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房地产启示录
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俨然是一个老牌资本家,我们玩的金融、股票、房地产等等,都是从老美那学过来的。
我们现在过的坎,当年老美也在里面翻过车。秉承着古人的教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就来系统性梳理一下,美国房地产,能给我国的住宅市场什么参考。
—— 01 ——
美国房地产特点
历史上,美国的住房拥有率巅峰出现在2004年6月,高达69.4%。所以,我们以2004年为研究节点,在市场不断高速上行的阶段,美国地产的具体情况——
总的来说,美国房地产有四大特点——多元化、强者恒强、信息化、政府干预。
1)多元化:美国“婴儿潮”一代,直接激发了,度假和养老的地产市场,间接影响了,城市密度建设,和城市更新方式,使得房地产市场不断细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最早“婴儿潮”(Baby boom)的概念,其实就是来自美国,特指二战之后,即1946—1964年间,在美出生的7590多万婴儿,约占美国人口的1/3,现在54—72岁。
目前,这群人,已经成长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总统、国会议员、各级政治领袖,到经济大亨、百万富翁,乃至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各领域的权威名流,大多都是“婴儿一代”。就连最普通的“婴儿潮”平民百姓,也多是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的房产。
这群人的收入,是美国各年龄层中最高的一群:户主年收入,高于十万美元的占24%,该项指标,美国的平均水平为15%;家庭平均收入,高于十万美金的人群中,“婴儿潮”族群占1/3。
庞大的人口群和强劲的财力,使“婴儿潮”们具有,旺盛而持久的市场购买力。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住房贷款已还清,子女独立,无须为其教育付出,闲暇时间充裕,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已经进入半退休状态,不再想怎么赚钱,而是想怎么花钱。
度假休闲,成为他们人生下半场的主要活动,这也激发了美国的二居市场,近年呈爆炸式增长。
2003年,美国约有第二居所660万套,2004年,美国销售新房中的36%是第二居所。在2000-2010年这十年中,购买第二居所的家庭数量增加了56% ,从640万户,增加到1000万户。
数据来源: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
同时,2018年,在美国“婴儿潮”一代中,最年长的已经72岁。到2030年,他们将全部超过65岁,届时,预计老年人口,将占美国总人口的19%。
“婴儿潮”大多是活跃的空巢人士,和子女分开住,依赖社区医疗服务,渴望社交空间,他们不服老,也不想老。接近90%的65岁以上美国长者,表示希望在家养老,这也掀起了,美国养老地产的热潮。
美国14个养老项目“太阳城”的基本情况
婴儿潮一代,人口爆发式增长,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得美国住宅密度不断提高,居住面积不断缩水——由1992年,4户/英亩, 宅院面积为 9800平方英尺,发展到2005年,5-9户/英亩,但宅院面积,缩小为4000- 8000多平方英尺。
美国房屋传统的拉链错位式,车流动线复杂,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而改为Z字错位式,简化了车子入库的动线,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让房屋排列更紧密,在不影响功能的同时,有效减少宅院面积。
在提升城市密度的大背景下,美国采取的是填充式开发、改造开发等,温和的城市更新方式。以合理的规划为先导,开发出的土地,不仅用于建设用地,也用于绿地、开敞空间等,所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方向。
2)强者恒强: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美国房地产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大公司手上,而中小型房企,则靠开拓细分市场生存,行业走向集中整合及规模化发展。
在婴儿潮的置业黄金期,美国规模排名行业前十的地产商,市场份额从1989年的8.8%,增加到2002年的19.7%,2004年,增加到21%左右(726亿美元/3500亿美元)。前五位住宅开发商,市场份额在15%左右(523亿美元)。
仅Pulte,一个龙头房企,2004年,销售收入117亿美元、市值94亿美元、净资产35亿美元,约占美国住宅市场份额的3.3% 。
大公司的优势不言而喻——规模成本、土地资源获取、资金筹措。不过,美国房地产发展商中,绝大多数仍是小型企业 。
由于婴儿潮,需求层次的多样性,美国地域的广泛性,大型企业,难以覆盖所有的消费者需求,因此,给小企业留出了市场机会。
美国大型房企,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覆盖,全部消费者的需求。而住宅开发企业,盈利相对稳定,也给许多“游资”创造了机会,进入住宅开发,进行投机操作,这也促使小公司,加入房地产行业。
3)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房地产信息化,继续高速发展。住房交易及抵押贷款,都开通了便捷电子商务。
4)政府干预:虽然美国走的是市场经济的路,但资本容易腐化人心,政府持续参与房地产市场运作中,利用利率调控,及其他金融手段调控市场,同时,也加紧经济适用房的落地,保障部分人的基本住房权利。
综合来看,老美整体房地产的特点,其中,对我国最具参考意义的是,婴儿潮人群的需求多元化,以及未来,中小型房企,细分市场的机会。
—— 02——
美国住宅市场概况
具体到美国住宅市场的发展,1970年以来,美国家庭数量从6500万以下,增加到超过1.13亿,涨幅达75%。同时,美国平均家庭净收入(以2004年美元常量计)增加了50%。
随着美国人口的增加,住宅建造反而受到限制。
而自1990年始,住房拥有率节节攀升,从1900年的46.5%,到1950年的55%,再到2000年67.4%,基本已经到达行业天花。
和住房有用率稳步上升不同,美国新房售价在2000年之后突飞猛进,对比1950年,涨了将近18倍。
到2004年住房有用率高达69%,约7340万人拥有住房。而当时的执政者,则号称要在2010 年前,拥有住房的人再增加550万。听起来似乎是白日说梦。
众所周知,2005年后,住房拥有率就开始下滑,但掰开数据来看,在这一轮市场震荡中,规模占绝对优势的白人,住房拥有率确实开始下降,但其他种族的住房拥有率却仍在提升。
市场增长乏力之际,选择下沉可获得一定支撑。
结合住宅分布统计,到2000年市郊住宅已经成为绝对主导。可见,在市场快速上行的阶段,必然是下沉式发展,收割完主流市场,收割细分市场,建设完中心区,建设郊区。
—— 03 ——
美国房企的发展策略
在2004年的节点,市场陷入非理性发展,美国的开发商,大体有五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跨物业类别发展;跨产业链环节发展;跨地域发展;跨市场类别发展;资本运作发展。
以2004年为重大节点来看,Duke地产公司,当年运营收入为7.1亿美元,分为租赁和服务两大业务模块,其中办公地产、工业地产、第三方营建的收入占比最高。
这家开发商也是很拼,不仅做甲方,连乙方的活也揽,开发、营建、租赁及物业管理服务等,不仅不用找乙方,还可以向其他甲方,提供“一条龙”的地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2004年前,在已建成的项目中,工业地产占76%,办公地产占21%,商业地产只占3%,医疗项目还没有开始。
可见,早先Duke是靠工业地产发家,后续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开始加入办公地产,调整企业经营结构,顺便插一只脚去商业地产,和现有业务相辅相成,算是提供增值服务,扩大收入来源。
到了2004年,随着住宅市场进一步疯狂发展,Duke地产公司,顺应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公司的投资组合,侧重于发展办公、医疗、商业等服务型地产。新开工项目中,办公地产占50%,工业地产占35%,剩下的15%为医疗办公和商业地产。
2)跨产业链环节发展,设计营建一体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美国房地产开发,基本和中国一致,所以整个住宅地产产业链,中美差别并不大——咨询、融资、测绘、规划、营建、施工、销售、信贷(面向消费者)、物业评估。
中国大多数开发商,除了管钱,其他基本都会选择找第三方合作,承建商、设计院、咨询公司、销售代理等。
再看看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开发商TollBrothers,成立于1967年,1986年起公开上市,在2005年行业达到天花的时候,毛利润率约在22%。
Toll Brothers,像是高配版的碧桂园,美国大型住宅开发/营建公司中,唯一一个专供高档住宅,一手包办设计、营建和运营管理,给美国有钱人一个五星级的家。
旗下有专用的建筑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公司、生产工厂,集建筑师、工程师、土地开发管理和营建施工队为一体, 有自己特有的设计定制体系。
同时,重金打造高度信息化的生产体系——Toll综合系统(TIS),用于房屋配件制造控制与配送系统。如果项目距离工厂较远,为了节省运输成本,Toll Brothers会委托项目所在地,附近的第三方进行房屋配件生产。高度信息化,不仅保证异地生产的质量,还便于集团远程监控。
不仅如此,Toll Brothers还设立了四个独立的下属公司——房屋信贷、产权凭证、物业保安、智能社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Toll Brothers财大气粗的成功经验中,值得借鉴的是,在保持住宅开发作为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可以去发掘并逐步拓展,所处产业链中,联系紧密且互相支持的业务领域,借助投资业务组合之间的协同效应,维持有重点的多元化战略平衡,达到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
3)跨地域发展,进军全国,集中囤“好地”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蓝子里的投资道理,大家都烂熟于心,但当所有的篮子都在同一辆车里,翻车的时候,所有篮子多少都会受到影响。
还是以专做有钱人生意的TollBrothers为例,他们有选择地布局全国价值昂贵的区域,坚持只在“好地段”拿地。从2004-2005年的营收对比来看,Toll Brothers在大西洋中部的销售收入增长了64%。
美国的大西洋中部,相当于北京和它的18环,由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特拉华州和弗吉尼亚州七个州组成。首都华盛顿特区也位于此区。
也就是说,这个开发商,在首都片区的销售收入,一年能涨64%,吃环北京生意的华夏幸福,都没这么牛气。就是有翻车的可能,首都的篮子也是最稳的那个。
首都的地,现在当然没那么好拿,不过多囤地、囤好地也是老生常谈,就是选择经济较为发达、住宅需求旺盛、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产生规模效应。
4)跨市场类别发展,面对各类细分市场,多元化开发
美国“婴儿潮”一代,约占美国人口的1/3,现在54—72岁,俨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庞大的人口群和强劲的财力,带来旺盛而持久的市场购买力,激发了市场需求层次的多样性。
加上,美国地域的广泛性,大型企业,难以覆盖所有的消费者需求,因此,给中小型企业,留出了细分市场的机会。
在美国top20的开发商里,均价最高的自然是,专攻高端市场的Toll Brothers,均价最低的KB Home,也同样值得关注。
KB Home不仅布局全美15个州,触角甚至伸到法国。
一开始,KB Home是做低端市场发家,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该公司的战略重点,从以前的地域多元转移到产品多元化。目标是将产品线,扩展到包括豪华住宅的所有价位的住宅产品,并将公司一半以上的业务,转移到更高价位的住宅市场上。
在已经进入的市场拓宽产品类型,以更好地渗透到区域细分市场中,而不是将该公司已经拥有的产品,扩张到其它尚未进入的市场。不仅旨在确保该区域的市场主导能力,而且能够避免,由于区域战线拉得过长,造成的企业资源损耗。
5)资本运作发展,重“规模”而快速扩张
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是先后经历创业期、发展期进行原始积累,随后便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设立REITs、战略并购等手段,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
自90年代至今,美国领先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产规模的5倍或10倍的增长,在不到10年的过程中就已完成。
这其中虽然也有有机成长,但最重要的是,利用美国低利率环境,频繁通过并购实施战略扩张。例如,D.R.Horton通过17次并购,资产规模增长10多倍。
在1994年到2002年之间,Horton公司接连买下了17家公司,这一阶段疯狂的收购,使公司规模翻了一番,旨在扩大覆盖面及拓宽产品线。这样雷厉风行的收购,就像现在的孙宏斌一样。
通过收购,与这个市场上最强的企业合作,并给其提供工具和资源,然后力争成为市场第一。这样的并购,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及考核——
1)有一定规模、较高质量的土地储备及房源
2)与当地政府、有土地的公司有良好的关系
3)与营建分包商、材料商有良好的关系
4)建成的产品在市场已有一定的美誉
5)能够为公司的住宅总量、或财务报表上的收入等数据带来立即的提升(这对与分包商或材料供应商谈判时有利)
6)能带领Horton公司打入某市场
就这样,在依靠有机成长,遇到瓶颈的时候,公司能通过战略并购与结盟,进行行业纵向扩张和地域性的横向扩张。
—— 小结 ——
在美国地产高速上行的“大周期”里,人多钱多的“婴儿潮”一代最值得关注,尤其是他们多元化的需求,给中小型房企,带来在细分市场上,弯道超车机会,在中国同样适用。
在中国,1962-1972年出生的人,被定义为“婴儿潮”一代,年龄在46-56岁之间,已经处于半退休转态,养老、度假的需求强烈。
开发商可以选择布局,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宜人,居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方。
像是江浙一带,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属全国第一梯队,人均GDP也是领先全国,加上历史悠久,适宜居住,可考虑发展养老、度假产业。
同时,在美国地产“大周期”里,市场通过下沉式发展,寻求新增量的支撑,对中国来说,可以转化成,有选择地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通过新一轮城市化建设,释放一波新的购买力。
筛选进入三四线城市,主要有三个标准——城镇化率低,有一定人口基数,且相对独立。还有大量农民进城发展的需求,同时不会完全被一线城市“抽血”。
从具体2017年中国各省域的城镇化,可以看出,未来下沉的机会,主要在于中部的城市,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劳动力较多,像是河南、四川、湖北等地。
具体到美国各大地产的操作,除了REITs,其他国内的地产公司基本都已经跟上,但效果平平,毕竟像中国最大的地产商碧桂园,今年因为质量问题,上演了教科书般“自杀”,可想而知,中国地产开发的前端,进步空间还是相当巨大。
从运营上来说,中国开发商在后端的业务上,更适合合作开发,可看考美国的跨行业发展的模式。
毕竟在中国商业地产,真正做到有口皆碑的,就是太古、瑞安,基本都是港资的,而产业地产,更是连雏形都没有,号称最纯粹的产业地产商华夏幸福,今年出让19.7%的股权,同时卖了32亿的项目给万科,艰难自救中……
美国各大房企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市场无论好坏,用与之匹配的开发模式,就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 END ——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所以我们决定插播一则硬广——
禾略主题沙龙(上海站),将在10月30号,下周二14:00-18:00,上海虹桥言又几举办。
在房地产下半场,我们想分享近期一些量化研究市场的成果,同时希望和更多专业人士面对面碰撞交流,感兴趣的地产同行和金融同行,我们上海见
详情可扫二维码——
猜你想再看
城市:| 徐州 | 宿迁 | 淮北 | 唐山 | 天津 | 深汕 | 哈尔滨 | 兰州 | 常德 | 南宁 | 桂林 | 柳州 | 蚌埠 | 合肥 | 南京 | 上海临港 | 太原 | 温州 | 昆明 | 嘉兴 | 重庆 | 成都 | 深圳 | 上海 | 珠三角 | 雄安新区 | 无锡 | 北京 |
热点:| 长租公寓 | 中美贸易战 | 粤港澳 | 万科商业 | 2018年走势 | 任泽平 | 深圳房价 |
专业:| 地产研报 | 投资 | 思考 | 客研 | 高周转 | 房价预测 | 2018房地产报告 | 远郊定位 | 时势蓝图 |
陪你想,陪你写,陪你玩
商务联系:yumx@urasr.com
阅读原文也可以报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