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织里老街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全文4926字,阅读约2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徐世尧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织里”古称“职里”,早在宋末元初,牟巘撰写的《朱雪崖朝奉墓志铭》(《陵阳集》卷二十四),就有“(朱雪崖)以乙巳正月廿六日癸酉,葬于东职里余庆之原”的记载。牟巘和朱雪崖均为宋末元初之人。牟巘(1227~1311),人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 ,徙居湖州。以父荫入仕,曾为浙东提刑。朱嗣发(1234~1304)字士荣,号雪崖,其先祖在宋建炎、绍兴之际,避兵乌程常乐乡(今吴兴织里)。尝以登仕郎就漕试,不利,专志奉亲。咸淳末,补朝奉郎,杜门绝仕。宋亡,举充提举学官,不受。元大德八年(1304)卒,年七十一,安葬的乙巳年为大德九年(1305)。元刊本《释氏稽古略》题有:“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觉岸宝洲编集再治。”书前还有大德乙巳(1305)金堂王濬序、至正庚寅(1350)念常序。说明最迟到宋末元初,职里已是乌程县常乐乡重要的乡村聚落了。


老街旧民居


“织里”作为村名正式载入地方志,是明崇祯的《乌程县志》,位于乌程县十一区三十二都。之后的清乾隆《湖州府志》、乾隆《乌程县志》、同治《湖州府志》均有相同的记载,是乌程县明清时期的大村之一。光绪《乌程县志》记载时加有备注,“织里”一作“职里”。清雍正七年(1729)实施顺庄法后,织里村属于乌程县十一区第一百十四庄。《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标注有织里市,说明清代时期的织里是乌程县重要的乡村集市之一。有市就有街,织里街的形成历史悠久,凌、闵两氏的雕版套印书籍在织里街设铺列市,种桑育蚕、缫丝织绵是织里农民的主要产业。产品湖丝、棉兜、绵绸、棉纱带皆上市交易,“户户皆绣机,遍闻机杼声”是当时织里乡村的真实写照。明清时代,织里街不仅是水阁廊棚,店铺相连的水乡集镇,更以造船业、丝绸业、贩书业而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织里区、乡、公社、镇的行政机关皆驻地在织里街。上世纪90年代初,织里镇自北由南筑成新街,并连绵发展。此后,织里街便被称为“老街”。



织溪


改建后的宝镜桥


虹桥与虹桥庙


清灵的织溪是东苕霅溪的延伸,自西向东约二华里长,尽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老街共有大小桥梁十一座。其中五座南北向竖跨织溪,六座东西向横贯老街。宝镜桥因宋代宝华院而名,为西市第一桥,单孔拱形,条石垒砌,宽二米余,石阶十余级,桥壁古藤攀援,青苔印痕。因桥座向有些倾斜,人们称其为“斜桥”。过宝镜桥即有一汪水漾,曰“五溪漾”,五条小溪自东西南北淌出,形似乌龟的四足与尾巴,人们又称其为“乌龟漾”。离五溪漾百来米,有三孔石梁桥,名“妙音桥”,又称“妙桥”。织里镇西市,一座木柱、木梁、木板构造的桥梁横空出世,宽仅一米有余,踏上桥板吱吱作响,有摇摇欲坠之感,这便是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木桥。小木桥是南浔庞裕泰先生私人建造的桥梁,为便利通向南岸酱园制作坊而架设。桥两边扶以木栏杆,桥顶架设木棚,让行人遮阳挡雨。木桥北堍有一棵古树,盘根错节,苍老虬劲。春夏季节,枝繁叶茂,蝉声如雨,鸟鸣悠婉。睦嘉桥位于老街中市,为三孔石梁桥,四只石狮分守两堍。栏杆、桥耳饰有十二只小石狮,或雌或雄,或坐或卧,雕凿精湛,栩栩如生,故又名“狮子桥”。桥两边石帮岸为“冰糖石”叠砌,棱角分明。沿市河东移,秋稼塘桥三孔石梁跨架南北,桥南的自然村亦名秋家塘。虹桥是老街东端的一座拱形石桥,东西向形似长虹,横跨浒泾港,水流南呑荻塘,东接吴江,西连苕霅,汇聚向北流入太湖。老街上还有六条东西向的小桥,名“玉杼”“金锁”“丰乐”等,极富诗情画意和地域色彩。桥下流水潺潺,橹声欸乃。老街十一桥今天尚有五座,均改成水泥钢筋构架,古典气息荡然无存。所幸流散在民间的四只石狮子近年被送回,分守在狮子桥两堍,勾起人们对古桥的思忆。


狮子桥堍的武康石俯狮


宝镜桥与宝镜观


宝镜桥北堍,有座总管堂,乃宋之宝华院遗址所建。黄色围墙上书有“织溪屏藩”四个黑色大字,笔力苍劲。庙内有古银杏树,高达数丈,浓阴华盖。据专家评测,树龄在四百年以上。古银杏树在历史风雨中伫立,黎明,默默数点农家屋顶的袅袅炊烟,聆听村舍传来的第一声鸡鸣;黄昏,静观闪烁老街的千家灯火,俯视村野的无际桑园。总管堂供奉总管老爷、观音菩萨等神像,终日梵音悦耳,香烟缭绕,信徒虔诚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一方平安。解放后,总管堂改为织里区中心小学,后为镇中心幼儿园。2000年,经湖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总管堂得以修复为开放道观,命名为“宝镜观”。新建宝镜观由织里人集资,规模恢宏,香火旺盛。旧时邻总管堂东有三官堂,五开间,泥塑三官神像,堂前有放生池,雕栏石砌,池水清澈。妙音桥北堍有土地庙、财神堂,西市有和尚庵(据说明清时期称宝相寺,曾经出过高僧)。虹桥东堍有祖师堂,大小建筑二十余间,供奉纯阳祖师和道教神像,解放后被改为织里粮管所仓库。2007年织里人重建,冠名“万云观”。老街东市为渔民聚居地,每日捕鱼归来,在河滩晒网,到街市卖鱼,晚上停泊过夜,黎明揺橹而出。


织里街上的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老街上成立于民国后期的民间消防组织—洋龙会。所谓“洋龙”,是一台进口的消防灭火机械设备,基本上靠人工操作。“洋龙会”的常设地址,是老街医院西侧的半间小屋,面积仅六平方米,门面朝东,一半是铁栅栏,从外向里看:“洋龙”一部,一只长长的供桌、挑水的担桶一副,朝东的墙上挂着威武的“龙王”神像,神位两边放红色木柄的消防用斧头。因为这里太狭小,其他救火用的器材就放在负责人蒋阿文家的楼上。每年农历六月初,“洋龙会”皆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一是祭拜“龙王”神,二是进行“洋龙”喷水表演。那天几乎全镇总动员,四乡八里的小伙子不约而同到来,场地就在医院和茧站中间的位置上。场上的消防人员穿戴十八世纪的铜质盔衣,似旧时武士,他们整齐地站在摆满供品的桌子前,虔诚祈求龙王神保佑四季平安,永无火灾隐患。酉时一到,听得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去抢占“洋龙”两侧的位置,因为“洋龙”喷水,是靠人力揿压而喷射的,左右两边各需3—4人,大家齐心尽力,用力越猛喷出的水量越大,喷射的水柱可达十几米高,足以够上当年的民房高度。“洋龙”旁围观的群众个个都是“消防员”,他们摩拳擦掌,随时上阵。水龙头很快喷出水来,水柱直冲云霄,犹如二龙交腾漫天飞舞,水柱冲高后又化为霏霏细雨,四散飘下洒在围观者的身上。不一会出现彩虹横跨天空,人群发出了尖叫声,祭拜仪式达到高潮。几十年间,“洋龙会”扑救了老街及附近村庄一次次火灾,一代代义务消防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老街旧貌


老街茧站


荡舟五溪漾,听小鸟啁啾,观鹅鸭嬉游,绿萍飘游,不亦快哉。登宝镜桥远眺,渔夫撒网,白帆悠悠,田埂上老水牛踱步,此种景色,令人神怡心旷。老街的店铺临织溪而建,皆水阁廊棚。民国年间,米行、鱼行、丝绸行、酱杂店、旧货店、当铺、铁匠铺、茶馆、客栈、纸马店、饭馆紧挨相连。老字号有“同泰布店”,为本镇郑氏所开;“一达南货店”,乃石淙望族陈氏所创;“裕泰园酱盐店”“四茂春茶馆”“福泰昌”“大兴店”等,人们耳熟能详。“天生堂药店”里,冬虫夏草,各种中药材齐全。其木雕门楼,饰以飞禽走兽、神话故事图案,雕凿精湛。老街在抗日战争前有两家典当行,“同泰典当行”是南浔大户张氏开设,背景深远,资金浓厚,被称为“老当”。在老当典押财物,赎取期有三年六个月之久,较其他典当长一年余,且典押价高于新当,经营有方,安全工作周密,享誉较高,生意兴旺。老当在抗日战火中焚毁,解放后老当遗址建造了织里茧站,是织里老街上目前保留最完整也是最宏伟的建筑。1982年,轧村人又自发聚集在老街茧站前进行交易,并建起“绣花服务部”,是织里童装的主要发祥地。


老街传统的店面


清末,织里老街私塾棋布,学龄儿童都在私塾念书。穿长袍戴花镜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吟诵“之乎者也”,抑扬顿挫。《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小孩子们倒背如流。民国年间创办了“吴兴县第二区中心小学”,老街才有了一所正规学校。校舍借用总管堂偏房,辟教室三间,分“智”“诚”“勇”三个复式班,课程设语文、算术、图画等。全校师生102人,校长叶文华,主持校务达八九年之久。解放初期改为织里完小,并在五溪漾东岸创建了吴兴县第四中学。徐振华先生(小名阿毛),是闻名浙北地区的老中医。祖居太湖潘溇,三代行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徐氏留有家训,以医德为重,以治患者之痛为已任。徐振华15岁师从湖城名医潘春林先生,三载寒暑,勤奋刻苦,18岁始走村串户行医。他口问心记,不厌其烦,岁月流逝,积沙成塔,刚过而立之年便闻名乡里,医德更是众口皆碑。凡贫困之家,不收诊费,对症开方,以中草药为主,非不得已,绝不开贵重药方。1951年,振华先生发起创建织里联合诊所(今织里医院),绘图纸,购建材,事必亲躬。步入中年后医术炉火纯青,江苏吴江、宜兴、常熟,上海、安徽等地的患者慕名求医,有求必应,尤对疑难杂症有独到疗效,故被誉为“毛仙人”。徐振华退休后,被医院返聘开设专家门诊,患者趋之若鹜。后来或在家坐诊,或在药店坐堂,门庭若市。一代名医,织里人莫不敬仰。


织里影剧院


1970年代末,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强,而周边很多地方都已建起了很上档次的影剧院,织里人的呼声强烈。在此背景下,1980年织里决定拆除大礼堂,在原址建造一座可纳千名观众的影剧院。群众迫切盼望影剧院早日建好,给予了极大支持,因而从开始到竣工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工匠在公社建工队抽调,小工由各大队分派,他们自带中饭,工地只供应茶水。最费时费钱的是二楼的东西向横跨过梁的浇制,因为地皮面积的局限,底层观众大厅只能安排700个座位,另外300个座位要安置在二楼。过梁用很粗的螺纹钢和高级水泥现浇制,这样要超出预算好多资金。有人建议过梁不需要如此厚重,螺纹钢也不用这么粗,但为了保证质量和安全,始终坚持科学施工,时隔近四十年,那座过梁仍完好无损。建造过程中始终坚持着精打细算和节约原则,原大礼堂拆下来的材料能用尽用,砖头和旧木料几乎全部用上。连原先的旧木椅改造后安装在二楼观众厅,厅内壁灯去南浔购回有机玻璃材料全部由自己制作,安装后很是美观大方。“织里影剧院” 由著名书法家李英先生题写,五个大字扎好钢筋架子后,用水泥浇制,晾干后涂上黄色油漆,每个字有百来斤重,安装在影剧院门厅二楼雨棚上,虽经风蚀雨打,至今依然清晰。影剧院主体建筑完成后,还在后院建造了五楼五底的房屋,用于接待文艺演出团体的化妆室和宿室,总建造资金超过五万元。织里影剧院落成之际,恰逢《红楼梦》《梁祝》等优秀影片陆续上映,人们似久旱逢甘霖,影票按人口分到各大队单位,从早到夜里放映六七场次,谈不上万人空巷,却几乎全部满座。后来放映的武打片《少林寺》等亦如是,可见那个时候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影剧院迎来第一个文艺演出团体是湖州市湖剧团。湖剧团首次在织里影剧院演出《何文秀》《哑女告状》两个传统戏,白天夜晩各演一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1995年以后,彩电、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织里影剧院逐渐开始冷落。


商贸集镇


老街铝器店


老街老店


老街民居的厅堂


从清末起,织里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的商贸集镇。街道人流如织,市河舟楫云集。中市丰乐桥边,设有航船停泊码头,大钱、义皋、东迁、轧村、旧馆、晟舍等地每天上午有小航船载客而来,进行商贸活动,下午载客而去。南浔至湖州的小轮船也在织里街设停靠站载客。1949年起,青浦建业联营轮船行开办震泽至湖州的小轮船“大通号”“大利号”,也在织里街设停靠站载客。1963年,嘉兴地区船运局客运所增设湖州至织里航线,“织里班”小轮船一天往返两次,在窄窄的河道奔跑了二十多年,给织里人留下了一串思念,一串乡愁。今天,织里已成为经济强镇、中国童装名镇。与新镇区的高楼大厦相比,老街并不会自惭形秽,因为新街的繁荣与发展,源于老街。老街是一根不锈的链条,链接历史,链接未来。2017年,织里老街拆建改造工程启动。顺应民意,保留老街茧站、名医故居、老影剧院、百年民宅、轮船码头。为了留住老街的灵动水韵,留住人们心中熟悉的老街,地方政府多次征求老街人的意见,一次次修正老街的重建蓝图。“道观青烟升宝镜,古树银杏笑晚霞。”半壶浊酒,一缕乡愁。虔诚期盼织里老街早日新生……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潘美馨

编辑:柯佳琪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安吉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

“南太湖号”拍客:石红岩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