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坑爹呀,文革里读完5年大学没给文凭

2018-03-06 苏兆瑞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苏兆瑞,南开大学1968年毕业,退休前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虞学院任教,曽获评全国电大优秀工作者。高级讲师,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参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二、三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表科普、科技史、人物传记等作品近百篇。

     

   原题

  大学毕业12年后补发文凭

 

                                             

文凭:学历证明书


无论你从小学、中学或者大学毕业,学校总要发给你一份证书,证明你在她那儿上过学,这就是“毕业证书”或称“毕业文凭”。其中,大学文凭是比较重要的。现在是讲究学历的时代,文凭反映了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应聘工作、安排岗位、评定职称、确定薪资时都不可或缺。


早先大学文凭的式样就是如同奖状的一张大纸,解放后发的文凭都制成小本子式样,便于携带和保管。


我见到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文凭,都是红色绸面的硬本本,封面上的字是烫金的。有的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毕业文凭》,内页才有具体校名;有的则干脆就在封面直接给出校名,如《XX大学毕业文凭(或证书)》。内页上有毕业生照片,加盖钢印或公章。还写上毕业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所学专业和入学年份。当然少不了虽千篇一律却是最关键的一句话:“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老五届毕业时没发给文凭


 我是1963 年考入南开大学的,五年制本科,1968年毕业分配工作。


 1966~70届这五届大学生被称为“老五届”,由于文革,其中66~68三届都推迟到1968年下半年才先后分配。我们毕业时是没发毕业文凭的。


当时分配的方针是“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号召大学生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有一种说法是,你到底够不够大学毕业资格,学校说了不算,要在你接受“再教育”后由工农兵他们说了算。这样,离校时我们自然拿不到文凭。


不过,那时我们一点没为此纠结:学历资格在档案里记着,工作是包分配的,身份是待转正的“国家干部”,享受着大学毕业生试用期工资待遇,就连到接收单位去报到的差旅费都由学校预发,因此对于有没有文凭这张硬纸片根本无所谓。


同学们在办好毕业离校手续,领取了学校发给的“派遣证”和每人60元的差旅费后,就纷纷出发各奔前程了(差旅费到接收单位报到后结算,多退少补,一般花不完,记得我只用了20多元)。


 12年后补发毕业文凭


 全国高校1966~1970这“老五届”毕业生的文凭,是从1979年才开始补发的。

 

 那时我在河北省邢台市工作。5月份接到老家母亲来信,她说,在订阅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则广告,是北京化工学院“关于补发毕业证书的通知”,通知要求化院1966至1970这五届毕业生与学校联系,寄上照片,以便补发毕业证书。接着全国各大学都在报纸上陆续刊登类似的广告。于是我便急忙给学校写信,寄上照片,要求补发文凭。


 等呀等,到1980年4月,终于收到了母校挂号寄来的《南开大学毕业证书》,心中十分高兴。这是我的正式学历证件,又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品,后来在办理职称评审、职务聘任等诸多事情时,都用到了这张文凭。


《证书》大小为64开本,红色塑料封套,内页的左边贴着照片,盖着钢印。右边是我的姓名、性别、籍贯、专业、入学年月等各项信息,最后是校长杨石先的签字戳和发证年月(一九八O年四月)。



这里有一点挺值得注意:文凭上没有写“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而是写“修业期满,准予毕业”。原因是由于文革中师生停课参加运动,我们没有学完应学的各门功课,如果写“成绩合格”就不合适了。这一点做得十分实事求是。


全国这五届大学生,毕业时不发文凭,到十一二年之后才集体补发文凭,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吧?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记忆:文革反思录

惜别陈小鲁:他是良师,他是益友

王宗禹:见证学生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王广宇:精神病人"摇变"造反派闯将始末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董良翮去世,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于向真:一个女红卫兵的1966年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蒋国辉:一场武斗战殁13个战友

蒋国辉:我赶上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史钊:一个中学生在“文革”中的挣扎沉浮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穆欣: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王广宇:精神病人陈里宁"摇变"造反派始末

洋人造反派李敦白被关入秦城监狱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傅国涌:邓拓之死

李榕:又见聂元梓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徐景贤披露上海锦江饭店“电梯事件”内幕

阎志峰:“一打三反”运动是怎样发动的?

冯印谱:"大锅饭", 生产队社员都是"贼"?

于向真:我的庆哥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冯印谱:革命年代的“革命婚礼”

冯印谱:难忘“文革" "恓惶年”

"小爬虫"王关戚接踵爬进秦城监狱

50年前的今天:遇罗克被捕入狱

陈楚三:关于红卫兵的一桩历史公案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沈乔生:五类分子的子女

 吴晔:鸡飞狗跳的岁月

陆伟国: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冯印谱:两张揭批父亲的大字报

曾被封“革命小闯将”的黄帅去世

“反潮流英雄”李庆霖的沉浮人生

王文华:文化部极"左"岁月遭遇的人和事

王友琴:文革的牛与鸡

王友琴:北京第三女中校长沙坪之死

王友琴:于光远为何避谈前妻?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王友琴:130万个罹难者的名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于光远前妻孙历生是谁害死的?

黄永胜没料到毛泽东下手这么狠

刘家驹:我写林彪传的遭遇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黄帅:离开“文革”的冷暖人生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桑榆:文革时期的乡村批斗会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红色少年三度越境投奔抗美援越战场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陆伟国:我的俄语老师阚玉瑶之死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尚晓援:母亲阮季,

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严凤英含冤枉离去49年,凶手在哪里?

刘晓阳:敢与周恩来拼酒的女将

——俞志英阿姨二三事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姜和平:一对姐妹花的惨死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