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拔五千——根本书籍的知性阅读

点击可关注→ 知教师 2021-12-23

文 | 魏智渊

源 | 中国教师报(12月20日第8版)

荐 | 知父母(公众号:zhifumu)


1


七零后的童年是贫瘠的,并没有触手可及的童书可看,偶尔在学校里读本书,也常常会被老师当成课外书加以没收或销毁。然而我的幸运在于,父母并不排斥阅读,甚至给我订阅了一本杂志,叫《东方少年》。在杂志的连载中,我第一次认识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知道了郑渊洁这个名字,皮皮鲁和鲁西西,以及每天中午十二点的评书,几乎是阅读对我的第一次刻写。

然而,多年以后,当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儿童阅读的研究者时,我将皮皮鲁与鲁西西系列定义为「不好的书」。

为什么呢?

在系列中,皮皮鲁被设定为一个调皮的成绩不好的男生,那么,他如何应对环境?我举一个细节。有一次,皮皮鲁打开一个过期的罐头,里面跳出来一个罐头小人。这个小人无所不能,它可以悄悄地藏在皮皮鲁的耳朵旁。结果发生了什么?皮皮鲁一跃成为班里的优等生!因为在考试的时候,小人在他的耳朵旁告诉他答案,而老师无法怎么监考,都发现不了作弊行为。

这个故事的问题在哪里?童书总是以自居的方式,帮助孩子以想象的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皮皮鲁的解决方案,却是幻想的、逃避的,这正是白日梦的类型。那些真正伟大的童话,例如《丑小鸭》、《绿野仙踪》之类,也包括类似《彼得·潘》(里面同样有一个调皮的男生)这样的,总是试图给孩子以力量。因此这类故事,我们经常称之为成长故事或「英雄的旅程」,讲述主人公如何在帮助下战胜困难,最终获得内部发展和外部胜利的过程。在这些伟大的故事中,也有帮助者(类似小人),但是帮助者并不替代主人公去发展,去解决问题。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区别。流行作品试图取悦读者,而经典作品试图发展读者。

因此,皮皮鲁系列,助长了我内心深入的逃避倾向,这几乎影响了我的大半生。积极意义是,它让我的童年有一个逃避的港湾,一个宣泄的机会。

中学阶段,我是读着《人民文学》、《诗刊》,读着普西金过来的。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庆幸的是,我也刚好到了青春期。

喜爱的书籍很多,例如路遥的《人生》,后来还有《平凡的世界》,再比如家喻户晓的柯云路的《新星》,诗歌特别喜欢北岛的,其他诸如顾城的、舒婷的等,基本上都翻来覆去地读。在这里,对我影响最深的小说,实际上是张贤亮的《绿化树》,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写的是文革后,一个准备考研究生的青年的意识流,他经历过痛苦、迷惘,最终在黄河的支流无定河边获得领悟。这篇小说本质上是诗,洋溢着热情的理想主义又不失厚重。当八十年代这个青春的时代,青春的我,与如此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相互遭遇,对心灵带来的强烈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这篇小说,以及那个时代包括那些气质的诗篇(尤其是北岛的《回答》之类),深刻地塑造了我,赋予我强烈的理想主义气质。

作为教育人,我时刻会想,在这个时代,孩子们用什么来刻写青春?以避免在网络时代可能产生的精神迷失?

当然,张承志的小说,在这种宏大而决绝的理想主义背后,又藏着另外的毒素,以至于我花了许多年来反思和清理他带给我的极端倾向,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2


工作了,既努力又浑浑噩噩。

努力是自小不甘堕落,浑浑噩噩是因为周围环境大抵如此,得不到滋养,又怎么能轻易地一个人获得领会?这样一晃数年。

好在终于迎来了一个黄金期,这就是BBS时代。借助一根网线,我终于与世界再度获得了联结。于是,以「铁皮鼓」为网名,开始了在各大教育网站上纵横驰骋。此前,我连魏书生是谁都不知道。而此后,开始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知道了杜威,知道了华德福……专业阅读开始了。而2004年开始离开老家前往成都私立学校打拼,追逐教育梦想,2006年加盟新教育研究中心(今天南明教育的前身),成为专职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在团队,尤其是时任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全人之美课程的总设计者)干国祥老师的影响下,阅读的教育书籍是海量的。

一定必须选两本的话,那肯定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以及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这些书籍于我而言,都带有根本性质。就是说,它们彻底地改造了我关于教育的基本认知,重新为我开辟了一块大地,影响至今。怀特海的影响,关乎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孩子走自我发展之路,防止僵化呆滞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换句话说,教育必须是生动的、有机的、当下的、充满活力的。二是对课程结构的论述,合理的课程安排,不应该是分科的相加,而必须遵循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这一论述,深刻地影响了南明教育,南明教育开发的「全人之美」课程,就是按照这个过程展开的。例如,在浪漫期,我们更强调高品质的丰富,所以提出诸如「海量阅读」等概念,影响深远。三是对认知过程的洞察。「浪漫-精确-综合」同时是一个认知过程,这对教学设计,以及理解儿童认知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关于教育教学的核心词汇。

也是在同一时期,接触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并尝试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这时候,有两个词语就十分关键,一是「后现代」,二是「复杂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团队影响深远,而因为教育本质的特点,又需要一种复杂性思考,将不同的观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复杂性思维至关重要。而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本。

这本书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我们今天讲到所谓「核心素养」的时候,其思想早就包含在这本书中,并且更为辽阔和深邃。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了未来教育所需要的必种知识,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当然,那一时期,有大量的书可以与之相印证。除了杜威等人的著作外,还包括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科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等。后来,进化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大量阅读也参与进来,共同丰富了这一过程。


3


2008年开始,除了继续大量地攻读教育哲学、道德理论之外,因为我是语文教师出身,所以在文本解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阅读。其中影响至深的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篇》、康德的《论崇高感与优美感》、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等。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尔的《林中路》。

因为那时候团队一直颠沛流离,所以海德格尔于我们有着特别的意义,甚至多次共读过《筑·居·思》这样的文章(后来花了两个暑假共读完了《存在与时间》,这是后话)。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林中路》中的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对我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影响,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本质,是存在的涌现。简要地说,我们阅读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作家的存在在某一刻的涌现,这被称为「艺术的真理」,或「存在的真理」。作品向我们显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真理性的世界,化为文字后随即就遮蔽了。而解读,是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让真理再度涌现。当然,这种涌现不是再现,而是共鸣。这让我们团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比较警惕知识中心主义式的纯粹对象化的解读陷阱,而更重视作品内在的生命感,以及在作品与自己之间,与学生之间进行打通,从而让作品重新活起来。这种过程,经常是令人着迷的。

岂止是文学作品,在我们看来,教育本质也是「诗」。因此,在做教师培训的时候,我经常喜欢使用的一本书就是童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这本书特别值得一读。

在与孩子们共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以主人公萨哈拉自居,体验一个孩子如何走出困境,最终蕴育出内在的光芒的过程。但在与老师们共读时,则重视体会和研究一个高度成熟的老师波迪小组的教育行为。

举个小小的例子。萨哈拉的梦想是成为作家,当她把这个梦想写到随笔本中一时冲动交给老师时,她以为老师会羞辱她,结果老师只回复了三个字:「我相信!」而当她交给波迪小姐的本子是空白时,如果是现实中的老师,或许会苦口婆心地说:「萨哈拉啊,你不是想当作家吗?你现在连作文都不交,将来怎么可能成为作家?!人啊,不能只空想,万丈高楼平地起……」然而波迪小姐只回复了一句话:「作家需要写作。」总之,整本书中充满了教育智慧。「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在这本书是合适的。


4


从2008年起,我在阅读上的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开始进入了认知心理学领域,重点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在这里,有一些人或领域发挥着重大影响,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柯尔伯格,同时,信息加工理论、深度学习、脑科学、进化心理学对我也影响深远。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也很深远,但这是另一条线路。例如,行为主义对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很深,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则关乎生命意义与文本解读。

如果只推荐一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代表了不同的角度,在简化的意义上,皮亚杰是科学家,他告诉我们儿童实际上什么样子,而维果茨基是教育家,他告诉我们孩子可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背后,都有一种根本的方法。维果茨基强烈地反对至今在教育上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分析法,而提倡一种整体分析或者说单元分析,类似于怀特海,也是强调认知起于有机整体。通过维果茨基,我极其重要的收获,就是理解了概念的发展史,即每一个概念的建构,是怎样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过程。这对于死记硬背,无疑是一剂最好的解药。

以识字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觉得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就叫掌握了一个字。但在维果茨基看来,这只是一个开端,实际上,孩子需要通过无数次地在文本中遭遇这个字,从而逐渐建构起它的意义。不要小看这种认识,它带给语文课程的启发是非同小可的,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教材编写,都要加以反思。

在课程论与教学论方面,影响我很深的,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则是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有意思的是,我先接触的书,基本上都充满了对泰勒的批评,这延缓了我进入泰勒的时间。但真正仔细阅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后,深深地被这本书的简洁之美所打动。它通篇只讨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个结构十分有效,并且也已经成为我的内在理解框架。这真让我感慨,与一个真理相对的,往往是另一个更深刻的真理。


5


2012年开始,我走上了校长的岗位。于是,阅读大幅度地转向了管理。教育管理的作品我几乎不读,除了极少数如《有效的学习型学校》之类,我主要读企业管理的书,有关大企业书读过不少,特别喜欢「自组织」模型的企业管理,例如《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影响我最深的是管理学大师是德鲁克,特别喜欢的著作,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一个需要反复体会的深刻的思想:一切管理,本质上都是自我管理。它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讲一个管理者如何自我管理。而市面上的大部分管理书籍,都在讲如何管理别人,这就是区别。所以它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自我进化(包括反思和调整),才能带来学校的进步,「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本影响深远的书,则是《麦肯锡方法》。我喜欢它那种深刻的简明。尤其是金字塔结构,被我运用到诸多领域,例如写作研究,学校管理,乃至于一般的问题解决。实际上,问题解决因此而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个领域也有大量值得阅读的作品。而在一切工具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一是「完全穷尽,互不重叠」,二是「如无必要,毋增实体」。后一个即是奥卡姆剃刀原则,有时候我也称为极简原则。这两者联合运用,十分高效。

就是说,我从早期的啃读者,逐渐变成一个问题解决者。


列出来的书,我没有读过五遍以下的,理论书籍多数读十遍以上,而每一本专业书籍的背后,可能都有数十本的相关阅读。我们自己称这种阅读为「根本书籍」的「知性阅读」,还给了一个形象的命名,叫「海拔五千」。

体制外研究与办学实践,辛苦异常,但带来两个显著的好结果。一是不必有形式主义的应付或不必要的交际,这让我们保持了专注;二是处境逼近我们必须成为问题解决者,这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作为读书人,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知识能够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十多年前,有些许浮名,却令我不安。如今,置身于教育现场,可以随时自如地在与教育相关的不同领域穿梭,解释和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

当然,教育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时时刻刻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正是在这复杂精微处,有着至高的奖赏,令人着迷,包括自由与尊严。


十本书的相关信息:


1.《皮皮鲁和罐头小人》,郑渊洁著,21世纪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北方的河》,张承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3.《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著,文汇出版社,2012年出版

4.《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莫兰著,北大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林中路》,海德格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

6.《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爱斯米.科德尔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7.《思维与语言》,维果茨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8.《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

9.《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10.《麦肯锡方法》,杜塞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全文完)


这是广告


如果你想拥有一间教室,

并有志于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而不只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员工

那么

请关注

茅山双语学校

晨山学校(双语部)

运城国际学校

(点击可见招聘广告)


特别推荐

《玩游戏,学数学》系列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志江团队作品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专业设计

尤其适合幼儿园及小学家长、教师

看看别人家的老师是怎么帮孩子建构数学观念的

一不小心,好妈妈就真的胜过了好老师


重要文章推荐(点击可入)

第一性原理 | 管理者的善意 | 问题解决 | 人事 | 通俗与媚俗 | 健全的学校 | 班主任三类知识 | 婚庆 | 留堂 | 电影或户外 | 家庭作业布置 | 校长们 | 校长 | 微信 | 开会迟到 | 划车事件 | 魅力教师 | 教师节 | 演讲 | 不吃亏 | 开学管理 | 开学清单 | 演讲清单 | 自组织 | 读经运动 |身体安全 | 家校关系 | 早恋 | 人际关系 | 打招呼 | 自我管理 | 暑假 | 健美操 | 打架 | 自动化阅读 | 速读 | 家庭作业 | 绘本 | 剩饭 | 父母必读 | 补习班 |  幼升小 | 关键学习 | 收礼 | 生日信 | 体罚 | 期末测评 | 童话剧 | 好词好句 | 作文 | 不做作业 | 写字 | 名师现象 | 假如我来办一所私立学校



⊙「知教师」编辑部制作

⊙未标明来源图片均取自互联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