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档案

其他

韩晓寒:从版画家到影视美术指导

影视美工虽然累,但是这个行当也有自己的魅力。虽然不可能像画家一样随心所欲提起画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在影视作品的一定之规下完成的作品,往往更有效率,也更有故事性。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刘华塘:绮年琐忆

追忆逝水年华
2019年9月29日
其他

王惠中:醉心书画六十年

1王惠中:醉心书画六十年人物小传:
2019年8月15日
其他

游天民:为工人放歌六十多年

游天民:为工人放歌六十多年人物小传游天民,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退休工人。六十多年来,作为一名工人音乐家,他创作了二百多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时代而歌,为劳动者创作奋进的旋律。
2019年7月23日
其他

邵婷婷——用篮球点燃热血青春

邵婷婷用篮球点燃热血青春人物简介:邵婷婷,80后,中国著名女子篮球运动员,篮球教练。小学四年级进入黄石体校,开始专业篮球训练;1996年,进入中国空军女篮,成长为主力队员;2000年入选国家青年队,2003年入选八一女篮,先后四次夺得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总冠军,两次全国运动会冠军。邵婷婷曾经三次入选国家队,2008年,作为中国女篮主力队员征战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中国女篮史上最好奥运战绩。天赋异禀的元气少女邵婷婷出生在一个运动世家,父母都是企业篮球队的主力队员。邵婷婷从小活泼好动,妈妈送她去学跳舞,但缺乏力量和对抗的舞蹈无法满足她的好动天性。9岁的一天,邵婷婷忽然对母亲说:“我想去打篮球。”听到女儿的主动选择,母亲很高兴,便送她去黄石体校学习。篮球队的晏金荣教练第一眼见到邵婷婷,没觉得这孩子特别:瘦瘦的,个子也不高。但是,三天之后,晏老师决定要好好培养她——9岁的邵婷婷在三天的两千米跑步体测中都是第一名,比男孩子都跑得快。进入篮球的世界,邵婷婷的心定了下来,她总是期待着快快长高、更有力量,练好技术在篮球场上飞起来!那时,邵婷婷家住在冶钢四门,她在新建区小学读书。放学后,她最期待的就是爸爸蹬着脚踏车,送她去位于市中心的体委训练一个半小时,再返回做作业。那段时间,邵婷婷总是深夜才能入眠,但是因为有篮球,她不怕辛苦,很知足。父母也支持女儿,风雨无阻坚持送她训练。
2019年7月12日
其他

不能忘却的记忆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2019年7月9日
其他

市档案馆到张家湾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暨调研座谈活动

市档案馆到张家湾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暨调研座谈活动6月20日上午,市档案馆全体党员在馆长江桂珍的带领下,来到结对共建村下陆区东方山街道张家湾社区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并就“创文”开展调研和座谈。活动现场,江桂珍一行与社区党员一道重温了入党誓词,详细了解了社区的发展治理建设及社区“创文”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听取社区书记张秋生关于社区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介绍后,江馆长指出,这次活动是在建党98周年来临之际,我馆组织开展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走进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创文活动是市委的重要部署,是我们市档案馆响应市委号召的一次具体实践行动。在活动中,我们一要做到心中有民,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心中要装着人民、想着群众。今后,我们除了常态化的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爱心捐助、帮扶慰问等活动,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二要端正态度,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作为。要以这次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和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围绕市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展现我们档案人的作为,做好档案、史志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政策依据。三要主动参与,要进一步推动共建发展。半个多月以来,我已经三次来到张家湾社区。对社区的建设我们馆要给予大力支持。既要学习借鉴他们优秀的做法,又要帮助他们共建发展。张家湾社区的经济、产业在整个下陆区来说,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全区37个社区发展排名却挤进了前五名,成绩斐然,值得骄傲。他们凭的是党员敢担当的精神,这种工作的劲头值得我们学习。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社区建设等工作展开服务和帮助,竭尽所能为群众做好各项服务。会中,江桂珍一行还和与会的社区老党员畅谈了建党98周年感想感悟,并向他们赠送了慰问物资。随后,又率馆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各困难村民家中,开展“联系一户居民、实现一个微心愿、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的“三个一”活动。●关于征集“新中国的记忆”档案资料的通告●档案馆开放日,大家都说太!精!彩!●杨世久:一辈子钟情绘画作者:宣教科编辑:卢岚我就知道你在看
2019年6月22日
其他

关于征集“新中国的记忆”档案资料的通告

为更好地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石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黄石市档案馆决定面向全社会开展“新中国记忆”档案资料征集活动。01征集范围1.黄石解放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如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所形成的公报、告示、报纸、刊物、图书、地图、图表、往来文书、印章以及各级领导批示、记录、录音、录像等,包括各个历史节点举办的重要纪念活动形成的证件、奖章、照片、题词、签名、录音、录像、书刊等各类档案资料。2.黄石地区的英模、劳模和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存留的笔记、日记、书信、照片、影像或录音资料、调查报告、讲话记录、回忆录等材料。3.黄石解放以来编修的地方志、村镇史、典章制度及编修所依据的印证原件或复制件等,反映黄石市情的小说、散文、诗歌、戏曲以及各种书画作品等。4.黄石解放以来,散存在各单位及社会上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在黄石的讲话、录音、录像、照片、题词、书信等档案资料。5.各行各业保存的或个人收藏的各类档案,如老照片、证件、报刊、民间日记、票证、图标、生产经营记录等反映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民俗等方面变化的相关档案资料。
2019年6月20日
其他

档案馆开放日,大家都说太!精!彩!

本次活动受到新闻媒体关注档案承载时代记忆6月5日,黄石市档案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湖北理工学院的学生代表,供电公司、华新公司职工代表,下陆区、黄石港区的干部职工代表,以及此前市档案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征集的20多位市民代表200多人走进档案馆,参加档案开放日活动,近距离体验档案文化的魅力。(电视台现场拍摄快闪镜头)今年的6月9日是第十二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是“新中国的记忆”。市档案馆馆藏丰富,藏有珍贵的明清档案和建国以来以来见证黄石地区发展的文书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等。围绕这一主题,市档案馆为参观的市民安排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二楼档案利用大厅,工作人员讲解档案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查阅档案的流程。在仿真室,“仿真工匠”现场展示了仿真复制技术。2019年|夏(听“仿真工匠”讲仿真技术)在四楼回廊外,工作人员还向参观者现场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四野”43军128师1949年渡江解放黄石的电报和1950年黄石市建市批文,讲解黄石建市的往事。展厅内,以家庭档案为主题的常设展览《丁鹤家庭档案展》用3000余件见证岁月变迁的实物档案,唤起了大家的共鸣。参观者们感慨“大开眼界”,不时掏出手机将展出的档案拍照“收藏”。(听档案人讲述黄石事、黄石史)此外,市档案馆还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朋友准备了别致的文化礼品——将近年编纂出版的《黄石往事》《黄石图鉴》等档案文化图书和今年特制的创意文化产品,分赠给参观的市民朋友。
2019年6月6日
其他

杨世久:一辈子钟情绘画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补充说:“目前,我还不能满足自己掌握的一些技法,活到老学到老,要接受新事物,跟上新形势!”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5月21日第14版(见报稿有删节)
2019年5月31日
其他

【国际档案日】来黄石市档案馆参观吧!

好消息!好消息!国际档案日黄石市档案馆邀您来参观啦!!!6月5日不见不散国际档案日相约黄石市档案馆(档案馆开放日,绽放的笑脸)2019年6月9日是第十二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是“新中国的记忆”,市档案馆将在6月5日(周三)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在校大学生和黄石市民走进档案馆,走近一件件承载了城市记忆的档案,了解关系密切却又有些陌生的档案工作。其中,受邀的市民代表共30名,尤其欢迎国庆日出生的市民参加。开放日当天,市档案馆为市民朋友安排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下面先一睹为快吧!(您知道档案是怎么形成的吗?)活动的第一站是“档案查阅利用大厅”。在这里,您将了解到市档案馆保存了哪些档案,哪些档案与您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还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市档案馆最神秘地方——库房。(动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查到您自己的档案)第二站是“仿真室”。这是湖北省内地级市档案部门中最先开展仿真复制工作的工作室。数千件年代久远的档案在这里得到修复、复制、仿真,用以在展出活动中保护原件。活动当天,这里将有专业的“仿真工匠”展示珍贵档案的仿真过程。(高水平仿真技术,留个影吧!)第三站是“展厅”。这里有市档案馆常设的固定展览“丁鹤家庭档案展”,展出的藏品是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鹤同志在数十年工作生活中收藏的5000多件档案的一部分代表性家庭档案。仔细观看这些藏品,里面有20世纪60年代的粮油票、洗澡票、渡船票。这些票证票据档案,说不定您家的抽屉里也有,唤起您对城市发展、家庭变化的共鸣。如果您够幸运,还有机会看到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暂且保密)。(珍贵的档案,诉说着城市的故事)我们还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朋友精心准备了档案文化产品作为赠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报名参加!1参与方式
2019年5月28日
其他

苏东坡与桃花茶

“中国第一望夫石”在湖北阳新|故乡读书会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飞云洞碑刻指谬
2019年5月9日
其他

盛茂柏:知天命,书画鉴藏江湖行

相信读书改变命运黄石的第一个“星火计划”黄石最早的儿童革命组织作者:李洁
2019年5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声高 : 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李声高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人物简介:李声高,字金钟,号八半居士,诗人作家,金石书法家。自称“半新半旧诗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书家、半真半假瞎子”。1944年出生于黄石市李家坊,1966年毕业于大冶师范。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曾任黄石市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石市书协副主席,黄石市作协副主席,西塞山诗社社长。著有《八半吟稿》《李声高诗文选》《磁湖闲话》《龙舌兰》《铭记黄石》等。
2019年4月22日
其他

黄石的第一个“星火计划”

黄石的第一个“星火计划”2019年2月19日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这是自2004年起连续第16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早在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七五”规划中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星火计划”。它的出现为振兴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重要契机。“星火计划”的由来“星火计划”旨在通过抓一批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短平快”项目,以提高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加速农业结构改造,振兴地方经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热情,使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进入80年代,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从这个基点出发,顺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1986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这项计划。市档案馆馆藏“星火计划”档案“星火计划”的实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石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在“六五”期间迅速发展,异军突起,总产值由1980年的0.9亿元激增到5.36亿元,增长5倍多。全市有乡镇企业3500个,企业总产值已突破5亿元,乡镇企业成为了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乡镇缺乏技术、缺少人才、装备落后、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劳动生产力弱,农村仍然比较贫困这些因素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大冶县农村年人均收入才404元(全省农村人均收入为424元),个别贫困乡人均收入仅114元。如果不及时给乡镇企业以科学技术指导,乡镇企业不依靠技术进步,势必难以继续发展,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将难以彻底改变。1986年,由黄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星火计划”的实施,这个利国利民的科技项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指示科技部门要多争取项目,从国家和省争取了相关项目资金,给星火计划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支持。为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帮助农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市科委先后派出五个调查组,到四个城区和大冶县的18个乡镇开展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全面分析,反复考察论证,初步制定了我市“七五”期间“星火计划”方案:一是五年内为农村普及培训六万名在乡知识青年;二是五年内安排六十个有较大影响的“短平快”项目;三是五年中争创十个名牌优质产品;四是开发三种适合乡镇企业使用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五是办好四个乡镇企业示范点。1986年,黄石市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分别是花湖农场的页岩砖、杜湖猪,下陆的彩色水泥,大冶的优质稻米、“罗斯鸡”。这些项目比较先进,而又能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能做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向国家缴纳税收280余万元。市档案馆馆藏“星火计划”档案“星火计划”的成果黄石“星火计划”的实施,最具代表性的属大冶县。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大冶县科技部门根据本县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按照“短、平、快”的要求,对全县各地可开发的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经过多方筛选,确定了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个,分别是:大冶县工艺玻璃厂铅晶质玻璃、大冶金湖水泥厂劣质煤掺复合剂煅烧水泥、大冶县禽牧良种场“罗斯鸡”、大冶县种子公司水稻优质米种植。市级“星火计划”项目3个,分别是:大冶县长兴生姜制品厂生姜系列产品研发、大冶县茗山乡食品加工厂美味营养糕、大冶县毛铺乡静态爆破技术开采大理石。县级“星火计划”项目8个,分别是:优良葡萄种引进与先进栽培技术、杂交稻制种攻关技术、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精养鱼池成片高产技术、甲鱼人工养殖技术、再生稻生产示范、地产原料生产墙地砖、芳香彩光烟火。由于选择准确,实施周期短,以上项目绝大多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冶县种子公司承担的省级优质米水稻品种“837”,1986年种植了700亩,收获良种40万斤,还引进了杂交晚稻新品种“协优64”,这些制种成熟期短、产量高,亩产达到470斤,创造了全县制种单产最高纪录,两年内推广优质米水稻50万亩,仅优质优价一项可获纯利1000万元。金湖水泥厂承担的“劣质煤掺复合矿化剂煅烧水泥熟料”技术项目,是省内独创的新工艺,投资30万元,采用这项新工艺生产水泥20万吨。该成果在全县25家水泥厂推广并应用生产。大冶县禽畜良种场承担的“罗斯鸡”繁育技术开发项目,已繁育成功父母(第一代)种鸡4000只,商品鸡10000只,并在五个养鸡专业户中推广,每户平均养殖500只,此项目完成后,全县可养“罗斯鸡”100万只以上,可获纯利200万元。实施的第一个“星火计划”初战胜利,全市30个“短平快”项目落实了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16个。优质米早稻良种“837”和“红突31”的推广项目还分别在金湖、大箕铺、还地桥、西畈、金牛等十个乡镇推广,其中章山、范铺、三角桥三个重点村试种,1987年可提供良种48万斤。花湖农场页岩砖项目,从立项到第一批贷款到位仅耗时一个月,总投资350万元,企业当年即生火烧出了第一窑砖,该项目当时在全省称的上短线产品。黄石市“星火计划”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贷款约264万元,开发新产品8个,获得先进适用技术5种,年新增产值2640多万元,利润750多万元,为黄石市经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黄石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为农村经济植入新的胚胎、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受到热烈欢迎。大家把“星火计划”当作科学致富的及时雨和雪中炭,对“星火计划”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和积极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星火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我市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火计划”的出现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农民的心愿,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4月3日第15版(见报稿有删节)精彩推荐
2019年4月12日
其他

黄石最早的儿童革命组织

黄石最早的儿童革命组织1922年,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就在江西、湖南边界的安源矿区建立了儿童团的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也是“劳动童子团”的雏形。直到1924年,安源工人子弟学校扩充,学生急剧增加,在党的组织下,学校里正式建立起了劳动童子团(大革命失败后组建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和少先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可以说,劳动童子团是少年队的前身。随后,党在武汉、上海、天津、唐山、广东、湖南、江西、海南等地纷纷建立了劳动童子团。土壤肥沃,厂矿劳动童子团应运而生是时,素有“大兴炉冶”美称的大冶地区(现湖北黄石市)厂矿颇多,特别是汉冶萍公司、大冶电厂、华记水泥、利华煤矿、源华煤矿、富源煤矿等一批厂矿林立,拥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众多的产业工人,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此起彼伏。因此,劳动童子团也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起来。黄石劳动童子团的显著特点是,参加童子团的主要是工矿区的少年儿童和子弟,以及工人子弟学校的学生,工人和职员的孩子。这些孩子年龄基本在6岁至16岁之间,大多较早受到父辈人和身边人影响,革命思想被启蒙,一经动员便群起而投身革命。1926年12月,在中共黄石港地委和大冶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帮助下,成立了一支儿童革命队伍——童子团,由陈新汉任团长,大冶厂矿职工子弟贺献礼任副团长。故而,黄石劳动童子团被称为“厂矿劳动童子团”,
2019年4月4日
其他

胡鉴明:人生百味,皆在旅途

人生百味,皆在旅途人物小传:胡鉴明,1935年出生,湖南桃江县人,高级讲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诗词学会会员、湖北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武汉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西塞山诗社顾问,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多种书刊杂志,合著有《真情集》《同心集》《相濡集》《古今诗词集句》,著有《痕》《游踪琐记》《欧行散记》。《真情集》获得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金奖。采访印象: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胡鉴明看来,只有在路上,有些书你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读出其中的况味。采访胡鉴明先生,最初我们只是想和他聊聊诗词创作,但翻阅他所写的诗词和旅行游记,才真正懂得驱动他写下千言万语的,正是他所经历漂泊的时代,跌宕的人生,是他将生命当做一次尽兴旅途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定记录他的旅途和旅途中的文字,因为研究一个人生命的轨迹,往往比只看他所写的文字,更加真实精彩。童年的地图胡鉴明,湖南益阳桃江县人。1935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胡云松,毕业于湖北省立文科大学。母亲范瑾如,上海人,毕业于上海爱国女校。外祖父范希淹是晚清进士,曾担任江苏清江书院院长。父母早年从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举家从江苏南京迁回湖南老家,以教书经商为生。益阳桃江县沾溪旁有一个叫田家垅的小山村,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父母就带着胡鉴明和他弟弟在这里生活。“抗日神州沦战火,桃花江上一方舟。”胡鉴明回忆,日军曾一度占领益阳县城,但是距离家乡尚有百里路程,群山之中,日军不敢贸然进犯。唯一能感受到战争的就是天空嗡嗡的飞机声。飞机过去,又恢复大自然的宁静。家乡的山水,是永远的回忆,而在胡鉴明童年的记忆中还有两张地图。他回忆,当时村里有一个名叫易亚兰小学老师,岳阳人。在物资短缺的年代,易老师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在教室的土墙上挂了起来。“我就趴在那里看地图,看得入迷了。易老师就告诉我,上下左右和东南西北的对应关系,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方是山脉,哪些是城镇,哪些是乡村。还告诉我,益阳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资江在哪里。那时候,我就特别神往,第一次感觉到世界那么大啊!”胡鉴明在网湖湿地
2019年3月22日
其他

女书法家王荣:动静两相宜

眼前的行书的间架结构,和过去临帖的章法,有了明显的不同,当字的点撇捺及其组合关系被“解剖”后再次临写出来,王荣忽然找到了自己技法上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如何才能写得更好。
2019年3月21日
其他

王发忍:从工厂走出的国画“牡丹王”

王发忍:从工厂走出的国画“牡丹王”人物小传:王发忍,曾用名王发永,丹墨斋斋主,黄石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青年时代学画于湖北美术学院,曾任黄石市绣品厂厂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2015—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进修,师从国画家孔奇。主攻写意花鸟画,擅长牡丹,人称“牡丹王”,作品三次进入香港佳士得国际拍卖行。爱画少年进入绣品厂1956年,王发忍出生在下陆区王寿村,他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穷苦的奶奶将其兄妹三人抚养长大。王发忍从小热爱绘画。中学时代,他遇到了人生里的第一位伯乐--湖北美院附中毕业的张正大老师,张老师教他素描和色彩启蒙。高中时期,他拜在黄石标准件厂下放的国画名家王益论为师,对他进行了艺术创作上的提点和指导。高中毕业后,他成了村里的宣传员,常常为村里画板报、办墙报。王发忍接受采访1977年,王发忍报名参加全国高考。由于当时家里穷,去武汉美术专业考试的路费,还是高中数学老师袁继曾借给他的。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在中南财经大学考点,数千名考生画伏尔泰的石膏像。这一年,国内美术专业院校按照一个班7至8名学生的比例招生,实行小班教学。王发忍进入到120人复试,却最终遗憾落榜。当年,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术美院、湖北美院在湖北仅录取19人。
2019年3月11日
其他

京剧名角汪美丽

“不是,京剧进校园更多的是培养欣赏京剧的观众,让孩子们去了解传统文化,去触摸传统艺术,有观众,这个市场,才可能繁荣。而目前京剧最大的问题是观众的流失。”
2019年2月28日
其他

孙中伟:音符跳动的人生

孙中伟:音符跳动的人生孙中伟:原黄石市政协副主席。湖北襄阳县人,1947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商南县。黄石二中高中毕业后,下放插队鄂城燕矶农村。1970年6月招工进入黄石市机床厂,当过工人、班组长、车间书记、厂总支副书记,历时12年。1982年2月考入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学习,1985年3月任黄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1987年开始从事政府和政协行政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2009年5月退休。孙中伟采访小记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矿局总办李增荣与铁山寺

吕柏在其所著的《中国的采矿业和钢铁工业》一书中说:“由于铁山(指铁门槛)的矿石含磷量高(平均在0.1%),不适应铁厂使用,后在龙洞发现适用的铁矿石,从而停止铁山开采,并把采矿设备运到龙洞去开采。”
2018年12月29日
其他

李俊:用画笔温柔地贴近世界

李俊:用画笔温柔地贴近世界简介李俊,1970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心理咨询师,七年前,一次无意的涂鸦激发了她绘画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工作之余醉心于画,成果颇丰。2017年10月,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ONART画廊主办的双个展“蝴蝶的寂静”;2018年10月,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2018中国界外艺术展;2018年12月,参加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作品和艺术创作经历,被国内顶级艺术杂志《东方艺术大家》刊登。2017年,参加佛罗伦萨ONART画廊展览“蝴蝶的寂静”,展现艺术治疗期间的创作作品。李俊自述:
2018年12月14日
其他

教育家董纯才回乡调研记

点击篮字关注我们故乡情怀董纯才,1905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冶县(今黄石市西塞山区)道仕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最早翻译前苏联作家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等作品的中国人,也是中国最早提出宣传科学精神的科普理论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曾任职教育部党组书记,但是从未放弃科普创作与研究。1986年5月12日至16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全国政协教育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率全国政协教育组、民进中央、全国教育工会教育联合调查组一行五人,到湖北黄石市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查。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01一丝不苟为教育1986年5月14日调查组一行在黄石大理石厂调研企业教育。董纯才(左三)
2018年12月7日
其他

几封书信,一段往事

几封书信,一段往事——李声高倡议成立中华诗词学会纪事2018年6月,西塞山诗社换届,担任了13年社长的李声高先生退居幕后。当年,他发起成立了西塞山诗社,倡议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这些往事,似可在黄石文化史中记下一笔。西塞山诗社成立,发起“中诗”之念萌生
2018年11月16日
其他

李南俊:人生征途始于书

李南俊:“我这一辈子”都在收藏和写作人物小传李南俊:“启明斋”主人,黄石市电影公司退休干部。1936年6月,李南俊出生于荆州沙市,爱好美术、阅读、写作,在全国161种(家)书报杂志发表文章1800多篇,其中20篇在全国、省市级征文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2001年被文化部、全国妇联授予“优秀读书家庭”称号,获“黄石市优秀文艺创作者”“黄石市十大藏书家”“优秀读书家庭”“书香家庭”等荣誉。出版《启明斋随笔》《启明斋随笔》(续集)《我这一辈子》等著作。▼与书结缘,开启文字之路1936年6月23日,李南俊出生在沙市,家中兄弟姐妹十人中,他排行老三。李南俊的外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在外祖父的私塾馆读书,私塾先生看中了这个好读书的年轻人,将独生的女儿嫁给了他。成婚以后,李南俊的父亲做了乡村医生,母亲做了私塾老师。李南俊说,自己从小就是在外公和母亲的私塾里长大的,耳濡目染的是朗朗读书声。初中一年级时,父母的收入不够养活家中的孩子。10多岁的李南俊不得不辍学,和大哥、二哥一样,开始谋生养家。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百废待兴。1951年3月19日,李南俊凭着良好的美术字功底,考入沙市新华书店当学徒,从事绘制图书广告工作,管吃管住管基本生活用品,实现了自食其力,当时,他还不足15岁。李南俊接受采访置身于浩瀚的书海,李南俊很激动。当时书店的领导和干部,多是南下的知识青年,个个朝气蓬勃,勤奋好学。那时候,沙市电灯是限时供电,傍晚6点来电,深夜12点停电。清晨6点,大家就点着煤油灯在办公室集合,唱革命歌曲,学习时事政治,背诵经典文章。这样的氛围,点燃了李南俊的学习热情,他用新华书店横幅上的列宁名言鞭策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人生征途之初,就生活在书的海洋之中。”他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还读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的名言是他的座右铭,“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仅读书,他还开始写读书笔记,做摘抄,自学写作。接触到新华书店的海量图书,他很快还掌握了图书分类和编制图书档案的技术。1954年初,李南俊被选派赴武汉,参加湖北省新华书店第一期业务干部培训班学习,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并获得奖励,奖品是一本当时很时尚的精美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奖给李南俊同志,学习榜样!一九五四年新华书店湖北分店业务训练班。”还盖上一枚红色公章。这是他人生里第一次获奖,这个笔记本,他一直珍藏着。李南俊还为训练班设计了一枚纪念章,圆形白底,上面为银线构成灯塔图案。他常被抽出去画一些宣传画,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1954年底,当时的黄石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书店缺美工,李南俊被派到黄石,再后来,以书为媒,他结识了一生的伴侣,在黄石安家成婚,就一辈子扎根在了黄石。与美术结缘,装帧美好生活在黄石新华书店工作期间,李南俊担任业务股长。儿时,李南俊就酷爱画画,父亲就将其送到当时荆州书画家张濂希那里学习绘画,14岁临摹了一幅传统国画《下山虎》,不仅得到老师的好评,父亲也爱不释手,将其装裱后挂在家中厅堂上。在沙市新华书店工作的时候,他临摹过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得到领导的表扬。他特别喜欢丰子恺的画,喜欢画中返老还童的天真自然。喜欢靳尚谊的现实主义肖像画,认为其神态最为传神。他手巧,喜欢琢磨木工活,曾经创作四幅木刻组画《攻守同盟守得住吗?》登载在《沙市日报》上。在黄石新华书店工作期间,他负责设计绘制宣传橱窗,他改良了传统绘图橱窗画模式,充分应用泡沫塑料板、塑胶立体字、立体图案、采用剪贴与绘画结合,使得橱窗层次丰富,造型多样,别具一格。李南俊手绘地图1955年,黄石市美术组(市美协前身)成立,经市文化馆乐福才的推荐,李南俊成为美术组第一批成员。1958年,李南俊从黄石新华书店调到市汉剧团担任秘书,他特别迷恋戏剧之美,从舞台设计到演员的服化道都悉心研究,还收藏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京剧脸谱1000多件。收藏的时候,他发挥在新华书店多年掌握的分类、装帧技术,悉心分类,亲手制作精美的包装盒,每个脸谱图片写说明贴纸,将这些脸谱图片完整保留下来。李南俊认为,很多收藏,因为时间才会有分量,而为了在漫长的时间中保存这些藏品,就必须要学会装裱的艺术,贴上标签,建立目录,才更有美感,更有艺术价值,更便于传播与交流。1979年,李南俊调入黄石市电影公司工作,从事《黄石影坛》的编辑工作,同时负责电影橱窗的绘制,负责全市电影宣传工作,并担任省、市电影画的评委。他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精美的电影海报和宣传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鉴赏标准。此时,他又开始收藏各种类型的电影海报和宣传画。1996年,李南俊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与收藏结缘,为人生建档退休以后的生活,李南俊似乎更忙了。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启明斋”,坐在自己独立的书房里,他醉心于写作和收藏,先后出版了三本书,分别是《启明斋随笔》《启明斋续笔》和个人自传《我这一辈子》,先后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两千篇。李南俊的书房,书和藏品特别多,会发现老人家的收藏门类虽多,却都分门别类,全部做了目录和索引,哪怕是再小的门类,书签的收藏,他也有详细的分类和文字记载,每一门类的收藏,都能按图索骥,快速进行查找,一点也不凌乱。说起收藏的心得,李南俊也有很多经验分享。他认为,收藏是时间的累积,需要建立规则秩序。首先就是归位。考虑给物品在房间里安一个家,物品有了归处,一个重要的习惯就是,每一次看过、用过之后,要放回原处,也就是归位。李南俊设计的藏书印在李南俊的收藏中,有一个红色的大樟木箱子,引人注目。打开,里面是1010张精致的卡片,上面是1010条写得端正的毛主席语录,并配上了刻章。那是上世纪60年代,李南俊三次诵读《毛泽东选集》(1-4卷)后,分35类编辑成1010条“毛主席语录”,贴在上海邮购回来的“读书摘要卡”上,编好类别,做好序号。箱子是根据需要专门定制的。他每一次看完一张,一定会按编号放回原处。谈到收藏,李南俊分享的第二条经验就是:不要轻视印刷品。他收藏了许多上世纪60-70年代的电影海报和宣传画。当年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书画作品,只有原稿有价值,印刷品价值不高。李南俊用自己收藏的毛主席不同时期的400多张画像作为说明。虽然这些画像都是印刷品,但是,因为数量大,题材广泛,印刷年代不同,能完整地反映出一代伟人一生。关于收藏,李南俊的第三条经验是:装裱很重要。1989年,李南俊当上爷爷之后,特别喜欢给孙女买玩具。火柴盒大小的动画书《孙悟空翻筋斗》,快速翻动书页,就能像看动画片一样,看到孙悟空翻筋斗。滚铁环、抽陀螺、打弹珠、造型奇异的风筝,还有一个上海玩具厂生产的弹弹珠的木盒子游戏盘。这些玩具,形态各异,大小各异,保存起来有难度。李南俊就自己动手,找到一些不用的礼品盒,鞋盒,重新用彩色的塑料纸和透明胶包装起来,贴上标签,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了。他还买了好几个大档案柜,存放自己的宝贝。他为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中间一个“口”字,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偏旁部首,四个字念起来,就是“吾品知味”。这些年为了做好收藏,他花了不少钱,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花钱,不以为苦。李南俊整理的日记收藏多年,李南俊也有自己的标准,不然,家里早就装不下了。比如,玩具,他的标准是新奇特,承载记忆。比如图书,同一本书收藏1-2本就好,不用多。价值选择上,一方面看历史价值,一方面也有个人的心爱选择。比如,他特别疼爱孙女,便将孙女练字的字帖装裱在一起,编成孙女练字原始资料选编,上面还有题跋和落款。他将孙女的小学周记都搜集到一起,装订在一起,成为小学周记集,共装订了九本,工整放进一个纸盒子里。李南俊热爱收藏,他做收藏,是为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让生活更美好。退休之后,他将宝贝们做了更细致的分类。图书收藏万册有余,其中与毛泽东、鲁迅有关的书籍300多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集12本;本人日记34本;书签200多枚;藏书票300多枚;藏书印60多枚;不同时期的美术画一万多幅。而他最珍爱的,除了满室书香,还有那厚厚三大册的“编辑来信”。他收到编辑回信,大部分来自《黄石日报》《湖北日报》,那个年代,编辑回信都是钢笔书写,最长的一封信有一两千多字。编辑来信,或约稿、或谈改稿意见、或谈退稿原因,字字真诚。李南俊说,收藏这些,是为铭记,也为感恩。与写作结缘,丰富人生爱读书,所以爱写作。李南俊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他的日记很特别,记了34本,不仅是文字,还画地图,做贴纸,有时候还将车票、门票帖进去,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最难得的是,他的34个本子是一样的规格,一样的大小。1955年,他被抽调到市文卫核心组办公室,做了三年外调工作,足迹遍布全国55个县市,三年写了五大本日记。1957年,他整理了几篇日记投稿到《沙市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家乡更美丽了》。之后,他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坚持写作,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新民晚报》等161种报刊杂志上都有文章发表。如果说《沙市日报》是李南俊写作的起步之地,那么,《黄石日报》则是他的成长阶梯。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在《黄石日报》发稿数量多达800多篇。李南俊说,发表文章一般都在千字文,喜欢写短文,写随笔。他的投稿大部分都是报刊杂志,不能写太长的文字,也是为了发表的需要,练成了写千字文的技巧。起承转合,都在千字左右。不要小看短的文章,写得好,也是技术,也能给人们带来启发和感动。写了那么多年随笔,散文,李南俊说,触景生情,方能有感而发,写到后来,感受到哲学的力量。中国从古至今的很多智慧,都能时时给我们心灵滋养,这些智慧藏在故事里,更在哲学的思想里。优秀读书家庭奖牌2018年10月,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李南俊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贵藏品捐赠给了黄石市档案馆,他说,他收藏的这些历史和过去,希望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看见。人生走过80多个春秋,李南俊也有很多感悟。他说,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文章,画了一些画,收藏了那么多历史的见证,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短暂,值得珍惜。李南俊说,很多梦想,还没有展开,时间就已经过去了,所以,人生里,最要紧的是当下。活在当下,只要你还有梦,就应当拼尽全力去实现你的梦想,因为人生真的不长,岁月真的匆匆。正如他喜欢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经典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11月5日第12版(见报稿有删节)链接:源华煤矿工人抗日事迹铜草花开毛主席视察来湖北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作者:李洁
2018年11月8日
其他

源华煤矿工人抗日事迹

80年前的《新华日报》见证源华煤矿工人抗日事迹
2018年11月2日
其他

铜草花开毛主席视察来

毛主席和陪同人员离开大冶铁矿去黄石市区后,大冶铁矿矿区有线广播喇叭响了,广播员用洪亮的声音,告诉全矿职工和家属:“毛主席到我们矿山来了,在视察中还作了重要指示。”矿山顿时沸腾起来了。
2018年10月19日
其他

湖北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

湖北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黄石健儿惊艳亮相在2018年1月结束的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表示“青少年是体育产业的未来,没有这部分人群的参与,体育产业将失去活力。”如果能让青少年走出补习班,走上运动场,每人掌握2、3项运动技能,将体育变为日常习惯甚至生活方式,“自然就会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群体或从业者,让产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群体或从业者,让产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2018年9月30日
其他

马景源:矿山里走出的文史专家

马景源:矿山里走出的文史专家人物小传马景源,黄石文史专家、大冶铁矿原矿志办主任。1935年生于湖北省赤壁市,1956年大冶技校毕业后,被分配至武钢大冶铁矿工作。1981年,调矿党委宣传部从事矿史志编纂工作。1980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会员,创作的小说《克虏伯之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反映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作品。马景源长期致力于“汉冶萍煤铁厂矿”历史研究,曾参与编写《大冶铁矿志》《黄石市志》《汉冶萍公司志》《华中钢铁公司志》等十几部地方志。采访手记
2018年9月26日
其他

夏奇星:偶有一得成大家

毫厘世界里的微雕大师孟华生:黄石第一个加入中书协档案之中的水灾记忆作者:李震
2018年9月11日
其他

石峰: 毫厘世界里的微雕大师

石峰对微雕刻字这个绝技的基本定义就是:“微雕上的字,肉眼一般是看不清的,一般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既然肉眼都看不清,那么这些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2018年9月5日
其他

孟华生:黄石第一个加入中书协

世事沧桑心事定人物小传孟华生,1941年出生于湖北鄂州,字子石,号半坡屋主人,黄石书法家。致力于“张(裕钊)体”书法研究,1984年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展;1986年入选中青书展;2001年首届张裕钊国际书法流派邀请展金奖。1986年,成为湖北省第一批中书协会员、黄石第一个中书协会员。1993年举办个人书画。作品收录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台湾《四海同心书画联展专辑》《东方书画长城巨卷》。2018年5月,在黄石澄月岛政协磁湖书画院,与释明鉴一起,举行“逸墨禅心”书画联展。一手好字与家世渊源
2018年8月27日
其他

档案之中的水灾记忆

这份总结报告的最后提出了四点体会:一是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分工,这是取得这次成绩的重要因素。
2018年7月27日
其他

黄石当代诗词选|征稿启事(之二)

《黄石当代诗词选》选编出版方案(补充通知)
2018年7月18日
其他

樊稼生畅谈书法人生

世事莫论量。今古都输梦一场。笑煞利名途上客,干忙。千丈红尘两鬓霜。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6月22日第13版链接:
2018年7月17日
其他

高仕汉:亲历黄石教院风雨20年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考,黄石市有8683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许多人通过这场考试而完成了命运的转轨。这一年,也成为高仕汉人生的转折——他参与了1977年的高考阅卷,随后成为黄石高师班的教师。从1978年到1998年,高仕汉参与创办当时地市级教院中首批出版的黄石教师进修学院(后更名黄石教育学院)学报;组织试办小教专业;参与国家教委课题研究。经历了黄石教院十年恢复创建期、十年发展期,见证了黄石市成人师范教育最辉煌的一段历程。高仕汉
2018年7月10日
其他

黄石首次承办的运动盛会

在奖牌和分数的分布上,一些过去体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爆出了“冷门”,显示出了进步与成长。一批身体条件好、基本功扎实、比赛作风顽强,有培养前途的新秀露出尖尖角,为我省参加1987年的全运会选拔了人才。
2018年6月28日
其他

全城寻宝:看看你家有没有?

四、联系方式5联系地址:黄石市档案馆201办公室(黄石市团城山青龙山路1号)联系人员:汪洋、郑晨子联系电话:0714-6579055
2018年6月21日
其他

刘阳:为留住乡愁行走

人物小传刘阳,一位“80后”创业者。与梦想扎根北上广的年轻人不同,刘阳的志向在家乡的山水之间,他是黄石最早一批组建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创客。创业14年,刘阳走遍黄石的山水,举办各类户外拓展活动近500次,参与人次达3万余人,其中,包括黄石市首届帐篷节等。随着对黄石的山水和古村落了解加深,刘阳开始重新审视这片山水资源的魅力,致力于向更多人推广家乡的风景与乡土文化,让更多人知晓黄石景色及背后的人文历史。刘阳:为留住乡愁行走1---探险:和家乡谈一场恋爱有一种人,骨子里根植了探险的基因,刘阳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2月,刘阳出生于大冶金湖皇踩畈村一个教师之家。小时候的刘阳就喜欢阅读探险家的故事,哥伦布大航海、女科学家珍·古道尔在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等探险故事启发了他的兴趣。2000年,在充满冒险精神的山城重庆,刘阳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同学一样,刘阳也追星,只是与同学相比,他的偶像更“小众”——孤身徒步中国、最终消失在罗布泊的探险家余纯顺。为向偶像致敬,大学期间,刘阳大胆地组织了一次的骑行活动,他邀约10多位大学同学从重庆出发,一路骑行至贵州遵义,沿路领略了祖国西南的美景。这一次200余公里的骑行,是刘阳迈出探险的第一步。刘阳这一时期的刘阳,目标很明确:大学毕业之后,留在重庆择业生活。恰恰就是因为这个清晰的目标,让他萌生出了另一个想法:趁着寒暑假,抓紧时间多看一看自己的家乡。“回望家乡,重新认识家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让大一暑假回到家乡的刘阳,背上行囊,开始行走家乡。刘阳将这个想法与4位高中好友分享,大家一拍即合,购置了摄影器材和登山设备,动手制作了一顶帐篷,集结出发。在家乡,第一次组织户外徒步,是从家门口的那座山开始的。刘阳当时和父母一起住在大冶实验小学,对面就是鹿耳山,他一直想知道山里有什么。于是,第一次在家乡的探险,他选择了鹿耳山。这一次登山露营,5个年轻人看到了城市中罕见的萤火虫。在山间点起了篝火,支起帐篷,星空之下,几位年轻人热烈地讨论,创建一个户外拓展运动团队的想法随之萌发鹿耳山归来,刘阳和小伙伴们好像着魔了一样,三年间,他们利用假期走遍了大冶的三台八景,阳新的大王山、筠山、七峰山,以及黄石的黄荆山脉。每一次登山归来,刘阳都会把山中所得做成图文并茂的网贴发布在各大知名网站的论坛上。这些图文在论坛上引起了热烈反响,时常有人留言询问“这是哪里的美景”,每当这时,刘阳心中就有一股自豪感。在黄石的山水间走得多了,刘阳渐渐对家乡有了不一样的感情,他说:“这种感觉好像谈恋爱一样,原本,你和对方是不熟悉的,随着更多的了解,感情就越来越深。”不久之后,刘阳创办了户外俱乐部“大野人之家”,并注册了自己的网站。2003年暑假,在大冶青铜文化广场,“大野人之家”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风景摄影展,200多幅原创摄影,记录了许多市民熟悉地名却不曾见过的风景。刘阳的“大野人之家”也拥有了拥有了一批粉丝,不少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参与
2018年6月20日
其他

姜彬:用方言演绎诗词之美

人物小传姜彬,字一夫,又称一夫楼主。湖北省大冶市人,会计师,首届大冶市十大文化名人,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曾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报》等报刊杂志书籍发表诗词作品数千首;著有《求是斋吟稿》《一夫楼吟稿》(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铜魂楚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溪流韵》(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采访手记姜彬是一个性情中人,谈到诗词创作时眼里有光。就是这位性情中人,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严谨的做事风格,在大冶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乡”两块国家级文化品牌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也是这位性情中人,收藏了万册图书,写了四千多首古典诗词,创作了千余幅楹联,主编、审定《保安镇志》、《中国对联集成-大冶卷》、《大冶诗词》等二十余书籍。他做人低调,做事踏实,虽年过花甲,但非常享受与年轻人交流,正如他自勉的一句话:万事皆从零做起,一生尽向善行来。姜彬:用方言演绎诗词之美
2018年5月25日
其他

刘元成:“元气不减当年胜”

1988年1月,黄石京剧团赴天津演出,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亲切接见了黄石京剧团演出成员,并合影留念。1989年,黄石京剧团受到邀请,前往芬兰和西班牙演出。
2018年5月17日
其他

70年前的公务员考试

70年前的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今天独有,民国时期就出现了公务员考试制度。黄石市档案馆馆藏一张1947年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从这份70年前的档案可以一窥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概貌。称谓:从官到公职人员之变中国的官制由来已久,从官到公职人员的变化是辛亥革命之后方才出现的。1918年,孙中山先生比较了中外考试制度和选举制度的优缺点以后,设计了公职候选人考试制度。馆藏的这份证书写有:罗某某,年48岁,男性,湖北省大冶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覈(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发证单位为考试院,发证人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季陶)和考选委员会委员长陈大齐。公职候选人是什么?它是民国时期公务员门类中的一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的设想最早出现在孙中山1918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一文中。孙中山在谈及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形态采取国民大会与五院制时说:“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夫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定之。”其中的“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也是公职候选人。称谓之变,可视为这一考试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2018年5月4日
其他

赌钱矶上的悲壮博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汉阳铁厂大冶矿局借款合同盛宣怀及其子盛恩颐数次向日方贷款,正中日方下怀。其结果是,大冶铁矿和汉冶萍公司,悉数落入日本当局之手。
2018年4月27日
其他

古风古韵慰乡愁

地处大冶市南部、海拔600多米的殷祖镇北山村徐天章,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当你踏着古老的石拱桥,穿过节孝坊,沿着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走进门前爬满藤蔓的“大夫第”老宅,仿佛回到旧时。那断壁残瓦、翘檐黛墙,在向你诉说着这里的古往今来。百年徐天章,古风古韵慰乡愁“大夫第”,见证徐氏昔日荣光“大夫第”,即士大夫的门第,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表现。据《徐氏家谱》记载:徐天章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先祖伯能公从山外迁居至此,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乾隆年间,伯能公第五世孙徐肇文在长江下游贩运竹木,颇负盛名,后回乡广置良田、大兴土木,富甲一方。徐肇文之子徐自楷,自幼聪明好学、志虑忠纯,曾在朝廷为官,诰封奉直大夫(从正五品)。徐自楷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晚年告老还乡,开办私塾学堂,教耕教读,种德收福,在地方传为佳话。地方官员将其义举上奏朝廷,皇帝赐御“大夫第”牌匾一方、白银二十万两。为弘扬前辈功绩,经徐自楷之次子徐虞棠牵头,历经十年建成“大夫第”。从此,“大夫第”便成了徐天章的代名词。据徐天章81岁高龄的徐维勤介绍,“大夫第”设计别致,布局精美,气势恢弘。门前百米处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石碑刻一面,不幸的是被损毁了。整个院落占地面积近十亩,建筑总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呈四合院布局。大院青砖黑瓦,班鳌做脊,雕龙刻凤,栩栩如生。门前一条小溪如玉带飘过,亭前院后紫竹、松柏茂密。“大夫第”在建造风格以及位置、朝向的选择上无不暗合中国传统风水玄妙,堪称绝妙宝地。如今,“大夫第”因年久失修,多处坍塌破损,但皇上赐御的“大夫第”匾额,仍然珍藏于徐天章的后人家中。匾额为竖式,通体木质,绿底金字,长约1米、宽0.3米,字迹遒劲有力,见证了徐天章先祖的昔日荣光。
2018年4月20日
其他

南下干部孙书发

1949年1月,在解放前的寒冬,16岁的孙书发随着南下大军从河北阜城来到湖北大冶。这位生长在北方的热血青年从此扎根黄石这片土地,将一生的热血倾注于粮食工作。他曾从土匪的枪弹中保护粮食的安全,也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合影,见证了黄石粮食系统40年的发展变革。南下:靠双腿走到黄石1933年2月,孙书发出生于河北阜城县。抗日战争期间,孙书发的父亲是村里的村长。小的时候,有一些人隔三差五就来家中找父亲。直到解放后,孙书发才知道,这些神秘人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受到了日军的酷刑,年幼的孙书发曾目睹父亲被日军吊着坠入装满水的水缸中。吃尽苦头的父亲虽没有向孙书发告知自己的身份,但始终信念不改,红色的种子也就此在孙书发心中种下。
2018年4月11日
其他

农民书法家汪敦银的艺术之路

简介汪敦银,男,1964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院创作员。其作品入展中国美术馆《荆楚墨象》;荣获第五届湖北省政府黄鹤奖书法创作奖,湖北省六届书展一等奖,湖北省第七届书展一等奖,湖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书法银奖,“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清风墨韵”一等奖,“世界华人颂炎帝”一等奖和书法报年度佳作金奖等。2015年,他以小楷作品《书斋雅赏》(内容为《前赤壁赋》等四篇)参加第十一届国展,获优秀作品奖。小楷,是极其精致的。而你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写得一手精致小楷的书法家,曾经是白天与田地相对,耕种在山野之间的农民。第一次走进汪敦银家,扑鼻而来的是墨香,客厅里是厚厚的一沓沓各种规格的宣纸。走进他的书房,阳光照在房间的大板桌工作台上,而地面上,为了保证墨迹快干不粘连,他升级了自己的烘干设备,铺着一个自动加温的大木板。书架上是各个年代的字帖,而更多的,还是自己作品的收藏。汪敦银的工作台上,有自己正在研墨的墨汁,他说,写小楷,要墨块研墨,方能控制墨汁的浓度,研墨的过程,也是练腕力和定力的过程。
2018年4月4日
其他

黄石建市初期的集邮与首次邮展

1958年2月18日(农历戊戌年正月初一),黄石举办首次集邮展览。光阴似箭,恰逢戊戌一甲子。2018年2月18日(农历戊戌年正月初三)黄石迎来首次集邮展览60周年。60年前的那次集邮展览,在黄石集邮史上意义重大,值得铭记。黄石建市初期的集邮活动黄石市是一座先有厂矿后建市的新兴工业城市。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黄石市,石灰窑工矿特区邮政局改称黄石市邮政局。1951年7月,黄石市邮政、电信合并,成立了黄石市邮电局,黄石的邮政通信业务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黄石的集邮活动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3月22日
其他

“愚人”袁踪明的逆袭人生

62年前的夏天,14岁的袁踪明离开浠水老家到黄石谋生。从昌大堤上的挑土工,到大冶有色的井下工,袁踪明的双手沾满泥土。多年后,这双手写出一篇篇鞭辟入里的文章,蜚声省内。时任省作协副主席李建钢评价袁踪明是“侠客兼诗人”,袁踪明自我评价是“愚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是如何挑战自我实现逆袭的?寒冬里的一天,我们拜访了袁踪明,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求生:家贫弃学,成为第一代农民工1941年5月,袁踪明出生于浠水县兰溪镇马垅村(今属散花镇),家中上溯五代,没有一个读书人。困难年岁里,穷苦人家的孩子命运大多相似:食不果腹,早早辍学,外出谋生,为家庭减负。袁踪明的父亲有胃病不能干活,弟弟到舅舅家学篾匠,妹妹被送给别人家当童养媳。
201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