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6 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的心量是无量无边,一切境界里头觉而不迷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166

破和合俱非 .破和 .破合 .破非和合

请掀开经本,四十九页第二行。【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从这个地方开始。那么这是经文呢,说到两种破解。这一段呢,是讲破和合性。佛的问义,是举前尘,所谓『前尘问汝』啊,就是上面一段经文所说的『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这个实在讲呢,只是世间众生的妄想。所谓『诸因缘性』,是比喻里面目眚中事,目眚一边的事情。『汝今犹以』这个四句,是指八识之体,名和合识,所谓真妄和合,染净和合。

末后说,『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这个三句,是无始劫的妄想,以为菩提心呢,也是从和合起的,这个是大错特错了。诸位要晓得,八识是妄心呢,在百法里面给我们讲,是有为法,阿赖耶识是有为法啊。菩提心,是无为法里面的真如无为,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不能发生误会。我们讲八识是和合起者,讲得过去啊。真如无为,真实的觉心,你要说它是和合起者,这是妄想,这个是错误的。

经里面讲不和合,实在说,和合跟不和合,都加不上。为什么呢?说出来啊,都是相对的,而菩提觉心是超越相对的,不是相对的。那么佛为什么又讲不和合呢?这个里头也有一个道理,因为菩提,随顺众生说,离烦恼习气啊。那么这一句实在说呢,就是把我们修学的纲领提出来了。我们不是想证菩提吗?我们念佛不是想得一心不乱吗?那么你就得要记住,烦恼习气要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放下,就是修三大阿僧祇劫,也证不了菩提,也得不了一心。学佛的人,我们讲修行人,总要记住,自己第一桩大事,那就是我们要圆满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目标,在圆满证得菩提涅槃,圆满证得一心不乱,这是我们第一桩大事啊。那么为了这一桩大事,再给诸位说,其余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把它舍掉,都要把它放下。这样的话,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不知道说过多少遍,那么我们依然是放不下。放不下呢,那就是烦恼习气起现行。适合自己心意了,嗬哟,喜欢得不得了。违背了自己意思了,嗔恚心就生起来了,就一肚子不高兴了。这就是烦恼习气啊,障碍了一心,障碍了菩提。所以诸位修学啊,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天天念佛,人家那个念佛,一声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是佛经上说的,不是假话。我们念八十万声佛号,恐怕一个罪都灭不掉。这是什么道理?诸位去念念那个《西方确指》上就说得很好,念佛,要有佛心啊。《西方确指》里面说啊,告诉那个念大悲咒的人,念大悲咒,要紧的要有大悲心;这没有大悲心,念那个大悲咒,有口无心,不灵啊。那么由这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能够联想得到,念阿弥陀佛,这就要有阿弥陀佛心啊。那个阿弥陀,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尤其常常在我们这个讲座,多少能晓得一点。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无量的意思。佛是觉。那么换句话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的心量是无量无边呢一切境界里头觉而不迷。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是念念觉,念念无量啊。正是经论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位想想,你怎么不证菩提啊?!你怎么不得一心呢?!

如果这个世间什么大事小事,都要斤斤计较,都要执著较量,烦恼习气不肯放下,那么诸位想想,我们这个佛号念得怎么会相应?!念观世音菩萨,要生大慈悲心啦,要生清净心啊。观世音菩萨自修,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啊。观世音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大慈大悲。所以说,心与口要相应。不但是密宗里面讲的三密相应啊,念佛法门,给诸位说,亦显亦密,也要求的三密相应。但是,它这个不是说的结手印,是心口相应,我们所作所为,行为要相应。心口身行,通通要相应,这样才叫做念佛人啊。这样念佛,才会有成就,才能够把烦恼习气念断。

见习烦恼习气念断了,就得事一心不乱;无明也念断了几分,那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要这个念法。并不是说我们不如古人,实在讲是我们不得法。古人是心口行完全相应地念,所以,念不久,人家就得一心了,就明心见性了。我们是心口行通通不相应,那么这样念一生,不要说一心没有念到,这个功夫成一片都做不到,你看这个多苦呢!

那么反过来我们再看,六道轮回,生死不断,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烦恼之所缠缚啊。有烦恼,就有生死。这是佛在此地讲这个和合的意思。那么现在,既然发心修无上菩提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真正了解烦恼性空,即是菩提妙智啊。哪来的和合相呢?!那么这个地方呢,就得要用般若观照的功夫了。可是,真正能提得起般若观照,实在讲也不多见。别人是不是能提起,要记住,不关自己的事情。要紧的,就是自己能不能提起,这个才重要。所以华严里面的表法,你看修行人,修无上菩提的,就一个人,就善财一个人。这就是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人如不如法,不是我的事情。学佛,得一个人学啊!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头也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啊,时时提醒同修们:除自己之外,一切的境缘都是善友,都是佛菩萨,这个样你的道业,一生成就。

再给诸位说,华严的好处、妙处,就在此地。遇到恶人冤家,那是佛菩萨,那是甘露火王,那是胜热婆罗门,用这些方法来考验我的。甚至于外道,五十三参里面,外道有不少位,善人恶人。这个外道,以及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在一个修一乘大法的人他的眼目之中,全是佛菩萨,全是善知识,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啊。这就好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读书,老师,有的时候很慈悲,很爱护你。也有老师很凶很恶的,常常来找麻烦的,无故来处罚你的,那还是老师。这样的学生,才能成就得了啊。我们如果连这一点都认识,这就是没有智慧。观照的智慧啊,就是把一切境界都照空了,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这个《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就是观照、般若观照之下的真实相。《金刚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从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到如是本末究竟。天台大师把它一开演,成为百界千如。在华严会上呢,那就是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呢,再给诸位说,那是常寂光净土。我们想想,我们是怎么做功夫的?我们是怎么个修法的?

这些大经大论,天天都围在我们周边转。如果还是不得受用,这真是苦啊!这就是古人所谓说,当面错过啊。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当面错过,你想可惜不可惜。要如何才不错过呢?《西方确指》,觉林妙行菩萨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地给了你一个钱,欢不欢喜呢?啊,很欢喜,很高兴。无缘无故人家把你这个钱夺去了,你难过不难过呢?一个钱,事情虽然小,如果有得失之心,这就是障碍。一个钱没有看在眼里,没有得失之心,这个就是修道入门之处。修学,都要从最浅近之处,在这里学。大的那个得失,看得很重,一下确实舍不得放下。从那个小钱,从这个地方学着不计较,然后再把这个境界扩大,到大的也不计较,这个就是有进步啊,这个境界就一天比一天提升。到了一切事都不计较,心就清净了。而后,我们这个心口行业,才能够相应。这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啊。那个转,就从这个地方转法。那么学佛呢,就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菩萨法里面,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是修布施。这个金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尤其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发挥得太详细了。布施是什么?舍啊!舍什么?舍烦恼,舍生死啊。舍掉烦恼就是菩提,舍掉生死就是涅槃。那么换句话说,凡是障碍菩提涅槃的,通通把它舍掉。那么这个地方,而自疑惑,疑惑就是障碍菩提涅槃的,要把你这个疑惑舍掉啊。但是诸位要晓得,最难舍的就是疑。为什么呢?理不明,疑去不掉;道理明白了,疑就断掉了。所以是破迷开悟啊。佛法里面给你说这个道理,就是叫你舍疑惑。疑惑舍了之后,一切境缘里面当然就能够放得下了。那么这是这一段义趣之所在。

再看经文,说:【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那么这是先举一个大前提,叫阿难尊者自己去想想,看看菩提心是不是和合生的。妙净见精,就是真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大乘法里面,顶重要的,就是叫你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呢,不是妄心啊,八识五十一心所都不是菩提心啊。为什么我们说小乘阿罗汉没有菩提心呢?因为小乘阿罗汉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他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为什么有菩提心呢?大乘菩萨不用心意识了。你看参禅的人,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就是发菩提心。不离心意识,那要讲发菩提心呢,是口头上的菩提心,不是真的。这是我们应该要辨别清楚的,万不要把这个意地里面的清净、无记,当做菩提心,这个误会就大了。这一有误会,障碍就大了。妙净,这是显现真心是离尘独立的,如果要是有所和,那就涉及前尘了,不能叫妙净了。佛在此地举出四个境界,与明和,还是与暗和;与通和,还是与塞和。举四个就够了,这四个就包括了一切境界。

经文,还是用的见精,见精还不是第一义。虽不是第一义,但是与第一义最接近了。这个是阿赖耶的见分,十番显见里面带妄显真,就是说的见精呢。因为它跟真见是一体。那么见精与这个四种境界,就不是和合的。这个诸位要研究唯识啊,你才晓得,唯识里面,阿赖耶与前五识所缘的,都是性境。但是,阿赖耶所缘的性境,与前五识所缘的还不一样。那就是阿赖耶所缘的,是不带质的,不带本质的。而前五识所缘的性境啊,是带本质的性境。换句话说,阿赖耶所缘的这个性境啊,是真实的。那么前五识所缘的是什么呢?是带一层妄的真实。也算是真实,但是还比不上阿赖耶的那个真实。阿赖耶的见分缘阿赖耶的亲相分,这个情形非常之微细啊。所以,佛在楞严会上,处处都是讲的见精。

下面呢,这就是考验阿难尊者呢,说:【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凡是讲到和,譬如水跟火,和合之后啊,诸位要记住,土的相失掉了,水的清净相也失掉了,连那个名字也失掉了。这个时候也不叫水,也不叫土,我们叫它作泥了。那么底下这个几句所说呢,就是假如说你现在睁开眼睛看到是明相,你跟明和嘛。比如说见好比是个水,明好比是个泥,这一和合,见里头掺得有明,明里头也掺得有见,那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不但明与见分不清啊,明与见的名字也丧失了。所以最后一句是说,杂何形像呢?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地去体会佛的这个问义,从这个里面我们才能够开悟,才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之所在。

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从哪个地方杂汝见精,跟明相和了呢?实在讲那个相好像是和,并不是和。你譬如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就更容易懂一点。你像我们这个灯,这个灯光、灯的光明,跟我们这个空间,诸位说,它是不是和合相呢?这跟这个意思差不多。我们这个灯的光明,跟这个空间,有没有和合?如果要是和合了,你把这个灯去掉了,那么这个空间还是光明的,呵呵。为什么呢?它那个光明渗透在空间里头啊。灯一关了,光明就没有了,没和啊!空间与光明,也不和啊。我们这个见,跟这个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和合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相杂。实际上这个道理前面都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里头,显见不杂嘛。凡是和啊,它就有杂的相啊,而它不杂嘛。你比如说水跟这个泥和合,水里头杂得有泥相,泥杂得有水相。我们六根的根性,与外面的六尘,不杂啊,也没有染啊,杂染之相都没有。那么这一段呢,是就相来破。

再看底下一段:【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前面两句,意思是说,这个见与明它们的关系。明相现前,而非是见,为什么你开眼能够见到明相呢?底下两句,假如明相现前,这个相就是见的话,那么你见到明相的时候,那不就等于你自己见到自己的见性了吗?这个意思,在前面七番破处的时候,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假如说我们这个见性跟明相和合了,那么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见性不就在境界上了啊,那我张开眼睛,看到明相,就是见到我的见性啦?这个在前面辩驳过了,讲不通的,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大经后头反复地辩论,都脱不了前面的大前提。这个楞严经啊,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就已经说完了,这在前面讲的时候给诸位说过啊。七番破处以后,那都是注解啊。这是从义理上来破除他的疑惑。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这一段,这才是正破无和之体啊。前面两句是说,若是一切处,便是见精,那么换句话说,全体皆见啦。见性圆满,见性里头怎么能够容纳明跟它和合呢?譬如说我们这一杯水,这个水是满的,满杯的。我们现在想拿这个土跟它去和合,那个土装不进去啊,一装了,水就泼出来了,这个不行啊。它是满的,不能容纳。那么要和合,怎么样呢?和合得一半,不满,才可以和。我们天天讲,水乳交融啊,你们常常冲牛奶吃,那么总是一半水,你要充满了,就不行啊,这就是取这个意思说。我们见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是圆满的,那么诸位想想,哪个地方能够合明呢?后面两句,好,见性不圆满,那明是圆满的。若假如说明是圆满的,明要是圆满的,明里头也容不了见呢,也不能够和见呢。这是什么?这是从体上来破。见体圆满不容明,明体圆满不容见。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这就是我刚才给诸位做的比喻了,水和土相和,水必定跟土不一样。它两个相杂,相貌都失掉了,名字也失掉。也不叫水,也不叫土,叫泥了。那么如果说是见精跟明相要是真的和合了,那么它产生什么样的样子呢?底下两句说得好啊:【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如果要真的杂合了,明相也失掉它的名字,按理说,要给它立一个新的名称啦。杂失明性,明相,见性,这个两种名字,通通失掉了。那么我们看看,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叫和明非义啊,不是真实的事理。那么这样看起来,杂,讲不通啊。即,也讲不通。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目录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147 能在一切万法里面观听,离开分别,离开执著,就是用根

148 你那个心到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就开悟了

149 凡夫之人真正肯定了相信了因缘果报,他的心也是定的

150 开不了悟,毛病就是在博闻强记

151  用心意识去听就不懂;你离心意识一听就懂了

152 由于众生不明见相两分都是一心所变,这就叫颠倒

153  晚上做梦,就是说意的造作还没有中止

154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155 实相是无相,如来藏性就是清净心,本无一物的心是真心

156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通通修的定

157 境界是随着人心来转变的,所谓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158  定的修法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没有分别执著,也不起妄念

159 我们所看到的国土众生、山河大地,就是真见有了毛病现的这些圆影

160 定可以破烦恼障,不能破所知障;要慧才能破所知障

161 功夫不是说念得好多、拜得好多,而是在一切境处能保持心清净

162  悟的人从和合两个字开悟的,晓得本来没有生死

163 佛心清净是一真法界,我们心不清净是十法界

164  祖师大德善知识们所传的是学佛,不是佛学

165 听经听完就完了,懂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它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120目录(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