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 | 钟健夫:广州农讲所是谁创办的?

2017-12-04 钟健夫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钟健夫,1978年从知青农场考上大学,专业为船舶动力装置,《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一书作者,保健畅销图书作家,CI与品牌专家,曾任中山大学、人民大学EMBA兼职教授,在众多媒体开设专栏,参加央视节目,出版十多部著作,自称“非常五十后”。钟健夫是《南风窗》杂志的创办人之一。2017年被评为天涯社区18周年“百大经典人物”,“童天一”是其笔名。


原题

毛泽东是“岭南先贤”吗?


 

 广州过去评选“岭南先贤”(或叫“南越先贤”),早期竟将毛泽东列入“岭南先贤”。 我这个广东人看到报道后,感到严重的文化受抑。当时的评选只从政治上考虑,而不是站在广东人和湖南人的文化自信立场上划分。

 

 湖南人可能会想,你们广东大约没出几个人物,所以拿我们湖南的毛泽东来争光。

 

 我们广东真的没出什么人物吗?当然不是。

 

 我不知道后来是否将毛泽东列为“岭南先贤”。在我看来,毛泽东只能算是影响岭南的先贤,而且影响巨大,甚至过大了。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者摄于2017年8月12日

 

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编者注:即今日广州农讲所现址)原为明代修建的孔庙,清代更名为番禺学宫。百度百科说:1926年5月~9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53年成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至今均为该纪念馆使用……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作为一个家在广州的广东客家人,我长期在北京工作,从北京坐高铁回广州,到站了,我听到高铁上的广播将“农讲所”当作广州代表性的景观来介绍。相信大部分游客是不会去的。他们在“农讲所”接受教育之后,又不能发扬革命传统,再搞农民运动,一点都不好玩。


看不到番禺学宫的历史痕迹。如果折中一下,留一半的地方呈现番禺学宫的历史原貌,是不是更好?

 

参观历史文物所以让游客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观赏和体验了地方性的历史和知识。毛泽东为主角的农讲所恰恰屏蔽了地方性的历史原貌和知识。明代孔庙、清代学宫的历史形象和地方文化的主体性,被农讲所这种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完全遮蔽了。

 

 “番禺学宫”横匾,是历史原貌被抹除后的唯一剩余文字。图为某单位组织参观后,正集中准备离场,讲普通话的游客极少 

 

因为学校布置了作业,两位家长为孩子特制了衣服,带孩子参观

 

事实上,说到中国农民运动,广东海丰的彭湃才是真正的先锋。1922年7月29日晚上,在海丰,27岁的彭湃与另外5位农民,创建了广东第一个农民协会。彭湃家庭出身工商业地主,曾经留学日本,他搞农民运动,首先是将自己家的财产给“运动”掉了。

 

1924年4月,29岁的彭湃抵达广州,6月30日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是第一届农讲所主任。此后办了五届,罗绮园、阮啸山、谭植棠先后担任农讲所主任。

 

直到1926年,毛泽东才任第六届农讲所主任并讲课。他当时只有理论,还没有彭湃那种具体的实践。虽然后来讲学的地点变了,但彭湃才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人,是中国农民运动的真正先锋。 

毛泽东及之前的四位农讲所负责人

 

我在1980年代认识彭湃的孙女彭伊娜,还去过她华农的家里玩,后来又认识他的哥哥彭丹。彭伊娜曾经是《南方周末》的编辑兼记者,后来听说去了澳门日报社。37年过去了,若能再次相会,我真想问问她对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看法。

 

总之,树立地方先贤的形象,要让当地百姓产生文化自信。用外地先贤的形象屏蔽本地先贤,既令本地人感到文化自卑和文化受抑,又让游客无法了解真实的当地历史和地方性知识。


更多阅读

钟健夫:1980年代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五十到一百”,本号获授权刊发


 

百年潮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1995年北京大红门浙江村事件

1971年杨振宁回国探亲救了邓稼先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一次惊心动魄的氢弹试验事故处理揭秘

蔡晓鹏:江上青与盛子瑾的前尘往事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日子里

张闻天:从出使苏联到庐山会议之后

熊蕾:听父亲熊向晖讲那过去的故事

刘家驹:《雪白血红》作者编辑入狱始末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范东升:卓尼土司家族的三代传奇

汤铭新:"拉美雄鹰"切·格瓦拉在中国

巫宁坤:最后的燕京大学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操风琴:杜月笙女儿谈前朝往事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红卫兵时代的串联记忆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李大兴:谁记得一甲子前的北大今天?

李大兴: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

——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注永远的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