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

爱看书的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11-16



总有人问,读书意义何在?其实,读书是一个沉淀自我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于是,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微信公众号的“荐书”栏目应运而生。从2017年至今,本栏目已经为广大读者推荐了百余本图书和画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内容已死”、“人人都是作者”、“信息碎片化”、“娱乐至上”这些陈词滥调出现的当下,我们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尝试着推荐一些好书,引领大家去发掘新的视角、新的世界。

——写在前面的话



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

作者:饶鉴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本书起源于与摄影艺术家及摄影教育家的合作探讨,从而衍生的摄影项目“平流层”(Stratosphere)艺术发展计划。“平流层”的名字源于地理学范畴,系人造飞行器飞行的高度。该项目创建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立足高校的教育平台,拓宽现有的教学资源,面向社会,为希望在摄影专业领域获取知识或进一步发声的人群,提供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且严谨的摄影学科前沿分享、学术探讨以及优秀作品展示的资源共享圈。


作者简介

饶鉴,教授,博导,湖北工业大学教师。

作为一名视觉艺术教育者,我一直在思考有关中国当代影像的艺术价值、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围绕这些问题,为了追求客观真实,希望能与更多方面的摄影专家学者探讨,共绘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影像本源思考。在访谈及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充分认识到我所能做的致谢远远无法涵盖众多帮助的深度与广度。

——饶鉴

得知由湖北传媒学院编著的《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即将出版,内容涵盖“摄影教育与发展”“影像创作与思考”“影像策展与批评”“摄影媒体与跨界”“影像制品与收藏”等五个方面,其中不少接受访谈者是我的朋友,个别还是我的学生,。本书诸君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也算“坦诚相见”。

本书内容涵盖“摄影教育与发展”“影像创作与思考”“影像策展与批评”“摄影媒体与跨界”“影像制品与收藏”等五个方面阅读完全部书稿,感觉尤其难得的一点是,编者保持了本书所有参与者的“和而不同”,我们是应该为了中国摄影而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但是并不是要“一刀切”式的武断结论和所谓共识,因为我们人类对于摄影的认知还非常年轻,一切都是在路上,唯有将各种“和而不同”和“一己之见”都悉数推出,才有可能渐渐形成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共识。

“平流层”原本是气象学语汇,用在摄影的理论研究领域,应该说是一种“跨界”和“借代”吧,我愿意将之理解为“平等、平和”的“沟通和交流”,而且是一个“圈层”,这种全新的站位和姿态我非常欣赏。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欠账太多,缺口累累,绝不是一两本学术著作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相信,随着《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这样的著作不断的出版,就是切切实实的促进和推动,不断来改变这一现实!

—巩志明

(节选自《在浑然不觉间,一切因摄影而改变》)


王庆松:

以怀疑的视角重新定义“纪实摄影” (节选)

林文力

问:您是如何守住初心的?

答:关于“初心”,我觉得很难回答,因为这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我认为摄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跟过去关系不大。我更关心它的未来,它与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产生的变化。



问:平时除摄影以外有什么个人爱好?

答:我本人没什么爱好,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一种游手好闲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从事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这种游手好闲中你才可能去找到一种思考,而不是把它作为工作来完成。它是一种等待的状态,所以需要这种状态。如果真的要说爱好最多就是晒太阳,晒太阳对我来说是很有兴趣的一件事儿。



问:您认为摄影是工具还是媒介,它能解决哪些问题?

答:这问题它没有答案,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把它当成一个家庭照,有人可能去对一个社会进行记录,另一个人可能就做了自我的日记。对我来说摄影是对社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传达,是体现我个人怎么

去看待世界的一个方式吧。至于摄影怎么解决问题,我想这个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什么事都是这样的,干什么工作都一样,你专一了,就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你会觉得它越来越灰暗。我从事摄影也是这样,这种灰暗性更多吧。



问:既然现在都说“摄影是一种观看方式”,那么,摄影媒介以往的价值稀缺性该如何填补?摄影门槛真的越来越低吗?

答:观看方式的变化可能更多取决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摄影方式,传播的快捷造成了摄影的普及性。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看方法,我可以瞬间把它记录下来,我也可以瞬间删掉他,也可以瞬间传播出去。当然也因为这种快餐式的变化,很多人开始从事过去的传统工艺,包括湿版、蓝晒。各种传统方式开始进入当代。但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你是用手机,还是用传统的模式,甚至是更古老的工艺,我觉得都是一样。最主要是看到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态度,你观察事物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手段已经不是特别重要。

猛然看摄影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事实上我认为无形中反而是越来越高了,因为我们发现摄影越来越困难,能够去拍一个很好的作品是很难的。这个时代就像我们社会一样,是一个很平庸的时代。大家都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做,甚至很多人都是大量用百度获取的知识。这种知识已经不是过去自己体验感受到的,而是从虚拟中得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快餐时代的摄影门槛就是越来越难。


问:作为摄影师,不仅在专业艺术上有所造诣,还要在文化上的提升和阅历的历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提升?后期又是如何将这些素养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的?

答:作为创作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创作。获取知识或者了解前人的东西只是一个了解,它不能指导我们创作。创作更多的是我们对现实本身产生敏感的观察,这才是最主要的。因为我觉得知识是不能创作的,知识它就是知识。我们不能拿知识理论去创作,套用理论很麻烦,而且你会发现很快就枯竭。所有创作都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哪怕你做一个很虚拟的东西,你必须体会这种感觉才可能创作。所以这也是我大概近一二十年基本上从来不看这种摄影或者文化理论的书,我对这个没兴趣了。因为我觉得生活本身它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一旦一个理论成为知识印刷出来,它就是一个过去式。它可以给我们学生带来一些东西,但作为一个职业创作者,它不能去指导你。我们创作的时候应该更加相信自己的这种直觉,不然你的创作就像一个作业。现在很多很好的摄影家的创作就像一个作业,像一个被别人命题指导过的作业。


书中目录



提醒:

第三届“ET保税”世界风光主题摄影展

7月23日截稿


▶ 更多活动◀

影像中国俱乐部 |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 “鄂尔多斯四季美”记得住乡愁 | 浙江天目山 | 世界风光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 走遍中国 | 大美秦淮源·健康新溧水 | 大国小家70年 |“绿色白马·智慧园区” | 日常-时间的旷野 | “丽水味道”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您是故意玩儿我们吗?| “大国小家70年”影像征集来稿作品被人民日报选中 | 美丽临安 | 镜头里的光阴故事 | 镜头记录三农 | 十个乡亲的影像故事 | 让我看到你镜头里的全世界 | 2019“荔香情韵·印象派潭”

▶周末看展◀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 | 舟山女儿拍父母 | 埃文·奥拉夫 | 安哥 | 殷业强 | 何藩 |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 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 | 卢彦鹏与饶凌华 | 刘香成 |贾勇 | 杨发维 | 汪滢滢 | 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季展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消释之光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  | 30人大画幅展 |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第六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作品展 | 罗福平 | 

▶更多荐书◀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卡帕战地流星 |  网红博主的摄影炼金术 |  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推荐 | 画意摄影 | 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 | 美之地图 | 美国表相 | 中国的颜色 | 夜幕下的神奇 | 全球50本摄影杂志 |长皱了的小孩 | 街头摄影的52个任务清单 |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第4辑 |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 本周值得◀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 、144145146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第十五期 | 第十六期 | 第十七期 | 第十八期 | 第十九期 | 第二十期 | 第二十一期 |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四期 | 第二十五期 | 第二十六期 | 第二十七期 | 第二十八期


本文图文仅供交流使用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