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沙特:第三条路线 - EP74

2017-05-16 01哲学团队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4261/沙特:第三條路線---EP74


沙特:第三条路线 - EP74


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被公认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大师,他倡导的存在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程度,哲学史上大概没有其他哲学思潮能比拟。沙特凭着努力学习,于1924年考入人称「哲学家摇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在哲学思考中,沙特极力把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辩证法(dialectic))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所谓的现象学本体论(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旨在揭示人的存在和自由。


沙特最重要的哲学作品当属前期的《存在与虚无》(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和后期的《辩证理性批判》(英︰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 / 法︰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除了这两部主要的哲学著作外,他在中期还写下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英︰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 法︰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对自己的思想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申述,不过这部著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回击来自四方八面反对存在义的论敌。沙特并不纯粹只是一个哲学家,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下不少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作品《词语》(英︰The Words /法︰ Les Mots)使沙特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趣的是沙特最后拒绝领奖。他还写下《呕吐》(英︰Nausea / 法︰La nausée)与《墙》(英︰The Wall / 法︰Le mur)等一系列作品。


「存在主义」的史前史


「存在」一直是一个难懂的哲学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应该是最早研究「存在」的哲学家。以后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哲学家都继续对存在的难题展开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存在」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甚深。中世纪经院哲学喜好研究存在者这个实体(substance)和附于其上的属性(attribute)。


近代哲学家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谈及黑格尔(G. W. F. Hegel)的宏大体系时,批评道哲学的体系愈宏大,愈无所不包,就离开人生实际生存状况愈远。因此,齐克果自觉有必要重新研究个体的人的实际存在。到了二十世纪,科技急速发展,谈及存在似乎变得更必要。科技配合着资本主义的急促步伐,不少哲学家很早就指人在机械的普遍使用、普遍的层级管理和庞大的官僚体制之下面临异化、压抑的悲惨命运。人们很早就能在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说中看到人类面临如此的命运的悲况。


在二十世纪重提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家,当属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师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利用现象学方法揭示人的存在,另一位法国哲学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被认为是第一位把胡塞尔(Edmund Husserl)现象学带入法国的人。除此之外,在二十世纪上叶,有一位在哲学史充满神秘色彩,甚至可能在坊间的哲学史介绍书都未有介绍的哲学家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他把在巴黎一所学院开设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英: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 德:Die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的讲座,花了六年时间逐字逐句细读黑格尔的天书——《精神现象学》。


科耶夫大力发掘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如虚无(nothingness)、他者(others)、欲望(desire)、自我否定(self-negation),甚至著名的「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亦可以在他的研讨班上找到。沙特身处于这个时代,自然不会不受到他们影响,现象学和辩证法成了他开创自己的哲学的重要工具。


沙特的现象学任务


大部份哲学家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都始于面对一些问题的挑战,他们思考的目的为了响应这些挑战。沙特也不例外,当时他要回应两股主要思潮,并决心在它们中间开创第三条路线,或者甚至说,要超越这两股思潮。这两股思潮就是实在论(realism)和唯心论(idealism)。实在论认为外界事物的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例如无论人意识到垃圾桶与否,它都存在,决不会因为你转身离去垃圾桶就消失不见。唯心论则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于被人们所感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莱(George Berkeley)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就是极端唯心论的表现形式。此外,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前介绍黑格尔的无睡意哲学课中,曾浩年先生为我们介绍了黑格尔的「现实的完全可知性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te intelligibility of reality),换言之,不须也不可能假定有完全外在于人类知识和经验范畴之外的真实存在,真实就是全部人类可知和可经验的。


根据当代哲学家米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的说法,他认为康德(Immanuel Kant)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被米亚苏称为「关连主义」(correlationism)的思想模型。「关连主义」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从来都是「主—客」共构的关系,人们不能抽去世界单独思考自己的思维,也不能够抽去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世界。


米亚苏认为当实在论者声称外物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时,他的「言说内容」和「言说行为」并非一致,因为他们声称外界即使不被意识,而它还是存在时,他们仍然在自己的思维内谈及这个断言。而「关连主义」发展到极端,即人们把这个「主—客」共构的关系看成是绝对时,就会出现我只知道在我思维中的所有东西,除此之外,甚么也不存在,例子就是上文谈及的柏克莱和黑格尔的思想。唯心论的缺点也是显然易见,如果外界只不过是个人的想象,人们就会失去实践的重要维度,因为外界不存在,谈论实践行动是没有意义的。


沙特的哲学思考就是同时对实在论和唯心论进行批判,人们可以说沙特是一个同时在两边战线作战的斗士。沙特的哲学家任务是︰要肯定外界的实在,同时要保留意识的纯粹性,不能从两者之中任一方出发化约另外一方,甚至取消。沙特的现象学力图超越实在论和唯心论,希望为意识和实在架上一座彼此都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超越实在论和唯心论


如上文所言,胡塞尔的现象学给予沙特极大的启发,但沙特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写下《自我的超越性》(英︰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法︰ La transcendance de l'égo)一书,首先把矛头对准了胡塞尔。众所周知,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就是︰意识一定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就是说意识犹如一道激光光束射向某一个对象。因此完整的意识结构就是︰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两者密不可分。胡塞尔认为当人们对不同对象有所意识时,所意识到的不外是各个零散、分离的意识片段,因此胡塞尔认为在意识片断的背后理应存在一个「先验自我」(transcendental ego),它的作用是保证了不同的意识具有统一性,即是说「先验自我」可以使人们得以声称「我的一切思维都是我的思维」,如此一来,认识才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可言;如果没有「先验自我」,我们所得到只是一堆零碎的意识片段。胡塞尔表示这个「先验自我」作为一个连结和综合的「极」(pole),能够进行连结和综合各个意识表象,但本身却不能被认识。


然而沙特认为既然现象学的宗旨是明证性,人们又有甚么理由假定「先验自我」的存在呢﹖沙特认为意识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沙特实则上指出意识应该是没有实证性内容的存在,如果把「先验自我」放入意识之中,犹如把一把小刀插进意识,实即杀死了意识。沙特指出,「先验自我」是一个不透明的、实心的东西,把它置入意识,一定会压死意识。


沙特认为意识本身是透明、清澈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如胡塞尔意向性所规定︰意识一定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换言之,意识一定要指向某物。如上文的关连主义所言,意识和对象一定是互相关连地出现。既然沙特否定了「先验自我」的存在,人们又可否把意识的起源和规定都归于实在吗﹖沙特认为不可能,因为如沙特所指出,关于外界,人们只能够说它们「存在」,沙特极力描绘外界存在物的特征︰它存在、实心、具有自身同一性,即它就是它,它不可能不是它,因为「不是自己」即是暗指了「否定性」、「可能性」和「超越性」,而「否定性」、「可能性」是属于意识的特性,而不是外界存在物的特性。对于外界存在物,它「是其所是」,只有意识才能够「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


那么人们能够说外界存在物具有方位、颜色吗﹖沙特认为这些属性同样不是外界存在物的属性。因为当人们说垃圾桶是白色的,其实已经把意义归于它们;而人们说那垃圾桶是白色的,其实已经辩证地排除了它是其他颜色的可能性,这种以否定来肯定、以确定来排除之能力属于意识的能动性结构,不可能源于外界的存在物。沙特在《存在与虚无》精彩地指出,地震和风暴不带来破坏,它只是改变了团块的结构,只有人的出现,对于人而言,才有「破坏」可言。可以说,沙特认为把自由而活跃的意识之起源,都归于惰性、僵死的外界存在物,是荒谬的。


到底沙特如何保留意识的纯粹性,同时又保留外界存在物的超越性呢﹖如上文所言,意识的纯粹性指明意识没有任何实证性内容,而外界存在物的超越性指外物是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但基于意向性的规定,意识总得要和对象相链接,而且不要忘记外界存在物是惰性的、僵死的,它们因此不可能发挥连结作用。而「先验自我」又被沙特否定。人们可否说在意识和对象之上存在一个更高的综合项作综合吗﹖沙特认为不可能,因为人们说存在一个更高的项作综合,只是事后强加的第三人称描述,根本不是对当下一刻的第一人称的描述。沙特先后否定了「先验自我」、外界存在物、更高的第三项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意识自己会主动地链接对象,主动组建自己、定义自己。


沙特的创造性解读


如上文所言,胡塞尔的意向性表明了︰意识一定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沙特认为意向性所要说明的无非是︰意识一定要不同于所意识的对象。胡塞尔的这个「关于」被沙特解读成「不同于」。如果针对「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这两个术语,我们就可以根据沙特的术语把它们转换为「意向行为一定要不同于意向对象」。例如当你意识到一个垃圾桶,你的「意识到」就是意向行为,而垃圾桶就是意向对象。沙特这个出色的解读说明了在一个完整的意识结构中,一定由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共同组成,沙特称它们这个连结关系为「内部否定」关系,所谓「内部」是指意识是主同地跟对象链接,不是由外力或神秘的第三项把它们强行拉在一起。所谓「否定」就是指意识一定要「不同于」意识对象。


沙特认为意识是纯粹透明、空虚的,或者用沙特最爱的术语——虚无,如果意识一定要链接对象,意识就可以顺带以「否定」对象的方式来定义自己,例如当人意识到一个垃圾桶,意识就可以立刻将自身构造为「不是垃圾桶」,这个「不是」就是否定,意识以否定对象的方式来定义自身。但这不表示沙特重新把一个神秘的东西置入意识之中,就如「先验自我」那样杀死意识。因为这个「定义」只是暂时利用意向对象来进行定义,事实上,意识会随住「否定」不同的意识对象来进行自我定义,可以说意识可以甚么都是,亦可以甚么都不是,正因为它甚么都可以是,所以它甚么都可以不是。在《存在与虚无》中,沙特举了一个侍应生的例子作说明︰这个侍应生他很勤快,他甚至连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一个很勤快的侍应生,其实它只是一个扮演侍应生的虚无,这团虚无正在以不是侍应生的方式,来作为一个侍应生。


沙特这个二元结构说明了,人们在进行意识中,一定会对自己的意识行为有所意识,例如当你在追电车,你不可能不意识到自己在追电车。同理,当你的职业是侍应生时,当你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侍应生时,在沙特看来,你其实是否定了你是侍应生。因为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是不同的东西,但又互相缠绕在一起,即你意识到或说出你是侍应生的时候,你已经超越了侍应生,实则你已经意识到你根本不是侍应生,但你以不是侍应生的方式是一个侍应生。虚无和它的身份永远不可能达到重合,重合就会杀死意识。你跟你的身份、理想之间总有一段距离,将你跟这些东西分隔开。如果人们始终坚持自己「是」侍应生,其实是自欺。


这个观点极为重要,并且极具革命性。因为它使得沙特能够得出意识的存在,即人具有超越性,人在达到或获得一个状态、身份、阶级、性别与国籍等时,不管你意识到与否,其实也马上超越了这个规定,人永远以「不是」某物的方式「是」某物。沙特把这个思想表述为「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而「存在」的拉丁文形式为「向外(ex-)」与「站(sistere)」,合起来就是「站到自己之外」,已经隐隐地表达出自己超出自己的势态,亦指自己主动地跟自己拉开了一段距离,而另一个比较相近但又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所喜的字是「出神」(英︰ecstasy / 德︰Ekstase),这个字亦表达出有出离自己而去,把自己投掷出去,使自己跟自己之间出现一段距离的意思。我们或许可以从词源学的角度,令我们明白存在哲学的深刻吧。


既然沙特强调意识的结构中存在「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存在,沙特就有理由批判柏克莱混淆了「感知」和「感知物」的二元区分。柏克莱就是把两者搞混在一起,才得出我的意向行为等于意向对象的荒谬结论。但如果沙特认为意向行为不等于意向对象,但两者均是共同出现在意识之内的结构,是否说明了沙特肯定了外界存在物的存在呢﹖事实上沙特认为世界的存在物即使未被意识之前,它们也是独立存在的,一旦它们被我们意识到,它就成了我们意识中的对象。但沙特肯定不是极端的唯心论者,更不是实在论者,他没有如极端唯心论者一样,把「主—客」共构的关系,即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关系看成是绝对的,沙特的观点是,你为何意识到垃圾桶,我为何意识到太阳,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于个人自由选择,所以是极其偶然的,在下一个时刻,人们可以互换意识的对象,更加重要的是,即使没有人意识到太阳,太阳也依旧存在,原因不是有一个上帝在感知它,而是它本来就存在,但为何它们存在,同样是极其偶然,这就是沙特哲学极力描述的荒谬︰世界因为极其偶然的出现令人感到荒谬、不安甚至作呕。


反思前需要「我」吗﹖


沙特否定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认为意识自身就具有十足的自发性和自由,能够自我组构自身,利用否定对象来定义自身。沙特认为「我」的出现,只是意识自我组建自身的结果,意识通过反思,才得出「我」,亦即肯定了「无人称」的意识比「我」具有原初性。人们经常有疑问,如果「我」不存在,或者自己尚未意识到「我」,是否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呢﹖


沙特认为即使人们尚未意识到有一个「我」,人们未能说出「我」时,人们仍能清楚知晓自己在做甚么。有时人们在专心阅读或处于极度专注的状态时,人们有的只是「对阅读的意识」,而根本没有「「我」在阅读的意识」。而从上文的电车例子可知,人们在追电车时,肯定是十万火急,下意识地去追,那时根本没有「我」的出现,但人们不可能因此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区分。人们不可能在追电车时,不知道自己在追电车。在那个当刻,说人们是无意识地追车是荒谬十足的。换言之,沙特肯定了即使没有「我」,意识亦有自主性和自发性。沙特把那个「我」尚未出现的意识时刻称为「反思前意识」。而「我」是如何出现的呢﹖沙特认为是「反思」,反思使「我」得以出现,「反思」即是指意识指向刚才的那个意识。当人们在登上电车时,有时间能够对刚才行为进行反思回顾,能够说出「我」刚才在追车。


沙特指出反思会「毒害」过去的意识经验,原因是反思一定是迟来的,反思一定要指向先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为反思的材料。人们常常混淆了「回忆」和「反思」,回忆其实是指单纯对过去事物的重新回顾,是比较偏向事实性的回顾。反思则涉及价值和取态的介入,换言之,反思一定是对过去事物的评价。所以反思可以对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任意增加和减少,甚至篡改过去事物的意义。例如一个人可能是被迫去拯救即将掉下水井的小孩,但当他把小孩救上来后,他可以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说道︰亲爱的,刚才我看见小孩入井,我的道德感顿时涌上心头,我之所以救那小孩,不是为了邀功,纯粹是为了道德。不过这种任意的修改,对于沙特而言,也是人的自由表现吧。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无睡意哲学 | 信心之跃 - EP57无睡意哲学 | 审美三阶段 - EP58无睡意哲学 | 酒神和太阳神 - EP59无睡意哲学 | 上帝死了 - EP60无睡意哲学 |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无睡意哲学 | 生命哲学先驱:叔本华、齐克果、尼采 - EP61'无睡意哲学 | 放下理论偏见 - EP62无睡意哲学 |  欧洲思想的危机 - EP63无睡意哲学 | 存有与此在 - EP64无睡意哲学 | 转向与分期 - EP65无睡意哲学 | 身体图式 - EP66无睡意哲学 | 梅洛-庞蒂:科学与语言 - EP67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文化批判 - EP68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暴政的根源 - EP69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学生造反之父 - EP70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爱欲的解放 - EP71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灵光与漫游者 - EP72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历史的天使 - EP73无睡意哲学 |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库色、班雅明、哈伯马斯 - EP73'

从1页读5分钟

到一年读700本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