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关系准备攻略——写给准爸爸、准妈妈

2018-03-05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亲子关系准备攻略——写给准爸爸、准妈妈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内容导读

1、反思原生家庭

2、平衡家庭成员地位

3、改变生活方式

4、孩子是未来的成年人

5、与长辈沟通教育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59dvz7h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来自网络

生孩子是件大事,尤其对于头一次当父母的准爸爸和准妈妈。此时,各种育儿书籍便成了排遣焦虑的灵丹妙药。他们从中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也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随着孩子的出生,与血缘关系同步确立的还有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与沟通习惯从这一刻开始逐渐形成并固化,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氛围都将因此受到深刻影响。

所以我认为:准爸爸和准妈妈除了提前关注孩子出生后的身体发育,还应该对即将面对的亲子关系进行心理准备。

1反思原生家庭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也就是原生家庭对下一代亲子关系影响深远的根源。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有一位严厉的父亲。

他十四岁时,为了捍卫父亲的尊严与同学打架。却没想到,以为来给自己帮忙的“反革命”父亲,竟然狠狠地扇了他两个大耳光,把已经受伤的鼻梁都打歪了,鼻血顿时喷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喊过父亲。

多年后,麦家也做了父亲,他同样把自己的儿子打得满脸鼻血。

于是儿子从初二开始关上了房门。而且在此后一千多个日夜,除了吃饭和上洗手间,房门再没打开过,而且不允许父母以任何方式进入他的房间。


麦家认为儿子对自己的积怨是青春期带来的,或来自于基因遗传,但是通过他的自述可以看出:暴力教育才是父子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而且,如果没有深刻反思和自我矫正,这种严重扭曲的亲子关系会继续代际传递下去。

因此,对原生家庭教养方法的总结与反思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能否有效、顺畅。

同时,准爸爸和准妈妈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满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自己被父母忽视,就对孩子溺爱;自己被父母放纵,就对孩子严厉;自己被父母过度关注,就对孩子不闻不问;自己被父母动辄打骂,就对孩子随意放任。

原生家庭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既直接而深刻,又无形而抽象。因此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其中的负面因素在无知无觉中影响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2平衡家庭成员地位

孩子出生后必然在短时间内成为家庭的焦点,兴奋与疲惫往往会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掩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地位的变化。

网上有一个关于“丈夫和孩子谁更重要”的话题讨论:

甲妈妈说:“我觉得孩子对我来说比丈夫重要。这年头‘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丈夫就不一定了。”

乙妈妈说:“因为相爱,我才和丈夫结婚,孩子是两个人幸福的结晶,所以两个人都重要。对丈夫的爱是爱情,对孩子的爱是亲情,两者不矛盾。”

丙妈妈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人还体会不到这个。孩子再怎么重要,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最后能陪伴你的,只能是自己的老伴,所以还是丈夫更重要。”

应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的想法会大不相同。小时候,觉得父母最重要;谈情说爱时,觉得恋人最重要;生儿育女时,觉得孩子最重要;颐养天年时,觉得老伴最重要。

其实,在特定时期以孩子为中心也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个时期过长,或者经常出现强人所难的情况,对于夫妻关系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丈夫或妻子为孩子代劳;凡是孩子的想要的,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强行要求丈夫或妻子必须满足;因为心疼孩子,就与另一半过起‘家内分居’的生活。

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有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家庭才能温暖而和谐。父母照顾孩子,是尽养育的责任,也是帮他成长;孩子体谅父母,是学习照顾家人,也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在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磕磕绊绊。如果永远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家庭就会失衡。而只有凡事都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家庭才能更加稳定,对孩子的成长也才是巨大的财富和坚强的后盾。


3改变生活方式

孩子出生后,父母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改变,而且这些改变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要持续到孩子十八岁成人,因为他的一生很可能会是父母生活的翻版。   

“冷香拂袖”在她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有孩子之前,什么都是“唯我独尊”,家里的事都我说了算,还被丈夫宠着;有孩子以后,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什么都是以孩子为重。

有孩子之前,天天潇洒自如,无牵无挂;有孩子以后,因为有牵挂,所以总是闭门不出。

有孩子之前,总是“我开心,我乐意”,一幅傲娇状;有孩子以后,为了家中和睦,隐忍本性,委屈求全。



除了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发生变化,还有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如果不能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父母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和忍耐。比如:

如果父母有晚睡的习惯,孩子上幼儿园以及读书后,就会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如果父母有吃零食的习惯,孩子就会吃饭不香,食欲不好;

如果父母经常打游戏、玩手机,孩子也会对这些着迷,进而影响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果父母不爱做家务,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责任感也会较弱;

如果父母不在乎社会规则,孩子也自然不会把老师的要求放在眼里。


所谓言传身教,并不是孩子上学之后,父母才需要特别注意,而应该从孩子出生起就要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有人想不通为什么要为孩子改变自己的生活、牺牲自己的爱好,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又感到想让孩子有所成就的指望落了空。

其实,正是父母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让孩子根本无从得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怎样努力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给了自己再次成长的机会,这是因为改变业已形成的习惯非常困难,而“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这个信念无疑是父母成为更好自己的最大动力。

4孩子是未来的成年人

面对刚出生的柔弱婴儿,很少有人会去想他(她)成人后的样子,但那就是他(她)真正未来。而父母对这个事实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自己与孩子一生的相处模式。

一位幼儿园老师说:

父母提醒孩子喝水和洗手时会说“喝水去”或“洗手去”,可是当我们与成人对话时则会说:“你今天嘴巴看起来有点干,注意多喝水哦!”或“刚才拿了脏东西,咱们去洗手吧!”

如果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不平等的指令性教育,他很可能有一天在家里对父母说:“爸妈,给我倒水去!”


一位社会工作者说:

一个男孩上小学三年级,有次老师布置了回家帮妈妈做家务的作业,他回到家就想帮妈妈扫地。谁知妈妈一把夺过扫把,说“扫什么地啊,脏兮兮的,到屋里做作业吧!”

后来男孩喜欢上了打篮球,可妈妈怕他打球的时候受伤,硬是不让他去。

这样的点滴小事日积月累,把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拉得越来越疏远,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直到孩子结交了有不良恶习的朋友,父母才慌张起来,想到向专家求助。

父母对于孩子,不仅仅是照顾者、教育者,或是说一不二的权威,而是陪伴他(她)走过人生最初时光的同路人,和帮他(她)了解世界、融入社会的引路人。

但如果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比孩子更高、更强,把自己的认知与要求不加解释、不容辩驳地强加给孩子,其结果就是:不仅正确的建议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和执行,还会使得孩子逐渐对父母产生疏离、对抗、漠视、摆脱的情绪和行为。

有人说孩子的青春期是逆反期,但实际上,如果父母总是把他(她)当作未来的成年人对待,即使想法再异想天开,父母仍然能够理解、支持,或者共同讨论,那么他(她)还有什么可报怨的呢?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平等交流的习惯,绝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的,而是父母一贯尊重孩子的结果。也就是说,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开始培养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对于那些孩子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才想到自己失误的父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重建相互信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

但是如果在孩子出生前,准爸爸和准妈妈就能提前认清孩子成长的本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在未来几十年的岁月里,家庭更和睦,孩子更快乐。


5与长辈沟通教育理念

不管传统观念还是现实需要,祖父母总会或多或少参与孩子的养育。 因此,两代人在喂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三代人的和谐相处。

小虎从出生起就主要由奶奶带。奶奶对孙子很亲,但是毕竟上了年纪,体力有限,所以很少带小虎出去玩。久而久之,小虎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到了三岁,父母想送小虎上幼儿园,觉得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可以使他活泼一些,也能让他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可是奶奶却坚决不同意。她说:“咱小虎心太善,身体又弱,到幼儿园肯定受欺负。”


南南妈认为应该多与孩子交谈,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但外公外婆却经常在一边窃笑,认为对孩子说大人话,孩子根本听不懂。

南南妈认为应该多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经常与孩子商量达成协议,共同决定做某件事情,外公外婆则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是惯孩子的表现。


娜娜的爷爷是位优秀教师,从小把娜娜接到身边抚养。

他认为儿子与儿媳不懂教育,于是经常当着娜娜的面贬低她的父母。甚至为了减少娜娜受父母的影响,有意不让她见自己的父母。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娜娜越来越苦恼,她说:“我想象其他孩子那样亲近妈妈,可是不敢,因为爷爷不喜欢妈妈。有时我也恨妈妈,为什么她那么没主见?那么怕爷爷?她说她爱我,爱我怎么不去看我呢?”

带孩子终究是谁的责任?如果父母没有提前想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一家三代人就很可能会陷入到无休止的争执和困扰中。有的时候人人都想做主,有的时候人人都想推卸责任。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其他的答案,因为如果父母不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所有人都会抱怨,所有人都会受到伤害。

但是在事情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些父母总想有人依靠,总想轻松自在,所以即使遇到问题,也宁可睁一眼闭一眼,宁可作壁上观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逃避,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逃避不了的。因此父母只有充分做好心理建设和心理准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事态,减少矛盾。

同时,和参与照料孩子的祖父母一起学习育儿知识,预防问题的发生,协商解决的方案,也是修正观念、统一行为的重要方法。

老人之所以固执,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经验,但他们爱孩子的心一点不容怀疑。所以,以情感认同为前提,以平等交流为基础,以共同进步为目标,老人就一定会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

日子不能糊涂着过,孩子也不能糊涂着带。

只有孩子出生前就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准备,做到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在孩子出生后的日子里,父母的心态才会更平和,孩子成长才会更顺利。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用”出来的男子汉

学习成绩好,会掩藏哪些危机?

“认真学习”怎么这么难?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父母之蜜糖 孩子之砒霜

你能为孩子未来的婚姻幸福做什么?

做到这四点,帮孩子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你怕孩子太善良么?

被忽视的腹泻:乳糖不耐受

父母的远见,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不学习,你可能会误了孩子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当当网购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