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69: 菩薩修此无尽功德的廻向具足了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大愿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趣娑婆若,住諸佛刹。得諸佛力,開示演說阿僧祇法而无所畏。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菩薩修行的目標,就是趣向於諸佛的一切种智!能與諸佛共住同一刹土裡,親近諸佛,得到諸佛神通妙用的力量。旣得到諸佛神力加被,辯才无礙的力量之后,遂教化众生,開导指示众生应修学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演說无量无边諸佛所說的修行法門,摧伏外道異论邪說,義正辭严,而无所畏。隨順著三世諸佛所修的善根,而自己修習。普徧观照到十方諸佛的法界,諸佛所說的法。菩薩一面自己依教修行,同時能对众生闡演諸佛的佛法,令众生也能依教奉行。

知阿僧祇諸語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差別音声。入於无上佛自在地,普遊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礙。行於无諍无所依法,无所分別,修習增广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義。能隨次第,開示演說。

得到了一切种智的大菩薩,他又能知道无量数各类众生的語言。九法界中各类众生的語言他都懂得,也能演出他們同样的音声,不管與那一种品类的众生在一起,他就可直接與他們互通言語,交換意見,不須用翻譯。菩薩有此語言天才,度化众生的效果,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成果,因为語言是溝通彼此之間的橋樑。菩薩不僅在九法界中活动,他同样也可深入到佛的无上自在的境界中。他到徧法界十方所有的世界中去观光遊览,也不会有一點障礙。教化众生,闡揚佛法,处事接物,无一不是圓融无礙,通达順利的。

菩薩行於无諍的「諍」字,是直言勸告的意思,但在此处則與「爭」字通用,就成了爭论某种事的是非曲直,如爭论爭奪等。为什么会发生諍呢?人类由於自私心、好胜心、佔有慾的作祟,看不破、放不下,就发生了入與人爭名奪利的行为。一有諍,就会有是有非、有胜有負,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毀有譽,逞強论胜等。这就是諍的結果。假如能把名利、善惡、毀譽都看破了,放下了,那还有甚么值得諍论的?这一切我執都沒有了,心中沒有了名利存在、胜負存在、善惡存在、好惡存在、毀譽存在,好強逞胜的脾氣也沒有,心中祇有和乐、謙讓,甚么都好,无時不自在安然,这就是行无諍三昧。旣已无諍,也就无所需要依賴何种法來作保障,更不必依靠何人才能生存。能夠入於无諍的人,他一定是慈和自立的,決定是受人愛敬的。希望能親近他、依止他的人,不知有多少。菩薩能用智慧瞭达一切事理,心中对於名利、善惡、是非、毀譽这些观念,從不起分別,不在这上面用功夫。菩薩一心修習正法,增長善念,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增广了,就獲得善巧方便的大智慧。因智慧之力,於一切经典文字的辭句和義理,一目了然,通达无礙,也能隨順经典的義理,依著層次有條不紊,闡发他的道理,演說眞实的佛法。对众生詳細開导,指示一條正確的理路,令众生都能依法修行,捨迷归眞。

愿令如是諸大菩薩庄严其國,充滿分布隨順安住。熏修、極熏修。純淨、極純淨。恬然宴寂。於一佛刹。隨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敷、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周徧充滿。如一方解,一切方所,亦復如是。如一佛刹,尽虛空徧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修无尽功德藏迴向的这位大菩薩,他又希望像前節经文所說的那些位大菩薩,都來庄严他的國土,甚至充滿世界,分布到一切的國土隨順安住。隨順著所在地的國風民俗,與众生安適相处。熏修的意思,可以举一個譬喩:好像金山寺的七众弟子,大家一同用功修道,天人生活在佛法裡,这就像用燃香來熏,熏得把原來的顏色都改變了。修就是修習,依照佛所說的道理,來修改我們过去的不正確知見,和錯誤的行为。像这样熏修身心,无有間断。修習到了極點,就名为極熏修。熏修到这种程度,就达到了純淨的境界。純淨到了究竟的頂點,就是所說的極純淨。純的意思,就是不雜乱。淨就是清淨,沒有一點染汚存在了。这种現象,就是極純淨而实際的表現。恬然宴寂;恬是柔和安靜,很柔和安然自在。宴寂也是安靜,在这兒有照寂之相。恬然宴寂是根據上文極純淨的境界,而形容菩薩生活在这种境界中自在安然的狀態。

於一佛剎,在一個佛刹,是这样的純淨而恬然宴寂。隨一方所,方是指小地方。好像一個角落。所是处所,指大的地方而言。隨一方所,是說不论那一個小角落裡或广大的处所,都是这样純淨的地方,也都有这样純淨的大菩薩,其数不知有多少,沒有方法可以数,沒有方法來等量,沒有边際,无法称度,不能用心思,不可能度量,不能以言語來表达,有不可說不可說——这是印度的大数目之一——这么多的大菩薩,周徧充滿在一個方所中。在一個方所是这样,一切方所都是这样。不特如此,就是整個佛刹中,甚至尽虛空徧法界,一切的佛刹中,都是充滿了極熏修極純淨的菩薩,恬然宴寂而生活其中。这些菩薩都是德行圓滿,猶如普賢大愿王一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廻向一切佛刹。方便廻向一切菩薩。方便廻向一切如來。方便廻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廻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廻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廻向淨一切众生界。方便廻向於一切世界,常見諸佛出興於世。方便廻向常見如來壽命无量。方便廻向常見諸佛徧周法界,轉无障礙不退法輪。

金剛幢菩薩又称一声諸位的弟子!他說: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的,所集聚的一切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法門,迴向給一切諸佛的刹土。又以他所修的,所積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給十方世界中的諸位菩薩。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菩提觉道。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諸佛和諸菩薩們所发的大愿,希望他們能夠愿愿都圓滿成就。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法界中所有眞修实学的佛弟子們,精进修学的出世要道。出世要道,包括小乘大乘兩乘。好像三十七道品、四攝、四无量心、十度、止、观、智與悲。所以十地品上說:「菩薩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以清淨一切众生界,令諸众生都能安住於清淨的國土。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善根,方便迴向於一切世界。菩薩愿意一切世界的众生,都能時刻見到十方三世的諸佛如來,出興到他們的世界上。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善根,方便迴向於諸佛如來,希望諸佛的壽命无量无尽,永遠常住於世。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善根,方便迴向諸佛,希望常常見到諸佛,周徧法界,在尽虛空徧法界之中轉无能障礙,永不退轉的法輪。

所謂轉法輪,大凡为佛教工作,能使佛教收到教化效果的工作,都可說是轉法輪。如印经典或佛像流通於世,讲经說法直接開导接引众生,甚至僅为一人解释一點佛法的道理,不论大小多少,都可称为在轉法輪。念经、拜佛、誦咒,只要你時時都依佛的教言而行事,思想行为、处事接物,沒有絲毫违背佛教的表現,那么,就无一不是在轉法輪。佛轉佛的法輪。菩薩轉菩薩的法輪。声聞緣觉轉声聞緣觉的法輪。众生也有众生的法輪。各有各的法輪,都是在轉之不停。佛的法輪所以无障礙,是因为佛的教理是圓融的,无一处无一事不通达的。不退轉是指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只有大乘的思想,沒有二乘的思想。位不退是果位不退,時時都安住在大乘菩薩的果位上,決不退到二乘声聞緣觉的果位。行不退是修行不退,始終修六度万行,決不做自了漢,或者做佛教中的焦芽敗种。这就称为轉不退法輪。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普入一切佛國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淨。普至一切众生界故,一切菩薩皆悉清淨。普愿一切諸佛國土佛出興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如來身超然出現。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迴向法門的大菩薩,當他以所修習集聚的种种善根,好像前面经文所說的迴向時,他不但深入一個佛的國土,也能普徧深入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这乃是他所迴向功德的緣故,所有十方諸佛的國土也因而清淨庄严。又能普徧深入所有的众生界內,也是因为他迴向的功德。一切的菩薩也都得到清淨庄严。他又愿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有佛出興於世。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佛出興的時候,都是非常安然自在,沒有一點阻礙,隨時隨处就有佛現身。

佛子!菩薩佛子摩訶薩以如是等无比廻向,趣薩婆若。其心广大,猶如虛空,无有限量。如不思議,知一切业卽以果报,劫悉寂滅。心常平等,无有边際,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金剛幢菩薩又非常慈和的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以來振奮法会中聽众的精神,加強注意力。他說:修此迴向法的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无可比擬,沒有更高超的,不可能再增加一點兒的殊胜迴向法,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來趣向於薩婆若——一切智,卽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智慧。这位大菩薩他的心量境界之大,猶如虛空,因为他修行的功夫,已达到離相迴向的程度,所以他的心广大而寂照无涯。也不可以限量,更沒有边際,已入於不可以心思,不能以言議的境界。因之,他能知道一切的善业和惡业,將來所应得的果报。这种果报在菩薩的心意中,都是寂滅的。这种境界,应該分作兩方面來說:卽凡夫的境界與菩薩的境界。所謂知一切业,是包括善惡业和其他的种种业。善业就是清淨行,如修梵行,慈悲心待人接物,所得的果报就是善报。惡业就是所作所为都是不清淨的染汚的,所得的果报就是惡报。平時我們常說种善因結善果,种惡因結惡果,修清淨行就得到智慧果。

这是在一般的因果律上說,成为一般凡夫的因果循環,流轉生死的根本道理。在菩薩已是三业清淨,了知一切业都是從心而現,亦從心滅。心裡有,一切都有,心裡无,一切就都无了。所以說:「了卽业障本來空」。如果能明白这种道理,一切业障都是空的。要是不明白呢,就应該了还宿債。这兒說皆悉寂滅,意思就是說本來是沒有的。凡夫因为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不愼重於种因,等到因成熟受报的時候,不免怨天尤人,求神拜佛,那又有何補呢?菩薩愼重种因,同時他瞭解这种业性本空的道理,受也好,不受业好,他都是視之空寂。菩薩以智观照,一切均能卽事契眞,他的心念自然而然是平等平等,沒有任何差別,普徧能入於若事若理的无礙境界,可所以說入於十方三世法界,而无障礙。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不分別佛,卽以佛法。不分別刹,卽以严淨。不分別众生,卽以調伏。不分別业,卽业果报。不著於思,卽思所起,不壞因,不壞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謂生死有分別,不为涅槃恒寂靜。不謂如來证佛境界,无有少法,與法同止。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將修積的善根功德,誠心誠意地迴向給无上菩提、眞如实際、法界众生的時候,他的心中沒有一絲兒分別的雜念頭:他不曾想到这是我能迴向的,那是我所迴向的。他也不分別这是我应該恭敬的佛,那是我所欢喜修学的佛法。也不分別这是誰的刹土,或是佛的刹土。是佛的刹土就旣庄严而又清淨。他也不分別这是善的众生,还是惡的众生,我給这個众生迴向,或者調伏那個众生,利益他們,攝受他們。他也不著意自己所作的业,是善是惡,將來要得甚么果报。这位修迴向的大菩薩,他全不執著在意思中,也不去想这些念是怎样生起的,因为他知道緣成是无性的,自然就能離掉种种妄念。他也不壞因,因有因的种子,隨其自然;果也有果的自然成其果报。菩薩也不執妄執空,以其能了「知以卽眞」的緣故,不礙存在,不壞假名。实相无相,不壞因果。菩薩他也不取著於事相,也不取著於法理上。他也不說生死,生了死、死了生有这么多的分別。他也不說湼槃是寂靜的,一切皆空。他也不說佛证得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无有少法可得,與法同止。法也是空的,所以他的身心猶如虛空,不著一切境界,不取任何相,故說與法同止。佛卽法界,不应以法界更证法界。因之菩薩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也无少而入於如。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以諸善根普施众生。決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緣、无称量、无虛妄,遠離一切分別取著。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當他像前面经文所說的迴向時,他又以他所修積的种种善根,普徧迴向施給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他迴向的利益,也能增長他們的善根,能夠得到決定性的善业,成熟善的果报。菩薩教化这些众生,是一視同仁,旣沒有取捨心,也沒有怨親的观念。他㈠不見众生相。㈡不取化緣,不论有緣无緣,他都平等教化。㈢不称量根性,不去分別比較,不管美的、醜的、聰明的、愚笨的、善的、惡的,他都同样教化愍念,不說这個众生我教化,那個太醜太笨我不教化。㈣沒有一切的虛妄分別心,沒有能度、所度、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思想观念作祟,他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心去平等教化。菩薩遠遠拋棄了一切分別心,和取著相的偏見心。

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巳,得无尽善根:所謂念三世一切諸佛故,得无尽善根。念一切菩薩故,得无尽善根。淨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淨一切众生界故,得无画善根。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修无量心等虛空界故,得无尽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於菩薩业勤修習故,得无尽善根。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菩薩中的大菩薩,好像前文所說的无虛妄分別心,无執著的偏見,无取捨的著相我執,本著平等的深心迴向一切众生之后,他就得到了无穷无尽,沒有止尽的善根。像他能常念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的緣故,就得到无穷的善根。又如他不但常念諸佛,而且还常念十方一切賢聖僧,这些賢聖僧都是十方的大菩薩。他們湣念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行菩薩道,所以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也常念这一切菩薩的慈悲,而得到无穷尽的善根。又如他以自己所修的清淨行的功德,來庄严諸佛的刹土,因之也得到了无穷尽的善根。他不单祇庄严佛刹,令佛刹清淨,他也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界也都得到清淨,所以也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

他不僅庄严佛刹和众生界,他还深入法界,令法界普徧清淨庄严,也得到无穷尽的善根。他又修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捨无量心,令心量猶如虛空那样的无边无際,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菩薩又能深切的瞭解一切諸佛的境界,所以也得到了无量的善根。对於菩薩所应修習的一切善业,譬如要立功立德,就要常常勤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切实修行六度,就是菩薩的善业。再加方便、愿、力、智,合起來是十度,由十度中可实踐为百行、千行、万行,所以常說菩薩修十度万行。菩薩修此十度,又叫十波罗蜜,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菩薩修習种种善业,是不能懶惰的,一定要時時刻刻精进行道,才能栽培成就善功德,更要停止一切的罪行业过。菩薩他是勇猛精进,精进更精进,夙夜匪懈,所以他能得到无穷尽的善根。菩薩又能明白三世的一切已成、將成、未成的事事物物,如明白过去世的諸佛,已成就的功德,是已成的佛。明白現在世的諸佛,現在成佛了。明白未來世的諸佛,正在精进行道,當來就要成佛了。对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都能明白。同時也明白过去世的众生、現在世的众生、未來世的众生,三世的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了达三世的緣故,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廻向時,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解一切法无有壽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補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諍。观一切法皆從緣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薩以无处所。見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積的种种善根,如前文所說的方法迴向時,他明白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可度。如佛在金剛般若法会上所說的:「佛滅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滅度者。」这种心境,就是不著,就是行所无事。菩薩瞭达这個道理,縱然度尽众生界的众生,他也是觉得无有一個众生是可度的。菩薩又能瞭解一切是沒有壽命的,因为沒有众生,故沒有一個众生相。这一切法,本是无常的、寂滅的,沒有一個法的壽命和壽者相。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壽者相。菩薩也知道一切法沒有個作者,也沒有和支配操縱的人。佛說:「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不可以言詮」。这就是說「法无作者」。悟一切法是无補伽罗,譯为「数取趣」。就是指不知道修善业,不明白因果的凡夫,總是在生死輪迴的六道中,这兒生、那兒死。有時为人、有時为畜生、餓鬼、地獄,在生死輪迴中,循環不息。在凡夫的知見上看來是实有的,这是在迷昧時候的一种知見。但在菩薩以他觉悟了的知見看來,則是虛妄的、不眞实的。这可以举個譬喩:好像作戱一样,不过是扮演劇中人而已。戱完了,一切皆过去,幻滅了。不过作戱的時候,未來作得眞切动人,就必須作得越眞越好,如实眞有,其实都是因虛妄而有,不眞是那么一囘事。悟一切法,就是觉悟了一切法,这法就是人的生死輪迴,众生迷妄为眞的顚倒法。一旦觉悟了,就不会再数数不断的投生到其他「趣」中。

又因为瞭悟一切法,就沒有了忿諍。忿是忿根,心中旣忿怒又瞋恨,这都因我見我執太重,自以为是的偏見引起。諍是諍论。諍论是非、諍论人我、諍论強弱、諍论胜負、諍论損益,这一切一切的諍论,皆由於固執、偏見、自我为上而引起的不平,所以就到处有忿諍,大而國與國諍论,小而人與人之間的諍论,无有一時停息。諍论的实相,可以用海裡的波浪來作比喩。在沒有風的時候,就水平如鏡,水天一色,一望无涯。一旦風起,就吹破了水面的平靜,繼而小風小浪,大風大浪。人間的諍论也是同样越諍越激烈。海中的浪大了,行船覆沒,人財喪亡。人間的諍论到了極點,兵戈相見,國破家亡,損人而不利己。就以近代数数而起的世界大戰、中日戰爭、韓戰、越戰,人人都知道,还不是由於忿諍而生起嗎!这种慘痛,究竟利益了誰?因为忿諍,就惹出了无限的煩惱。这兒說了一切法,前面說是指人的生死法,現在又可說是指煩惱法。佛告訴我們: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的煩惱,要求得自在解脫,首先就要断除一切煩惱。修行的目的在求解脫,所以我們第一就要发愿「煩惱无尽誓愿断」。煩惱能否断除,这要從事與理上來決定。在事上看,凡夫因为不了一切法,意念裡充滿了貪瞋痴。由於綿綿不絕的自私自利心,所以轉而生出无尽煩惱,纒縛著凡夫的心。因为不了諸法,故凡夫至死仍脫不出煩惱的束縛。但凡夫发心修行的時候,他就发弘誓愿「煩惱无尽誓愿断」。

在理上說,菩薩已经了悟諸法皆虛妄,因为已悟,所以煩惱就沒有了。因为凡夫还沒有觉悟,故有一切虛妄不实的煩惱。煩惱它本來是菩提的反面,是另一別名。一物兩面有兩名而已。古德說「轉煩惱为菩提」。把煩惱轉成为菩提,煩惱就沒有了,顯現出來的就是大菩提心,所以說煩惱不是断而是轉。这也可以用一种比喩。像氷與水,氷的本体原就是水。氷就等於煩惱,水就是菩提。在正常的氣溫中,水永遠是清澈平靜的,不会有浪濤,不会結成氷。凡夫若能学菩薩修行辦道,常住在清淨无为的平靜道业中,自然就会轉煩惱为菩提,變生死为湼槃,那兒还会有忿諍,还会再有煩惱!修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因已瞭达一切法皆虛妄不实,所以他无有忿諍。

菩薩又能观察一切諸法之所以生起的原因,他明白諸法皆是從緣生,仍然隨緣而滅,这种依因緣所生的法,是空的,假的。佛當年对他的弟子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其实空又不是眞空,但是也必为他安上一個假名,如果能明白了这個道理,就知道裡面是含有中道的意義。所謂中道,是非空非有,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故說「因緣所生法」——菩薩能观察明白这個眞諦,他就知道法是不会有個固定的著落处。法是沒有本体,沒有相狀,它怎会有個住处呢?这也是叫人不要執著。一旦有了法執,就会生法障。執著於法,等於沒有麻煩而自找麻煩。菩薩又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都沒有個依附之处。这裡所謂的一切物,包括了器世間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的众生。这些事事物物在菩薩的眼界中,都是虛妄的、空的、假和合的,何須有所依,也沒有所可靠的,彼此都是因緣所生。說可依,都有連鎖的關係,說无所依,也实在不可依持。菩薩又明了一切的刹土,佛的刹土,也都沒一定的住所。

在凡夫看來,山是山、水是水、大地是大地、虛空是虛空,但在聖人的眼界中看,一切都是虛妄不实在,所以他就不執著,就等於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刹土观念。菩薩看所有的大菩薩、小菩薩,他們所修行的功德,所積聚的种种善根,所行的六度万行,在凡夫的心目中,希求得万一而了不可得,但菩薩並沒有將它當作宝貝看待,把它存到一個可靠的地方,或者買個保險,以便一旦若有損失,就得保險的賠償費。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從未想到他是在做功德,在積聚善根。他祇是行所无事,因为菩薩观一切菩薩行,沒有個实体,卽沒有实体,又怎麽会有個处所,又何必斤斤計較呢?菩薩見一切境界,都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因为他已照見五蘊皆空。菩薩見任何境界,他就能清楚明白这個境界。他不特不会被境界所迷,他还能轉變这個境界,这就是菩薩的定力,和无著无依的智慧之力。他明白一切的境界如幻如化,沒有眞实的体性,所以說悉无所有。这种道理,是大菩薩的功行境界。这位修无尽藏的大菩薩,他才有这种境界。在我們凡夫的心目中,是不能这样說的。如果这样說,就是打大妄語、欺騙人了。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的、眞的、实在的,凡夫的思想和菩薩的思想是有相當懸殊,完全不同的。菩薩的心愿是利他,凡夫的愿望是利己。所以凡夫視一切就是有,菩薩則能了空,明白一切都是虛妄,故見一切无著。无著則一切无所有;有所執著,就觉得一切都是有,都是眞实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眼終不見不淨佛刹。亦復不見異相众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解如來身非虛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圓滿故。於一切处,令諸众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

金剛幢菩薩惟恐三世众生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迴向的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作以上所說的种种迴向時,他的眼中始終不曾看見过不清淨的佛刹,因为他已瞭解穢卽空的緣故,同時他的心是極端清淨,所以在他的眼中一切佛刹都已清淨了,再无有不淨的佛刹。他又不曾見到有異相的众生,因为众生也同一空緣故。而且众生也都有如來智慧的德相,和佛无二无別的。菩薩見佛刹淨、众生淨、法也淨。因之,他知道沒有一點點的法是以智慧來发觉的,因为智外沒有东西可以令智所入,法性是寂然的。也沒有一點點的智慧而能入於法理去,再发觉多出一法。因为智是寂而常照,沒有甚么不同的。菩薩又能瞭解佛的身並不是眞的虛空一样,雖然常說佛身猶如虛空,这是形容佛的法身之寬大,其心量猶如虛空,能包涵一切。虛空是广大的,但它是沉寂、无知、无灵性,沒有功德的,沒有妙法的。佛身是具足智慧,他雖如如不动,但他无時不在寂照中观念怜湣十方一切众生。佛身是一切功德具足、无量妙法所圓滿,而成就的法身、报身、化身。所以說佛身非如虛空。菩薩他又能在一切的地方,使命令一切的众生,都能積集无量种种善根,所有一切的善根,都充足圓滿。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为一切众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隨所游方,悉能严淨一切國土。隨所行处,令不可說不可說众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在每一念念之中,就能得到不可說不可說那么多的十种佛的力量。他具足圓滿了諸佛所有的福德,成就了他所修積的清淨的善根。清淨善根,就是出世法。放棄一切的染汚法,而修出世的清淨法,以修此淨法成就的善根,就是清淨善根,而作为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令众生在他面前來供养种福。这位大菩薩,因为修此无尽功德藏廻向法門,成就了一种叫如意摩尼功德宝藏。这种宝藏的功能,可以遂心如意,變化无穷。如有所需无不滿愿。如果他想要种种音乐的乐器,立刻就可以得到。无论他想到任何地方去观光遊览,或者到那一位佛刹去禮拜參訪,隨時就可以到达,而且所到的地方,諸佛刹土,都能使它清淨庄严。隨便他想到什么处所,都能令那地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众生,都得到清淨。这一切殊胜的境界,都是菩薩曾攝取了无量无边的福德,修治了諸菩薩所修行的种种行門的緣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贍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起心彌广,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此无尽功德的廻向,修一切所修的种种菩薩行,使他得到无尽的福智,超过一切的福智。因其福德殊胜,故有三十二种无有能比的端庄色相,八十种隨形好。他的大威德的力量,和智慧光明,超过世間一切福德者的威力和光明,使魔王和他的子民,沒有誰能睜開眼睛对著菩薩看一眼的。菩薩修治到这种階段時,他已具足了所有一切功德,成就了他曾发的一切大愿。他的福德殊胜,其心广大可包太虛,其量彌广而周沙界,其智慧可等佛的一切智。在一念动之中,就能普徧深入十方諸佛的刹土。他智慧的力量,不可限量,能夠通达十方諸佛的境界。对於諸佛所证得的道理,深信不疑而能瞭解,因其安住在无边的智慧之中。菩薩他发的菩提道心,广大得有如法界,眞切究竟有如虛空,无处不到达。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无尽功德藏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開演的長行经文,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法門中第五种廻向,名为无尽功德藏的廻向。

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謂得見佛无尽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憶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說法,无忘失故。得決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秘密方便故。得解義趣无尽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虛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无尽藏,充滿一切諸众生意不可尽故。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滅一切众生愚痴翳故。得決定辯才无尽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众生悉解了故。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至无障礙一切智故。是为十。

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修治圓滿了第五种无尽功德藏廻向法之后,便得到无穷尽的利益,猶如宝藏。現在归納为十种无尽藏。是怎样的十种呢?金剛幢菩薩一一分別解释。每一种都先把它名目標出,然后加以說明:

(1)見佛无尽藏:菩薩修習圓滿第五廻向,可以得見无数量的佛,甚至在一毛孔中,都可以見到阿憎祇那样多的佛,出現到世間來教化众生。这是表示心性无大小,一多无礙之意。因为悟了、明白了就轉識成智,智淨影明,所以就有这种境界,並不是凡夫以意識顯現的幻觉。

(2)得入法无尽藏:得到深入法之義理的智观。以如佛的智慧之力观察一切法,就等於一法。观一切法也是如同一法,因为菩薩已证知法理義趣。能以妙慧知法的密義,方便善巧,權实自在運用,所以他观一切法悉入一法。

(3)得憶持无尽藏:憶是記憶。持是受持;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憶持就是說一個人的記憶力很強,所謂过目不忘。俗語說好記性。无论什么经典,祇要经过他的眼睛看过一遍,就永遠記得。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今說、當說的佛法,他只要聽过、看过,就永不会忘失,他必定能心領神会,依教奉行,古人說:「一歷眼根,永为道种」。这就名之为憶持无尽藏。

(4)得決定慧无尽藏:決定就是有眞知卓見的智慧,不会猶疑不決,人云亦云,優柔寡断的跟在別人后面作应声蟲。面臨任何事情,立刻就能把握著重點,認清是非,用智來決断,用慧來簡擇。菩薩的智慧是清淨的,第一義諦的出世智慧,沒有偏見、我見。凡夫的智是世間智慧,是不純淨的,一种我見偏見的愚夫表現。菩薩不但有无穷尽的決定智慧,他更善於明白諸佛所說的秘密方便法。甚么叫秘密法?就是为甲說,乙不知;为乙說,甲不知;甲乙彼此互不相知。方便法是根據众生的根基,对著众生的瞭解力,說出來的法,使众生很容易接受。这是教化众生不可缺少的智慧妙用。

(5)得解義趣无尽藏:義是法的眞正道理。趣是義理的趣向。解義趣;是說菩薩得到了明白法的義理之所在。不特了一法的義理所趣,种种的法,种种的義理,种种的趣向。法理有深奧的道理,有淺顯易見的道理,往往同样一件事,发生的時間、地方、人物的不同,運用法理分析時,則有出人之处。菩薩因为得到瞭解義趣的无尽智慧,他就能知道諸理趣的分齊。分齊就是指輕重、緩急、大小、深淺而言。

(6)得无边悟解无尽藏:悟是明白了,这兒說的悟,不是說懂得了一件事,而是說一悟百悟,千千万万的事理都明白了。修行人時刻都在求得開悟,就因为開悟之后,清淨的智慧就湧現了,对於世間上万事万物都能清楚觉照。解是瞭解,对一切的疑難都能迎刄而解。菩薩得到了无边的悟解智,就像虛空那样空明,无边无際。因为有了这种无上的智慧,所以他就能通达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微妙甚深法,不假著意,一一能悟解。

(7)得福德无尽藏:菩薩修此廻向法,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因为众生困在迷惑中不知出離,菩薩慈悲为首,故把自己修積的善根功德,一點不保留的廻向給众生,因之,他得到了无穷尽的福德。这些福德並不是他獨自享受,庄严自身,而是使其充滿於一切众生的意念中,綿綿不尽,令众生也因之得到无尽的福德。

(8)得勇猛智觉无尽藏:菩薩得到了无上智慧,通达一切法,自己觉悟了,又能觉悟众生,除去众生的愚痴,为众生消滅种种的疑惑。这种愚痴和疑惑,就像好人的眼睛上生了一層病翳一样,障礙視觉,而看不清一切东西的眞实相狀。菩薩以他的觉悟智慧,为众生除滅痴惑,瞭悟眞理,这就如除去众生眼中的愚痴翳。菩薩以勇猛无懈的精神,教化一切众生;他的般若智觉是无穷无尽。

(9)得決定辯才无尽藏:人的智愚各有差別,多为先天的善根所成。后天的教育和修持,當然也有培育的功效。就如各人的口才來說,有的人辯才无礙,有的人生來木訥,縱然有滿腹经论,但无法宣揚表达。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因为修此廻向法,而得到了決定性的辯才无尽藏。所謂決定性,必須通达諸法实相,才有堅固不破的眞理立場,然后運用圓融无礙的智慧,義正辭严,滔滔不断,口若懸河,舌戰群魔,摧伏諸魔外道的謬论,这样才是眞正的得到了辯才三昧。修无尽藏功德廻向大菩薩,他就得到了这种決定辯才无尽藏。他能演說十方諸佛的平等法。佛在金剛般若法会上,曾对法会中諸聖者說:「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諸佛所說的法,都是平等平等的,希望后世修学佛法者,不要偏見,而起紛諍。菩薩演示諸法時,众生聽了,各隨其根性而都能獲大利益。每個聞法的人,都能明白佛法的義理。

(10)得十力无畏无尽藏:这位修无尽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因修此法門,而得到了佛的十种神力,四无所畏的无尽藏。圓滿具足了一切諸菩薩所修行的行門。用離垢繒繫在他的頭頂上。繒是絲織品的總名。用上好純淨的絲織品繫在最尊貴的頭上,以顯示菩薩的清淨梵行,離一切尘垢染汚。菩薩证得的智慧,已到达一切无能障礙的境界。智慧本是由於清淨无染中得來,有清淨无染的灵明心,就可以有智慧,有智慧就沒有障礙,而通达无阻。沒有智慧,就因为愚痴、偏見、執著的緣故,所以处处受到障礙。

以上十种,就是这位大菩薩修无尽功德藏廻向所得的十种无尽的智德宝藏。这十种的前六种是說菩薩得的自利的宝藏。第七、八、九种是說菩薩得的利他之藏。最后一种是菩薩所修行的成果。(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华严经浅释159 : 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0: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1 :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2 : 菩萨所修十回向法门之第二迴向:不壞廻向

华严经淺释163: 菩薩以此修不壞廻向法門的力量廻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4 : 菩薩所修十回向法门的第三个:等一切佛廻向

华严经淺释165: 又用偈頌把这第三回向的妙法重說一遍

华严经淺释166 : 修十回向的菩萨所修行的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

华严经淺释167 : 菩薩所修的十廻向法門的第四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过程和境界

华严经淺释168 : 金剛幢菩薩開始闡演第五种无尽功德藏迴向的法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