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刘丽珺 郭云飞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重思艺术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使命
ART EDUCATION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重思艺术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使命
周星 刘丽珺 郭云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①近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②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艺术教育工作的历史站位及出发点、发展方向及目标。在“两个大局”交融激荡的复杂形势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这表明了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与实践意义。文化建设包括文艺建设,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关于文化传播与继承的问题。文化传承中的代际承袭关系是文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所传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所建设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传承与建设之间的“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传承时,一方面意味着接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划定界限,所以,传承是以问题回应理性的召唤,是创造性地、有选择性地利用“中华文明”的部分构件,结合中国现今的历史站位和世界格局,守正创新,以求阐明“中华文明”内部的有效基因,指向未来,构建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文化建设中的代际承袭是艺术教育工作的使命与责任。代际承袭,承袭的是文化的先进动力,而代际意味着断裂的存在,不仅仅是知识本体这一方面,还在于运用知识的新兴群体。因此,断裂的缝合方式是艺术教育工作所要思索的,也是艺术教育学科所要解决的。艺术教育产生之初就伴随着丰富的艺术实践性活动,经历了历史钩沉,融入外来思想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现代学科建制体系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由此,只有深入把握艺术教育的学科内涵、发展逻辑与时代特征,提升面对时代之责的艺术教育发展认知,才能更好地迎接机遇与面对挑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轨”体系。
对于艺术教育学科内涵的界定与认知,从广义来看,艺术教育是一种以艺术媒介育人的方式,以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和培育公众艺术素养为目的,集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普及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在分类阈限内,艺术教育揽括了各类育人形式:从培养对象的适用范围来看,包括艺术创作的教育、艺术表演的教育、艺术史论的教育等围绕艺术各维度的育人形式;从培养对象的教育维度来看,包括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围绕艺术各功能的育人形式;从培养对象的教育层次来看,包括幼小中的学校教育、本硕博层次的高校教育等围绕艺术各层次的育人形式;从培养对象的专业方向来看,包括影视艺术教育、舞蹈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书法艺术教育、曲艺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等围绕艺术专门人才的育人形式。可见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内涵的完整性和丰富度。从狭义来看,艺术教育是研究艺术教育本质和育人规律的一门艺术、教育、心理、思政相交融的专业。作为专业,它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产生了各类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学科,它能指涉一定的艺术领域或一门科学的艺术专业知识分支,具有与艺术知识相联系的系列学术概念与范畴群,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指向。专业发展以学科作为依托,以师资作为保障,因此,师资的专业水平影响了艺术施教的成效。这里的专业水平具有三重维度,一是艺术学理性知识或实践性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二是教育和心理原理在艺术领域中融通与实操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历史维度中对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在艺术学科的深入与孵化的专业化程度。三重维度的专业化水平支撑起育人的效果和知识的传递,专业化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专业所具备的稳定研究领域。专业领域要发展,学科建设须推进,以期实现艺术教育学科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面对这个新使命的时候,我们还需回头看历史所遗留的智慧,站在现实角度去思考它把我们带往的一个新方向,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文化空间。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③:艺术教育的经验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艺术实践的结合
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已积累了许多历史经验,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每个发展阶段,艺术教育总是追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而呈现出特有的现实特征和时代风貌,每个历史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文化思潮必然促动艺术观念的形成,影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不禁叩问,面对中国历史发展曾经的困难局势,艺术教育都是怎么面对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案去实行的?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所要迎接的挑战带来了启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实现本土化历程的同时,艺术教育也伴随社会思潮的发展,形成了从革命宣传到开始起步、蓬勃发展,再到迅速发展的特征,艺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具有群众化、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的特点。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艺术教育具有群众化的特点,此时的显著特征是作为革命宣传的利器,用文艺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方针、鼓舞战士斗志、提高战斗能力。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此时的艺术教育工作紧随政治工作和战斗任务,产生了大量的部队文艺活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是中华民族面临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情下,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英勇顽强奋斗。为配合革命形势所需,在苏区建立了宣传队,把地域性歌舞改编为通俗质朴、配合时势的革命歌舞。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生动形象、立意明确的艺术形式,迅速在红色土壤中发展起来,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激励与鼓舞着人民。自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了文艺运动的发展方向后,在苏区相继建立歌舞团、新戏团(工农剧团)、八一剧团(工农剧社总社)及蓝衫团(艺术学校)等,使艺术教育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撤离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来到了陕北。此时的革命文艺工作转向地域民众,开始了宣传教育活动,成为团结群众的重要政治工作。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救国成为文艺宣传的中心任务。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思想和情感上整肃了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创作方向,引导了一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不仅鼓舞了工农兵斗争的气势,也团结了广大群众,增强了战斗力,成为既娱人又育人的有力宣传武器。可以说,它的影响是深广的,它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让群众认同了这种传统形式的新形态,而且让革命艺术教育走向为工农兵、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这场秧歌热潮在今天看来不单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现今艺术教育发展所要缅怀的一个艺术教育的起点。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艺术教育具有专业化的特点,此时的显著特征是为新中国培养专业化的艺术人才。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为部队团体、社会剧团和专业舞蹈学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既要面对当时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生计问题,又要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的两难境况下,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顽强奋斗。中华民族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形势,文艺工作的新任务转向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将原来在战争年代所建立的综合性的文艺工作团体转变为专业化、国营性质的剧团,并逐步发展剧场艺术。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中央直属、中央部委和部队系统的专业艺术性团体,后期成立了业余歌舞团体。从此,舞蹈艺术教育专业化开始起步,创演了大量歌舞作品,中国舞蹈艺术呈现出一片空前蓬勃的发展气象。艺术作品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艺术师资匮乏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第一所专业性舞蹈学校成立,随之舞蹈理论研究逐步开展,这又促使舞蹈艺术教育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相继建立各类艺术学校以及艺术系,对专业化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具有职业化的特点,此时的显著特征是艺术教育出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培养专业的职业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培育大众艺术素养。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在实施层面更加具有多维度的特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是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全方位开放的状态。此时中国人民开始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英勇顽强奋斗。面对这一形势,在中央和各地舞蹈艺术团体和院校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为了能更好地提升艺术专业水平,激发创作热情,1980年8月开始实行各类比赛机制,艺术会演和创演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一时间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等理念影响了艺术专业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围绕着比赛,各类会议如讨论会、研讨会以及艺术节开始频繁出现。与此同时,专业化舞蹈艺术的繁荣也带动了业余群众舞蹈艺术教育大普及和大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能培育人的艺术气质,而且能培育人的艺术心灵,在健全人格的同时还能促发多元智能的联结,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此时的显著特征仍是在专业化与业余化的平行端上继续精进,更加具有科学性。一方面,在培养艺术专业化人才的素质方面,不但要求专业素质在高精深层面的养成,而且注重对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育,融入其他素养的习得,讲究艺术与文化的双轨并行培育;另一方面,在培育人才的艺术素养方面,注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培育观念,以艺术作为美的媒介对国民进行美感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现实,是中国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阶段,但又面临全球经济缓慢增长、国际关系动荡等多而杂的不确定因素,艺术教育最大的变革在于增添了网络化、虚拟化的教学转向,并于某一特定时期成为主体性的教学媒介。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尤其突显了交叉与综合的艺术培育导向,各类艺术专业教育都需要结合媒介技术素养的学习,这也使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视频的直播或录播的方式来进行艺术知识或艺术理念的传达,从而促使对艺术作为传播媒介的各维度研究,这种数字化、视频化、影像化的传与受的关系成为艺术教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地球村的网络化想象,打开了人类选择观看的多维窗口,搭建了人类对话交流的话语平台,如何看待西方价值理念的输入也成为艺术教育尤为重要的育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对艺术教育面临的价值观择选予以很好的指导,为艺术教育全方位、多维度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温床,也为艺术教育拨开迷雾、砥砺前行提供了思辨的力量。
纵观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启示,现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可以“以史为鉴”来“知兴替”,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事件逻辑中看清楚过往发展至今的印迹,弄明白未来前行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艺术教育新的征程上更加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赓续传统血脉、继承中华美学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二、社会发展的实然:艺术教育的现实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实践的结合
中国目前处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社会现实,这段“新征程”的现实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十年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文明的非凡成就基础上,要实现中华民族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复兴,应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持续、深入发力,这其中就包含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而重视并提升艺术教育就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全面规划,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机遇,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的推进,又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内在动力。同时,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不能忽视艺术教育对强国人才所提供的专业通才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挑战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存在区域发展和层级发展的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民众的艺术教育,但其力度和广度都较为有限,合格的、充分的艺术教育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小部分群体,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则处于匮乏甚至缺失的状态。同时,艺术教育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性较强,而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则有所不足,全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还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
第二,艺术教育中存在“重技轻道”的倾向。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多局限在学院式的教育理念,多是注重对艺术方法、技巧的培养,而轻视更为根本的思想道德的引领及审美感受力的培养。艺术教育缺乏引导与启发,对专业性艺术教育来说,仅是培养技术娴熟的艺术工匠,而缺乏具有独特艺术思想、能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大师;对普及性艺术教育来说,只是让学生熟知某门艺术方法与技巧,缺乏融通人类情感和审美感知的能力。
第三,信息时代的知识生产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趋势不可阻挡,这使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对世界艺术潮流的借鉴都变得不可或缺,在此背景下的艺术教育要把握两者的有机互动和平衡,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沟通世界、促进对话,其中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可想而知。
面对新挑战,在“两个大局”的新形势和国情党情的新要求下,艺术教育的综合性特征促使艺术教育学科的综合型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化与融合的综合型。分化与融合的矛盾统一在学科中体现为多元学科间生态土壤的创新程度。如何跨越是学科综合型的核心导向,特别是在新学科目录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中,“交叉”中的叉点、“跨”文化或学科的支点,都是综合型艺术教育学科建构的基点,抓住基点建设,是基面拓展构建的核心要素。中国艺术教育形式自古就是交融一体的,受现代西学影响分化成不同的专业或方向独立发展,以期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现今社会实情所需要的艺术人才是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这里的“专”是专业,而“能”是素养,“复合”则是指在具体情境中调动“专”“能”有机结合,高效产出的一种实践性学理型人才。实践是第一要素,调查是实践的前期保障,理论则是实践的凝练和提升。纵观艺术教育的发展嬗变,它总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实践行为投身于艺术第一线。理论成果的总结与提升为后人学习带来了智慧指引。
第二,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型。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统一在学科中体现为传统转化为现代的效用程度。传统知识为我们现今发展所提供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其精神价值,比如“天人合一”世界观、“以和为贵”价值观、“阴阳相协”人生观等都是中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所独有的认知体系,这些传统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所独有的艺术品格和艺术追求,以及对美的审美感知。艺术教育学科的知识建构是在植根于传统、立足于现代、面向世界的坐标轴中,在守正创新、借鉴吸纳中构建自身话语系统。那么,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述传统知识?如何把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机遇中,有效把握文创产业和乡村振兴为艺术教育所带来的新问题的解题。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型。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统一在学科中体现为知识与能力在应用实践中的转化程度。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一定是学理性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当然,技术层面知识是艺术作为“术”所不可或缺的技能,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技术知识的掌握上,则只能成为技艺精湛的匠人,而要达到“艺”的层面,就需要“道”的介入,这里的“道”不仅是艺术技艺之“道”,更是通达事理、情理之“大道”。把艺术事象放入人文语境之中,能传达社会心声并与之共情。艺术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兼顾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把理论型知识与应用型知识相互贯通。应用型知识与实践经验最为接近,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实践经验,便于再次直接应用,但是缺点是实用性有限、启发性欠缺。而理论型知识是高于应用型知识的,看起来晦涩、实用性不高,但是理论型知识对人的学识素养具有核心作用。因此,理论型知识与应用型知识之间的衔接建构在当下情势下来说尤为重要。
可见,艺术教育学科的综合型发展是体现在衔接点上,不仅是理论与应用的衔接建构,还在于艺术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衔接建构。在艺术教育学科中,有效推进艺术教育学科发展的作用点是什么?或者说,面对新挑战、新要求,艺术教育学科发展要具备哪些新观念?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学科要强调中国性、世界性、本土性和社会性的“四性”统一。
第一,艺术教育学科要强调中国性,它建立之初是参照西方学科体制分类,从最初的西式教育内容到民族式教育内容,再到西方概念中国化阐释内容的不断更进。中国性,在具体教育体制中就是艺术教育应立足于民族性的追求,是对民族文化的深挖与民族价值的拓展,其涵盖人民化、大众化和革命化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既体现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方位。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艺术一直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服务,表达大众心声。同时,革命化是中国艺术形式不断前行的动力,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以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
第二,艺术教育学科要强调世界性,这是中国文化自信前提下对待外来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一种态度指向。世界性的重要指标就是民族性。世界文化格局是多元的,但是在多元格局中,我们必须要坚守中国文化这一元,只有把自身文化立住了、立稳了、立强了,才有傲然的自信和说话的权力,才能为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在互助的文化发展之路上走得稳妥。基于文化民族性的内涵,艺术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也必然是走民族性之路。艺术教育的世界性所内含的民族性是立足于局内与局外的互观视角,在各国民族交流互鉴的平行关系中,进行一种全球性思考。它不仅是对于自身民族性文化的深挖与表达,而且要面向全球多样性文化的一种平等参照式的了解。
第三,艺术教育学科要强调本土性,本土性是中国艺术教育资源独特性之所在。本土性特征又包含了地域性和层级化的内涵。其中,地域性是指区域文化所形成的地理范围与环境特征所孕育而成的文化艺术地域性。在地球村的网络互联现实中,强调地域性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的首要前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域的物质基础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不同地域成长的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具有极大差异,差异性是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层级化是在地理行政区域范围内以经济指标为主要文化特点的区分,主要分为乡土文化、城市文化、城镇文化。经济指标与人口成分等指标对于文化区域块的形成产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是显性特征在起作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文化是隐性特征在起作用。而经济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因素也对区域性文化具有稳定或流动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了对于文化艺术的思考态度和创新观念。这种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和层级化也直接体现在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上。
第四,艺术教育学科要强调社会性,社会性是中国艺术教育本土资源的时代特色所在。社会性特征又包括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内涵。现代性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精神传承,现代化是现代社会技术文明指涉下所渗透在文化层面的实践标准。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中国艺术现代性经验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性特征是对现代化技术文明成果运用的体现。例如,近年在城市文艺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运用高科技媒介融合技术所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均为回望传统文化、弘扬古典审美精神的,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这些社会性艺术作品的产生对艺术教育学科的知识经验建构又增添一笔。
三、时代命题的使然:艺术教育的价值逻辑在于党性思政意识形态与中国艺术实践的结合
艺术教育的时代命题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艺术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它除了以艺术为媒介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感知等之外,重要的是培育人及其思想品质,德艺兼备才是新时代艺术教育培养全人的核心基石。可见,培养艺德与艺才双具之全人是当前艺术教育学科所承担的使命。艺术之才,本是艺术教育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和培育要素,而艺术之德在新时代被凸显,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国家需求和主流价值观被强化的结果。“德”立住了,“才”才能正向发展。因此,要培育德才兼备之人,既要实施艺术教育的学科专业化知识教育,又要纳入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思想层面添加一项品德之维的教育。
从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逻辑来看,对于艺术人才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要为国家服务,发挥在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笔者认为,需要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路径相统一,把个体价值实现与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方向相统一,做到党、国与我三者价值取向的一体化。
首先,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逻辑在于为党育人,育具有党性信念之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到逐步富起来,走过了百年的艰难与困苦的奋斗历程,领导青年在不同的奋斗历程中谱写青年乐章,应答着时代之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面对刀枪弹雨,经受生死之难,来保卫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面对贫穷落后,经受饥饿之难,来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面对“四化”建设,经受改革之风,来发展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面对伟大梦想,承担强国之任,来实现民族复兴。可见,中国青年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党和国家以及时代紧密相系的。因此,对党执政历史的熟知和党性精神的坚守是艺术教育育人的定位。艺术教育在党性精神的感召中,面对时代困境,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艺术实践交付了一幅幅壮丽卓越的历史画卷。党的光辉奋斗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智慧和力量,为我们面对现今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勇气和经验参照。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关系变局等不确定因素太多太杂,我们如何能在这种迷茫与困惑之中拨开迷雾、砥砺前行,党性精神的习得和指引必不可少,犹如启明灯,照亮、坚定艺术教育的党性信念和价值判断。
其次,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逻辑在于为国育才,育服务于国家建设身怀才干之人。社会大环境为青年提供了更加丰沃的成长条件,中国现代化改革和全面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腾飞,尤其是新世纪后,人们的思想变得更为多面、多元、独立、丰富,社会活力显著增加,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建设迎来新发展。这些社会变革为青年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高效与便捷,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技巧更加全面,面对时代环境所给予的丰沃场域,艺术教育在校园和社会中担负着建设国家之才的培养责任。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对青年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艺术教育对青年的培育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层面对人的塑形,还体现在给予青年感知美与体悟美的能力。面对压力和困境,能看到向美向善的一面,勇于直面压力,阔步前行。培养青年有意识地认清自身,把握当前任务与职业任务的内在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奋斗作为前行动力,强化政治思想的学习和精神领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习与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追随党,听从党的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念纳入到自身学习阶段,具体转化为每个阶段的不同小目标。做到将大目标投射于小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时间点段的步骤,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在为理想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依据时代要求、社会形势而调适奋斗目标,向内审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最后,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逻辑在于为我育己,育具有自我价值追求之人。青年群体的个体成长在党性需求和国家建设需要中,把个体价值实现与党和国家需要、社会价值相融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在思辨与奋斗之中发展自身内在动力,冲破思想束缚,开创属于自身的实在世界。这个实在世界是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担负“成大才、担大任”的责任意识。坚定信念、精进才干、潜心立德是新时代青年的一份担当。国家重视青年的成长与培养,青年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开拓创新、联系群众、勇于实践,培育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侧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指导实际,在实际中磨炼与成长,再进行理论化的总结与提炼,才能不断提高理性认知和学养学识。在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任务也是每个个体实践的主要任务,青年作为建设力量的后备军,将是实践任务的主体群体,青年群体具有先锋特质,创新、率先都是青年的优质潜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要实现个人梦想,把两者有机结合,让自己在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奋斗中,不断思考与明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思维深度。面对迷茫,学会审视外界变化而调适内在应变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而世界整体又是历史本身的一个个变化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不断地重回历史现场,汲取先人所创的智慧和力量来观照现实、展望未来。以文化主体性的深刻自觉,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姿态,承袭文化事业。
结语
鉴于以上艺术教育相关核心要素,本文回顾艺术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学科价值和实践策略来阐释学科发展的向度。一方面,从党史经验的历史逻辑,梳理了中国党史发展四大历史阶段中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经验;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剖析了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与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希冀从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双轨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启”明“示”来思考艺术教育学科发展问题。另一方面,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时代命题的价值逻辑,从政党、国家和个体的维度去把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使命与新责任。学理三向度的重思,既是对近些年艺术教育实践层面的重思,也是对新近时代学科语境中总结性的理论探索。在重新思索理论之时,也期望把思索维度重新纳入可能性实践之中的一种价值逻辑策略,主要体现在一要加强艺术教育学科的思政性与课程化的融入,二要加大艺术教育学科的全球性与地域性的融通,三要加深艺术教育学科的理论性与方法性的融洽实用度。通过将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向度的新认知纳入学科已有发展路径之中,推动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思考方向的准确性,以迎接艺术教育学科在新的起点的新征程和新辉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
*基金项目:本文为周星教授主持的2022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阶段性成果;周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新文科研究项目“艺术学领域新文科建设实践”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曹平.思想纵横:胸怀两个大局[N].人民日报,2019-8-5(8).
②新华社.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306/content_6884316.htm.2023-6-2.
③四个历史阶段的表述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6月)。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7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黄昌勇 | 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潮头,共同努力创造新文化
王一川 | 关于推进中华文明符号调研的初步思考
冯双白 | 在文化信仰中追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陈涌泉 |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推动戏曲守正创新
仲呈祥 | 电视文化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再立新功
中国文化报 |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