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晶华 | 日本文学研究会的奠基者们

谭晶华 东亚评论 2019-04-02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纪念专辑(之六)

      



怀念前辈大家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40年感言



作者介绍谭晶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科研研究生部主任、校长助理、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成立暨第一届全国研讨会在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当年28岁的我和26岁的莫邦富受学校指派参加盛会。至今珍藏的这张1979年9月22日摄于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的纪念照上,右一是俞馥英(上外华侨教师俞诚智之姊)、右二吕元明、右三陈涛(《日汉词典》主编)、右四周丰一(周作人之子),左一为笔者。在这次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大会上,我首次见到的除上述大家外,尚有学生时代仅能通过文字仰望的老前辈王长新、雷石榆、谷学谦、李芒、文洁若、金中、李德纯、卞立强、李正伦、高慧勤、吴其尧、孙立善、唐月梅等诸位先生。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当时最年轻的与会者我们,得到了前辈们在做人做事、学术研究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和研究会一起成长、成熟。4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从右至左依次为:俞馥英、吕元明、陈涛、周丰一、莫邦富、谭晶华


由于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整个中国社会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吃尽苦头的前辈大家们,撰文发言都格外小心。而第一次参会的青年则显得毫无顾忌,我提交了《谈谈川端康成与他的小说》的万字论文。文章固然稚拙,一些观点也不成熟,却有幸成为我国最早论及川端文学的文章,也引起了诸位前辈大家的注意。记得当时有人好心地悄悄告诫我:“川端康成是个反动作家,研究他的文学,要注意立场问题,别犯错误。”事后我了解了一下这么说的理由,主要是昭和初年川端作为新感觉派成员与无产阶级文学对抗;文革中与三岛由纪夫等人发表联合声明,反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二战中作为笔部队成员来过中国,支持侵略战争等等。小组讨论时,吕元明教授特地前来听会,让我谈谈看法。我谈到“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艺术派成员,都是同时代的文艺青年,虽然见解上不同,但私下里很多都是好朋友,像今东光和片冈铁兵等人后来还曾加入过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因老舍之死,川端等人发表了反文革声明,那是出于对中国文人的同情乃至义愤,联系到国内当时之于文革的评价,似不应责难他们的声明。至于当笔部队成员来中国,也应该实事求是分析。战争时期,川端并没有发表过什么支持侵略的言论。吕元明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我的观点,并让我到大会上发言。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半段,川端文学的研究形成了高潮,许多前辈大家学者对川端文学所做的极为精彩、中肯的论述,至今音犹在耳,令人难以忘怀。吕元明等前辈大家对于年轻教师的提携和帮助,亦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筹备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李芒和吕元明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觉得李芒先生是一位慈父般可敬的长者,他多年来任劳任怨不求名利地主持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的工作,人品崇高,学识渊博,对于日本俳句和歌的研究精到,译诗常常可以一字不改就发稿。一流的书法苍劲有力,字如其人,极有珍藏的价值。1982-83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大平班学习期间,曾数度造访李芒先生家,他在四壁列满书柜的书斋里高谈阔论日本文学,殷切希望我们明辨政治方向,做好日本文学的研究。


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日本文学的研究大师刘振瀛教授写的《二叶亭四迷小说集》的译本序,后来又研读过他译的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我在首届日本文学研讨会上发言后,据说他对日本文学界青年一代的成长感到非常兴奋,曾在北大做过宣传。1986年北大被教育部批准为我国第一个日本文学博士点后,刘振瀛先生成为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1989年他在上海开会时,特地找我谈话,要求我报考他的博士。后因教育部同等学力报考政策未及时出台和二外英语的提高问题,一年多后,竟突然传来了刘先生溘然长逝的噩耗,使我成为先生学子的希望成了永远的梦。不过,先生的精神倒是永远激励着我在这条道路上发奋地努力前行。


自打日本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认识第三任会长高慧勤以后,就一直在她的关心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她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研究员,除了研究之外,主持翻译了六百万字的《川端康成十卷集》、《芥川龙之介全集》、森鸥外的代表作品《舞姬》等,译著风格贴近原著,选词炼句精益求精,语言典雅优美,堪称精品,在我国文学翻译学术博士的研究著作中获得高度评价。高慧勤先生为人坦荡正直,淡泊名利,治学态度严谨,为我们这些后辈学人树立了极佳的榜样。最难忘的是在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本短篇小说选》(高慧勤主编)时,为我翻译的司马辽太郎的《二军师》精心校改,使我真正懂得了文学翻译的真谛。


高慧勤


1979年长春会议时,幸与山东大学金中教授同室而居,结成忘年之交。他是一位经历坎坷却热情乐观的学者,译作和论文行文流畅,文采飞扬,恰似他那美声的高歌。他曾书赠墨宝予我——“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寄托了老一辈大家学者对后生晚辈的期冀。


一晃40年过去了,我们的年会和国际研讨会也持续到了第十六届。


在怀念当年那些给了我们巨大帮助的前辈大家的永恒精神时,我由衷地期盼我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能更好地融入时代的特征,树立创新的精神,营造学界脚踏实地的专业氛围,去迎接更新更美的宏图。




上期回顾

中国日本研究会40周年纪念专辑之五:

谭晶华 | 日本文学作品到底该如何翻译?


下期预告

中国日本研究会40周年纪念专辑之七:

谢志宇 | 记忆中的高慧勤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关键词


日本论严绍璗叶渭渠先生逝世五年祭王奕红王勇高宁王晓平袁剑|邱雅芬|程巍(一)(二)|孙歌(一)()()| 王中忱王志松王向远(一)()| 赵京华张哲俊孟庆枢秦刚(一)()| 刘研于长敏周阅| 潘世圣(一)(二)又吉直树杨伟《茶之书》节选  尤海燕译董炳月(上)(下)徐志民(一)(二)秦岚牟学苑吴岚铃木将久李炜裴亮林少华 | 佐藤春夫 | 武继平 | 小川利康 | 霍士富 | 李圣杰 | 谭晶华 | 陈多友 | 于桂玲 | 徐一平 |郭勇 |翁家慧 |姜建强 |张翔 | 林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