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咸阳城边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星光熠熠的夜晚,有鸟鸣清悦的早晨,有野草自然生长的土地。我喜欢那里慢悠悠的节奏,不慌不忙,适合读诗。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陈更,来自北京大学的一名工科博士生。作为一个工科人,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和文献、数据、设备、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打交道。然而,很多人却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认识了我。2016年,自从第一次走上诗词大会的舞台,几乎场场不落的我,被大家戏称为诗词大会的“四朝元老”。
之所以参加第四年的比赛,不是因为前三次没有拿到冠军不甘心,而是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珍惜每一刻与诗词相伴的时光,也把它看作一场过瘾的游戏:“我押了,你随意!”不过押了之后的输赢,也不是我最关注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丢人。就这样,带着参加《吐槽大会》般的勇气,我又一次回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
参加比赛的时候,有一位选手让我印象深刻。比赛间隙,他没有拿着《唐诗宋词》准备比赛,而是拿着一本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安静地读着。这本书显然与接下来的比赛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他:“你怎么在看这本?”他说:“因为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不想因为比赛打乱了阅读计划。”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柔软地一击。这才是真正的爱诗人,只有赤子心,没有胜负心。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到《诗词大会》就是我的人间净土,让我一次次得到净化。
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个问题,读诗到底有什么用?我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我只能说,一个人读多了先贤哲人的诗词后,会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常常和人笑说:“我是一个21岁才启蒙,刚学了5年的诗词小学生。”是笑谈,也是事实。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自那以后,我深陷在诗词的世界里,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读,在食堂排队的时候读,坐火车读,睡前读,早上涂面霜的时候读,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我都用来读诗了。
诗词已经渗入我的生活,难舍难分。但其实比读诗更重要的是读人。诗人就好像是坐在我对面的朋友,我与他是手握着手的。所以,我看到李商隐有好多话都不能明说,有好多难言之隐,他把梦想藏在内心深处;我看到苏东坡这个老顽童又一次在溪水边喝醉了,正呼呼大睡;我看到那个我们以为很粗犷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竟然每一次都深情、郑重地送别那些也许只是点头之交的朋友。
在这个年代,“有用”似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诗歌带给我们的,譬如坚定、勇气、同情心、宽容与爱,却是不能用“是否有用”来衡量的。当你敞开心扉去体会另一个人的爱与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我读诗常常是在假期的时候。在那些美好悠哉的日子里,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就更能体会诗歌。当读到“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的时候,我正好就在我们家院子的门口。
门口有一条土路,上面老是跑满了小猫小狗,到处都是村舍、柴垛、大槐树,还有农田。恰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从诗中抬起头,看到我爷爷和另一位老爷爷坐在不远处的石碾子上。这不就是诗里的场景吗?那个诗里诗外相契合的情景,直到如今都历历在目。
很多人在吃尽苦头后会变坏,会放弃一些原则。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他以前遭到了一些不公的待遇,所以在当上公安厅厅长后就要牢牢握住手中的权力,为了把握这些权力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心。
但是写下这首诗的元结,他吃过的苦头绝对不比祁同伟少。可是,他在乱世中刚刚得到安稳的生活,却为了不搜刮百姓,宁可辞官而去。他说:“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这种气度是永远都不会消弭的响亮声音,有穿越千年的力量,所以很打动我。
就是这样的诗歌,能让人觉得心不死。当你越接近它,就越被它深深地吸引,越感到其中有我们正需要的正能量。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更能耐心坚韧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而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让我永远不累,永远有向上的劲头。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给诗词的传播带来了些许影响,那就是值得的。
我是新青年陈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