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先生

其他

文行先生之西方数学伪史系列

文行先生揭露西方数学伪史系列文章:《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译几何原本引》系18世纪末伪造》《15卷本《几何原本》也是中国原创》《西方微积分伪史之真相“八部曲”》《西方数学基础论的实质是强盗主义》《乘号×源自中国》《现代符号化数学肇始于19世纪》《19世纪西方不理解四则运算》《西方数学体系抄袭自中国》《近代数学体系是中国的原创发明2.0》综上所述,我作出如下概述:❶十进制、位值制、0发源中国蓝丽蓉在《雪泥鸿爪朔数源》中论证了十进制、位值制源自中国。即使根据西方伪史,巴比伦的楔形数字系统是位值制,但并非十进制;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数字系统虽为十进制,但不是位值制;印度的十进制、位值制只能源自中国,其他都不可能。西方伪史所谓印度公元876年发明“0”不可信,0也是源于中国。❷西方初等数学源于中国钱宝琮从《九章算术》、蓝丽蓉从《孙子算经》的角度论述了:西方在整数的加减乘运算、分数的表示法及其运算、方程运算、开平方/开立方/增乘开方法、几何面积和体积计算法、长度/重量等初等数学方面,都源于中国。❸19世纪末西方还不理解负数《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论述: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还无法理解无理数;直到19世纪末,西方还无法理解负数。❹19世纪西方仍不理解四则运算拙文《19世纪西方不理解四则运算》已论述:基于西方“接受而不理解”负数,直到19世纪30年代西方还无法理解基于负数的四则运算,最终以类比导出、约定、定义、抽象、假定等近乎掩耳盗铃的方式进行人为规定。❺西方代数学抄袭自中国不理解负数,西方在算术的运算法则和代数的运算法则上存在的问题,而建筑于其上的其他更为高阶的代数学问题讨论都将无法展开,如所谓牛顿二项式展开。这恰恰是证明西方代数学抄袭自中国的证据。不理解负数和无理数,方程解的理解和讨论将存在严重问题。西方所谓16世纪及其之后关于一元多次方程解的一般形式的研究讨论都将存在重大问题,如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五次方程的通用解问题。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实数范围内、复数范围内,方程解的存在问题及一般形式问题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恰恰是证明西方方程抄袭自中国的证据。不理解负数和无理数,导致西方对极限、连续性、收敛性等函数基础的讨论无从谈起。因此,西方对无理数和负数的不理解及其导致的各种数学基础问题,将使建筑于其上的西方代数学体系成为凌空大厦、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另有《乘号×源自中国》作为佐证。❻西方解析几何抄袭自中国基于笛卡尔对于负数的“半接受、全不理解”,笛卡尔的坐标系实际上只局限在第一象限、只有第一象限。这说明,解析几何绝无可能是西方原创,绝无可能是笛卡尔原创,因此西方不具备原创解析几何的基础,这恰恰是证明西方解析几何抄袭自中国的证据。❼西方几何学抄袭自中国拙文《《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建构了一个宏大的近代中西方文明模型“中国中心-欧洲边缘”,基于该模型,根据文献资料作出论证:《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不是利玛窦,更不是欧几里得,而是知识产权被篡改了,导致历史颠倒:“中学西渐”被颠倒为“西学中渐”。之后,我在拙文《《译几何原本引》系18世纪末伪造》中强化了论证。最神奇的是,生民无疆发文《徐光启之子笔下的徐光启,内幕惊人》,徐光启之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根本没有提到“利玛窦”和“翻译”之事,明确《几何原本》系徐光启“所著”:“著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行于世。《文集》数十卷、《南宫奏草》、《端闱奏草》、《经闱讲义》、《通漕类编》、《读书算》、《平浑》、《日晷》、《九章算法》、《农书》、《医方》藏于家。”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19世纪西方不理解四则运算

拙文《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西方对于负数认识的状况和历史,即直到19世纪末西方仍对负数不理解,这就导致西方数学产生致命问题。“18世纪的代数教科书说明了越来越重视算法的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这一学科的逻辑基础依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作者都觉得有必要详细阐述处理负数乘法的法则,有些人明确地拒绝承认两个负数相乘的可能性。”(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495页)不理解负数,西方就连四则运算都无法理解而成为问题,西方数学的这一基础问题将使建筑于其上的整个西方数学体系成为凌空大厦、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图:(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28页)“皮科克‘关于这种代数的结果也许只能依约定而存在’的陈述标志了整个代数学科的一种新意义的开始。”(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29页)​“就像皮科克和德摩根一样,哈密顿也想能证明负元和虚元在代数中的应用的合理性,他认为这些概念的基础不牢固。正如在1837年他的重要论文《共轭函数论或代数偶:关于作为纯洁时代科学的代数方面的预备性的和基础性的随笔》中所写的:当我们定义了下述规则(像平常一样)就无需特别地怀疑和不相信负数和虚数的理论:一个较大的量可以被一个较小的量减,所得的差就比什么都没有还少,两个负数或者代表一些量可以相乘…………他们的积是一个正数…无论一个数是正的还是负的它的平方总是一个正。”(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30页)“在皮考克的《代数学》中,符号通常被理解为数或量,但德·摩根会保持它们一直是抽象的。他没有赋予它们意义,不仅他使用的字母没有意义,而符号运算也没有意义。”(卡尔·B.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第625页)西方理解不了负数,就理解不了负数的算术运算法则,也就理解不了代数/符号运算法则。这是西方代数抄袭的非常明显的证据。西方这种抄袭之后面临的接受而不理解问题,最终以类比导出、约定、定义、抽象、假定的方式进行人为规定。西方不惜采取这种近乎掩耳盗铃的方式,终于使得西方代数运算、符号运算在形式上成为可能(实质上仍存在问题),而这已经到了19世纪30年代了。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15卷本《几何原本》也是中国原创

拙文《《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基于夯实版弗兰克的新世界体系理论建构了一个宏大的近代中西方文明高低模型“中国中心-西方边缘”,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论证:《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不是利玛窦,更不是欧几里得,而是知识产权被篡改了,导致历史颠倒,实际上,西方各版《几何原本》系抄袭徐光启《几何原本》,并推广到所有“传教士译、明朝人笔授”的明代书籍。拙文《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和《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通过抽丝剥茧,阐述了西方直到19世纪仍对微分、极限、无理数、负数等概念“接受而不理解”的事实。这令我不禁揣度,西方对《几何原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李善兰曾于1859年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所谓《几何原本》后九卷,找来李善兰翻译的《几何原本》电子书,如下图:​伟烈亚力在该书序中提到,从英国购得从希腊本翻译的英文旧版,但因“校勘未精,语讹字误,毫厘千里,所失非轻。余愧谫陋,虽生长泰西,而此术未深,不敢妄为勘订”,详见下图:​实际上,所谓“校勘未精,语讹字误”实乃西方人在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产生的谬误或含糊,从而导致理解上产生问题,以致于伟烈亚力“不敢妄为勘订”,以免越描越黑、以讹传讹、错上加错。李善兰也把英译本《几何原本》后九卷的“语讹字误”归咎于“各国言语文字不同,传录译述,既难免参错……翻刻讹夺,是正无人,故夏五三豕,层见叠出”。因此李善兰“当笔受时,辄以意匡补”,伟烈亚力对此评价说:“异日西土欲求是书善本,当反访诸中国矣。”这实际上意味着李善兰对英文旧版底本的重写。详见下图:​因此,《几何原本》西传西方,西方能够真正理解多少呢?事实是,西方对《几何原本》存在不少理解上的盲区和困难,尤其是第十卷。这也说明,《几何原本》后九卷也是源自中国原创版本的翻译,并非徐光启《几何原本》六卷本西传之后由西方研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六卷本的徐光启《几何原本》和十五卷本的《几何原本》都是中国的原创,西方都是翻译抄袭罢了。我们现在看到西方各种版本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实际上是经过李善兰讲解之后的重写,或者说,都是翻译自李善兰的《几何原本》,包括标准的希思本和权威的海伯格和门格本,而李善兰之前的底本实际上非常糟糕,已被雪藏或销毁,所谓古希腊文本则纯系伪造。​↑图:(《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梁宗巨序)​李善兰在翻译的过程中,与伟烈亚力交流多年,实际上也是帮助西方人全面深刻理解《几何原本》的过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李善兰翻译《重学》20卷、《谈天》18卷、《代数学》13卷、《代微积拾级》18卷、《植物学》8卷等。也就是说,中国原创书籍在中国被翻译为西方语言,之后搬运到西方,但西方有诸多不理解,1840年之后,在再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中,与中国学人交流,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了。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近代数学体系是中国的原创发明2.0

1.钱宝琮,《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科学通报》1951年10期2.顾今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数学学报》1975年01期3.蓝丽蓉,《雪泥鸿爪朔数源》(Lam
2022年7月2日
其他

西方数学体系抄袭自中国

我在拙文《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2.0)》作出结论: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还无法理解无理数;直到19世纪末,西方还无法理解负数。一、西方微积分抄袭中国拙文《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已经作出分析,牛顿、莱布尼茨等原来对微分概念的理解处于迷茫无知的神秘状态;达朗贝尔通过增量概念把“神秘微积分”导向“理性的微积分”,但又理解不了无穷小概念;柯西通过极限概念理解无穷小的概念,同时以圆面积的几何例子具象化地理解极限概念;拙文《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2.0)》进一步作出分析,柯西对于极限的几何理解受制于当时西方对实数系统的迷茫无知。拙文《西方微积分伪史之真相“八部曲”》已经证明,西方微积分抄袭自中国。凌空大厦之微积分:微积分→导数→微分→无穷小→极限→圆面积→非负有理数二、西方代数学抄袭自中国“负数和虚数在18世纪(及以前)被自由运用,被认为是获得各种代数结果所必需的。但是数学家不能用各种物理意义之外的方式给出解释,就是因为这些概念缺乏充分的基础导致特朗西斯·马塞雷斯(1731-1824)和威廉·弗兰德(1757-1841)所写的代数教材明确否认了们的作用。但是,很明显,在方程的解的研究中给予负数和虚数以实际的意义这一步太激进而不能被广泛的接受。”(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27页)不理解负数和无理数,方程解的理解和解释将存在严重问题。“自从三次和四次方程在16世纪得到解决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五次方程。起初,阿贝尔认为自己想到了一种解法;但在1824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方程的代数解》,文中,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给出了最早的证明,即可能没有解,因此终结了这项漫长的研究。一个多项式方程,如果其次数大于4,则不可能存在通用的公式,可用针对方程系数的明确的代数运算来表达。”(卡尔·B.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61页)不了解负数和无理数,西方所谓16世纪及其之前关于一元多次方程解的一般形式的研究讨论都将存在重大问题,如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包括五次方程通用解问题。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实数范围内、复数范围内,方程解的存在问题及一般形式问题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恰恰是证明西方方程抄袭的证据。“18世纪的代数教科书说明了越来越重视算法的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这一学科的逻辑基础依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作者都觉得有必要详细阐述处理负数乘法的法则,有些人明确地拒绝承认两个负数相乘的可能性。”(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495页)不理解负数和无理数,西方连四则运算都成问题,在拙文《现代符号化数学肇始于19世纪》中,我谈到西方在算术的运算法则和代数的运算法则上存在的问题。基于西方四则运算存在的问题,建筑于其上的其他更为高阶的代数学问题讨论都将无法展开,如所谓牛顿二项式展开。这恰恰是证明西方代数学抄袭的证据。拙文《现代符号化数学肇始于19世纪》提到,西方基于对负数的不理解而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进行规避绕开,这充分说明西方代数学不可能是西方原创研究而来,其知识产权不可能是西方的,必然源自西方之外。无论西方有多少关于代数学的成就,其实都是抄袭或翻译自西方之外。西方的著作只能看作是西方人在不断地对这些外来资料进行搬运翻译、研究和理解。因此,对负数和无理数的不理解及其导致的运算法则问题,将使建筑于其上的西方代数学体系成为凌空大厦、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另有《乘号×源自中国》作为佐证。凌空大厦之代数学:牛顿二项式→一元多次方程的一般解→方程→代数运算法则→算术运算法则→非负有理数三、西方解析几何抄袭自中国“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也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并称方程的负根为假根,他的倾斜坐标系的x、y只取正值,图局限在第一象限之内。”(刘旻、齐晓东,《东西方对负数认知的历史比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前04期)​↑图:笛卡尔的解析几何这里所谓笛卡尔只是部分接受,指的是处于“半接受、全不理解”的状态,因此,笛卡尔的坐标系实际上只局限在第一象限、只有第一象限。这说明,解析几何绝无可能是西方原创,绝无可能是笛卡尔原创,因为西方不具备原创解析几何的基础。这恰恰是证明西方解析几何抄袭的证据。四、西方几何学抄袭自中国拙文《《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建构了一个宏大的近代中西方文明高低模型,基于该模型,根据文献资料作出论证:《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不是利玛窦,更不是欧几里得,而是知识产权被篡改了,导致历史颠倒:“中学西渐”被颠倒为“西学中渐”。之后,我在拙文《《译几何原本引》系18世纪末伪造》中强化了论证。最神奇的是,生民无疆发文《徐光启之子笔下的徐光启,内幕惊人》,这实际上就实证了我的推理论证:知识产权被篡改了,《几何原本》是徐光启的原创著作。因此,几何学也是西方抄袭/偷窃中国。五、结论抛开西方伪史不谈,基于对负数和无理数的不理解,西方近代数学不可能是其原创的,而阿拉伯数学面临跟西方数学一样的情况,即对负数的不理解,所以,阿拉伯代数学也不可能是其原创的。因此,阿拉伯代数学和西方代数学必然全都来自抄袭,而这些抄袭都只能源自中国。庆幸的是,因为西方文明短暂、积累单薄、见识浅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理解不了无理数和负数,尤其是直到19世纪末还无法理解负数,导致整个近代西方数学体系抄袭/偷窃自中国的真相暴露了。如果不是因为西方直到19世纪末还理解不了负数,我们还真的很难如此清晰地发现西方近代数学体系抄袭中国。因为西方古代数学体系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整个数学体系抄袭自中国。当然,进入20世纪,西方现代数学体系开始超越中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我担心的是,是否存在西方把现代数学体系带歪的情况呢?我曾经以“一黍”颠覆西方整个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今天我以“一负数”揭露整个西方数学体系是一座凌空大厦及其抄袭自中国的真相。综上所述,西方整个数学体系抄袭中国,铁证如山。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现代符号化数学肇始于19世纪

关于西方数学符号化的发展情况,我曾在《微积分发明于明代中国2.0》中谈到:❺欧洲国家众多,各国语言不同,必然因翻译产生多元性符号,如牛顿用元上用点,莱布尼茨用“彳”,又如莱布尼茨1684年文章中用“aequ”表示=,而在所谓一手稿中用“冖”表示=(图13),又如苏联就不一样,如tan→tg;但现在他们一致采用相同符号,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样的信息,好像他们一开始就如此似的。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乘号×源自中国

一般地,乘号“×”被认为源自西方。“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现乘法也是相加的意思,但是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表示更合适呢?他想:能不能把‘+’号旋转45º的角,斜过来用‘×’表示乘法呢?当奥特雷德的这种设想成为现实时,乘号‘×’便问世了。”(孙兴运,《数学符号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38页)“1618年赖特(Wright,E.)出版了一本有关对数创始人耐普拉(Napier,J.)的注释书,书中首次出现了×,当时使用的是大写字母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2.0)

《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发表后,在国内大学数学系产生轰动,并波及海外,本文为2.0,更新段落以蓝色字体标示。​本公众号发表《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后,有人以数学分析来攻击之,甚至说我不懂数学,那么,现在我就来扒一扒数学分析的真相。数学分析的真相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分析的严谨性(微积分基础和函数基础)、分析算术化(实数理论)、分析的扩展。本文只谈分析严谨性和分析算术化,其他暂不谈。​↑图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目录​↑图2: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目录一、微积分基础在《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中,我给出论证结论:西方微积分发展历程与自然正常顺序相悖(包括四内涵),乃西方抄袭之缘故,抄了答案却理解不了,由于西方没有实践基础和文明积累,花了一百多年才逐渐理解了。“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一代人总是摧毁上一代人所构建的东西,一代人所确立的东西总是被下一代人所毁灭。只有在数学领域,毎代人都是在老建筑之上构建新楼层。”(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93页)微积分发展有四大步骤,前一步都是后一步的基础,不可逾越:1.无限和极限概念2.求和、求积的无限小方法3.二项式展开运算中dx=04.微分和积分的互逆运算西方微积分历程告诉我们,他们不但逾越了,还倒施逆行:首先,牛顿在没有证明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从第4步开始的,求积用求导;其次,在求导过程中,二项展开式中幽灵般的微分(流数)dx=0;然后,就是达朗贝尔关于微分的概念思想;最后,才是柯西关于无穷小和极限的概念思想。既然倒逆而行,就必须“补课”、“补缺补漏”;既然西方抄袭了“新楼层”,就必然要去补“老建筑”。造成西方近代微积分史纷纷扰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数学传统是经常只给结论,不给过程,这在拙文《莱布尼茨使用的积分号真的是“禾”》已有所阐述:“计算的规则只作简短的叙述而没有证明,这也符合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但是,现在西方数学史并不作如此阐述。“在18世纪末,随着法国大革命重建整个欧州大陆数学教育的浪潮,并随着数学家不断增长的对教学的而非研究的需要,便产生了对应该如何把数学思想讲述给学生的不断增加的关切,随之而来的是对‘严格性’的不断增长的关切。”(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48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尝试与酝酿,数学家们在严格化基础上重建微积分的努力到19世纪初开始获得成效……19世纪分析严格化真正有影响的先驱是法国数学家柯西。”(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47页)从这两段内容看,西方学术界认为数学分析的先驱是柯西,其特征是严格化,伴随严格化的另一个词汇是“重建”,其含义似乎是,原来对微积分、函数、实数的基本概念是清晰的,但是表述不严谨,现在需要数学分析使之严格化。显然,此言差矣!拙文《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已经作出分析,牛顿、莱布尼茨等原来对微分概念的理解处于迷茫无知的神秘状态;达朗贝尔通过增量概念把“神秘微积分”导向“理性的微积分”,但又理解不了无穷小概念;柯西通过极限概念理解无穷小的概念,同时以圆面积的几何例子具象化地理解极限概念。通过回顾分析,就微积分基础而言,我认为:1.数学分析的先驱不是柯西,而是达朗贝尔。如果从柯西开始,就错过了更重要的微分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分概念处于接受而不理解的阶段,以致于无法解释“贝克莱悖论”。2.数学分析的特征不是严格化,而是从迷茫无知的接受而不理解状态,逐渐过渡到接受并理解。3.数学分析的学科目的不是重建,而是求知、理解。重建的意思有原来已经理解了,而现在理解更深了,显然,根据此前我的分析,并没有这层含义,因为原来迷茫无知,并不理解。总而言之,西方对微积分基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牛、莱等“接受而不理解”,到柯西时代的“接受并能理解”。但是,柯西时代的理解也存在局限,如下图:​↑图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1页虽然柯西通过“圆面积”的几何图形讲清楚了极限的概念,但此时西方对于实数理论基础的理解简直不堪入目,而这就是下面要谈的数学分析第二部分内容:分析的算术化。二、分析的算术化“到19世纪末,最强大的趋势是算术化。”(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95页)“柯西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微积分基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混乱,但他的理论还只能说是‘比较严格’,人们不久便发现柯西的理论实际上也存在漏洞,例如,他用了许多“无限趋近”、“想要多小就多小”等直觉描述的语言。特别是,微积分计算是在实数舞台上进行的,但直到19世纪中叶,对于什么是实数,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数学家们对实数系本身仍然是以直观的方式来理解的,他们相当随意地使用无理数(如√2),而没有认真考察它们的确切意义和性质。为了进行计算,他们依靠了这样的假设:任何无理数都能用有理数来任意逼近,如=1.4142……由于对实数系缺乏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为微积分奠定牢固的基础。”(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0页)“柯西和波尔查诺工作中的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柯西的错误定理中产生的不连续点的研究使得许多数学家在19世纪后半叶去考虑实数系统的结构。”(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49页)这里所谓的算术化、实数系、实数系统的结构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西方人对实数的认识非常浅薄,近乎无知,还不能理解,这主要表现为西方对负数和无理数的不理解。1.负数的不理解“17世纪,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对负数还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也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并称方程的负根为假根,他的倾斜坐标系的x、y只取正值,图局限在第一象限之内。沃利斯(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西方数学基础论的实质是强盗主义

(本文5月20日首发,后被删除,今重发)理解本文,可能需要参考下列文章:1.《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2.《《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3.《《译几何原本引》系18世纪末伪造》4.《西方微积分伪史之真相“八部曲”》“在1900年第二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兴高采烈地宣布:‘……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西方微积分伪史之真相“八部曲”

本公众号今年以来发表一系列关于西方微积分的文章,以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为开端,分析、推理、预测、实证了“微积分发明于明代中国”的结论,尤其是短时间内实证推理的结论;同时,通过回顾和研究西方微积分发展史,证明了“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的结论,双管齐下,从而揭露了西方微积分伪史。现集合这些篇文章为系列,名之曰:1.微积分发明于明代中国之“八部曲”2.西方微积分伪史之真相“八部曲”❶2月11日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数学分析是西方迷茫无知的产物

​本公众号发表《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后,有人以数学分析来攻击该文,甚至说我不懂数学,那么,现在我就来扒一扒数学分析的真相。数学分析的真相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分析的严谨性(微积分基础和函数基础)、分析算术化(实数理论)、分析的扩展。本文只谈分析严谨性和分析算术化,其他暂不谈。​↑图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目录​↑图2: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目录一、微积分基础在《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中,我给出论证结论:西方微积分发展历程与自然正常顺序相悖(包括四内涵),乃西方抄袭之缘故,抄了答案却理解不了,由于西方没有实践基础和文明积累,花了一百多年才逐渐理解了。“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一代人总是摧毁上一代人所构建的东西,一代人所确立的东西总是被下一代人所毁灭。只有在数学领域,毎代人都是在老建筑之上构建新楼层。”(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93页)微积分发展有四大步骤,前一步都是后一步的基础,不可逾越:1.无限和极限概念2.求和、求积的无限小方法3.二项式展开运算中dx=04.微分和积分的互逆运算西方微积分历程告诉我们,他们不但逾越了,还倒施逆行:首先,牛顿在没有证明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从第4步开始的,求积用求导;其次,在求导过程中,二项展开式中幽灵般的微分(流数)dx=0;然后,就是达朗贝尔关于微分的概念思想;最后,才是柯西关于无穷小和极限的概念思想。既然倒逆而行,就必须“补课”、“补缺补漏”;既然西方抄袭了“新楼层”,就必然要去补“老建筑”。造成西方近代微积分史纷纷扰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数学传统是经常只给结论,不给过程,这在拙文《莱布尼茨使用的积分号真的是“禾”》已有所阐述:“计算的规则只作简短的叙述而没有证明,这也符合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但是,现在西方数学史并不作如此阐述。“在18世纪末,随着法国大革命重建整个欧州大陆数学教育的浪潮,并随着数学家不断增长的对教学的而非研究的需要,便产生了对应该如何把数学思想讲述给学生的不断增加的关切,随之而来的是对‘严格性’的不断增长的关切。”(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48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尝试与酝酿,数学家们在严格化基础上重建微积分的努力到19世纪初开始获得成效……19世纪分析严格化真正有影响的先驱是法国数学家柯西。”(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47页)从这两段内容看,西方学术界认为数学分析的先驱是柯西,其特征是严格化,伴随严格化的另一个词汇是“重建”,其含义似乎是,原来对微积分、函数、实数的基本概念是清晰的,但是表述不严谨,现在需要数学分析使之严格化。显然,此言差矣!拙文《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已经作出分析,牛顿、莱布尼茨等原来对微分概念的理解处于迷茫无知的神秘状态;达朗贝尔通过增量概念把“神秘微积分”导向“理性的微积分”,但又理解不了无穷小概念;柯西通过极限概念理解无穷小的概念,同时以圆面积的几何例子具象化地理解极限概念。通过回顾分析,就微积分基础而言,我认为:1.数学分析的先驱不是柯西,而是达朗贝尔。如果从柯西开始,就错过了更重要的微分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分概念处于接受而不理解的阶段,以致于无法解释“贝克莱悖论”。2.数学分析的特征不是严格化,而是从迷茫无知的接受而不理解状态,逐渐过渡到接受并理解。3.数学分析的学科目的不是重建,而是求知、理解。重建的意思有原来已经理解了,而现在理解更深了,显然,根据此前我的分析,并没有这层含义,因为原来迷茫无知,并不理解。总而言之,西方对微积分基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牛、莱等“接受而不理解”,到柯西时代的“接受并能理解”。但是,柯西时代的理解也存在局限,如下图:​↑图3: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51页虽然柯西通过“圆面积”的几何图形讲清楚了极限的概念,但此时西方对于实数理论基础的理解简直不堪入目,而这就是下面要谈的数学分析第二部分内容:分析的算术化。二、分析的算术化“到19世纪末,最强大的趋势是算术化。”(博耶,《数学史》,秦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95页)“柯西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微积分基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混乱,但他的理论还只能说是‘比较严格’,人们不久便发现柯西的理论实际上也存在漏洞,例如,他用了许多“无限趋近”、“想要多小就多小”等直觉描述的语言。特别是,微积分计算是在实数舞台上进行的,但直到19世纪中叶,对于什么是实数,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数学家们对实数系本身仍然是以直观的方式来理解的,他们相当随意地使用无理数(如√2),而没有认真考察它们的确切意义和性质。为了进行计算,他们依靠了这样的假设:任何无理数都能用有理数来任意逼近,如=1.4142……由于对实数系缺乏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为微积分奠定牢固的基础。”(李文林,《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0页)“柯西和波尔查诺工作中的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柯西的错误定理中产生的不连续点的研究使得许多数学家在19世纪后半叶去考虑实数系统的结构。”(卡茨,《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549页)这里所谓的算术化、实数系、实数系统的结构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西方人对实数的认识非常浅薄,近乎无知,还不能理解,这主要表现为西方对负数和无理数的不理解。1.负数的不理解“17世纪,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对负数还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也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并称方程的负根为假根,他的倾斜坐标系的x、y只取正值,图局限在第一象限之内。沃利斯(
2022年5月3日
其他

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4.0

《西方微积分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1.0)》,根据一些读者反映作进一步阐述,经历2.0、3.0,本文为4.0(图5换掉,修正图5、图8、图9之下的分析评述)文行先生按:此前本公众号多篇文章论证“微积分发明于明代中国”,本文将证明“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双管齐下。​今天学生学习高等数学,都是从极限、无穷小概念开始,然后导数,最后才是微积分,即:极限→无穷小→导数→微积分,如此完成学习微积分的基本过程(如下图1)。​↑图1: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但是,从西方微积分发展史看,却与此相反,先从微积分开始,然后导数、微分,最后无穷小、极限,才算从逻辑上完善了微积分学体系。​↑图2:西方微积分发展历程关键是,尽管对微分概念和无穷小概念等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存在难以调和的严重困难,却有了微积分法则公式、推理、方程等微积分大厦,这就好比做成了面包,却不懂面包的原料和配比。这种无比奇葩的咄咄怪事,却竟是西方微积分思想内容发展的“历史事实”。​↑图3:张必胜,《李善兰极限思想研究》,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6月这段文辞是对西方微积分思想内容的发展历程的概括。尽管在微积分思想内容一系列基础问题上存在难以理解的逻辑困难,牛顿却发展出更高的一系列法则公式,如:​↑图4:William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西方微积分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1.0)

今天学生学习高等数学,都是从极限、无穷小概念开始,然后导数,最后才是微积分,即:极限→无穷小→导数→微积分,如此完成学习微积分的基本过程(如下图1),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图1: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但是,从西方微积分发展史看,却是先从微积分开始,然后导数,最后无穷小、极限,才算从逻辑上完善了微积分学体系。​↑图2:西方微积分发展历程这就好比做成了面包,却不懂面包的原料和配比。但是,这就是西方微积分思想内容发展的“历史事实”。​↑图3:张必胜,《李善兰极限思想研究》,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6月这段是对西方微积分思想内容的发展历程的概括。尽管面对微积分思想内容上一系列基础问题的逻辑困难,但是,牛顿却向前向上发展出一系列法则公式,如:​↑图4:William
2022年4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续篇)2.0

本文系对《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文“一、丁”部分的论证的增强性论述丁.综合分析之后,我的结论就一句话,即:古已有之则翻译,“古所未有”则直接挪用,即李善兰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符号体系。理由如下:(一)数学符号分类及分析:1.把阿拉伯数字翻译为中文数字,已知常数“abcdmn”翻译为“甲乙丙丁乙丑……”,未知数“xyzw”翻译为“天地人物”,李善兰把西方数字字母直接翻译为古已有之的相应中文,此乃自然之理。2.考虑到加(正)号“+”与中文数字“十”高度相似,减(负)号“➖”与中文数字“一”相同,为了避免混淆,李善兰首创新符号,分别转换成“丄”“丅”,这也属正常。3.“×”“÷”“√”“∞”“=”“><”“´”、指数、角标等“古所未有”的符号,应为李善兰直接挪用西方数学符号,这应该没有争议。4.把西方字母“d”的微分号相应转换为中文“微”字偏旁“彳”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西方积分号“∫”转换为积分的偏旁“禾”似乎没有必要——与微分号“彳”一并转换也不无不可。5.但是,“彳”“∫”的转换之说存在的逻辑矛盾是:❶李善兰有像“√”“∞”“=”“><”等一样简洁好看的“d”和“∫”而不直接挪用,而删简就繁地去独创“古算书所未有”的微积二字的偏旁代之,实在难以置信;❷李善兰没有根据相应逻辑独创其他符号,如根号√用“木”,无穷号∞用“卄”,等号=用“个”等;❸整个晚清数学符号(下图0)只有微积分号用的是汉字偏旁,再没有根据西方数学符号的相应中文翻译的汉字偏旁创立其他新符号,如取函数的“函”的偏旁“了”,取正弦的“弦”的偏旁“弓”;❹再说“d”已经翻译成“丁”了,为什么再用“彳”呢?❺西方曾经用中文偏旁的秃宝盖“冖”表示“=”(图1),“冖”在中文中有“覆盖”之意,具有“总和”“等于”之会意,用中文偏旁“彳、∫”作为表示微积分的符号不但不是不可思议的,而且是强烈的预示信息;❻欧洲国家众多,各国语言不同,必然因翻译产生多元性符号,如苏联就不一样,tan→tg,又如牛顿用元上用点,莱布尼茨用“彳”,又如莱布尼茨1684年文章中用“aequ”表示=,而在所谓一手稿中用“冖”表示=(图13);但现在他们一致采用相同符号,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样的信息,给人印象是好像他们一开始就如此似的。​​↑图0:东北大学宋慧慧2013年硕士论文(二)上述微积分号“彳”和“禾”的转换之说并不符合《代微积拾级》之所述,因为:1.《代微积拾级》的第二部分“伟烈亚力序”中明确指出莱布尼茨采用的微积分号是“彳”、“禾”,如下图3:​↑图3:李善兰《代微积拾级》因此,如果李善兰把“d”“∫”转换为“彳”“禾”而不加以说明,那么伟烈亚力序中还把明显不同于“d”“∫”的“彳”“禾”说成是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且,要表示“d、∫”,中国雕版印刷是很容易实现的。2.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第七部分“积分”卷十七的卷首位置,介绍积分号“禾”的形成经过时说到,“来氏说今西国天算家大率不用,惟用此禾字,取其一览了然也”,如下图4:​↑图4:李善兰《代微积拾级》这里莱布尼茨明显认为积分号“禾”是他的发明,这就说明积分号“禾”确确实实是莱布尼茨所用的,不是李善兰转换的。但是,”大率”一词表现出莱布尼茨对其他天算家有没有用积分号“禾”的犹疑态度,为什么呢?这留待下文具体说明。(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则确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要知道,中国古代传统是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籌算除法,列實数(被除数)於中間,法数(除数)於下边,除得的數(商数)列於上邊。除到最後,中間寶數或者還有餘数,就拿餘數作分子,法数作分母,連同商數變成一個带分数。”(钱宝琮,《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科学通报》1951年10期)因此,只能理解为李善兰翻译之时,西方分数就是如此表示,李善兰逆中国古代传统,直接挪用西方,而在此(1859年)之后西方改动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改变的符号,如加减号、微积分号和乘号(欧洲、美国改用脚点.和中点·)。综上所述,李善兰《代微积拾级》中“古所未有”的数学符号体系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微积分符合“彳”“禾”系直接挪用于罗密士的原著,不是翻译。
2022年3月4日
其他

微积分发明于明代中国2.0

本文由《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铁证如山:莱布尼茨使用的积分号真的是“禾”》和《关于积分号“∫”的由来》三篇合并而来,略有增加,尤其是“一、丁”部分,加强了论证。​↑:《代微积拾级》推理预测篇一、《代微积拾级》的符号体系先介绍下《代微积拾级》一书的结构:第一部分:李善兰序第二部分:伟烈亚力序第三部分:凡例第四部分:目录第五部分:代数几何(卷一至九)第六部分:微分(卷十至十六)第七部分:积分(卷十七至十八)这本书到底透露了什么惊天秘密呢?请听我细细道来!甲.《代微积拾级》第三部分的“凡例”总结了该书所用的数学符号体系,如下图1:​↑图1:估算书所未有的符号体系乙.对于上述这个符号体系,“凡例”的第一句就说明了,“书中诸记号,为古算书所未有”,如下图2:​↑图2:李善兰《代微积拾级》也就是说,表1所列符号是中国古代没有的,而该书是李善兰根据英国人伟烈亚力购买美国罗密士所著之书翻译而成的,那么,这些符号要么是直接挪用罗密士符号,要么就是李善兰根据罗密士书籍做相应改动而独创的,又或者部分挪用、部分独创。丙.仔细研究表1发现,加减号(正负号)“丄丅”跟现在西方“+-”不同;微积分号为“微”字的偏旁“彳”和“积”字的偏旁“禾”,与西方所用的“d”和“∫”不一样;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了;其他符号表达基本相同。另外,根据《代微积拾级》第一部分“李善兰序”,已知常数用的是”甲乙丙丁乙丑……”,未知数用的是“天、地、人、物”等元,数值用的是中国的“一二三四……”。丁.综合分析之后,我的结论就一句话,即:古已有之则翻译,“古所未有”则直接挪用,即李善兰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符号体系。理由如下:(一)数学符号分类及分析:1.把阿拉伯数字翻译为中文数字,已知常数“abcdmn”翻译为“甲乙丙丁乙丑……”,未知数“xyzw”翻译为“天地人物”,李善兰把西方数字字母直接翻译为古已有之的相应中文,此乃自然之理。2.考虑到加(正)号“+”与中文数字“十”高度相似,减(负)号“➖”与中文数字“一”相同,为了避免混淆,李善兰首创新符号,分别转换成“丄”“丅”,这也属正常。3.“×”“÷”“√”“∞”“=”“><”“´”、指数、角标等“古所未有”的符号,应为李善兰直接挪用西方数学符号,这应该没有争议。4.把西方字母“d”的微分号相应转换为中文“微”字偏旁“彳”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西方积分号“∫”转换为积分的偏旁“禾”似乎没有必要——与微分号“彳”一并转换也不无不可。5.但是,这种转换之说存在的逻辑矛盾是:❶有像“√”“∞”“=”“><”等一样简洁好看的“d”和“∫”而不直接挪用,而删简就繁地去独创“古算书所未有”的微积二字的偏旁代之,实在难以置信;❷不根据相应逻辑独创其他汉字偏旁符号,如根号用“木”,无穷号用“卄”,等号用“个”等;❸整个晚清数学符号只有微积分号用的是汉字偏旁,再没有根据西方数学符号的相应中文翻译的偏旁创立其他新符号,如取函数的“函”的偏旁“了”,取正弦的“弦”的偏旁“弓”;❹再说“d”已经翻译成“丁”了,为什么再用“彳”呢?❺欧洲国家众多,各国语言不同,必然因翻译产生多元性符号,如牛顿用元上用点,莱布尼茨用“彳”,又如莱布尼茨1684年文章中用“aequ”表示=,而在所谓一手稿中用“冖”表示=(图13),又如苏联就不一样,如tan→tg;但现在他们一致采用相同符号,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样的信息,好像他们一开始就如此似的。(二)上述微积分号“彳”和“禾”的转换之说并不符合《代微积拾级》之所述,因为:1.《代微积拾级》的第二部分“伟烈亚力序”中明确指出莱布尼茨采用的微积分号是“彳”、“禾”,如下图3:​↑图3:李善兰《代微积拾级》因此,如果李善兰把“d”“∫”转换为“彳”“禾”而不加以说明,那么伟烈亚力序中还把明显不同于“d”“∫”的“彳”“禾”说成是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且,要表示“d、∫”,中国雕版印刷是很容易实现的。2.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第七部分“积分”卷十七的卷首位置,介绍积分号“禾”的形成经过时说到,“来氏说今西国天算家大率不用,惟用此禾字,取其一览了然也”,如下图4:​↑图4:李善兰《代微积拾级》这里莱布尼茨明显认为积分号“禾”是他的发明,这就说明积分号“禾”确确实实是莱布尼茨所用的,不是李善兰转换的。但是,”大率”一词表现出莱布尼茨对其他天算家有没有用积分号“禾”的犹疑态度,为什么呢?这留待下文具体说明。(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则确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要知道,中国古代传统是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籌算除法,列實数(被除数)於中間,法数(除数)於下邊,除得的數(商数)列於上邊。除到最後,中間寶數或者還有餘数,就拿餘數作分子,法数作分母,連同商數變成一個带分数。”(钱宝琮,《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科学通报》1951年10期)因此,只能理解为李善兰翻译之时,西方分数就是如此表示,而在此(1859年)之后西方改动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改变的符号,如加减号和微积分号。综上所述,李善兰《代微积拾级》中“古所未有”的数学符号体系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微积分符号“彳”“禾”系直接挪用于罗密士的原著,不是翻译。​戊.但是,为什么西方数学符号体系中会有中国微积二字的偏旁“彳”“禾”?这是中文!!!二、“黑暗”的明朝——明史系伪史以下内容很多节选自《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和《《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一)明代数学和天文学的“中断”梁宗巨、项观捷、赵擎寰、蔡天新等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叙述中体现出对明朝的一些传统观点,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的先进国家。汉、唐以后直到13世纪,数学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宋和元朝的前半期,发展盛况更是空前。秦九韶(1247)、李冶(1248)前后,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但是朱世杰(1303)之后,我国数学突然出现中断的现象。“从朱世杰到明程大位(1592)的三个世纪,没有重要的创作。14世纪虽然也有《丁巨算法》(1355),严恭《通原算法》(1372)之类的算书,但是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和前期相比。1400-1500年这一百年间,连这一类书也是凤毛麟角。也许有的书没有流传下来,如果是这样,正好说明数学不受重视。明朝甚至号称专家的唐顺之、顾应样也根本不懂‘立天元一’(设未知数×),先辈们辛勤创造的天元术,竟完全失传了。我国数学史家李俨(1892一1963.1.14)描述这时期的情况时说:‘公家考试制度,久已废止,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谓中算沉寂时期。’“元朝自1279年起到1368年,共89年。按数学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两期。1279-1314年(共35年)称为前期,13141368年(共54年)称为后期。前期还有郭守敬、朱世杰等名家,后期就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1314年可以作为中断的分界线。”(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第455-456页)“我国数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持续发展着……而在朱世杰之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突然发生了严重的中断。从朱世杰到明朝程大位将近三百年光景,没有出现一位重要的数学家,也没有出现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而且不仅仅是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就是宋元数学所留下的那份宝贵遗产也没有保住。”(项观捷1998年出版《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这种论调还有很多,如:“近史期算学,自明初至清初约当公元1367年迄1750年,前后约400年……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称中算沉寂时期”,“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了很多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比较高深的宋元数学只能付之阙如,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十四世纪……先辈们辛勤创造的天元术竟完全失传了。在西方学术输入之前,最重要的也是流传最广的数学书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2年),这书除了算盘和歌诀之外,没有新的创造。它基本是整理前人作品的书,并且漏掉高次方程和多元高次方程等重要部分”等。(赵擎寰《世界上首次使用导数的明朝数学大师王文素》)“为什么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到十四世纪突然发生了中断?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中外史家的注意。”(项观捷)数学如此,天文学也如此。“在明朝末期,大统历和回回历的误差越来越大,修改历法已成当务之急,但偌大的明朝居然找不出一个能主持修改历法的人了。这说明经过一个明朝,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水平已经下降到多么可怜的水平。”(项观捷)“据《明史》记载,《大统历》同徐光启主持编修的新法前后进行了8场实测较量,涉及天象包括日食、月食和行星运动等方面,具体则包括1629年、1637年和1643年的日食,1631年和1636年的月食,以及1634年木星运动、1635年水星和木星运动,1635年木星、水星和月亮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八比零,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李亮《被“遗漏"的交食》)同样,我也想问,为什么我国古代天文发展到十四世纪突然发生了中断?(二)“中断”的真相“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受祸不太严重的山西潞安,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仅剩二三百张,减少90%多,江南的受祸可推想而知。”(某百科)我们知道,现在几乎所有古书都是经过清朝《四库全书》的编撰(1772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实证:罗密士《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真的是伪造的(续篇)

Calculus》,那么,该书就不是罗密士所著,包括其后各版本,罗密士所著应该另有其本。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1.李俨所谓罗密士《Analytical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实证:罗密士《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真的是伪造的

在拙文《罗密士《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是伪造的》中,我通过推理作出结论:1.现今市面上的美国罗密士的《Elements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关于积分号“∫”的由来

最近关于微积分发明于明朝的论证需要对关键性细节死磕到底,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如《微积分概念发展史》《莱布尼茨传》《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历程:从牛顿到勒贝格》等(有些忘了,不全),又看到了一些说法。根据梁宗巨先生《世界数学简编》,如下图:​↑图1: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辽宁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258页根据所谓莱布尼茨手稿,∫就是字母S的拉长。因此,有不少文著直接说,莱布尼茨1686年发表在《学艺》(又译《教师期刊》《教师学报》)上的积分文章用的积分号是“∫”。同时,显然也有些人看到了莱布尼茨发表于《学艺》上的原文,发现不是∫,而是很像f的字形,于是,又出现了如下说法,即:莱布尼茨不是把“S”拉长变成“∫”,具体过程是这样的:“S”在古英语中被“拉长”而成为“f”,“f”又被莱布尼茨“拉长”而成为“∫”并专用于积分号。而之后的1847年,Issac
2022年2月17日
其他

铁证如山:莱布尼茨使用的积分号真的是“禾”,微积分学源于明代中国,数学符号化运算源于明代中国

山重水复径曲幽在拙文《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中,我从逻辑上多方、近乎卡死的方式证明:李善兰翻译罗密士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时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数学符号体系,而西方数学符号体系是挪用明朝数学符号体系。​3日后的文章《罗密士《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是伪造的》又增加资料,再次多维度说理证明之,竭力压缩逻辑空间,强化证明力度,使之接近100%。为了证明上述结论,我又遍阅各种文献。想到日本跟我们一衣带水,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些有用资料。虽然有关关孝和的资料有些用处,但其关于研究微积分的资料偏少,而且似乎也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因此,未能发现期望的资料。于是,又阅读了蔡天新的2017年版的《世界数学简史》,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资料。阅读相关数学史学的资料,发现中国有个叫梁宗巨的写过一本《世界数学史简编》,就试着搜索其电子书,很顺利,搜到了,下载发现缺了封面,首页就是第一编,如下图:​百度一下“世界数学史简编”,发现封面长这样,如下图:​百度百科信息如下图:​柳暗花明响惊雷翻阅梁宗巨《世界数学简编》,直接跳读微积分相关内容,发现了惊天秘密!我太激动了,浑身都在颤抖!原来,莱布尼茨用的积分号真的是“禾”,如下图:​​​↑图1: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辽宁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257-258页正如截图所示:1686年莱布尼茨发表在《学艺》上第一篇积分论文中,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积分号∫,在印刷品中出现的积分号倒很象现在的“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罗密士《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是伪造的

程碧波2月12日在其“国计学”公众号又发新文章《罗密士版本系抄自李善兰《代微积拾级》及罗密士也是李善兰》,通过六个方面阐述一个结论,即:美国罗密士《Elements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微积分发源于明代中国

中国政法大学程碧波教授2月8日发表文章《从牛顿、莱布尼兹到爱因斯坦:大明鲸落三百六十年祭》,其中第四部分论述《代微积拾级》非常精彩,但我读完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还可以说得更精彩些。​↑:《代微积拾级》一、《代微积拾级》的符号体系先介绍下《代微积拾级》一书的结构:第一部分:李善兰序第二部分:伟烈亚力序第三部分:凡例第四部分:目录第五部分:代数几何(卷一至九)第六部分:微分(卷十至十六)第七部分:积分(卷十七至十八)这本书到底透露了什么惊天秘密呢?请听我细细道来!甲.《代微积拾级》第三部分的“凡例”总结了该书所用的数学符号体系,如下图:​↑:表1乙.对于上述这个符号体系,“凡例”的第一句就说明了,“书中诸记号,为古算书所未有”,如下图:​也就是说,表1所列符号是中国古代没有的,而该书是李善兰根据英国人伟烈亚力购买美国罗密士所著之书翻译而成的,那么,这些符号要么是直接挪用罗密士符号,要么就是李善兰根据罗密士书籍做相应改动而独创的,又或者部分挪用、部分独创。丙.仔细研究表1发现,加减号(正负号)跟现在西方(+-)所用不同;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了;微积分号为“微”字的偏旁“彳”和“积”字的偏旁“禾”,与西方所用的“d”和“∫”不一样;其他符号表达基本相同。另外,根据《代微积拾级》第一部分“李善兰序”,已知常数用的是”甲乙丙丁乙丑……”,未知数用的是“天、地、人、物”等元,数值用的是中国的“一二三四……”。丁.我的结论与程碧波相反,一句话,即:古已有之则翻译,“古所未有”则直接挪用,即李善兰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符号体系。理由如下:(一)把阿拉伯数字翻译为中文数字,已知常数“abcdmn”翻译为“甲乙丙丁乙丑……”,未知数“xyzw”翻译为“天地人物”,从西方数字字母直接翻译为相应中文,此是自然之理。考虑到加(正)号“+”与中文数字“十”高度相似,减(负)号“➖”与中文数字“一”相同,为了避免混淆,作出相应改动性翻译,再正常不过了。同时,把西方字母“d”的微分号相应转换为中文“微”字偏旁“彳”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西方积分号“∫”转换为积分的偏旁“禾”似乎没有必要——与微分号“彳”一并转换也不无不可;但是,这种考虑存在的逻辑矛盾是,有像“√”“∞”“=”“><”等一样的“d”和“∫”而不直接挪用,只独创“古算书所未有”的微积二字的偏旁代之,而不根据相应逻辑独创其他符号,如根号用“木”,无穷号用“卄”等等,因此,这绝无可能。(二)上述微积分号“彳”和“禾”的转换之说并不符合《代微积拾级》之所述,因为:1.《代微积拾级》的第二部分“伟烈亚力序”中明确指出莱布尼茨采用的微积分号是“彳”、“禾”,如下图:​因此,如果李善兰把“d”“∫”转换为“彳”“禾”而不加以说明,伟烈亚力就不会把明显不同于“d”“∫”的“彳”“禾”说成是莱布尼兹所用的微积分符号,这一点我同意程碧波的观点。2.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第七部分“积分”卷十七的卷首位置,介绍积分号“禾”的形成经过时说到,“来氏说今西国天算家大率不用,惟用此禾字,取其一览了然也”,如下图:​这里莱布尼茨明显认为积分号“禾”是他的发明,这就说明积分号“禾”确确实实是莱布尼茨所用的,不是李善兰转换的。但是,”大率”一词表现出莱布尼茨对其他天算家有没有用积分号“禾”的犹疑态度,为什么呢?这留待下文具体说明。(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则确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只能理解为李善兰翻译之时,西方分数就是如此表示,而在此(1859年)之后西方改动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改变的符号,如加减号和微积分号。综上所述,李善兰所翻译《代微积拾级》中“古所未有”的符号体系系直接全套挪用西方。​戊.但是,为什么西方数学符号体系中会有中国微积二字的偏旁“彳”“禾”?这是中文!!!二、“黑暗”的明朝——明史系伪史以下内容很多节选自《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和《《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一)明代数学和天文学的“中断”在《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一文中,我引用赵擎寰和项观捷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些传统观点,如:“我国数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持续发展着……而在朱世杰之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突然发生了严重的中断。从朱世杰到明朝程大位将近三百年光景,没有出现一位重要的数学家,也没有出现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而且不仅仅是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就是宋元数学所留下的那份宝贵遗产也没有保住。”(项观捷1998年出版《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这种论调还有很多,如:“近史期算学,自明初至清初约当公元1367年迄1750年,前后约400年……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称中算沉寂时期”,“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了很多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比较高深的宋元数学只能付之阙如,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十四世纪……先辈们辛勤创造的天元术竟完全失传了。在西方学术输入之前,最重要的也是流传最广的数学书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2年),这书除了算盘和歌诀之外,没有新的创造。它基本是整理前人作品的书,并且漏掉高次方程和多元高次方程等重要部分”等。(赵擎寰《世界上首次使用导数的明朝数学大师王文素》)“为什么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到十四世纪突然发生了中断?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中外史家的注意。”(项观捷)数学如此,天文学也如此。“在明朝末期,大统历和回回历的误差越来越大,修改历法已成当务之急,但偌大的明朝居然找不出一个能主持修改历法的人了。这说明经过一个明朝,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水平已经下降到多么可怜的水平。”(项观捷)“据《明史》记载,《大统历》同徐光启主持编修的新法前后进行了8场实测较量,涉及天象包括日食、月食和行星运动等方面,具体则包括1629年、1637年和1643年的日食,1631年和1636年的月食,以及1634年木星运动、1635年水星和木星运动,1635年木星、水星和月亮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八比零,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李亮《被“遗漏"的交食》)同样,我也想问,为什么我国古代天文发展到十四世纪突然发生了中断?(二)“中断”的真相“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受祸不太严重的山西潞安,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仅剩二三百张,减少90%多,江南的受祸可推想而知。”(某百科)我们知道,现在几乎所有古书都是经过清朝《四库全书》的编撰(1772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西方伪史的“七寸”在哪里?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如何判断真伪?我们了解历史靠的是什么?不是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过去,而是通过历史留下的文字记录以及遗迹遗物,即文献和考古。也就是说,我们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文献和考古,而不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与文献、考古所呈现的历史场景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真伪只是这复杂关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关系。揭露西方伪史(《如何定义伪史?》),实质上就是揭露西方文献之伪和考古之伪。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份文献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那么,“伪”从何来呢?伪的是成书或著书的年代。同样,任何一个考古遗址遗物,包括伪造的,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真实的,“伪”的是其年代。先说考古之伪。在世界考古史上,藤村新一伪造考古遗址是最为著名的,严重侵蚀了日本考古界的信誉,更严重的是,使得日本“前中期旧石器时代编年体系”瞬间土崩瓦解。要知道,当时,藤村新一的遗址考古都采用了包括碳十四测年在内的先进科技,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科学先进。藤村新一考古造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道德水准或职业操守比高科技更加重要,人心坏了,一切都是枉然。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八部曲”》中,我揭露了西方像藤村新一那样的考古造假在西方呈系统性存在。藤村新一造假导致日本“前中期旧石器时代编年体系”瞬间土崩瓦解,那么,西方系统性考古造假也必然造成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土崩瓦解。再说文献之伪。文献包括死文字的文献和活文字的文献,前者伪在伪破译,后者伪在年代。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楔形文字篇)》和《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死文字破译逻辑篇)》中,我揭露西方假装破译死文字的真相。活文字的文献之伪主要伪在年代,西方在给文献断代的时候存在轻率、轻信、妄定、故意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就是近代赤裸裸地直接伪造新文献充当古文献,如把19世纪伪造的新文献欺诈为考古发现的古文献(如《亚里斯多德全集》、《雅典政制》、俄克喜林库斯的莎草纸文献),而且西方心理非常清楚,直接针对的就是中国。我断言,耶诞1500年之前的西方文献100%是假的。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官科学术界无法辨别考证西方文献断代是否正确和西方考古是否真实,一是迷信西方的道德操守和高科技,二是没有能力,三是没有条件,无法接触并核实原始数据,结果,只能任凭西方胡说八道、指鹿为马,只能有眼无珠、鹦鹉学舌、滥竽充数、将错就错、错上加错。文献断代正确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具有极端重要性。我想质问中国官科学术界:你们是否研究过西方文献断代问题?你们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们是否了解这个问题?我知道答案,你们根本没有研究过,甚至都没想过,压根儿就不懂。既然你们承认不懂,我们又指出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如此地重要,你们是不是要直面这个问题?因为一旦真如我们所说都是藤村新一式伪造,那么,你们的一切研究与网络上聊玄幻、聊小说、聊神话、聊游戏又有什么区别?知网与网络社区又有何区别?更甚者,你们浪费巨额国家经费,研究成果具有误导性,思想被西方操控殖民,贻害无穷!综上所述,在文献和考古上,高科技固然重要,但是,道德操守更重要。所谓“歪嘴和尚念经,越念越歪”,高科技只是工具,其运用如何得看“人”心。西方伪史就伪在西方人的道德操守上,伪在其“心”上,而高科技只不过是障眼法、遮羞布。与高科技手段相比,道德操守更为底层或位阶更高。试看今天西方为了抹黑中国,无所不用其极,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下,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睁眼说瞎话,联合起来共同污蔑中国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这足以窥见西方人的魔性了。觉醒吧!同胞们!​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八部曲”

“支配19和20世纪的是进步和科学的范式。学术领域存在这样的信念,即多数学科突变进入‘现代性’或‘真正科学’的阶段,然后是稳步积累的学术进步。在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写作中,这些‘突变’被认为发生在19世纪,从那以后,学者们倾向于相信他们的工作在质上比任何此前的工作都要好。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触手可及的成功确认了那一领域中这一信念的真实性。它拓展到历史写作领域的基础则不那么牢靠。”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郝田虎、程英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p336当今我们耳濡目染的史前文化和上古文明的体系是近代由西方人研究出来的,主要是通过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破解)。既然是研究所得,就必须经得起质疑审查。西方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是否选择相信,依据或者说标准是什么?依据或标准只能是:科学。由于历史事实已经过去,无法重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过去的证据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我们今天对过去的了解依赖于证据事实及其解释,而不是客观事实。证据事实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取决于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操守;解释是否可信,取决于逻辑推理是否严谨。本“七部曲”系列就是通过理科知识和理科逻辑质疑西方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八部曲”应该属于当前学术界关于世界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的研究前沿,其论述的核心内容为: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死文字破译逻辑篇)

今天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已经被西方人完全带偏了,疯掉了,只知道鹦鹉学舌,根本没有能力思考,根本不具备知识结构和大脑结构去质疑。无论理论如何完美,无论科学手段如何先进,无论科学研究如何完备,无论双簧唱的如何默契,最终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即:事实。无论西方宣称破解/破译/破读了多少死文字、死语言,其实只是建立了一套理解死文字、死语言的逻辑体系,并且在该逻辑体系内做到最大程度的逻辑自洽。事实上,宗教神学也能做到很大程度上逻辑自洽。注意,仅仅是逻辑自洽无法证明其自身的正确性。对不对,正确与否,最终取决于是否与事实相符,取决于有没有事实支持,取决于是否有事实验证。人类可以有千奇百怪的、逻辑自洽的想法或理论,最终正确与否,取决于事实。西方宣称破译各种死文字、死语言,其最大问题在于没有事实验证其正确性。实际上,仔细追溯分析梳理西方破解/破译/破读各种死文字的过程,可以轻易发现存在大量的逻辑问题,如推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假设,各种假设要有事实证明可以成立,否则只要存在反例就无法进一步破译,而且最重要的是,最终整个架构体系都要有事实证实。西方破解死文字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解是:专有名词+科普特语+罗塞塔碑两河楔形文字破解是:专有名词+中古波斯语+贝希斯敦铭文中亚文字破解是:专有名词+巴利语+阿育王碑我在《西方破读楔形文字是一场骗局》中已经对西方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的诸多环节提出质疑。现以破译中亚死文字的若干环节再次简要说明一下。在利用希腊文-佉卢文二体钱币和汉佉二体钱钱币破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假设正反面的佉卢文和希腊文意思一致,从而根据希腊文破译佉卢文,如都是“大王、王中王……”,但是,汉佉二体钱的正反面意思并不一致,汉文面为“六铢钱”,佉卢文面为“大王、王中王……”,可见,这种假设并不一定成立。这是破译的开始,如果该假设错了,后面就全错了!又如,既然是死语言、死文字,就是不知道其发音和意义,西方人就假设或根据某种理论认为其属于什么语系、语族、语支,跟现在某种语言类似,从而根据现在的某种语言进行破译,例如古埃及语就根据科普特语,古波斯语就根据中古波斯语,梵语就根据巴利语。但是,这些假设或理论都没有得到证实。又如,西方破译都是从专有名词开始的,他们假设某段死文字是某个专有名词“某某人布施……”“大王、王中王……”的意思,然后根据该专有名词对该死文字进行破译,但是,如果该段死文字不是这个意思呢?实际上,这种假设或猜想也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像这样的假设、猜想,在西方破译死文字、死语言的整个过程中有成千上万个。所以,西方人所谓破译死文字只是建立某种理解死文字的逻辑体系罢了,就像某些记忆高手编故事记忆一样,即使逻辑严谨,也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何况实际破译过程中牵强附会比比皆是。自然科学研究推理的每一步都要实验证实,而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科研究更为复杂,但是,人文社科倒好,研究推理的每一步都靠权威背书,靠情怀背书,靠“一般认为”、“多数认为”、“某权威认为”,而不是靠事实证实。总而言之,对于西方破译死文字,存在若干基本问题:1.概念名称是否准确,是否名副其实,如“犍陀罗”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法显的《佛国记》,显然晚于最早见于《汉书》的“贵霜”一词,但是,现在却被说成是公元前6世纪的,且当时有个国家叫“犍陀罗”国。(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04期)这种概念完全是名不副实的东西,怎能如此草草了事?这相当于称呼东晋时期或公元前二千纪的北方某民族为蒙古,真的是太滑稽了,太浑了,太混账了!2.死文字破译过程中的逻辑体系是否严谨而无懈可击,因为破译死文字涉及的过程极其复杂,有成千上万个环节,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假设、猜想,而且都没有证实,所以,根本不可信。3.不但假设、猜想不成立,假设、猜想之后的推理根本不严谨,牵强附会甚多,如此推理得出的结论即使未经事实证实,也可直接判为不可信。4.不但破译过程的逻辑体系要严谨,假设、猜想要证实,而且推理得到的结论需要事实的证实,没有得到查证属实的逻辑推理体系也是不可信的。5.由整个逻辑体系支撑起来、并最终破译成功而得到的整套知识体系要经过查证属实,要有事实证实,否则,单单讲故事是不行的。综上所述,无论“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还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猜”“证”“据”和“理”都要经查证属实,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研究。如谎言之据、片面之理,都不符合事实。当科学研究与事实矛盾的时候,要检讨的是科学,而绝不是事实。当前,中国官科学术界看到西方所谓破译的死文字的文献资料,就像唐僧看到白骨精变化的香米饭和面筋,根本分辨不清,既无意愿,也无勇气,更无能力。其实呢,那些所谓破译的死文字的文献资料是长蛆、青蛙、癞虾蟆,而西方就是那个白骨精。西方所谓破译死文字、死语言,其实就像“杀人”灭口一样,接下来随你怎么说了,桥段和逻辑随你编,反正死无对证了!更加可怕和可悲的是,这些由死文字的伪破译而涌现的伪造的文献资料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进行研究的基本前提,呜呼悲哉!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是伪造的

1776,之后到文献最后是文献正文部分,再没有出现关于独立宣言文件的年代信息。也就是说,《独立宣言》整份文献只有最开始部分有年代信息,其他地方都没有。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问题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2021年7月22日
其他

西方伪史的年代学体系系基于耶稣诞辰的谎言(2.0)

“大学者斯卡利泽(J.J.Scaliger)在古代年代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奠定了近代世界关于古典世界年代学体系的基础。”(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94页)
2021年6月4日
其他

《译几何原本引》系18世纪末伪造

3.《几何原本》的作者就是明朝的徐光启,但是因为明清改朝换代、满清抑汉政策、满汉民族矛盾、朝廷政治斗争(鳌拜与康熙)以及传教士的投机取巧等因素,版权被篡改成了“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徐光启笔授”。
2021年3月14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黍篇续)2.0

文行先生按:本文是本公众号《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六部曲”》系列文章中《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首篇)》和《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黍篇)》的续篇,是系列文章在证据和逻辑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大强化了该系列文章在证据和逻辑上的证明力。本文是在《西方把明代遗址造假成8000年前》的基础上,增加“结论”部分而成,主要是总结全文的核心观点和逻辑,并深化讨论,看过《西方把明代遗址造假成8000年前》的朋友可以只阅读“结论”部分,谢谢!在知乎平台上关于“如何看待《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995600)的问题中又出现一个叫“aka生姜人”的相当专业的回答,他提供了我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黍篇)》中提到的刘歆益等的论文,这非常好,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该文具体信息为:Motuzaite-Matuzeviciute,
2020年12月15日
其他

欧洲黍早期年代学研究

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还有青铜时代文化层。在罗马尼亚南部的M˘agura-Buduiasca遗址中选择两粒黍进行测年。含有黍的文化层水平属于公元前第六千纪的杜德斯蒂文化。从13A
2020年11月29日
其他

西方把明代遗址造假成8000年前

在知乎平台上关于“如何看待《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995600)的问题中又出现一个叫“AK生姜人”的相当专业的回答,他提供了我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黍篇)》中提到的刘歆益等的论文,这非常好,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该文具体信息为:Motuzaite-Matuzeviciute,
2020年11月22日
其他

如何定义伪史?

本公众号是专门研究西方伪史的,在相关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捍卫西方伪史的网友大V经常会以中国历史中某些不可信的说法来反证中国也有伪史,然后说半斤八两、彼此彼此。那么,什么是伪史呢?根据百度,伪史是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本文所谓的伪史概念则与此完全不同。以玄武门之变为例。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使得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历代对玄武门之变都进行过认真的疑古辨伪,包括司马光。但是,事实上,像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所谓中国伪史与西方伪史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二者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案例。2018年10月7
2020年1月18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六部曲”

“支配19和20世纪的是进步和科学的范式。学术领域存在这样的信念,即多数学科突变进入‘现代性’或‘真正科学’的阶段,然后是稳步积累的学术进步。在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写作中,这些‘突变’被认为发生在19世纪,从那以后,学者们倾向于相信他们的工作在质上比任何此前的工作都要好。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触手可及的成功确认了那一领域中这一信念的真实性。它拓展到历史写作领域的基础则不那么牢靠。”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郝田虎、程英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p336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六部曲”应该属于当前学术界关于世界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的研究前沿,其论述的核心内容为:
2020年1月14日
其他

“耶和华”在1660年之前不存在

①1430年代,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天主”之称,且竟是“天主降生”之说,没提及“耶稣”,虽然并不能因此说此时不存在耶稣,但也没有明确说存在耶稣。如果耶稣存在,此时的天主教与耶稣教是否能等同呢?
2020年1月11日
其他

现代基督教在中国诞生记

二、本号内容:西方史前史伪史、西方上古伪史、西方古典伪史、西方中世纪伪史、西方近代伪史、世界史伪史,三皇五帝夏商、诸子百家思想。
2020年1月3日
其他

现代基督教诞生于1623年之后的中国(2.0)

terrarum》(鉴于西方伪史,该图具体年代存疑,但我认为1570年目前看并无明显矛盾)。在该图的北非东部部分显示的国家为“Aegyptus”,即Egypt、埃及,如下图2:
2019年12月29日
其他

《坤舆万国全图》揭露西方伪史真相

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不但推翻了世界史近代三大经典学说,即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利玛窦把西方的地理知识带来中国,还推翻了西方伪史,即古典伪史、古埃及伪史、两河伪史、近代伪史。
2019年12月11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思想方法篇)(2.0)

【摘要】本文主要从西方考古史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在碳十四测年法发明出来之前,考古学思想和考古学方法都很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方法,同时考古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非同文同种而产生不同文化背景导致对文献的理解差异,以及文献本身的性质和真实性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决定西方建立的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必然是错误的。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见下二图:↑图1:中国考古史上的六件大事↑图2:西方考古史上的六件大事上述两个截图源自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的《第二版前言》。杨建华在这里罗列了中西方考古学史上的六件大事,其中前五件大事非常类似,它们都体现了“田野发掘→层位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建立地区年代序列”这一考古学发展过程。下面我将对西方考古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指出西方考古学存在的严重/致命问题。事实上,上述杨建华对西方考古学发展过程的划分是出于考古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我将从这些考古学思想方法对于研究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的意义的角度作出一种新的解读和分析,以西方考古学思想方法上的历史局限性来推翻西方建立的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即史前史体系、原史体系和历史体系)。我把西方考古史发展阶段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一、1925年柴尔德采纳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进行考古学研究,这在考古学史上被誉为一场革命,一次理念上的颠覆,改天换地——考古学文化革命。基于此,可以认为,西方此前基于考古学建立的所有知识体系都是非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碳十四测年法的发明和树轮校正曲线制定,这在考古学史上也是一场革命——碳十四革命。基于此,可以认为西方此前的断代体系都是由臆测建立的,是不科学和不可信的。(这部分内容详见本公众号文章《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
2019年12月4日
其他

现代早期西方的科学理性是一个弥天大谎

本号致力于研究西方伪史:世界史伪史、近代伪史、古代伪史、上古伪史、史前伪史
2019年11月1日
其他

《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

根据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该书收录3236种被清廷禁毁的书籍。清代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
2019年9月22日
其他

《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

根据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该书收录3236种被清廷禁毁的书籍。清代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古典希腊理想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Hellenism

8-47,尤见p.11英文中的philhellenism也用来表示同一时期的一种潮流,但和Hellenism不同,philhellenism通常表示对现代希腊及其人民的热爱。参见Richard
2019年8月12日
其他

蒙古西征之前的欧洲是部落文盲社会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500年前(按:1250年),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我国,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次印刷,p87)
2019年7月18日
其他

巴比伦是公元1428年的北非国家

本文于7月11日在本公众号以《铁证如山:希罗多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发表,昨天进行删改再发,在“李晓鹏博士”公众号原创发表,在本公众号再发。今据网友提示“巴皮罗”与“巴比伦”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分析。
2019年7月16日
其他

古埃及伪史是如何炼成的?——建筑文物篇

我们可以从这些摘录中发现,拿破仑远征埃及以及随后的几十年里,西方人在考古的所谓的发现主要是在地面考察而得来的,极少是基于考古发掘,也就是说,当时发现的建筑、文物、文字绝大多数是在地表之上,触目可及。
2019年6月27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五部曲”

最高领袖在2019年1月3日祝贺“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确实如此,而建立在伪学的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之上的西方人文社科体系也将全面崩溃。
2019年6月19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彩陶篇)

西方人文社科体系是现代早期西方种族主义者、民族主义者通过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粗糙的实证主义”(贝尔纳语)建立起来的,在我看来,这不是“粗糙的实证主义”,而是伪造数据、伪造报告、伪造证据。
2019年5月27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楔形文字篇)

十、在破解释读的道路上,猜测远非上述这些,还有大量的细节问题,需要更专业的质疑,例如语言学专业。我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只因非语言学专业人士,怕理解不到位,不方便讲,故而留给语言学专业人员去揭露。
2019年5月26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碳十四篇)

、“在乌尔的罗亚尔墓葬中(据测定属于公元前约2800年的第一王朝时期),发现了含Sn8-10%的真正的锡青铜”。(泰利柯特、华觉明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第15页)
2019年5月23日
其他

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黍篇)

3.这次辩论的详细经过请搜索知乎平台“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链接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995600/answer/635929345
2019年4月5日
其他

震惊!破读西亚文字竟是一场骗局!

如果理科生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高中时期做题有一种现象,即有一道题,班上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学生做对,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而且错的一模一样,采用的解题方法都相同,因为遵循了同样错误的理解和逻辑。
2019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