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9:有不执着这个心,就表示有一种东西让你不执着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1.09)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9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29
慧律法师主讲

【为所缘缘】“所缘缘”中间加一个“之”,意思更清楚,所缘之缘,第二个“缘”当作境,所缘之境,这样才看得懂,叫做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缘的境界,所缘之境。【(所缘之境,能为生识之缘。)】【根境和合,识乃得生故。】诸位!这个都是佛陀为了度化二乘人,讲缘起法——根境和合而生识,所做的方便说。

底下,【大乘眼识九缘生,】这个我们在唯识学讲过一遍;《百法明门论》也讲过一遍,已经讲了二次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也就是简单念一下就行,如果每次碰到同样的,就要费很长的时间再解释,时间就会不够用,因此,师父就简单念一下。说:要产生眼识,九种条件,九缘生就是:要九种条件具足,才能发这个眼识,产生这个眼识。【谓:空、】“空”就是距离,眼睛要有距离,没有距离,你怎么看呢?报章拿这么近,你怎么看呢(师拟将纸贴近眼睛)?空就是要有一点点距离,“空”就是距离。【明、】就是光线,没有光线,我们怎么阅读?眼识怎么会产生呢?要有光线嘛!眼根,(【根、】)要有【境、】【作意、】就是动念。【分别、】依,依靠的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种子、】依,就是第八意识的种子,有种子,它才有办法变现出来啊,根身、器界、种子。所以,有种子,才有办法变现六根、六尘、六识,没有种子没办法的。【根本,】就是第八意识,叫做根本依。

【缘具方生;】也就是眼识要生起,必须九种条件。【耳识唯从八,】耳朵就不需要光线了,(【除明缘;】)把光线除掉,暗暗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很清楚。如果把电灯全部都关掉,你也可以听到师父在讲经说法,不需要光线,耳朵,耳识唯从八,只要八种条件就行。【鼻、舌、身三七,】鼻、舌、身这三种识,只要七种因缘,除去距离还有光线。(【除空明二缘;】)鼻子,如果你有距离,你怎么闻呢?譬如说:我们在这里,鼻子在这里,东西拿到台北,你怎么闻呢?不必到台北,到外面民权路,鼻子在这里有距离,拿到民权路,你怎么闻呢?舌头,你有距离,你怎么吃呢?吃东西当然不能有距离啊,把东西塞进去,舌头才能够尝味啊!你看过有人吃东西是这样子的吗(师将杯子远拿,嘴翕动如吃食貌)?有距离,这舌头有距离,怎么尝味呢?身体接触也不能有距离;有距离,说:我打你!也没碰到身体啊,或者触摸一下,没有碰到啊!所以,有距离,鼻、舌、身不能产生鼻识、舌识、身识的。所以,要除去空、明,不必距离、不必光线。

【后三、五、三、四,】后面三种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叫做后面三个。五、三、四就是:第六意识要五种因缘;第七意识要三种因缘;第八意识要四种因缘。【意识五缘,除空明根分别;】除去距离、光线、还有根,就是眼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意识它可以独立存在,还有分别依,因为本身就是第六意识了,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所以说:意识五缘,除去空、明、根、分别。【末那】就是第七意识。只要【三缘,只有作意、种子、】还需要借重【根本;】依,借重第八意识,这都讲过了。【阿赖耶四缘,但具境、】要有境界。具境、【作意、】动念。【染净、】染心和净心。【种子,】要种子,第八意识有种子。【此大乘生识,具缘多寡之分也。】在这里不再重复,看师父讲过的唯识学和《百法明门论》,自然很清楚。

【眼有分别下四句,乃阿难谬断,其意以眼有分别,属内身,色尘无知,属外境,内外各有定相,识生于眼色之中,历然不混,故曰:则为心在;乃在根尘中间也。此处谓阿难谬断者何也?眼本无分别,以浮尘、】浮尘根、【胜义二根,俱属色法,】浮尘根类似我们的肉眼;胜义根类似我们的神经系统。所以,肉眼就是浮尘根;胜义根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类似我们所讲的视网膜等等,俱属于色法。【无有分别,】只有识乃有分别的能力,(【识乃有别,】)纵然是指根性,【纵指根性,但如镜照像,亦无分别。】就算是指我们根里面蕴藏的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就像镜子照像,也没有分别。

【如下文云:“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后面有讲到。【今云眼有分别,是根识不分之谬。】连眼根跟眼识都分不清楚。【又如来前征云: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所计,五处皆非,此第六处,转计中间,当然还是意识。现在所云:眼色为缘,】意思就是说:眼以色法为缘,【识生其中,此属眼识,是问答相乖之谬,】阿难自己弄混了,眼根、眼识都分不清楚。【此亦多闻人,循名昧义之故。】【初阿难执心在尘根之中竟。】

【辰二 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分三)】【巳初 双开两途 二两途俱非 三正与结破 今初】【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兼二就是一个根、一个尘,到底是兼二?是同时存在?为不兼二?还是不同时存在?

翻过来,126页,【此双开兼与不兼两途,兼是连带义。】【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二者中间,则此心之体,为复】到底是【兼带根尘二者?】或者是【为不兼】“不兼”就是不同时;“兼”就是同时。不同时【带根尘二者?】你说说看。【初双开两途竟。】

【巳二 两途俱非】世尊说:【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么,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根是有知,尘是无知。解释一下:如果兼根与尘,根是有知,尘是无知,物体,这个心体变成杂乱了,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了。为什么?物非体知,如果加几个字就更清楚了,“体”的上面加一个:心;“非”的下面加一个:心,“体”的下面加一个:之能,更清楚,物非心体之能知。因为物质是尘,根是能知,物是非心体之能知,变成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了,成敌两立,云何为中?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到底中间在哪里?

兼二不成,如果说;兼二不成,意思就是若不兼二了,也不兼一个有知,一个兼无知,那么,就是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既非有知之心,亦非无知之物,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非就是:既不是有知之心,又不是无知之物,即无体性,搞不清楚,混乱了,既不是有知的心,又不是无知的物,那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世间,不是有知就是无知了。即无体性,中何为相?就是没有体性了,既不是有知,也不是无知,那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中为何相呢?

说:【此处当作二释,】二种解释。【先就阿难谬解释,次顺大乘正理释。】【先就阿难,以眼有分别,则根属有知之体,色尘无知,则尘属无知之物。若兼二者,】兼二就是二个同时,兼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意思是说:【谓汝心若兼带根尘二者,则色尘无知之物,与眼根有知之体,夹杂混乱矣!下二句释杂乱义,以尘之外物,】“之”就是“是”了,因为尘是外面的物,【非是有知,根之自体,乃是有知,则知与非知,】变成一个知,一个无知,当然是对立了。

【成为敌对,两相各立,如蜗牛之二角;】你的心如果兼有知、无知,(【汝心若兼二者,】)【一半属有知,一半属无知,堕在二边,云何为中?】好!【兼二不成,】那么,就是若不兼二了,应不兼二了,【即紧接上文,兼二既已不成,】那么,【即应不兼二。若不兼二,则汝心既非同根之有知,又非同尘之不知;离此根尘二者,即无识之体性,】离开了根跟尘,我们一般都知道的,根尘和合产生识的,离开了根跟尘,就无识的自体性了,没有所谓识的体性了,意思就是:不可能产生识的意思。根尘相对,识生其中,这个一般都所了解的,眼睛见一切境,会产生眼识;耳朵听一切音声,会产生耳识。是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就是这种程度,现在离开了根、尘,当然就没有识产生了。所以说:即无识之体性,就是不可能产生识的中间,识生其中了。【汝说心在中间,何以为相?】

【次顺大乘正理,根亦色法,四大所成故,实无分别。则根、尘皆属物,体即指识,若兼二者,则所兼根、尘二物,与能兼识体,夹杂混乱矣。】夹杂混乱。为什么呢?(【何以故?】)【尘根二物无知,非同识体有知,知与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所以,【兼二不成,承上双兼根尘二者,既不成立,即应不兼根尘二者,若不兼二,既非有知之识,】又非【双兼不知之根尘而生,】这个“双”是指根跟尘,双兼指根跟尘,二个一起讲,叫做双兼不知的根尘。所以,“不知的根尘”,五个字要连起来念,双兼无知的根尘,就是无所知的根尘,是指物的意思。所以,这五个字是放在一起的,双兼不知的根尘,这样念更清楚了。又非双兼不知的根尘而生的,“双”就是指根跟尘。所以,既非有知的识,又不是根尘的无知,【即无识之体性可得。】也就是无识之体性可得,众所周知,根尘相对才能生识;现在连根跟尘都没有,识当然就跑不出来了。【汝言识生其中,既无体性,则中何为相?】【二两途俱非竟。】都不对!

 【巳三正与结破】【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是兼二】中间加一个字:或【不兼,】兼二不兼,中间一个顿点,是兼二、不兼。意思就是说:兼根跟尘;或者是不兼根跟尘,这是二种角度讲的。是兼二、或不兼二。【心相不可得故,应知当在中间,亦无是处矣。】【六执心在中间竟。】

【卯七执心乃无着(分二)】这个无着,可不是我们一般佛讲的那种大悟人的无着。【辰初 阿难以不着一切为心  二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

底下,128页,【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这口气又更软了,差不多没力了,讲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讲到哪里都被佛所破,都没有办法了,现在就是很谦虚的:名为心不?就由佛陀,由您老人家来定夺吧!辩到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能找的全部都找光了,全部被佛所破!

底下,说:【当机以六处计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计无着,】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混乱,说:对啊!无所着心,我们听师父讲经说法,无所住啊,没有错啊!《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着不是就是真心了吗?刚好相反,阿难讲的这个一切无着,是意识心的什么都不分别,明明在前面的,他也什么都不分别,不晓得清净自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他就说:我什么都不分别,这样是不是我们的心呢?就像一般人不懂佛法,世间人讲:我没有执着啊!这个跟佛破无明,大彻大悟,那个见到清净自性的无所着,完全不同!一个是话讲一讲那种无所着;一个是大彻大悟讲的无所着,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内证的功夫啊佛所讲的无所着,是从清净自性显现起来,照见诸法皆空那种无所着,是破除无明,明心见性的无所着;阿难讲的无所着,只是话说一说,仍属于意识心,跟破无明,见法身,有内证的无所住,是大不相同的境界!

底下,当机以六处计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计无着,【复引昔教,附会己意。曰:我昔见佛,与四大弟子,学在师后曰弟,智从师生曰子,】这个要背一下,我们称为:弟子,弟子,为什么?为什么自己称为弟子呢?说:学在师后叫做弟,智从师生叫做子,所以,你们是我的弟子,是学在师父的后边,跟着师父学了;智慧从师父这边出生,所以,你们自称为弟子了。【称以大者,为众中上首故。】【共转法轮者:领受佛勅,】这个“勅”就是命令。【从佛转轮,故置共言。】这个“共”要括弧,所以,“置”就是安,安一个“共”字。故置共言,意思就是:上边才安一个“共”字。不是“共转法轮”吗?故置共言,所以,安一个“共”字在前边,就是共转法轮,为什么叫“共”呢?统统领受佛的命令、教敕,统统从佛,跟着佛转法轮,所以,加一个“共”字,所以,安置一个“共”字。【佛法能推辗无明烦恼,】“辗”就是压平,压平无明烦恼。【故以轮喻。】

所以,一个人没有钱很辛苦;一个人这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叫做大不幸,大不幸!不知道如何解决烦恼;不知道如何破无明;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像行尸走肉,追求五欲六尘,到最后,无奈的交出生命,我就这样过一生,这个就是众生!我大学一年级就听到了正法,我就知道要修行。小学生要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哭;中学生毕业的时候,感伤,毕业的时候唱一首歌:青青校树,芭乐莲雾~~~都要唱这个,小学时候会哭;到高中、大学就听到正法了,知道了:缘起缘灭的东西啊!才恍然大悟:世间是生灭无常的,万法都是败坏之相的,我们追求的东西,根本就是错误了,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依靠的东西完全错误,我们认为金钱会带来快乐;金钱带来苦恼。我们认为男女的感情会带来快乐;男女的感情,会引发多少的杀机啊,多少的杀机啊!对不对?

有一个女的要跟那个男的分手,怎么样?到她家去放那个汽油,火烧,那男的要跟女的。。。这几天报的,离婚,二个人本来是相爱,去办离婚,就像我们去镇公所,前镇区公所这种地方,类似啦!去公所这个地方要办离婚,刀子拿起来就砍了,她的先生心怀不满,砍了,砍了十几刀,刀刀见骨!爱得愈深,那个一反过来的力量,伤害就愈重!所以,也就是说:世尊讲的说:与其说你在追求快乐,不如说你在追求痛苦,因为这种缘起缘灭,假相的东西,只能短暂的用一下,你付出去的痛苦代价,比这个更大!

因此,佛弟子应当以法为乐,这个财色名食睡,这个就看个人的福德因缘。因此,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为什么?男女之间会引发占有,占有就会引发杀机,杀机;不是菜市场卖的那个鸡,动机的机,会引发杀机。有一个女孩子很狠,男朋友说要跟她分手,怎么样?调那个黑道的兄弟,十几个喔,把他围起来打到残废!你知道吗?所以,这些男人,稍微小心一点,惹上那个赤耙耙(凶巴巴)公司出来的,保证你残废的,真的要很小心!这个就是世间,自古以来,重复的为情、为欲、为爱,也是小说、电影最喜欢拍的,就是这个,多少的众生为这个苦恼、死亡!

底下,【觉知分别心性:即六识妄心,圆觉呼为六尘缘影,】简单讲:我们缘一切境,其实那个是影像。为什么讲一个影像呢?譬如说:一棵树、一朵花,你看的就是相,彻底的把它分析,花的相不存在的,这个相印在你的脑海里面:喔!这一朵花很漂亮!这一朵花已经凋谢了,你还一直执着你内心里面的相。譬如说:你男孩子看一个美女,然后这个影像,就一直印在、烙印在你的脑海里面,这个美女已经老了,做奶奶了,那个影像还存在。所以,这个六尘缘影,【此经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

【佛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者,正明大乘无相实相之义,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空,妄缘空处即菩提,无相光中常自在。”】诸位!这四个句子要画双红线,见不见性,就这四句话!三际求心心不有,要求过去心、求现在心、求未来心,你都找不到!当你找不到的时候,知道是妄,心不有处妄缘空,心的妄识本来就是空,那一颗执着心找不到;那一颗妄想心也找不到,妄缘空处,空处就是歇,妄缘把它放下来,就是菩提。换句话说:谁先放得下,谁先见佛;谁先放得下,谁先成就菩提。佛法讲起来很复杂;也可以说很简单,问题就是:有没有勇气?敢不敢放下?无相光中常自在,为什么无相?因为究竟。为什么讲无相呢?般若智慧是无相的。这个无相,如果用:般若心中常自在,那更清楚了!无相光中就是般若心中常自在。因此,除了拜佛、念佛、诵经以外,要求大般若智慧才对的。

【阿难闻言昧义,己意推度释成,谓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虽己释成,不敢自决,又曰:则我无着,名为心否?实因阿难不了,觉知分别心性,随境生灭,原无实体,】所以,我们这个识分别心,刹那生、刹那灭,随境生灭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个意识,意思就是说:有增有减、有来有去,都是刹那生灭,没有实体可得的,没有实体就是没有永恒性,不是像我们的般若心,永恒的存在。【虽然至此,迫成无处,尚认有体,但不着一切而已。】不知道识体本空。【观佛下文破意自明。】【初阿难以不着一切为心竟。】

【辰二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分三)】【巳初双征有无二双示不成三正与结破今初】【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佛告诉阿难:你所说的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在者,俱无在者就是说:无所着了,意思就是什么都没有,阿难这个不是悟道的无所着,它是不在,俱无在的那种,连心体亦无的无所着,失去心体的那种无所着,不是般若智慧的无所着,因此俱无在者。佛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就是:都可以指陈、都可以讲得出来,你知道这是虚空、这是水、这是陆、这是飞行物,诸所物象就是万象,名为一切,都有所名相可以安,汝不着者,你讲无所执着,到底是为在为无?是在还是不在呢?

底下,在,所谓在就是:在这一些物象内讲无所着呢?还是不在这些物象内讲无所着呢?为在,这些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这些都存在啊,你是在这一些讲无所着?还是没有这一些讲无所着呢?【此佛欲破其计,先牒其语,】牒就是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或者是木片,因小而薄,所以称为牒。那么,“牒”就是依据,先依据他的语言,【谓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所在,一切无着者:】佛要让他知道,这些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万象是存在的,既然存在,不容许你讲无所着。【当知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品类差殊,是诸所有物象,名为一切。】大家所共同认识的对象,这些都存在的呢!【汝言不着者:为汝之心,离诸一切物象,】离前面所讲的这一些水、陆、空,种种现象的一切物象,而另外【别有心之所在,】而另外有一个无所着,【但不去着一切耶?】或者是【为汝之心,离一切物象,本无心之所在,名不着一切耶?】

【初双征有无竟。】再讲一遍,说:你言不着者,是说你的心离诸一切物象,另外还有一个无所着,别有心之所在,但不去着一切;或者是你的心离一切物象,本无心之所在,名不着一切,连心都没有,为在为不在,就是这个意思,为在为无就是这个意思。

【巳二双示不成】【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意思就是说:你离开这一些物象,还跑出一个无心的地方,离开这一些物象,还跑出一个无心,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本无毛,兔本来就无角,比喻事物是有名无实,只有名词,龟毛、兔角只有名词。意思就是心相亦无,云何不着?无则同于龟毛、兔角,连那个心都没有了,讲什么不着呢?没有心,怎么能讲不着呢?【此对上为无二字说。如汝心离一切物象之外,本无所在,】不存在。【即并心相亦无,】连这个心相都没有,连这个心的体性都没有。【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但有其名,本来无体,云何还要说个不着?】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解释一下:如果有一个不着,让你无所执着的东西,就不能说无。无相则无,若无相,根本是无。对不对?你的心若无相,根本就是无啊!非无则相,非无则相就是说:非无,那就是有了,非无就是不能说无相,不能说无相,那当然就是有相了。非无则相,不能说无相,当然则是有相,非无等同则有。所以,非无就是不能说无相,那么,就等同于则有相。有相,相有则在,相有则执着,有执着有个处所;“在”就是有个处所,有个你执着的处所,为什么讲无所着呢?意思就是说:有不执着这个心,就表示有一种东西让你不执着,所以,不能说无了。无相,当然就是根本就无了;如果非无,就是有相了,有相就是有个处所,有让你执着的处所了,有一个让你言谈的处所、有一个让你执着的对象,云何讲无着呢?为什么你讲一切处无着呢?

【此对上为在二字说。】阿难所理解的,不是禅宗所讲的即相离一切相,乃是什么都无的无着,此对上面“为在”二个字所说的。【如汝心离一切物象之外,别有所在,但不着一切者,便不可名无着。】因为本来就没有。譬如说:一个人很穷,说:我对钱不执着!这样懂我的意思吗?他连钱都没有,讲什么不执着呢?懂意思吗?我连心都没有,讲什么不执着?我连钱都没有,讲什么:我不执着钱?不执着钱是有钱人在讲的!懂我的意思吗?这样子更清楚了。

 好了!【下四句释上二句,果然无相,】果真的无相,连心相都没有,【则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何必再说不着?】对不对?心对境一定有相的嘛!连心相都没有,讲什么不着呢?【如若非无,则当成有相,相既是有,则定有所在,在何处,即着何处,云何得说一切无着耶?】【二双示不成竟。】

【巳三正与结破】【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是双示不成无着之义故,应知汝言,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矣。】【以上七番,皆破妄识无处,并非七处征心,若论征心,】征心是问,佛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其实只有问一次。若论征心;后面还有问一次,后面。【只有一次。】【佛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由是阿难执心在内在外,乃至无着,七处咸非。】就是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真心无相,歇即是。【是佛欲破妄识,先破所依之处,如讨贼者,先捣其巢穴,】“捣”就是攻击他的巢穴。【则贼无所依,】巢穴被销毁了,这个贼就无所依了。【易于讨伐也。】【《正脉》云:“七处皆非,则妄情已尽,而世人计心之住处,不出于此,】所以,你想到的心,阿难都替你想完了,也问完了,就是找不到!【至此则平日所恃以为心者,杳无住处可跟究矣!”】“杳”就是渺茫,这个念杳yǎo或者是杳miǎo,本意是幽暗深远的意思,这二种念的音都可以,念杳yǎo或者念杳miǎo,杳无住处可跟究矣!

【此七番中,确定成处者唯四处而已。】【谓:一内、二外、三根里、乃六根尘之中是也。以第四还在内,第五乃无定处,第七并处亦无。】所以,一是内;二是外;三是根里;以及六的根尘之中,这四个地方可以讲处。第四还是仍属于在内;第五乃是无定处,无定处就没有体性;第七处连处都没有,就像龟毛、兔角一样。所以,【又一引众同计,】在第一番是引大众同计,执心在内;二是执心在身外;三是执心潜在眼根里边;四执心分明暗,【二、三、四】是阿难【己意推度(入声),】推测的。【后三】就是五、六、七,是引佛平常所教导的,(【引教】)却错会了佛陀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叫做【谬释,】此七处,【不可不辨也。】

【初破妄识无处竟。】七处征心讲完了,所以,这二天就稍微比较辛苦一点,辛苦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下个礼拜要开始讲《义贯》,因为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写得非常好,资料也很丰富,我们如果听不懂的,可以再一次的做复习。我们这样孜孜不倦,尽一切的辛苦,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大彻大悟,修学佛道无所障碍。初学佛法的人,听这个会很辛苦,因为听不来,也很难去理解,也实在没有办法去领悟。诸位不要灰心、不要难过,佛法本身就是这样很辛苦,也很难的!你想想看,我们受过高等教育,都要用三十几年的时间,才有今天一点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何况你今天是初学佛法,坐在台下,一下子就全部把它听得懂,那怎么可能呢?

回向(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1: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6 :任何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7 : 千万不要双手造的功德从你的嘴巴花光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8:晚上作梦的梦境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9 : 世间没有冤枉的事,认命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0 :我们会有情绪的作用,就是因为攀缘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1 :阿难所执着的七个地方都不对,不是真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2 : 有定位这个“我”,你就什么都贪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3 :在这个世间里,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须付出代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4 : 我们意识强大,本性--如来藏性显现不出来了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5:愈有修行的人的手就愈软,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有柔软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6 : 眼根即同无情物,没有分别能力的所对之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7: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8: 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事, 有事是凡夫,没事是圣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