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交大附中IB,揭秘魔都四大名校的国际课程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大家都听说过的“钱学森之问”,它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和所有家长提出的问题,更是对每一所中国学校提出的问题。
魔都家长趋之若鹜的四大名校之一的、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交大附中在多年探索后,发现“IB课程”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应。
“爸爸真棒”记者们来到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简称交中IB)访问的那天,恰逢魔都气温骤降,窗外下着淅沥的冬雨,而我们有幸在温暖的校长办公室里,听姚瑞丹校长娓娓讲起了交中IB的故事。
▲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校门
“当年徐校长(交大附中校长)带领我们考察了许多国际课程,包括A-Level、AP、BC课程等,最后发现,IB课程正好可以补足传统中国教育和中国课程缺失的部分。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育分重于育人’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培养出来的学生善于做题考试,却不善于做科学探究和思辨创新。而IB课程和它倡导的全人教育、关注社会等理念,正好可以给中国学生‘补课’。”
▲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的操场
交大附中引进IB后,一直致力于汲取IB课程的精髓,再反哺公办教育和校本课程体系。这也正是“爸爸真棒”一直以来关心的主题——融合教育,国际化教育优点和中国传统教育优点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本文将走进交中IB,与姚瑞丹校长一起探讨:
IB到底是怎么给传统中国课程“补课”的?
为什么说本土情怀比国际视野更重要?
从公立学校到IBDP如何适应?
被海外名校录取的IB学生,都有什么特点?
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校长
上海市第三期名校长名教师双名基地成员。曾任某国际学校常务副校长、大英语工程总监。是上海第一批将国际课程引入传统高中名校的开拓者,交大附中国际部和IB课程中心创始人之一,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管理经验。
IB的三大核心课程
正好给中国学生"补课"
IBDP(高中阶段的IB课程)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有三门能力方面的必修课,也即“三大核心课程”——EE(拓展论文)、CAS(课外活动)和TOK(知识论)。这三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关注社会并能开拓创新,这正好可以补足“固守一亩地”的传统中国教育缺失的营养。
要求学生毕业时写出4000字的英语论文,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已经达到了大学本科的学术水准。如果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获得了这样的锻炼,那今后进入高校之后再做科研就一定得心应手。
全称叫做“创意、行动和服务”,要求学生学会服务他人、关爱世界、关爱社会,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关注周遭的世界,为最终踏上社会做准备。
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质疑精神,需要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这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能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无法划清学科界限的,学生必须从一门学科的课程中抽身出来,用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包容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
交大附中引进IB课程后,一方面让学习这个课程的学生从中得益,另一方面,还把这补足中国教育的“三大核心课程”,借鉴到了交大附中本部的校本课程中去。
▲交中IB的学生在讨论
交大附中是2014年上海市教委批准的 “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之一。姚校长说,市教委之所以批准“21所”,其实就是希望像交大附中这样的一些引领基础教育行业的学校,能够通过实施国际化教育,来为国内的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为此,“21所”每年有年检,每年都有课题要做。徐校长领衔下最近完成的课题《借鉴IBDP三大核心课程,打造交大附中校本课程》,内容就是如何利用TOK、CAS、EE这三大课程的优点,来完善交大附本部的校本拓展课程。例如:
EE(拓展论文)对应校本课程“课题式综合研究与实践”
CAS(社会活动)对应校本课程“生涯规划”
TOK(知识论)对应校本STEM课程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姚校长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那为什么以前中学生做科研总是做不好呀?🤔
小编
原来,培养中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的理念很好,但要把理念落实下去,就一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和实操标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科研原先是高等教育里面的,现在下移到基础教育,教师们缺乏经验,全靠自己摸索,因此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准普遍不高,论文也鲜少拿得出手的。
但在IB课程里面,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一系列标准,比如说学生怎么做开题,怎么做研究、文献,课题顾问(advisor) 怎么辅导、评估……学生写好论文后,学校还会使用防抄袭软件来检查。引进IB课程以后,交大附中就把IB的这些方法全部迁移到了校本课程当中。
▲交中IB学生詹林同学斩获国际科研大赛“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金奖,图为她与丘成桐教授的合照
中国的“杰出人才”
最重要的是对本土的热忱
国际课程自从在中国推行之始,就一直面临着这样的疑问:你们把孩子培养成了“杰出人才”的坯子,然后送到国外去,那岂不都是成为外国人了?
姚校长说,会这样质疑的人其实看不到,孩子在国内读完高中、毕业时已成年,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价值观。此时出国,并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份认同,仍可以“出的去,回的来”,并在世界的舞台上为中国发声。
▲交中IB的学生参加国际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
不过,有些学校在实施国际课程,往往会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就是可能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其实,上海本身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和开放的城市,学生从小就已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今后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更加不缺“国际视野”。因此,现阶段更需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
交中IB在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1研学旅行,感受发展也关注新问题融入本土,交中IB是通过每年的“研学旅行”得以实现的。近两年,学生的“研学”目的地是革命老区——大别山的金寨县。
▲交中IB的金寨研学合照
金寨处于大山腹地,之前一直是贫困地区,但现在发展的也挺好了,既有淳朴的农村风貌,也有高楼大厦。学生去了,就会切实地感到中国在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到,新时代的新的问题。比如,现在当地农村的孩子们,物质上并不那么匮乏,但却有作为留守儿童而承受的心理和精神的困苦。交中IB的学生,在当地指教的时候,会带孩子们一起做活动,比如艺术交流、上英语课等,希望能借此给当地孩子带来一种激发向上的动力,让他们感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能够决心好好学习,走出封闭的山区,这是比捐衣服、捐钱等要更加符合时代、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交中IB的学生与金寨小学的学生做艺术上交流活动
另外,去研学的时候,也要带上课堂上的“任务”。交中IB在高一年级设了《中国国情与本土文化》课程,系统性地给学生们讲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民俗法治等。到了属于长江、淮河汇合之处的金寨,学生们就来到淮河旁边,研究水系、观察河的构成,并且请了水利专家来讲解。
▲淮河考察
2用中文教TOK:思考“哲学”还得靠母语融入本土,交中IB还通过TOK课程得以实现。 交中IB以前的课程除去中文课以外,多由外教授课,这是因为学校考虑到,外教和IB课程的思维观念比较契合,比较容易把学生带出“舒适区”。不过,现在TOK开始用中文进行教学了。
姚校长说:“这是因为TOK是一门比较‘哲学’的课程。”它激发人的深层次的思维,而只有用母语,才能精准地、深刻地表达出学生真正的所思所想。
另外,采用了中文授课,TOK的素材就可以本土化。比如TOK课上要求学生对一个事件进行讨论和评判,如果是英文授课,肯定要使用美国、欧洲发生的事件,但是学生并没有生活在当地,对背景不了解,是无法进行深层次讨论的。而在中文TOK课上,就可以把中国社会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拿出来作为素材,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所处的生活环境,更加渗透本土情怀的教育。
“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国‘芯’的人。” 姚校长总结道。
▲交中IB学生的上课讨论
“杰出人才”之路怎么走?
帮孩子“活过IB”
在交中IB新发布的宣传册上,有位优秀毕业生半开玩笑地写下了这样的“毕业感想”。而“圈内人”都知道,大家从来不说从IB课程毕业,而是“Survive IB”——在IB课程中幸存!IB课程的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也难怪它会成为最受世界名校认可的国际课程。
正因如此,对于向往IB课程的家长和孩子而言,最揪心的问题莫过于“从公立学校到IBDP如何适应”。而且,IBDP是高二、高三阶段的课程,高一阶段并没有标准课程可以衔接,这对学校和学生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交中IB是如何迎接这个挑战的呢?
▲在沪上IB学校中,交中是为数不多的开设心理课的学校。为了更好地调节高强度的IB课程所带来的压力,学生们把课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延伸到社团活动中,创办了“减压室”
1高一要给IB课程做好准备姚校长说:“学生不可能一上高二就立马可以进行研究、撰写论文、学会创新,必须在高一就打下基础。” 在高一阶段,交中IB的学生们读的是“pre-IB”(IB预备课程),除去学科学习,还要学pre-TOK,pre-EE,pre-CAS等“IB预备核心技能”。
姚校长解释说,其实学科学习还是比较好适应的,知识到哪里都一样,但像是如何做课题研究、如何对一个事物产生质疑、进行思辨,都是国内初中课程所没有教授的,所以在高一的时候,学校就要把这些课程加进去。
体制内的学生,思维会有点“固化”,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但IB却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校着力去培养的。
比如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习惯于一个问题抛出来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自己去找,去讨论。因为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结果出来之后也不会公布哪个是正确答案,而是说谁思考的点在哪里是比较好的。讨论的方法也要教给学生,比如什么时候思维要发散一点,什么时候思维要集中一点。体制内的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的训练是很少的。
▲交中IB学生在上课
2“杰出人才”的坯子,是什么样的?最后,我们忍不住向姚校长提出了一个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大家一般都觉得名校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那么您觉得每年那些被海外名校录取的IB学生,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呀?”而姚校长的回答,让我们觉得在意料之中,但又有不少新的启示。
▷优异的学业成绩是基础
虽然成绩不是被海外名校录取的唯一标准,但“好学生”第一体现出来的肯定还是好成绩,这也是一种学习力、自省力优秀的直观体现。IB课程不像国内的课程,外教是不可能会“盯着你”的,所以学生一定自我管理能力拔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气质上也会比较向上,比较“正能量”。
▲交中IB的学生教室
▷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
现在,很多好名校录取都要面试,那就要有优秀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内秀”。语言表达能力也是IB课程要考核的部分,比如语言学科(母语和外语)两个组别里面都要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不管是IOC(口头评论)和IOP(个人口头表达),都是让学生口头上对文学作品做出品评,并需要录音发到IBO进行审核。
在这个方面,交中IB除却利用学科课堂上的大量口头展示和演讲,还会通过社团活动、让社团领导者给成员上课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交中IB的Theatre戏剧社团活动
▷要“不怕忙”,愿意迎难而上
“不怕忙”的学生,接到各种任务时,不会推脱而是积极接受,然后做起来又很有条理。迎难而上,是愿意接受挑战,不怕失败,这样的孩子的今后人生一定是充实而丰富的。
能做到这三点的孩子,其实就已经有优秀人才的潜质了。而海外名校的招生官们就真的眼光很“毒”,可以把具备这三点的学生挑出来。姚校长提到说曾经有学术很强、背景耀眼的学生虽然最终也得到了不错的录取,但却被“大藤”全拒,总结下来,可能就是因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不够强,不喜欢面对失败。这样离“大藤”所希望的杰出品质的人才还是差了一点。
▲交中IB学生在做实验
每个家长的心底,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杰出人才”,这正是大家不吝巨资,让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原因。但同时,家长们也仍然希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出得去、回得来”,能和自己有共同语言,始终是一个中国人。
这次对交中IB的访问,让我们似乎觉得看到了应该努力的方向。
也许,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IB课程才能“回归本源”,不是出国预备课程,不是获得美国名校青睐的工具,而是一种先进的课程,是我们需要去学习、比对和融合到国家课程里的一种改革力量。
说到底,我们所追求的,始终是融合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始终是更好的教育。
点击以下学校名,观看"爸爸真棒"更多学校采访精选:
上海 【上海美国学校】【包玉刚】【包玉刚(松江)】【包玉刚(虹桥)】【康德】【德闳】【复旦五浦汇】【世外】【青浦世外】【平和】【平和青浦】【协和】【星河湾】【耀华(古北)】【耀华(临港)】【领科】【上外西外】【光华剑桥】【光华浦东】【万科双语】【浦东万科】【赫德】【上师大附二外】【常青藤】【华师双语】【宏文】【筑桥】【惠立】【科桥】【华二紫竹】【福山正达】【诺德安达】【协和教科】【七宝德怀特】【诺科】【协和尚音】【阿德科特】
北京 【鼎石】【赫德】【海淀凯文】【康福】【青苗】【芳草外国语】【海嘉】
浙江 【杭外】
深圳 【荟同】
▼▼▼收藏“真榜小程序”,见京沪所有国际化学校排名及最详细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