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谓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龙树菩萨唐卡 十八世纪末 西藏萨迦派绘画棉地矿物颜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一 何谓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作者:谈锡永
1 一个譬喻
对于如来藏,笔者喜欢作一个譬喻———
以电视荧光屏为喻,荧光屏中的画面,即一个世界。这世界对住在画面中的人来说,绝对真实。人物真实、语言真实、事物真实、事件真实,一切恩怨情仇都十分真实。
佛家将这样的一个世界,分成两个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有情世间是指有感情、有心识的生物世间,于中包括人和动物。器世间是指世界中除了有情之外的一切事物,山水树木的大自然界,以及人工造作的城乡道路,都包括其中。
这样的两个世间(一个世界),有情世间中的生物,会将显现视为存在,所以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对他们来说都同样真实。然而这个真实,实在是站在“自我”的立场而建立。以人为例,每一个人都认定“自我”真实,因此,我的心识活动也便真实,我所见、我所闻、我所触等等,完全真实,尤其是我所思,成为知识、成为经验、成为法则与定理,所以一切真实。西方许多哲学家便是这样来定义“实在”。
佛家对这一点绝不否定,因为这是识境的真实。也即前面所说过的,荧光屏中的人,将荧光屏中的世间看成真实。
然而,荧光屏中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情器世间其实都附着于荧光屏上,由于不知道,所以也就因此不能认识荧光屏的功能。所以,他是住在识境、以识作观,除此之外便一无所知。佛家由是称他们为“凡夫”。若住在荧光屏中的人,心识能离开荧光屏,那么,认知就完全不同了,他会立刻见到荧光屏中的世界(两个世间)只是影像。佛家将这样的所见称为如梦、如幻、如光影、如阳焰等等,并将这由所见而起的觉受称之为“智”。他是住在智境,以智起观。他除了荧光屏中的两个世间之外,还见到荧光屏,同时一定还知道荧光屏必然有一功能能令影像生起。
佛家将这譬喻为荧光屏者视为一个境界,称为“如来法身”;将譬喻为荧光屏功能者视为诸佛的大悲,称为“如来法身功德”。一切心识境界(即一切世间)都凭借如来法身功德而成立,有如荧光屏上的一切影像都借荧光屏的功能才成显现。
因此,如来的法身并不是一个个体,只能姑且称之为境界。这个境界,依《入楞伽经》的说法,名为“佛内自证智境”。无论什么人成佛,智境都相同。称之为“法身”,那只是为了方便,让我们容易理解。
然则,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却显现为一个个体呢?那是因为释迦依然住在识境的缘故,在识境中,生命与器物都必须显现为个体,所以释迦是“化身佛”,他所住的识境,则称为“化土”,他的法身(内自证智境)则依然是一个境界。
不只这样,连净土中的佛都可以成立为个体,例如西方阿弥陀佛(亦名为无量寿佛),他和净土中的眷属都住于识境,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有六种光明、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如是等等,这些事物都离不开心识,若无心识来认知,便都不能成立。为了跟“化土”分别,这识境则称为“报土”,阿弥陀佛则称为“报身佛”。
化身与报身,又总称为“色身”,跟“法身”相对,前者显现为个体,后者则只是境界。而且,法身境界不能为住在识境的人所见、所知,所以《金刚经》才说:
若以色见我 以声音求我
其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色(物质)、声都是识境中事,所以不能凭此而见那已离识境的如来法身。即说,如来法身不能为住在识境的人用心识来认知,因此才称为“不可思议”。思与议,都是心识活动,跟尽离心识的境界是不同的层次。
这不可思议的法身连同法身功德(在譬喻中则有如荧光屏跟荧光屏的功能),便名为如来藏。如来藏不能在识境中显现;但却可以存在,所以对凡夫(住在识境中的人)来说,便可以说为“佛内自证智境唯凭识境而成显现”。这句话,在我们的譬喻中便可以这样说:“荧光屏及其功能,唯凭影像而成显现”。在《入楞伽经》中,便说为:“如来藏名为藏识”,或“名为藏识的如来藏”。经中所说的“藏识”,即识境的根本。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将“如来藏是什么”这问题,通过譬喻来解释清楚。若用佛家名言来说,如来藏便是如来法身及法身功德,通俗一点,则说为:佛内自证智境及其功能。接下来要解释的,便是这功能(如来法身功德)了。
2 无处不在的生机
喻为荧光屏功能的如来法身功德,很容易受人误解,以为只是诸佛对一切有情的悲悯。那也很难怪,因为在佛家经论中,常将之称为“大悲”,或“大悲功德”。
若将大悲只视为悲悯,那是将如来法身功德看浅了。
宁玛派的教法,不明示学人对法身功德的现证,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因为若对现证境给一定义,那么学人所证得便只是“句义”(概念)。有如吃糖,若教小孩糖的味道叫做“甜”,那么,小孩子便终身落入“甜”这个概念来觉受糖味,及至后来长大,吃糖的经验丰富,那时候,便又落入种种甜味。巧克力的甜、牛奶糖的甜、水果糖的甜……如是虽作种种分别,但“甜”的概念始终不变,由此所觉受的,便永远落入名言概念的范围,在识境中无法超越。
在禅定曹洞宗,便在“偏正五位”中,说此为“偏中正”。这个位,良价禅师颂云———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他,休更迷头犹认影。
老婆子双目迷蒙,古镜亦一片朦胧,所以当“失晓老婆”照一面“古镜”之时,虽然见到面相,但所见者却已非“本来面目”。
持着“甜”这概念来吃糖的人,亦一定吃不到糖的本来味道。
笔者当年修学,现证如来法身功德是一片生机。这证境蒙上师认可,因此,笔者便只能依生机来理解法身功德。依这样的理解,可以说,周遍法界一切情器世间,都借着法界的生机而成存在与显现。这即宁玛派所说的“现分”,关于现分,将来还会细说,现在暂时从略。
将如来法身功德证为生机,在意义上,便比将之视为悲悯,层次上深很多,范限上亦宽广很多。
在我们这个世界,山川草木都无一不具足生机,所以才有动态。动态可以说是生命的表征,可以称之为生命力。
所以在《解深密经》中,说“阿赖耶识”(藏识)又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识便即生命力,经中说它有两种功能:一是“种子如瀑流”;一是保持人的根身不坏。
佛经说阿赖耶识,只说它含藏种子,并未说种子如瀑流。佛家以瀑流作喻,是譬喻人的根、身、识相续。瀑布流动,是一阵一阵流水的相续,人的根官(眼、耳等)与身体,其实亦是刹那刹那相续,我们称之为“新陈代谢”等等。人的心识,亦是刹那刹那相续,没有人可以持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心识境界来生活,若无相续的心识,人连路都不能走,更不用说,他根本无法见到四时的季候变化。
所以,阿陀那识便是赋予人及一切生物能产生动态的原动力。那是什么,当然即生命力,也就是生机。
至于说能维持人的根身不坏,那当然更容易理解,它即生命力,即无所不在的生机,所以才能“根身”得以保存。
这一片生机从何而来?
佛家说是“法尔”,即本来就有,自然而然就有,无须造作。如来法身功德正是法尔,有如来法身自然就有法身的功德。正如一张正常的电视荧光屏,有荧光屏就自然有它的功能,能够显现影像。
不过,亟须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可将周遍法界(周遍佛内自证智境界)的生机,看成是各别从属于个体的生命力,若这样理解时,便会将周遍广大的生机,分别为张三的生命力、李四的生命力,如是便成立了“自我”,将“自我”看成是一个不借因缘作用便可以成立的个体,那就违反了佛所说的“无我”。
那么,这一片生机,为什么称之为“大悲”呢?那是因为强调生机是法界的功能,当将法界视为如来法身(佛内自证智境)时,便可将如来法身功德理解为如来的悲心,令世间得以成立的悲心。
所以在藏传佛学,又将这生机称为“大乐”。若将“大乐”等同“离苦得乐”的“乐”,那就便将“大乐”看浅了,这大乐,是成立一切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乐。也可以这样说,当生命能成立时,当生命所须的器用能成立时,这成立,便即乐。由于这乐广大周遍,是故称为“大乐”。
因此,如来法身功德、法界功德、大悲、大乐,都是同义词。
学人必须首先现证如来法身功德,然后才能现证如来法身。在我们的譬喻中,即必须首先认知电视荧光屏的功能,才能现证荧光屏。
———这譬喻,只帮助我们理解不可思议的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并非说如来法身等同荧光屏,如来法身功德等同荧光屏的功能。
3 智识双运界
对于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笔者常用“智识双运界”一词来加以解说。于今即略为说此。
龙树论师在《法界赞》中有一偈颂说———
试观心识有二面
世间以及出世间
执为我法成轮回
为自证智则为如
在这里,“出世间”便即如来法身;“世间”便即如来法身功德。
如来法身是出世间,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来法身已经超越缘起、超越业力因果,是即超越了必然落于缘起与业力因果的世间,是故即出世间。“出”便是超越、出离的意思。
至于如来法身功德是世间,那就须要解说。一切世间都依赖生机才能成立,所以可将这生机、这如来法身功德称为生起世间的因。但是我们虽然在名言上称之为“因”,实际上却并不把如来法身看成是造物主、不把如来法身功德看成是造物主的作用。因为法界的生机无所造作,只是自然而然呈现的功能,一如有太阳自然就有光与热,所以法界生机并不是“造物因”。
藏传佛教将这“因”称为“含藏因”。
一切世间都含藏于法界之中,都无例外地得法界生机,由是成为存在或显现,所以称为“含藏因”实在是很恰当。由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周遍法界的生机、亦即把如来法身功德称为世间。
出世间即智境,因为如来法身即佛内自证智境;世间即识境,因为一切世间都由心识认知。
所以,若当我们将在识境中的认知,看成是由“自我”所见的真实 时,那就是“无明”了,由是我们就永远在这真实中生生死死。一如生活在荧光屏中的人,例如演员,扮演完一个角色再扮演另一个角色,这就有如轮回。
但当幕中人的心识能离开荧光屏,当他看荧光屏时,自然能如其所见而见,这就叫做“如”,为了强调所见真实(见到荧光屏的实相),又将所见之境称为“真如”。
这两种见地,前者是只见世间而不见出世间,后者是同时见到世间与出世间。前者,可譬喻为困于荧光屏内的心识,后者,可譬喻为出离荧光屏的心识。前者即识,后者则为智。
当这样说时,就容易理解“智识双运”了。下面即接着解说。
要解释智识双运,必须先了解成佛的机理。
人于成佛时,一定证得“佛内自证智”。这一点无须解释,一如我们说,当小学毕业时,一定得到小学文化程度的知识,这说法无可争论。所以,人成佛时一定证到如来法身。
在这时,人的色身依然存在,色身依然住于识境,那么,这色身又如何呢?是否因为心识出离识境(喻为离开荧光屏)的缘故,便连身体都要离开识境呢?
不需要。因为在证智成佛的同时,佛有一认知识境的智生起。在佛典中,一般将佛内自证智称为“根本智”、认知识境的智称为“后得智”。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智实同时证得,是同时,并不因为名为“后得”,就把这后得智理解为成佛后之所得,在证根本智之后才能出现。
所以释迦牟尼成佛,他的色身依然在识境中生活,一切日常生活、起居饮食都要适应识境,这时,他的心理境界就即后得智的境界了,也即上面所引龙树颂中之所说,“为自证智则为如”,他即在这如如真实中生活。在《入楞伽经》,说之为“唯心所自见”。心识见到怎样就怎么样,更不受名言概念所歪曲。
说到这里,我们要打岔一下,说一说我们到底是如何去认识自己所住的世间。这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执著“自我”,同时执著我所见、我所闻的一切事物与现象(这在佛典中称为“我所”)。这便是龙树颂中所说的“我”、“法”了。对此的执著,便称为“我执”与“法执”,总称为“二执”、“二取”。
第二个步骤是,由于二执,我们便为我与法施设名言。我叫做什么、是什么身份、这器物又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是等等。这些施设便是世间的概念、知识、经验,在世间中绝对真实,也绝对有用。我们读书,其实便只是学习这些施设出来的名言与概念。
人就是通过这两个步骤来认识自己的世界。佛家将第一个步骤称为“二取显现”,第二个步骤叫做“名言显现”。二取显现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名言显现是由概念的施设来认识世界。这即人的心识在识境中的运作,也即龙树所说的“执为我法”。
佛的后得智则不然。后得智中没有自我(无我)。没有我与我所(二取),也不落在名言概念来看世界,所以世界不由二取而成显现,亦不由名言而成显现,那就可以如其真实而认知,这就是“唯心所自见”了。
所以,“唯心所自见”并不是唯心,这里所说的“唯心”,只是客观的认识,而哲学上的唯心则相反,是纯主观的确立,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应该这样来理解“唯心所自见”:内心的客观认知,就是外境的客观显现。在这里,完全否定了主观的认知相,所以“无我”,同时亦无“我所”。
佛家用一个譬喻来形容这个境界,叫做“婴儿观佛殿”。
佛殿金碧辉煌,灯火通明,人到其中,依“名言显现”来认知佛殿, 就即落在概念中来观察。这是佛,所以端严;这是莲台,所以清净;这是供灯,所以虔诚;这是壁饰,所以华丽,如是等等,完全落入主观施设来观察。因此佛殿所呈现的便完全是主观认知相。婴儿则不然,唯心所自见,见到什么就是什么,并不落入端严、清净等等概念之中,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为自证智则为如”了。
说到这里,就可以定义“智识双运界”了。它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以佛内自证智为基础,由智的功能,显现种种识境。当如实见到这境界 时,便看到智识双运界。但一加心理歪曲(二取与名言),便不能如实见到这以智境为基的识境,由是落入心识污染的境界,唯见受心理歪曲的识境。
能这样理解智识双运界时,便能正确认识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双运的“如来藏”。
4 “双运”譬喻一双手
前面说到智识双运,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那么,到底怎样的一种境界称为“双运”呢?
如果通过譬喻来说,我们可以说,譬如一只手,那就是手背与手掌的双运。当我们的心识认识“手”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由手背与手掌二者构成一只手,所以手背不同手掌、手掌不同手背。可是,手背与手掌又不能说它各自独立,因为二者实在不能分离,我们不能削去手背只留下手掌,亦不能削去手掌只留下手背。
这种彼此不相同,又彼此不能异离的状态,就是“双运”的境界。现在我们先用这个概念来理解“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双运”。
如来法身即佛的内自证智境界,譬如电视荧光屏;如来法身功德即佛内自证智境的功能,譬如荧光屏的功能。我们不能说佛内自证境即它的功能,也不能说智境的功能即佛内自证智,是故二者不同。然而二者又不能相离,譬如我们不能说:荧光屏可以离开功能而存在,亦不能说荧光屏的功能可以离开荧光屏。二者既不相同,亦不能异离,那就是双运了。能认识这个双运,才能认识到真实,否则,无论如何说“空”、说“有”;如何说“存在”、说“认识”,都只是由概念来建立一套完全属于心识范畴的理论,佛家即称之为“不究竟”。那等如研究电视荧光屏的人,只住在荧光屏里边来研究,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研究出真相。
我们若只自困于识境之中来认识识境,情形也是一样,无论如何都见不到识境的真实。佛陀称为觉者,那是因为他已经脱离识境的束缚,超越识境来看识境,由是称为“解脱”、称为“出离”,是即称为“觉者”。这对识境的超越,即对智识双运界的觉受。那就是释迦牟尼的心识活动状态。
释迦牟尼的心识活动,在佛典中不称之为“心识活动”,《入楞伽经》给了它一个专称,称为“佛内自证趣境”,此中的“趣”是指“六趣”(即六道),所以“佛内自证趣境”便即释迦内自证的六道境界,亦即他对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种生命形态世界的认知与觉受。这六种生命形态的世界彼此互异,对他们都能了知,那就是由“智识双运”将他们统一起来,同时加以辨别。关于这一点,宁玛派的如来藏学说有两个专有名词来表达,称为“现分”与“明分”,这将在下面再作诠说。
传说六祖慧能入道,是由于在客舍中听人诵《金刚经》,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他心地豁然开朗,因此立刻赴黄梅向五祖求 法。然则,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我们到处生心,亦到处住心。“生心”是理所当然的,若心不生,那便如枯木竹石,即使坐禅,也坐的是“枯禅”,了无生机,有如死尸。但“住心”则不然,凡心之所住必为识境,无论心住于任何识境,都只能通达这识境,但却同时受困于这识境。是如学问家,可以精通一门学问,但却亦同时受这门学问所困。这时候,心亦如槁木朽石,受困于一种心识境界。那是“有所住而生其心”。
学佛也一样,若落在识境中来学佛,一旦到心识受困于“佛”的概念时,毛病就出来了,很容易将佛当成偶像,加以崇拜,成为能祸福人间的神;又或者困于佛学上的一两个概念,例如“空性”、例如“一切由心造”,于是人就可能变成不负责任,对家庭、对社会了不关心,对人情淡漠,对天地岁时毫不尊重。这些都是“有所住而生其心”。
若能认知,我们是住在一个识境里,这识境以如来法身为基,亦即以佛内自证智境为基;凭借着如来法身功德,亦即凭借着周遍法界的生机,识境得以随缘显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识境,负起自己生活在识境中所应尽的责任,但却同时心识不受识境所困,即使通达一门专业知识,亦不受这专业束缚,当然更不受名韁利锁,那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如何才能“无所住”、才能生活在识境中而不受困呢?那就要真实现证“智识双运”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现证“如来藏”的境界。然而却须了知,现证智识双运界并不等于住于智识双运界,因为心识凡有所住,都必然受到束缚,连“如来藏”、“智识双运界”都可以缚住人的心识,令其不能解脱。所谓“现证”,有如吃糖,真实尝到糖味,但心识却不应受糖味所困,否则便会成为“糖味”的奴隶。这大概即禅宗所说的“牢关”。
5 在“智识双运界”中生活
在如来藏思想体系中,人应该怎样生活呢?宁玛派的如来藏教法,教人要“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这便是以“智识双运”见地为根本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如来藏思想的生活态度。因为一切识境都只是智境上的自显现,然而这自显现却受因缘支配,所以只需改变一点缘,整个事件的发展就会不同,然而事件的任何发展,却都以佛内自证智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或者更正确地说,有了这个与识境永不相离的智境),人就可以借清净心以为缘,将逆境转为顺境。
所以“境来心应”的心,即清净心。然而,什么是清净心呢?
首先是感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如来法身中的识境随缘自显现,因为有这因缘,事件才会发生,事件发生之后,又再牵入因缘的网,倘若我们不断住心于识境,作千般计较,事件可能会发展到无可收拾,现在我们可以借一逆境的出现,及时检讨事件的因缘,那就是认识如来法身上自显现出来的识境,这时,我们就有机会静下来体会如来法身功德(生机中的因缘运作),是故我们应该感恩。
其次是忏悔。一切识境的自显现都离不开因果,如今逆境发生了,我们自己到底作过什么因,作过什么缘,因此才出现这逆境。这就要自己深刻检讨,任何事件都不要先怪对方,应该先行自我忏悔,因为自己是因缘的造作者。
最后是发愿。当逆境过去之后,自己会怎样端正自己,并且为社会作出点怎样的贡献,或者会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如是等等。
这样,经过感恩、忏悔、发愿之后,心就清净了。然后凭着直觉,持着清净心去应付事件,那时候,一定心平气和,处事持平,事件往往就得到解决,甚至可能,这一事件的结局会成为将来得到顺缘的因。
不妨叙说一件在笔者身上发生的事———
1970年,笔者开了一家公司,代理澳洲和新几内亚的黄金。澳洲需要一家中国香港代理机构,是因为香港黄金市场大,加上伦敦五大金商都在香港开有分公司,交易方便。
公司初开,相当好景,可是后来渐渐经营困难了,公司分红减少。那时公司的经理是笔者的旧同事,相识了近二十年。他跟笔者商量,可不可以借五百万港元给他做点私帮生意,因为工资要交给太太,花红不够他开销。
笔者问他做什么私帮,几经盘诘,他才神神秘秘地透露,他最近结识了一位小姐,有办法在法国卖白粉,也有办法从东南亚入货,一次走私,至少有八倍利钱,所以借我五百万,他可以还我一千五百万。笔者听罢,当然严词拒绝。
也是合该有事,隔一个月,澳洲来人看业务,他携同太太,他太太很想去澳门一游。
笔者心中盘算,如果星期六晩上去,星期天晩上返,那就刚好是人多来往的时期,假如星期六上午去,星期天上午返,那就可以避过人潮。如是决定之后,星期六一早便把银行保险箱钥匙交给那位经理。事后想起,那是天大的疏忽。
果然星期一回到办公室,公司职员个个面色有异,看看办公桌上,有一大沓“当票”,附上一张字条,说保险箱的黄金他暂时借用,当票的银码总数是一千七百万,他赚到钱,三倍奉还。笔者见时才知道他不死心,唯有跌足长叹,因为等于自己欠澳洲一千七百万,70年代初期,那是一笔大数目。
跟澳洲那边商量,他们同意借给我一千七百万,将黄金赎回,借款分五年还清。那真的已经是天大人情。
第二天打开报纸,中环的一家大厦易手成交,成交价一千七百万,笔者哑然失笑,原来自己的负债是一幢高等商业区的商务大厦。
那时候,笔者已在学以如来藏为见地的“四部心要”法门,在负巨债的压力下,很难专心学习。然而正当心乱如麻之际,便想到“境来心 应”,现在“境来”了,如果再“以心转境”,盘算计度,徒然给随着盘算而来的境界动乱心意,因此决定万事不理,依旧专心学习。笔者相信,凭自己的意志力,凭自己对上师与教法的信心,一定可以将逆缘转化为顺缘。
果然五年之后,不但弄通了如来藏思想,且能于观修中得“智识双运界”的决定,熟习了于识境中作四重缘起层层超越的观修脉络。同时,债务亦得以还清,一切都是顺缘。
于还清债务那一天,真的觉得世事如梦如幻,于瞬息间变化万端。如果当时中断学佛,将二十四小时都放在香港、伦敦金市,企图赚钱还债,结果恐怕反而会焦头烂额,因为那几年恰是金价暴涨暴跌的几年,愈是贴近市场的人愈容易被市势惊吓,到头来,钱赚不到,学佛也不成,竹篮挑水两头空。反不如放开心事,总算不负法王之所望,总算对如来藏思想有点心得。拿着这些心得去研究西方哲学———怀疑论、经验论、本体论、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以至西方哲学的精华———辩证法,都可以看出它们的脉络,可以用如来藏思想来跟它们定位。因为这些哲学因素,都可以在如来藏思想中找得到。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就是实在。
另外,还有一件事。香港金刚乘学会于1986年,写一封信,证明学会派笔者往美国传法。笔者因法王嘱咐静修,便决定往夏威夷客居,同时拿着该证明信向移民局申请入境。
这申请,一申请就前后八年,不批准,也不拒绝。期间发生了一件事,笔者在丽晶酒家喝午茶,凑巧碰到导演张坚庭也来吃中饭,见到笔者,热烈招呼。当下闲谈几句也就别过了。谁想第二天,丽晶酒家的徐隆辉却来找笔者,告诉一件事———
有一位美国人,会说普通话和广东话,是丽晶的常客,那天他问徐隆辉,笔者到底是什么人,跟张坚庭那么熟,徐告诉他,笔者就是“王亭之”,那美国人闻言跳起来,惊奇地道:“他真的是王亭之?”后来又喃喃自语:“对了,据说王亭之到了夏威夷。”
于是他就告诉徐隆辉,他是联邦调查局(FBI)的人,负责跟踪笔者,因为收到香港的一封告密信,说笔者是特务,为大陆收集情报。如果笔者是王亭之,那就可以结案,证明是诬告了,因为他曾长期在香港工作,每天追看笔者在报章上发表的专栏,十余年下来,了解笔者的言行,肯定笔者没可能做特工。
他对徐隆辉说:“我本来老早就肯定这个人不是特工,他不懂开车、不懂拍照,除了喝茶吃饭就老泡在家中,交际应酬十分之少,哪会有这样的特工!”
他还对徐隆辉说,这件事对笔者申请移民十分不利,应该请教律师。当晚,他还约徐隆辉喝咖啡,将告密信给他看,叫他告诉笔者谁是告密者。此举显然犯规,他敢这样做,大概是出于老读者对写作人的同情。
徐隆辉将这告密人的名字抄付笔者,笔者一看,大吃一惊,为意料所不及。
笔者虽然吃惊,但亦只是感慨,不动声色,万事由他去吧。结果有如长居夏威夷,离境就要向移民局申请。笔者亦无意离境,趁有余暇,拿着屈映光上师送给我的一本《同文韵统》,自学梵文、藏文,于1990年开始试着翻译龙钦巴尊者的《四法宝鬘》。这书有英译,对当时翻译藏文有很大帮助。
及至1993年,移民局一位高级职员向笔者坦白表示,笔者的申请无人会批准。问他为什么,他说,FBI沾过手的事,没人想理,但又没理由否定你的申请,所以一拖多年。再问他,这调查不是已经结案了吗?他笑笑说:虽然已经结案,但毕竟弄到案情复杂,最好的办法是回到香港重新申请,他还提示,可以申请加拿大。
于是笔者办理加拿大移民,移民官接见时十分客气,当场就安排笔者一家验身。
定居加拿大之后,笔者深深感到逆缘可以变成顺缘的道理,因为多伦多大学藏书丰富,而且还有大量藏文文献,对翻译与著作都十分有帮助,若躲在夏威夷,一定不可能由1993年起至今,翻译、著作,出版了六十多本书,更不可能专门研究甚深秘密的如来藏思想。
给人告密,是给笔者制造了逆缘,但平心而论,倘若笔者着意于传法,就一定不会热心于翻译和著作;倘若移民夏威夷成功,那就可能安居夏威夷,翻译和著作都没可能得到今天的成绩,此所以横逆相加,反而助成笔者花甲以后的事业。
笔者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如今藏传密宗的传法人已经够多,若自己也热心参与,那无非只等于在食肆林立的街道多开一家小馆子,倒不如尽有生之年,将如来藏的见地与观修公开,让所有密乘弟子都有可能知道藏传佛教的真相,同时知道,汉传佛教的禅宗其实跟藏传的如来藏思想同源,所以禅法等同最高密法,因此笔者才热衷于翻译和著作,传法云云,随缘可也,收一个弟子就要为一个弟子负责,要令他通达“智识双运”的生活境界与解脱道境界,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是故与其高调开道场,吸引弟子,倒不如将法门说清,将正法扶正。笔者不热衷于当上师,肩上重责,只随缘教道,亦已压力相当。
因此笔者从不以上师自居。自己只是一个佛陀的弟子,一个从事如来藏思想研究的学人。所以热衷开山收徒的人,对笔者实在不必防范。
通过笔者这件将逆缘转为顺缘的事实,读者大概就明白什么叫“境来心应”,那是不应之应,然后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事。至于“境去心无”,那是不必解释的事。此事笔者从不萦怀,也没有任何反击的动作,事隔二十年重新提起,只是因为已时过境迁,同时想将这件事作为实例,说明如来藏思想的生活态度。
这态度,不是纯粹的退让,只是将不利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对方的心病在于传法,如果笔者偏要热心传法,那就要高调、要反击,但如果将自己的精神放在学术而不是宗教,那便无须跟对方计较,同时,可以将学术利益所有学佛的人,而不光是自己的弟子。
倘如热心收弟子传法的人,读过笔者的书,肯将如来藏思想正确地弘扬,而不将自己对如来藏的偏见加于如来藏身上,亦不将如来藏当成是神秘的思想,故作高深,那么,笔者的努力便也得了回报。
人若能持着如来藏思想来生活,不但对自己有利,对人也有利,所以不光只是修养。笔者自己就觉得,能将传法转移为学术,即将逆缘转为顺缘的关键。若忙着收弟子,笔者肯定无法将真正的如来藏思想传播,只能任由纯粹站在唯心立场的人继续污染如来藏。
6 小结如来藏
为方便读者,这里将前面说过,关于如来藏的内容作一小结,并略补充余义,以便下文开展如来藏见修领域。
如来藏是如来法身跟法身功德双运。
如来法身是一个境界,不是一个个体。这个境界,叫做“佛内自证智境”。无论什么人成佛,他都证入同一境界。
如来法身功德即如来法身的功能。凭借着这个功能,在如来法身上才有种种识境自显现。
住在识境中的人,无法通过识觉来认识佛内自证智境,佛典中便将这情形说为“不可思议”。
无法见到智境,但却可以见到识境,所以说,“佛内自证智境”唯借识境而成显现。因此,一切世界都可以说是借识境而成显现的智境(佛典上便说为“名为藏识之如来藏”)。
这样,就成立了“智识双运界”。
智识双运界是佛内自证境上有识境自显现。于中,智境不因有识境显现而变了质、变成受污染,这在佛典上称为“无变异”;识境不因随缘自显现就离开了智境,这在佛典上称为“无异离”。
智境无变异、识境无异离,即智境与识境的“双运”状态(双运相)。这即“如”,也可以名之为“实相”。
为了方便理解,宁玛派将佛内自证智境譬喻为一个基,一切识境即在这基上自显现。
这个基,名为“本始基”。说为“本始”,是为了强调它不由任何力量所造,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本始基有两种功能,名为“现分”与“明分”。下文即将细说。这两种功能,也即“如来法身功德”。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本始基譬喻为电视荧光屏,现分和明分譬喻为荧光屏的功能;至于荧光屏上出现的影像,则可譬喻为智境上随缘自显现的识境。
所以,这里有两重双运。
第一重是: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是名为如来藏。在我们的譬喻中,这是说荧光屏与荧光屏功能的双运。
第二重是:佛内自证境与随缘自显现的识境双运,亦可名为如来藏。但若称之为“智识双运界”,则更容易理解一点。在我们的譬喻中,这是说荧光屏与荧光屏上的影像双运。
下文将会说到,学人是先持着第二重双运境而作观修,这时候,只能看到自己的心性。
然后,学人持着第一重双运境来作观修,这时就能见到法性。
这是观修如来藏的两个重要步骤,在禅宗,即初关与重关。
前面谈到“识境自显现”,其实应该说:“识境随缘自显现”,因为识境不能无局限地在智境上显现出来,“缘”就是它的局限。
这一点,下文即将细说。
第七章(下)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上)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藏传佛教故事:忍辱波罗蜜 ▎跃空试徒 ▎洞察秋毫的悲心 ▎格西班行窃 ▎老狗
藏传佛教故事:放生 ▎腾空转经者 ▎顶礼开悟的流浪汉 ▎妙悟空性
广化律师故事:你不要赖佛逃生 ▎续佛命脉舍金表 ▎分柑共尝的菩萨 ▎师父往生的事略 ▎愿以己身代师死
如来为地藏取名 ▎地藏名号的含义 ▎地藏的异名及本形 ▎地藏大愿的伟大精神 ▎释迦牟尼对地藏的赞颂《话说地藏》一
132 诺格菲的森林隐居处—头陀行比丘中心 ▎133 森林隐居处 ▎134 走路——一种精进 ▎135…《尊者阿迦曼传》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慢跑法 附:WHO为促进健康推荐的的体力活动量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度哲学祛魅》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