翻译质量的四种方法:最深的爱意不露声色 最好的翻译不留痕迹

精品课程

计算机辅助翻译精品集训营-四期课程联动开班!

喝一杯奶茶?or 参加一场翻译技术实习营?!

远程口译与技术工作坊:远程口译技术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精品课程 | 云端CAT-YiCAT专题

精品课程 | 云端CAT-Wordbee专题

精品课程 | 云端CAT-译马网专题

精品课程 | 云端CAT-云译客专题

观点洞见

面向业界的澳洲翻译本科口译教学多维透析——蒙纳士大学荣誉院士秦潞山教授访谈录

专访 |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专访 |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专访|李光华:AI如何赋能影视译制?

专访|刘海明:本地化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专访|刘开军:影视翻译的就业前景如何?

专访 | 一者科技周冰靓:如何更好地管理语言资产?

中国访谈丨中国翻译协会高岸明:翻译为沟通中外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中国访谈丨中国翻译协会黄友义: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中译外”

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提升语言管理成熟度,助力“一带一路”企业走稳走远

技术科普

实践答疑 | 术语管理技术分类与工具介绍

译技术 | 机辅翻译:YiCAT平台个人版操作方法

译马网大升级,新增12项实用新功能

译技术 | 云译客:“传神”的智能翻译平台

译技术 | 46款免费机器翻译平台大集合,总有一款适合你~

为何要从 Trados Studio® 2019 升级到 2022

必应翻译:微软旗下的在线翻译系统

CAT操作 | 如何使用Trados建立翻译记忆库?

带稿同传:眼睛和耳朵,谁说了算?

搜商 | 4个搜索命令,助你事半功倍

Trados扫盲贴:90%计算机辅助翻译初学者都会陷入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行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