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吴信如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3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作者:吴信如


作者简介 吴立民(吴信如),号吴明,法名信如(1927-2009)。祖籍湖北阳新,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得大阿阇梨位(金刚上师),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曾在该院从事教学。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船山学社社长和名誉社长等职,离休后调到北京,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茶禅学会会长等职,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



5 初禅

初禅为其他上界禅定之基础,所以颇为重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讲的初禅是由数息观而入的(此与南传佛典中着重由“地遍处”观入四禅不太一样),在说十六特胜时,讲述修气息而入定之实情颇详,兹摘录如下:

[随息观知息出入]行者既调息绵绵,一心依随于息,息若入时知从鼻端入至脐,若出时知从脐出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乱,尔时知息粗细之相。粗者知风喘气为粗,细者知息相为细,譬如守门之人,知门人出入,亦知好人恶人,知好则进,恶则退遮。复次,知粗细者:入息则粗,出息则细, 何故尔?入气利急,故相粗,出息涩故细。复次,知轻重:知入息时轻,出息时重,何以故?入息既在身内,即令体轻,出息时身无风气,则觉身重。复次,知涩滑:入息时滑,出息时涩,何以故?息从外来,风气利故则滑,从内出,吹内滓秽, 塞诸毛孔则涩。复次,知冷暖:知入息时冷,出息时暖,何以故?息从外来,冷气而入故冷,息从内出,吹内热气而出暖。复次,知久近:入息时近,出息时久,何以故?息入既利则易尽,故近,息出涩则难尽,故久。复须觉知,因出入息故,则有一切众苦烦恼,生死往来,轮转不息,心知敬畏,行者〔修〕随息之时,知息有如是等法相非一,故云知息入出也……

上面一段所讲之观察气息出入之情形颇详,这已经是“随息观”了,第一步数息早已纯熟,才能进入随息,尽如前述。由于知出入、知粗细、知轻重、涩滑、冷暖、久近等,这样细细地观察出入息,行者之觉心必定自然越来越明,心息相依越来越近,亦越来越细,极易趋入禅定矣。

[知息长短者]若证欲界定时,宜是定明净,都不觉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时,即〔反而能〕觉息中长短之相。云何为觉?若心定时,觉入息长,出息短。何以故?心既静,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则知长;既不缘外故,出则知短。复次,觉息长则心细,觉息短则心粗,何以故?心细则息细,息细则入从鼻至脐,微缓而长,出息从脐至鼻亦尔。心粗则息粗,息粗则入从鼻至脐急疾短,出从脐至鼻亦尔。复次,息短故觉心细,息长故觉心粗,何以故?如心既转静,出息从脐至胸即尽,入息从鼻至咽间即知尽。此则心静故觉息短〔与前不同也〕。觉长故心粗者,如行者心粗故觉息从脐至鼻,从鼻至脐,道路长远,此则因心粗故觉息长〔也〕。复次短中觉长则定细,长中知短则是粗,何故尔?如息从鼻至胸则尽,此行处虽短,而时若大,久久方至脐,此则行处短而时节长也。若就此而论,短中觉长则定细,觉长中而短〔则〕是粗者,如心粗故息从脐至鼻,道里极长而时节短,歛然之间即出至鼻,何以故?心粗气息行疾故,此虽长而短,然此息短则是心粗也。故云,短中长而细,长中短而粗也……

[知息遍身者]对未到地定,若根本未到地,直觉身相泯然,如虚空。尔时实有身息,但以眼不开故,不觉不见。今殊胜中发未到地时,亦泯然入定,即觉渐渐有身如云影,觉出入息,遍身毛孔,尔时亦知息长短相等……。

在知息之观法中,修到了能够觉知息遍全身,则心息必定相依、通畅、微细。禅定此时可以算是有了相当的基础了。《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

“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即统遍身中”。

觉知之息遍全身,无丝毫壅塞,为得初禅之必需条件,若行功不到此,则较深之其他禅定根本不可能也。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云:

“发初禅时即豁然见自身九万九千毛孔空疏,气息遍身毛孔出入,虽有明息遍身出入,而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即见身内卅六物一一分明……皮筋肉骨 ……脾肾心肝……是名初禅初证之相……。行者住此定内三昧渐深,觉息后五脏内生息相各异;所谓青黄赤黑白等随脏色别,出至毛孔,若从根入,色相亦不同。如是分别气相非一。复见此身薄皮、厚皮、膜肉,各有九十九重,大骨小骨三百六十及髓,各有九十八重,于此骨肉之间有诸虫,四头四口九十九尾,如是形相非一,乃至出入来去,音声言语亦悉觉知。唯 脑有四分,分有十四重,身内五脏,叶叶相覆,犹如莲花,孔窥空疏,内外相通,亦各有九十九重,诸物之间亦各有八十户虫,于内住止,互相役使;若行者心静细时,亦于定内闻诸虫语言音声,或时因此发解众生语言三昧……三明后证之相。行者三昧智慧转深净明利,复见气息调和同为一相,如琉璃器非青黄赤白,亦见息之出入,无常生灭,悉皆空寂……”

初禅除了上述之八触和十种功德以外,其内容尚有消极的伏遣五盖障,离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及疑虑,和积极的证取五种觉受或五支。得了初禅定的人,就一定能舍离五盖, 这是什么原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

离贪欲盖者:欲界之乐粗浅,今得初禅之乐细妙,以胜夺轻,故能离五欲。

离瞋者:欲界苦缘逼迫,故生瞋。得初禅时,无有诸逼迫,乐境在心,故无

离睡眠者:得初禅时,身心明净,定法所持,心不昏乱,触乐自娱,故不睡也。

离掉悔者:禅定持心,任运不动,故能离掉。由掉故有悔,无掉即无悔。

离疑〔虑〕者:未得初禅时,疑有定无定,今亲证定,疑心即除,故得离疑。

就四禅总体而言,是以十八支功德法来分别的。此中初禅有五支,即积极的功德有五个: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 乐支、五一心支。

“觉、观” 觉亦译作寻,观亦译作伺。通常皆以“觉”为一种粗略的心理认识,以“观”为一种细致观察入微的认识;“觉”是取境界之大略轮廓的粗相,“观”则是仔细观察所缘境之种种一切,细加分别而认取其详情。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解释觉和观说:

若初触,触身在缘,名觉;细心分别〔之,则有〕八触及十眷属〔或十功德〕,名为观。

总之,初禅有很强烈的粗细不同之心理观察活动。还没有达到停止心理观察活动的境地,到了二禅以上就没有觉和观的心理活动了。《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解释初禅之五支说:

觉支——谓初心觉悟也。

观支——谓细心分别也。

喜支——谓其心庆悦也。

乐支——谓其心恬澹也。

一心支——谓寂然不散也。

初禅五支中,以觉、观二支为其特色,因为向上去到了二、三、四禅,一切觉、观之粗细心理观察之活动皆已停止。所以就禅定的进展来说,思惟作用是被认为有害的。初禅之有觉、观,亦属非常自然的事;因为行者初次趋入禅定之门,身心发生许多前所未有的奇特经验,他当然会用粗细不同的思惟作用予以观察。例如说,观气息出入之长、短、粗、细,遍身还是不遍身,观身中诸脏腑之活动情况,乃至观禅定之八种主要经验(八触)之详细状况,这些都是“觉”和“观”的作用。此亦人情之常,为初得禅定者所不可避免者。等到禅定转深,则对这一切禅定的触受皆不再感兴趣,舍而弃之,以求更高之静定境界了。

“喜支”此处说是“其心庆悦”。喜是指心理上的一种愉快及热心。《清净道论》则将喜分为五种,最后两种表示激动的快乐和狂喜状况。

《解脱道论》卷四论“喜”云:

喜乐者,心于是时,大欢喜戏笑,心满清凉,此名为喜。问:喜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喜者谓欣悦遍满为相,欢适是味,调伏乱心是起,踊跃是处。几种喜?六种喜。从欲生,从信生,从不悔生,从寂寂生,从定生,及〔从〕菩提分生喜。云何从欲生〔喜〕?贪欲染着心〔生〕喜,是名欲生喜。云何从信生〔喜〕?多信人心喜……。云何从不悔生〔喜〕?清净持戒人众生欢喜。云何从寂寂生〔喜〕?入初禅人生喜。何从定生〔喜〕?入二禅生喜。云何菩提分生喜?于第二禅修出世间道喜。复次,说喜〔有〕五种:谓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满喜。

笑喜者——如细雨沾身,令毛皆竖。

念念喜者——生灭不住,如夜时雨。

流喜者——如油下流,久灌其身,终不周遍。

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欢喜,不久便失,如贫人见伏

满喜者——身住周满,如雷如雨……。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论初禅喜支云:

喜支者,且细心分明思量,觉知六触等微妙王宝,昔所未逢,是以心喜庆悦,又知所失,欲乐甚少。今得初禅功德,其乐甚多,如是觉观,利我不少,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

“乐支”喜与乐究竟有何不同耶?普通的说法是,喜粗,乐细;喜不坚固,而乐坚固;喜是心理上踊跃愉快的成份较多,乐则是实实在在的享受身心之快乐。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

踊跃心中故名喜,恬静心中故名乐……行者初缘得乐,心生欢喜,未及受乐,名喜。后缘喜情即息,以乐自娱,故名乐。譬如饿人得食,初得欢喜,未及受其味,故名喜。复得食之,方受味中之乐,故名乐。

《解脱道论》卷四论初禅之喜乐云:

初禅以喜乐为水,以乐观为手,以搅作丸,能生寂寂,所在心心数法,喜乐相随成一丸,释心不散乱,置于禅事……初禅于身上下,从头至足,从足至觸髅,皮发内外,喜乐遍满,住于不退……

“一心支”初禅之第五项证验是一心,或一心不乱,此为一切禅定之通相,不可缺少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论一心支极为简单,寥寥数语:

一心支者,经久受乐心息,虽有觉触等事,而心不缘,既无分散,定住寂静,故名一心。

以上详论初禅,入此禅者,便离欲界,居于色界之离生喜乐地,即初禅天,亦即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之三天。此初禅天以上,色欲均灭,不复分段食,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真觉观二者,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眼耳身三识相应。其正报有天王天众,其依报有宫殿国土,仍具五蕴,但均胜妙。

如来禅的基础修法

前面讲过如来禅的四禅八定的初禅,有人提出如何实修的问题。这就是我现在要讲的“数息观”。“数息观”与“不净观”为佛法修定的“二甘露门”。出家人宜偏重于修“不净观”,在家人则宜偏重于修“数息观”。本来“数息”是“六妙门”的“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六个修息妙门之一,而且是首要之一,它既有显教的修法——显教六妙门,也有密教的修法——密教六妙门。我这里讲的修法,是显密圆融的六妙门修法。

在正式讲修法之前,我要强调必须注意的两点:

第一点,一定要持戒,戒为定基,不持戒就不能修定。在家修学禅定的人,起码要坚持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不邪淫”主要指在家居士不发生夫妻之外的性关系,“不妄语”包括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

戒有止持、作持,如五戒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这是消极的止持,更有积极的作持,例如不但不杀生,还要生,不但不偷盗,还要去布施等。

佛家戒律内容虽多,但其精神总括起来,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这一精神又与儒家道德规范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相通。

佛家 儒家五戒 五常表

五常与五戒都是以止恶扬善为目的。不过五常较为初浅,五戒较为深妙,境界层次不同。所以相应地,修儒家气功,至少应明五常,而进修佛家禅定,则要求持五戒。

对于气功与道德品行,儒家圣人孟子有言: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段话直译过来就是说:那种最大最刚的浩然之气,用正义去培养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否则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一次的正义行为就能够取得的。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孟子的这段话,反映了意念行为与“气”的内在关系。

佛家更视五戒为修定之根本,因为修定就是要通气脉,而持戒能够帮助气脉的开发,戒持得越好,气脉越容易开发。所以戒为修学者必持。否则,如《楞严经》云:

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若不断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不断妄语修禅定者,譬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其香,无有是处。是故修三摩地,四种皆断。饮酒则为破戒因缘,亦为修定之障碍。

可见持戒与禅定之直接关系。若能五戒具足,进修禅定,则能深入定境。否则不能入定,无定可修。一方面由戒生定,无戒不能得定,另一方面定修得好,亦可以帮助更好地持戒,两者相互影响,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是这个道理。

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三条,即为八戒。五戒、八戒为佛教在家男女受持的戒律。八戒又叫八关斋戒,是因其最后一项为:“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又称之为斋。

斋是一个法门,早在释迦佛没有降生之前,所谓劫初圣人,便叫人持斋,不过那时的斋法,是以一日不食为斋。后来,释迦牟尼佛把它改为过午不食,并进一步明确规定下来了。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11〜13点),就不吃饭了,这个叫斋法。现在我们有些人把它搞错了,以为吃素就是吃斋。吃素叫素食,不是斋食。所以吃素不能代替吃斋。

为什么要持斋呢?这里,我们还要懂得识与食的关系。佛教经典上有许多关于佛的成道与食的关系的记载:

“释迦修苦行久,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阎浮树下所思惟法,离欲寂静,是最真正,今我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即从座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洗浴既毕,牧牛女供上乳糜,释迦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释迦独行,趣毕波罗树下,结跏趺坐,四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

这说明释尊成道得力于食。本来这个食字,对于人的色(物质)、心(精神)两面,都有密切关系。色的资生和增长,固然依赖食物,心的资生和增长,也是依赖食物。《大智度论》中讲:“从食物生新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根身”,便是色的资生和增长;又说“从新旧肉合生五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便是心的资生和增长。这段话,发挥了“色心不二”和“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的妙旨,非常亲切,足以破“灵肉分立”、“物心二元”等等误解。成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而识的原料,却要由食供给,可见识与食的关系是何等紧密而重要了。

所以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呢,就是因为学佛的人要修禅定,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过午不食的精义,正和其它戒法一样,是专为资助修定而设,所以它列于八戒之中,而它却比任何资助修定之法为切要。这便因为修定,必用这个色身,若是不得食物,便会虚弱无力,色身不济,心识也因之不明,所以自饿外道,不成正觉。但是所摄含物过多,腹中时常饱胀,又会阻滞气机,虚靡血液,使心识昏沉而贪睡眠,营养过剩而起性欲,昏夜之中,尤难支持,因此特立过午不食之限制,以使修定之人,色力坚强,心识明朗,睡眠不作,欲念不生,才能得到一个修定的体。从此修定,自然能深入三昧,否则体上便有许多障碍,用上有无穷困难,所以修定者多,发慧者少,就是这个缘故。你看,这斋法的规定,是何等微妙,何等精深。总之,修禅定的人,为了他自身的阴阳和天的阴阳能够平衡、协调,过了午时就不食了,这是很合乎生理意义的。

第二点,一定要弄清气功、息道、定功的界限和区别,不能混淆不清。过去已经讲过,这里再提醒一下。

气功的功夫,做到呼出吸入的气上,炼水谷之精气,调气健体或治病,这是修息道的初步工夫。

息道的功夫,重在“息”上,息道的“息”字,包括呼出吸入和呼吸转换中间一息而言,也就是吸转而为呼,呼转而为吸这中间之一停上,它是气息的全面修养方法。气功调气治病,把身体锻炼得安康了,才好进一步做这息道的修养。息道息道,息而有道。这个道比不得功,功是有作为的,道全是顺其自然的。这一种顺其自然也不是任其自流而是自有其规律的。做好气功,即调气养气之功,才好谈息道,做好了息道才好学定。佛书所说修定,多从息道说起,对于气功则很少说 到。藏密讲修气、脉、明点,有丰富的气功内容,但也多是从修息道的前方便说的。道书讲丹功,但对于下手的气功,却很详明,《黄庭经》一书是最好的。真气即是息,清净便是道, 这就叫做息道。在息道中修止修观,就是修定。

近人说定,多就动静相因之“静”字解说,这很不合乎动的逻辑,亦不通佛说。古人译经于定字则直转梵音,如三摩地、毗婆舍那等,不翻汉语。因定中自具动静,止即静动即观也。相宗每称静虑,静即止,虑即如理作意也。曰作观,曰作意,皆习定之基本方法,亦即定中之动境也。自误以片面之静字说定,逐使学人修定不得入处。乃至禅宗末流亦多误于此, 而失却其活活泼泼的精神,不能不加分辨。

在“数息观”的实际修法上,前面已经提到了它的三个基本要点,这就是:

一、推开尾闾

二、视鼻端白

三、安那般那

现在较为详细阐述如下。

1 推开尾闾

这是第一步调身的修法。佛家如来禅的修定,一般都是坐禅,与祖师禅的参禅不尽相同。其正式坐法是,单盘膝坐,右腿在上;若推开尾闾(尾骨端),则全身自然端正,经脉亦必自然通畅。若能双盘瑜伽坐,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双盘单盘甚至交叉坐者,能正襟危坐,或日常自然坐亦可,坐姿不必更多讲究,但一定要掌握好推开尾闾。这是因为:

人体背部由顶至颈椎沿背脊而下,大略是上小下大的S形,胸腔即系于背脊两侧,督脉循背脊而上,督脉即源于尾闾旁边之会阴穴。尾闾(向后)推开,背脊自然正直,胸腔中的肺活量将是最大的。这是推开尾闾作用之一。

按中医学说,任督二脉皆是起源于会阴穴。任脉沿腹上行而止于下腭,主人一身之血;督脉沿背脊过顶而下,止于上腭,主人一身之气。要使任督二脉相交,气血旋转流通, 就要用舌抵上腭,使任督在上部相交,道家谓之搭“上鹊桥”; 而推开尾闾,则便于任督在会阴下部相交,这就是搭“下鹊桥”。这是推开尾闾作用之二。

更深层次地讲,呼吸中枢之一息,有处所,有实质变化, 有机能因应之作用。大抵口呼吸在舌,心之苗也;鼻呼吸在天心,巴甫洛夫所谓“呼吸神经中枢”之所在也。就实质言,则舌之作用为大要,即道家所说搭桥,有以搭桥吸入撤桥呼出者,口呼坂时用之;有一桥横空接引不动者,鼻呼吸时用之, 应因变化,惟在不执。道家言窍即指其处所,言妙即指其实质,言功法即指其作用。佛家修定则以空为处所,以性为变质,其作用唯有慈慈而已。

尾闾推开之后,人体就掌握了重心,身体自然就稳定不动了。这是作用之三。

人体掌握了重心,则地心引力对人体的影响将是最小的。这是作用之四。

更重要的是,推开尾闾,如道家所说,任督交通,河车运转,这只是气通,如按藏密气脉明点说,则海底轮、脐轮之间有股业劫气,如蛇一样盘踞在会阴穴上,使中脉不通。而这股业劫气所踞之处,正是第七末那识,也即意根的物质基础所在,必须修宝瓶气、拙火定,用极大热能驱使这股业劫气上冲而逐出,使之转化为智慧气,才便于通中脉,这就必须推开尾闾。这是作用之五,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有人提出藏密修大手印、大圆满,修脉气明点,最要紧的修身法是七支坐,没有提推开尾闾,是否错了,或不如七支坐法圆满具足呢?不然,推开尾闾正是七支坐法的核心关键,一般只口授,未特标出来罢了。

怎样推开尾闾呢?这是人体很自然的一个动作,纯然无为,只是坐时把尾闾微微向外(后)排(翘)开而已。排开并不要用力用意,顺其自然,以自感舒适为度。千万不要故意用力推开,使身体前倾,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发挥其自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体人为地产生一些偏差,这是千万千万要注意的。

有人要求讲讲藏密七支坐法与推开尾闾的关系。下面略加引伸而展述之。

藏密是重视修身的,有“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之口诀。七支坐为藏密大手印之不共加行。祝拔宗大手印,引《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云:“端身金刚趺坐,心住唯一大手印。”讲的就是金刚趺坐,手等持定印置脐下,脊椎直竖,两肩平张,颈曲颔压喉结,抵上腭,通则识随根转,别以眼根易转,故须不动不瞬不顾,直视幅量,宽如牛轭,此名大日如来七支坐法。

约作业门,立静虑五法:

①谓以趺坐为令下出气;②两手定印置脐下为令平住气;③脊直肩张为令遍行气;④颈曲压喉为令上行气;⑤舌抵上腭及适宜视量,为令命根气,悉能摄入中脉。

以五种业气入中脉故,即成无分别智,此名身寂,或身不动,或身住自然。

身要必如上述,否则过患丛生:

身倾右,虽觉受明相,不久即失,反增瞋恚。倾左,虽觉受乐相,不久即失,反增贪欲。前俯,虽觉受心不散乱,不即失,反增痴愚,且与人交,易生疑嫉,心不欢喜并有妨于命根气;以此气通心,前俯则脊椎曲,能令气不舒畅故。后仰,虽觉受空相,易落顽空,反增骄傲,且使念念迁流,永难能定。

只有推开尾闾,才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而避免偏差。身之重要如此,行者应知。

⑥口吐浊气,乃至禁语,名口寂,或口不动,或口住自然;浊气以九节风除之,为初学者调气方便。次应禁语,气息出入,任其自然。

寂,心于过去不追,未来不计,不计有所为而为,勿视空为空无,于现在根尘触对,勿起任何是非分别,心住于内,不为境迁,如乳足婴儿,安恬而住,虽一刹那,不容散乱。

上师《大手印讲义》开示曾说:“身寂如《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说,此经属行事部,大日为一切佛之身金刚,以为身要,易得加被故,应如大日如来七支坐法”。其五种作业, 各具功用:

1 珈趺坐:为令下行气易入中脉,除嫉烦恼,修忿怒母,暖相易生,不为诸障所损,令地气易入中脉。

2 等持印置脐下:为令平住气易入中脉,除瞋烦恼, 令火炽盛,可解七万二千脉结,修忿怒母,易得定乐,令风气或水气,易入中脉。

3 脊直肩张:为令遍行气易入中脉,除痴烦恼,可除修气之病,不为四大之风气所损,令地气易入中脉。

4 颔压喉结:为令上行气易入中脉,除贪烦恼。令两颈动脉缓引,心念易停,心停则妄念息,无分别易生,令火气易入中脉。

5 舌抵上腭,适宜视量:为令命根气息入中脉,除慢烦恼,观想易明,令风气收入中脉,识依眼转,以眼较他根易动故,特注重适宜视量两旁之幅,宽为牛,约二尺许,前距鼻端四指,向下斜视为度。

以上为身五支,加以口吐浊气之口寂,及心于过去不追、未来不引之心寂二支,是为七支。

五气以命根气为主,具此气而余四气方生,有持续寿命之功用。人之死也,以命根气断故。医方明谓命根气住顶,内明有谓住眷中,上通于顶者,有谓住于心者,有谓住于中脉者,种种异说。据大法宝王第三之抉择,则以中脉即命根,命根即中脉;中脉清净为所依,命根为能依,命根相续为所依,余气为能依;命根为色蕴,中脉如大日;命根如妄念,中脉如本觉也。

以上五气悉为不净业气,能令齐入中脉,即成无分别智,一切业气,凡二万一千六百,身依七支坐法,如宝库之门,已得固锁,盗不能侵。古德三世智云:“如能正身,其余功德,自然随起”。盖身仪合法,则拙火易起,甘露易生能引发无上大乐。其由业气引运之妄念,不劳对治之力,可得无分别定, 本觉正智,于是乎现。以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心调则气不外散,易于专一而住。其他利益如调和四大, 却病延年,消除风疾,健康身体,气与脉通,力量增大,向之不胜者,今亦能矣,此初修止者之要门也;详如《密集金刚•续》中说。此外尚有五要为:

1 身直如矢,腹不现纺,中脉直左右二脉之气易入其中,各脉亦因以舒,结亦因以解也。

2 喉曲如勾,两颈之脉动如鱼腮,闭合不停,从此引生无限分别;曲则能塞脉道,俾妄念减少,本智易生也。

3 腿夹如织,身稳不为一切魔鬼罗刹所扰,文佛成道时,即依此坐也。

4 修带系体,如式缠绕,松紧合度,长短适宜,能令七支坐法,身自得其正也。

5 坐以线毡,用适体棉心线毡,坐抵肛门,俾下出气不散,趋入中脉,速生暖乐相也。

至尊马尔巴云:

"此五要门,诚为最殊胜不共口授之无上密诀也,昔五百仙人,久修静虑难止,有猿猴曾学辟支佛坐法,安住山中,仙人见而效之,逐生定力,以身不调直,易落沉掉故”。

以上讲的五要,使身真正调直,关键就在推开尾闾。所以推开尾闾是显密修定法的共同基础。

2 观鼻端白(视鼻端白)

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岀《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庄子》曰:“缘督以为经”,“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佛家则是定功系统,戒定慧三无漏学,如《圆觉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前已说过,饮食、呼吸、睡眠为人之生活三大要素,儒家归之为“食、息、眠”三事,道家纳之为“精、气、神”三宝,佛家统之为“色、息、心”三法,藏传密教则析之为“脉、气、明点”三大秘藏。无论是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佛家定功,在养气、炼丹、调息方法上都极端重视“观鼻端白”这一修养原则。现就佛学禅定方面对此作一释要。

先从“观鼻端白”这句话的岀处《楞严经》说起。《楞严经》卷五曰: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为了便于理解鼻息调气的修法,再将上段经文译成白话如下:

孙陀罗难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无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俱希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 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样(能到达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而渐至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 都普遍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像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白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计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净裸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看了上段经文和译释,就可了解“观鼻端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了。“观鼻端白”这句话,是佛家修习禅定种种止观的极则。佛家有一部很重要的专门讲修禅定的经书,名《安般守意经》。安般是梵语安那般那的音译的略称。安那指入息,般那指出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安那般那就是持出入息。《安般守意经》上常说:“有时鼻头止”,“有时心中止”,就是讲在修习息法(修习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这叫“六妙门”,指六种息法)作止观时,要“观鼻端白”,道家谓之“团神”,即指此事。观者,视也;鼻端者,鼻之尖头也; 白者,呼吸岀入之气也。“观鼻端白”亦即“视鼻端白”,此处说“观”说“视”,均指“内观”、“内视”。盖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统色息心法于此一句中,故名为“要诀”或称为“极则”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 “观鼻端白”实际就是观(般若)空之法。

一般气功,都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工夫,而佛家禅定,则是在一呼一吸之一息的转折上做工夫,即在呼转而为吸,吸又转为呼的中间一停上做工夫,所以叫做息道。真气便是息,清心即是道,心住般若(空性),真气从之,这就是息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调息,呼吸往往是喘息,就是“出入之气不尽”,意念往往是散乱的,就是攀缘不止、杂念甚多,因而精神状态(包括思想意识在内)经常是处于“散位”。白天劳作一天,晚上做梦,叫做“梦位”。喝醉了酒,叫做“醉位”。有精神病患,叫做“狂位”。总是难得“定位”。其原因就是呼吸与意念两相脱节,息息不断,念念不停,而心息总不相依,所以得不到定力,到不了 “定位”。

《安般守意经》以一意之注为息,出入不尽为喘息。出入不尽者,意不在息,即安般不守意也。若意在息,则安般守意也。一语之微,涵盖全经要旨。用现代话来说,呼吸是由呼吸神经中枢指挥的,而念(心)是由思惟神经中枢统领的,两个神经中枢不协调一致,就会喘息不尽,杂念丛生;心息互不相依,就难制心一处,身病心病,均由此生。

佛教教人修定要调好呼吸,持出入息,制心一处,其方法就是“观鼻端白”,使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相依,把两个神经中枢协调为一个统一的司令部,那就是大脑皮层最好休息的时候,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最佳休息态,这时身体内部的各种内分泌、激素、腺素,就自然而然地会自我调整到最佳状态,道家所谓“还精补脑”, 实际指此。功夫做到这一点,身体器官功能的各种疾病也就不药而愈,自我治疗了。

对制心一处,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一般总是教人守住一窍或止住一处,佛家则教人观(般若)空,因出入之气,经过鼻孔,两个鼻孔本身就是地水火风空五轮,就是空性,出入之气是因缘而生,观其空性则易心息相依,而不执著,自然而然入定。

综合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等各家禅法,列表以示其功法(见下页)。

印度各种瑜伽著作,天台《六妙门》、《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等书,无不提示“观鼻端白”。在敦煌莫高窟中,除壁画雕塑外,还有大量遗书,在巴黎P. 3810中,就载有《呼吸静功养生诀》一书,其法就有“观鼻端白”、“瞑目观脐”之说。可说“观鼻端白”是人类修养传统功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定正法,何迷信之有?

“观鼻端白”又为密教观察微细金刚法性三摩地的一种重要观法。

……

金刚微细智虽有无量无数,然总括之则为法界体性智。此法界体性智在《初会金刚顶经》中则称为金刚萨而以月轮中立五股杵以象征之。萨金刚之法界体性智,分之则为无量无边之佛智,代表此无量无边之佛智者,则有三十七尊,即是此曼荼罗之三十七尊也。此法界体智分为无尽佛智,及由无尽佛智合一而为一法界智。此等观法,经说之如下:

尔时世尊毗卢遮那如来入一切如来微细智金刚三摩地,世尊于彼三摩地中入已复出。尔时从一切如来心出生微细金刚智光明,照耀一切世界,对一切有情,入一切如来金刚微细智三摩地,令坚实已,聚而为一,观察三摩地智金刚身,合为一体,成如来智,入世尊毗卢遮那心。

西藏释迦弥怛罗及庆喜藏二译经大师在疏释此段经文中说:

“言令坚实者,谓一切有情观如来实相智,令定力坚固不动也。言聚而为一者,谓光明聚而为一也。言金刚身者,谓金刚杵形也。言观察者,谓变现也。言如来智者,谓其表如来之法界体性智故也。”

此位于代表一切如来之毗卢遮那心中之法界体性智,若以事物象征之,则为萨之金刚,是即月轮中之金刚杵也。若以之拟人化,是即金刚手菩萨也。此金刚手菩萨之法界性智,遍满世界,若由种种方面而观察其法性,则成无尽佛智,则成十七智(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觉支)。此三十七智若以之拟人化,是即三十七尊,为表居于此法界体性智之微细金刚氛围气中,故此曼荼罗之三十七尊,悉画入金刚杵中。其理论根据经文所说:

如是说已,时世尊金刚手大菩萨,于一切如来之鼻端,以极微细智相,舒遍一切如来身,又以诸微细金刚智相,野遍一切法界,遍满一切虚空界。舒遍一切虚空界已,以一切如来智金刚形,加持自身而住。尔时一切如来于一切如来智金刚中央,观察金刚法性,入一切如来金刚微细智加持三摩地。

庆喜藏大师等疏释此段经文说:

“言极微细智相者,谓于鼻端观象征实相智之雪白色大麦粒大小之微细金刚杵。因此,鼻端感冷气之触相,渐次令一身安乐。由是修观之结果,此鼻端之微细金刚杵幻相,乃至能于他方见之。言舒遍一切如来身者,谓触相渐次由自身而舒遍至一切如来身。言舒遍一切法界遍满一切虚空者,谓见无量微细金刚杵,遍满一切虚空界也。言一切如来智金刚形者,谓集无量微细金刚而为一大如虚空之金刚杵。言一切如来金刚微细智加持三摩地者,谓此定能加持虚空大之金刚法性而令一切如来各自微细金刚智得自出生也”。

此一切如来入观察金刚智法性三摩地,为表现其观察之结果故,遂有三十七尊真言法印,口诵此法印真言,心入三摩地而专注于此金刚法性,以此法印义趣非可见之形式而观想其三昧耶形,是即为此微细会之曼荼罗,故此微细会经亦称之为法曼荼罗。然此所谓法曼荼罗,非谓画真言及种子之曼荼罗,依经所云,此曼荼罗诸尊,皆入观察微细金刚法性之三摩地,故简称此观察金剛法性之曼荼罗为法曼荼罗。

综上所述,可见“观鼻端白”亦为密教金刚界微细会曼荼罗入观察微细金刚法性三摩地之观法也。

3 安那般那

这是调息的方法。梵语安那,意谓入息;梵语般那,意谓出息。安那般那,即持出入息。

这里首先要弄清“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

气与息都是我们的呼吸。呼出吸入都是气。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这是指呼吸的全过程。吸入之气谓之入息,呼出之气谓之出息。呼吸中间之一息谓之息,这是指呼吸的转折点,由呼到吸和由吸到呼中间之停顿。人们呼吸时,由吸转而为呼,或由呼转为吸,中间必有一个停頓的转折,经过这个停顿的转折,呼才能变为吸,吸也才能变为呼,气也因之转换交流,这个停顿的转折,才真正叫做息。从气的托顿说,它就是住息; 从气的转折说,它就是息住。

其次要弄清“气功”、“息道、“定功”的联系与区别。

在呼气吸气的时候用功的方法谓之气功。在呼吸中间一息时用功的方法谓之息道。修息道时虽也免不了呼吸,但以中间之息为主。做气功时虽也免不了一息,但以出入之气为主。这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气功与息道的联系与区别。如前已述,儒家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的,而道家的丹功与佛家的定功却是在息道上做功夫的。气功是在十二经络、在后天气、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奇经脉、在先天气(本源气)、在生命力上下功夫。

修息道时,无论什么法门,总以自然两个字为最要紧,因为息道本身是无为的、自然的。而做气功,则不妨用点力量, 因为气功本身是有为的、作意的。气功的大作用在治病健体, 而息道的大作用在调养心身气功真正做到好处也就是息道。

息道的“原始要终”皆不离气功的基础,所以修禅定是以修好气功为前行法的。气功的功夫,是在呼出吸入的气上,这只是炼水谷之精气,调气或治病,所以它只是修息道的初步功夫。息道的功夫是做在呼出吸入和呼吸转换的中间一息上,它是气息的全面修养方法。气功调气治病,把身体锻炼得安康了,才能进一步做这息道的修养。这个道比不得功。功是有作为的,道全是顺其自然的。这种顺其自然也不是任其自流而是自有其规律的。做好了气功,才能谈息道,做好了息道才能学禅定。这三种如不首先分析清楚,脑筋里糊糊涂涂,从开始做功夫学习起,便是乱七八糟,加以指导的人先自模糊不清,即不辨是气还是息,是功是道还是定,学习的人就更难做功入道,从道修定,这是我反复强调的原因。

佛书所说修定,多从息道说起,对于气功很少说到。至于藏传密教所说的修息气功,那也是从息道上修,不是单纯的气功。道家丹功也注重修定,但对于下手的气功,却很详明,《黄庭内经》就是一部最好的气功书。为了深入了解“安那般那”调气的功法,有必要将前行的气功法说得透一点,以打好修息道和修定功的基础,下面再就气与息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气:无论气功、息道、禅定,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气” 字。

第一,气是活的。在母胎中的婴儿已是活人,胎儿生活的气,古人叫做“胎息”。我们从“哇”一声婴儿出世了说起, 这时婴儿的口鼻接触着大自然的空气,吸进空中的氧气,呼出身中的碳气,于是就这样一呼一吸地活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直到一百岁,总是一个活人。哪一天呼吸一断,便成为死人了。这难道还不僅吗?懂是懂的,但不少做气功的人,也是对于这些懂得不少的人,到了他们学气功时,便把这口气的生死、来去的根本作用,就不自觉地抛开了,学动功的姿势或学静功的坐卧,便只是在姿势和坐卧上考究,也不追求他所学的那些姿势和坐卧究竟有些什么作用影响到他生活的那一口气来治疗他的病气或保养他的生气了。不联系气是活的来做气功,必然偏差百出,功效全无。所以讲气功,一开口,必须强调地说“气是活的”。学气功必须首先了解气是活的,而且要永远记着。

第二,再说“生活这口‘气’是多种多样而又变化多端的”。这口气的呼出吸入,吐故纳新,是身内身外之气的变动。有动必有静,呼后必有一息,吸后必有一息,是呼吸气之息息相关的生死融合。这一呼一吸,一动一静,可分析为气息相关的一类。又内气的运行,中医以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之转化作说明;外气之消纳,医书以水谷精气与天真运气之交变以说明。道书也说:“先天,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佛经也说,风喘气息和觉息知息的同异。于是又可分析这是内外真呼吸一类。再加以各宗各派的说明,真是种类多得很,光是中医《内经》,就说了七十二种气。这都必须分析辨明清楚,认明那些异名同实或者同名异实的说法,将来做功时,才免得牵强附会,胡乱猜疑。仅仅认明了种类还不够,对某一类的气或息, 在随时随人随所做功夫的阶段上,又必定表现出来不同的样子,还要进一步地加以理解,才能对症用功,相机施治。

第三,无论分析如何细密,“总要归结到你生活的‘这一口气’上来体认”。例如一壶冷水,只要壶下有火,壶中冷水便蓬蓬勃勃地发生蒸气,向上飞腾,向四方扩散。这是比方说,我们身中的水、津液、精,借着我们自己的热肠本能的生命火力,化作我们视听动作行为的气。壶里上升的蒸气,碰着周围的冷空气,又变为点点滴滴如雾如露如云如雨的水了。这又是比方说,我们身中温度比周围环境的空气气温高,吸入空气时,虽在夏天,总感觉到有些清凉的意味。我们是全靠吸入天空清净空气,来调节淋巴系统的循环,配合循环系统有秩序的节奏,才得心平气和地活下去。水是气的本体,气是水的变相,而气和水的转变,是神妙的作用。配合我们生活来说,水比方是精,气比方是气息,而那变化无穷的妙用便是神。把人身分作体、相、用三部分来讲,便是精、气、神。气生于精,神依于息。单提一个“气”字,而这一气中自具体用之精与神,联系着精气神来讲,就叫“这一口气”。为此,按上段所说,把这一口气分析得越细密越好,了解得越清楚越好。按这段所说,又必须把分析开的再联系起来,体认总归是这一口气,便好掌握这口气做气功了。

功:其次,要了解气功的“功”字,以便具体了解学气功的真正门径。

1 是“功法” 

是“功法”,也就是在这一口气上所做的一些规律法则。这些功都是依据我们这口呼吸气的自然规律,经过我们祖宗先人的研究、实验,抉择出来的治病调养有效的方法,是留给我们子孙的宝贵遗产。子孙不必见到祖宗,就从这口气上接受遗产。用这些遗产来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时,都在这口气上施为。先来谈谈呼吸这口气的一些规律和这些遗产如何分别应用。

①口吸口呼的规律

用口吸气,气入不得深,可以增加肺活量,强压横膈膜下降,有加强横膈膜运动的能力。口呼出气时,力量则散漫微弱。这种规律,以外气为主力,要带点勉强,太勉强又会出毛病,而内息的反应呼岀也难掌握平稳。病人既不能做带勉强性的功法,平常人也不愿在粗浅的功法上费力,因此气功老师都不肯运用这种规律来教人。其实,我们所得的遗产内,是有一种运用口呼吸的规律作气功锻炼的。我们先人依据口呼吸的自然规律发明这种气功的方法,是有用处的,也是能治病的。

这个口呼吸的规律,诸如今人所说的肺呼吸、横膈膜呼吸,都是这种规律的一个体系。遗产内的宝贝,属于这种体的,保存在武术家的外功和拳术家、技击家各种方法内的也不少。

②鼻吸鼻呼的规律

鼻吸气自鼻端入,上达大脑皮层,影响呼吸神经中枢,立即注全身,归还腹部,这就是常说的深呼吸。深呼吸经过腹部的集散,通利十二经脉,谓之腹呼吸。依据腹呼吸的规律,先人们留给我们很多的导引、吐纳、按跷养生的宝贵遗产,道家也有些嘘吸炉间出入丹田的方法,佛家的止观禅那、安般守意等等,也是依据这腹呼吸的规律而形成的。那依据脐呼吸规律形成的法宝更具有改造身心的妙用。只要仔细研究,去掉那些宗教的外衣,择取其中的精要,对于做气功的用处是很大的。

这腹呼吸和脐呼吸许多方法,都属于鼻呼吸一个体系,与口呼吸体系气功的方法,其运行的经络、气血的交变以及学习的次第,都是不同的。

③鼻吸口呼的规律

这种规律的呼吸,用处最多,作用最大。做口呼吸功,不懂这个规律,便得不到调和的方法,也不可能有血气归宿,必致多吃辛苦,多生敌害。做鼻呼吸功不懂这个规律,也便得不到起手的方法和入静出定的节奏。不仅做口呼吸功或鼻呼吸功时都离不了它,虽针灸、按跷等等治病或保健的方法,无非凭这个规律来完成它的作用。气功老师教做气功,多半是这种体系的方法。这一体系的遗产很多,不少“土产物”被包裹着神秘、迷信的外衣,需要认真发掘那些锻炼精神、改造身心的实在东西,破除迷信,揭露神秘。例如道士所说:“仙家传药不传火”。这句神话就要打破,揭穿了“药”就是气,“火”就是意,没有什么神秘。

善无畏《三藏禅要》所说的鼻吸口呼方法,运行道路及证验,便是这一体系气功的最好说明,值得很好地学习和研究。

④鼻呼口吸的规律

这种规律和上面所讲的鼻吸口呼规律一样,不过方向相反,作用不同而已。善无畏《三藏禅要》,唐时学密宗的人多行之,失传久矣。

先师依生理学及呼吸神经中枢学说,体会其反射作用于坐中得之,曾著有《四种呼吸发微》,我依所传概略表之于下:

口呼吸

吸入空气中氧气,呼出身中碳气。

(生活其中)

鼻呼吸

入息则我身阳交于阴,出息则我身阴交于阳。

(正定于一)

鼻吸口呼

液腺之阴外透,血脉之阳内渗。

(一气为药,对治为用,是疗治之法)

鼻呼口吸

血脉之阴外透,液腺之阳内渗。

(阳平阴秘,一气行功,是调养之法)

呼吸中间相关之一息,最为生活之重要所在,实生死之关头也。于此枢纽,呼转为吸,吸转为呼,我息自转,我气自转,或气血交融,或心血交互,皆在此中成其作用,一切功法亦惟在此中行持之也。此中之久暂曰息时,此中之方位曰息处。时时三世,处处十方,十方三世之世界尽此一息,一切功法、法门亦惟尽此一息中。

2 功是功夫。

功是功夫。我们说话常会把“功夫”二字作为时间用,时间就是功夫。积日累月地做久了,才可说有功夫。高兴时做几天,没见什么好处便不做了,是做不好功夫的。气功是能治慢性病的,慢性病不比感冒风寒,而是受病日久,滞损气血,一天天加深起来,用气功作治疗,无非是在生活中矫正它的病机,一天天地长养他的正气来祛除他的病气,若不加以功夫练习,实难获得功效。有肯在气功上花功夫的人,做了多年气功,但慢性病不见好,那是功法不对头的缘故,改正方法, 病痛就会治好。因此,应把此段所说“功是功夫”和上段所说“功是功法”的话联系起来研究,才能了解到虽学到功法而不加功夫去做,功法虽好,也是没有用的。同时也可了解到虽花了功夫,万一功法不正确,对症也是有问题的。

将“功”字分三段来讲,为的是揭示学气功、息道有多方面的研究,应把三段话所讲“功”字联系着研究才好。下面是第三段话。

3 功是功能

功是功能。中医师研究千百种药物,各有各的功能,又配成了三五味以上的药制成方剂,有无量无数的方剂,各方又各有其配合而生的功能。这是中医师很繁重的一种研究, 研究准确,才能适应种种疾病的治疗或身体的调养。气功、息道也是这样,它是以当人本身的精气神做药物,作当人本身的自我疗养。教气功息道的老师也应该研究精气神这三种药物的不同功能。配合精气神而成的所做的各种动静功,又各个化生各个不同的功能,必须研究准确,才能适应学者真实需要。学人也应先懂些这类常识,以便修时,才好准确掌握功夫,学有头绪。

以上所说几种呼吸方法,其中:属于口呼吸体系的功法,是纯粹的气功,掌握这种功法,纯粹在呼出吸入与动作的相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调养,也有治病的作用。

属于鼻呼吸体系的功法,是纯粹的息道休养,掌握这种功法,纯粹在呼吸中间之一息与静定相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调养,也有治病的作用。

属于鼻吸口呼体系的功法,是改造身心一切气功息道的根本行持,掌握这种功夫,在随时随境的因应变易,不可执一,它的功能主要在增强生命的活力,而附带产生的作用是很多的。

明了以上基本道理,再来谈安那般那的功法,就较易了解了。很明显,安那般那是属于鼻呼吸一类体系的。

这里所要说的,人们的呼吸是一时也不能停的,所以息息不断,而人们的念头,也是一时不能住的,所以念念不停。这个息属呼吸神经中枢管辖,而这个念又属思惟神经中枢统领, 两个司令部不统一,息与念就不能一致,所以息是乱的,念是杂的,总是处于散位、梦位、醉位、狂位,而不能入定,住于定位。只有把息与念统一起来,或念随息走,或息随念行,两个神经中枢才能协调一致。如前所说,这是大脑皮层最佳的休息状态,即不兴奋,也不压抑,阳平阴秘,身心的各种激素、腺体……就会自然调整。

安那般那的持出入息,就是数息法。入息出息皆以鼻端白为准,或照顾入息,或照顾出息,一般以照顾入息为好,因为入多出少,增益寿命。这也不能执一,当遵师教,证诸经论, 以适应自身现状勿著。

具体作法,就是一呼一吸时,默数一,再呼再吸,数二, ……以至数到十后,再从一数起,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产生杂念,忘却数数,可以另从一起计算。所谓数,就是意念而数, 使念随息走,久久自然,不数而数,逐步就会做到心息相依。 佛教最早翻译的一部禅定专著,就是《安般守意经》,若意不在息,即念不随息,就是安般不守意;若意在息,即念能随息,就是安般守意也。所以调息的最好方法,也是上乘功夫, 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安般守意也。

《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目录

 

 如来禅

 

(一)如来禅定法系分类

 

(二)如来禅定的基本内容

 

现谈谈有漏禅一世间根本味禅。

 

四禅八定

 

初禅

1三界

2气息(气功与息道)

3欲界定

4未到定

5初禅


如来禅的基础修法


1推开尾闾

2观鼻端白(视鼻端白)

3安那般那



2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禅定名相及其分类《禅定述要》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我是侍者 ▎青梅子 ▎我不是佛 ▎佛的烦恼 ▎赵州石桥 ▎一串数珠《禅的故事》

5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寒山寺古钟觅踪 附:“寒山寺”名字的由来


128与尊者阿迦曼相处的第一天 ▎129他在教导上的善巧 ▎130 他的忠告、警告和鼓励总是个别的 ▎131《尊者阿迦曼传》


远官字 ▎念佛镜 ▎参究念佛 ▎急参急悟《竹窗随笔》

藏传佛教故事:渡河到彼岸 ▎神奇的牙齿 ▎佛像开口 ▎刹那证悟之法

南传佛教:念住呼吸(下)《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禅那 附:尊者阿姜李简传 ▎英译者前言▎中译者前言

南传佛教:念住呼吸(上)《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引言 ▎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禅定

南怀瑾先生: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一)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二)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三)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四)

修证心得:第01节 禅定(1)《坐禅之问答录》第07章 禅定

修证心得:第01节 禅定(2)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1节 禅定(3)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1节 禅定(4)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①

修证心得  《坐禅之问答录》第07章 禅定 第02节 修行法门②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③ (上)

修证心得: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③ (下)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2节 修行法门 ④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2节 修行法门 ⑤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 第02节 修行法门 ⑥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1、梦与加持(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1、梦与加持(下)

修证心得: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2、幻觉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3、阴神、阳神、出体(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3、阴神、阳神、出体(下)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4、神通(上)

修证心得 第07章 禅定《坐禅之问答录》第03节 梦、出体、神通  4、神通(下)

第23盘 禅定和结使与修行方法、三四禅境界等(上)《南禅七日》

第23盘 禅定和结使与修行方法、三四禅境界等(下)《南禅七日》


6 大圆满心髓黑关修持法阐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藏传佛教故事:兴起萨迦的预言 ▎捉龙入罐者 ▎炖皮浆糊 ▎化身入佛像

空色本相同 ▎提起放下 ▎待客之道 ▎粥与茶 ▎圆梦 ▎一生万千《禅的故事》

第一个把佛经译成汉文的安世高

南传佛教: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一行禅师:行禅指南

见相不言 ▎天迎不赴 ▎念佛不休 ▎誓取金台 ▎利物为先 ▎苦行专念《念佛法要》卷二 念佛示范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终南隐士》2:红尘中的青灯黄卷 ▎西五台吉祥 ▎隐士不是一般人▎雕刻隐者张树珉 ▎不见道任

佛禅大智慧: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戏赠灵澈上人 ▎乐道歌(节选)▎ 题崇福寺僧院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第六章 吐蕃本教巫咒的力量(下)《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推荐一个佛教电子书籍网站吧——“三学藏”

佛教故事:居士鸠那罗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3(清凉山 文殊道场 文殊问疾 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2(般若 敦煌菩萨 五台山 文殊道场 贫女乞斋)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2 应身之谜《观音菩萨之谜》(附:观音菩萨珍贵图片51张)

第十章 施受法《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01 嘱累品  ▎02 佛对弥勒菩萨的交代 ▎03 两种菩萨 ▎04  ▎05 《维摩诘经讲记》第14品 嘱累

《终南隐士》1:在一座座山谷里,寻找隐者的踪迹 ▎终南山里的另一个世界 ▎不见王维

佛教故事:僧俗夜话神异多

佛学典故:大千世界(娑婆世界)

关于中元节(鬼节 祭祀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敬麻姑 超度)

6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温和的远方:不丹》


第五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锄草斩蛇 ▎听而不闻 ▎草的颜色 ▎真谛 ▎心与性《禅的故事》


大愿法师:有利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助缘

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

充满奥秘的鉴真和尚并没有失明?

寒山寺在道光年间的废弃之谜

第肆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舍身守戒 ▎坟中生长遇佛得道 ▎苏曼与她的十个儿子

06 佛说法供养 ▎07 也是法供养——修行 ▎08 四不依 随顺法相 ▎09 . ▎10 .《维摩诘经讲记》第13品 法供养

一行禅师: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佛禅大智慧:庐山东林寺夜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沩山水牯牛 ▎咏声

《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1(作者序 引言 诗歌与偈颂 长行与偈颂 )

第九章 西方人的难处《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附:佛陀 十不信(修行信任的原则)

佛教故事:蛇头和蛇尾 ▎殉难的精神 ▎蜂王警睡魔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第五章 藏密瑜伽神咒大修士《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贰篇 ▎第叁篇《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第八章 觉照力(下)《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八章 觉照力(上)《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佛教故事:两师角技 佛胜婆罗门 ▎法能解忧 ▎四月八日灌佛日 ▎ 体悟人生

佛学典故:大慈大悲

《玛尔巴传》全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肯放下 ▎一切皆禅 ▎树根《禅的故事》


白衣观音 救度死厄——濒死体验案例

观音救三难(心定和尚讲故事)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1 简介 2 推荐序 3 作者序 4 前言:发现蒂帕嬷《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引子 ▎第壹篇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佛教故事:假佛祖与真长者 ▎艺徒和木孔雀 ▎善恶供养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探禅记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飞天图《无字之诗——经典国画品赏82幅》 附:张大千-敦化壁画复原图之:飞天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宋元悟道居士 ▎无义味语 ▎信施难消 ▎知道不能造《竹窗随笔》

桃花源与竹林寺 寺院与佛教传说故事《寺院映现的中国》

佛学典故:晨钟暮鼓

佛禅大智慧:终南别业 ▎辛夷坞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诘摩 诗佛 终南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第三章 密宗修持中的神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碧岩录》讲座 (3)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最具佛性的树:菩提

一行禅师在赵州柏林禅寺关于行禅的开示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黄念祖老居士)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话拂尘《退士闲篇》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下)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上)


中国古代高僧: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上)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下)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禅宗以心传心的来源

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4)  附:禅宗三关

金碧峰禅师的故事 附禅师轶事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

禅宗精髓仍然鲜活——读《花出青嶂》

禅宗三关

捧杀禅宗

主流禅宗的修习流程(东山法门)

禅是宗教的研究生院

禅门三关浅说(上)

禅门三关浅说(下)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上)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禅宗教学法浅谈(下)

临济禅(上)

临济禅(中)

临济禅(下)

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重新解释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介绍几幅故宫收藏的唐卡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