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队知青女教师——她是中国的瓦尔瓦拉

连队女教师(知青纪实文学)作者:付晓峰
引子

许多年前,调回天津的我多次到儿子读书的小学校去参加学生家长会时,所看到的是大都市学校的整洁明亮的教室和宽敞绿色的校园时,我总是禁不住地回忆起令我难忘的内蒙古兵团的连队小学,还有那一位平平凡的连队女教师……

在这片荒凉土地上,她用青春播下了知识的种子

其实连队的小学校就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子,就是这间小土坯房乃是连队小学唯一的一间教室兼教师办公室。连队小学唯一的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年轻的天津女知青。她一人教二个年级的语文、算术、音乐、图画、体育等课程,总共有二十多个学生。她是连队小学校的领导兼教师和校工等职。她从负责每天的教学,从事购买课本和挑水,每天打扫卫生等活。在屋外生炉子给学生中午热饭,负责上下课打铃的琐碎活,她无所不包,这便是那个年代的边疆连队小学。


连队(二连)小学位于河套平原乌加河的南部,北部有九连和十连及东部的一连,在连队小学读书的本连和周围三个连队的军人及职工子女。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连队小学。一个夜晚。初到连队蔬菜班的我,晚饭后(在连里和班排没有安排政治学习活动时)到连队外的小树林散步,当初爱好诗歌的我,正在苦苦地构思捕捉诗的灵感和诗的意境。这时候,突然我被一串串银铃般的歌声所系引。我踏着歌声叩开了一间土坯房的一扇旧门,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几张长条桌子,摆放在简陋的教室,昏暗的灯光下有一位扎着二把刷子似的小辫子,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的细高个子长的很文雅秀气的女教师,正满怀激情地吟唱着电影《军垦战歌》中的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这一镜头似乎构成了一道北疆草原独特的风景线。创作的灵感仿拂一下子让我捕捉到了,这不就是一首最美的一首诗吗?出乎意料,这位女教师很热情也很健谈。这天晚上,我们谈的很多很多,我们谈文学.谈音乐。谈法国和俄国的著名的小说,《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彼此谈了很久很久,我们真的有些一见如故。以及她对音乐.、文学、艺术的精辟的见解,使我闻所未闻,获益匪浅。

天津女知青魏东的青年时代

从此,热爱文学的我开始关注这位连队的女教师。几乎每个晚上,空闲中我总要到连队小学去做客。对于当时求知欲望很强的我,在这荒寂的土地上,这小学成了我向往的文化殿堂。我们彼此熟了,她叫魏东,她是天津老三届知青,父亲魏永富是天津新港的一名总调度,母亲和大妹妹在塘沽区造船厂工作。我得知她在天津五中读高一时,她就确立了自己的宏伟的志向,她非常敬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她决心当一名陶行知先生的追随者。到了兵团,谁知领导将她分配在连队教学,她兴奋地好几晚上都没合眼。这是她最向往最喜爱的崇高职业,尽管连队小学初建,教室很简陋,二十多个学生挤在一间小土坯房子里上课,冬冷夏热,但她用自己的青春在这一片河套的荒野里的播种希望,播撒出一颗颗知识的种子。


河套的冬天,滴水成冰,牛羊冻的都往圈棚里跑。寒风呼啸的早晨,魏东大早地来到了教室给学生们生炉子,学生们也抱着柴禾,在忙碌着,等炉火点旺时,再放进煤块,一时冰凉的教室里烟雾弥漫,学生们个个灰头黑脸,像小煤黑子一样,而魏东的干净的脸上也抹上了黑黑的痕迹,她的俩手冻的红红的。开始上课了,教室里一片书声朗朗,她心里充满了喜悦的阳光,她微笑了……她的教学热情像点旺的炉火一样滚烫和火热。顿时,冷冰的教室温暖如春。

夏天的雨季,教室漏雨,魏东和学生们拿着水桶和脸盆接雨水。此时,外面大雨,教室里下的小雨,外面不下,屋里还滴答。等天晴时,她又挑着一担水桶去三里外的连里东头挑水,她摇动着笨重的轱辘,从深深井下往上吊水桶,她又很吃力地挑着一担水桶回到教室。过了一会儿,她又用水和泥,爬上土坯房顶上修补房子。(本来修补教室的房顶的活,是属于连里基建排负责的工作,可是魏东总是自己干)有时候,连队小学放学的时候,天空还是乌云滚滚,突然大雨瓢泼儿落地,魏东冒着雨亲自去护送九连和十连的学生回家,她背着瘦小的学生,艰难地行走在泥泞坎坷的乌加河桥。(乌加河桥没有栏杆)雨水湿透了她的衣裳。其实她的身体也很单薄,是什么给她增添了这么大的力量?和她对教师工作的火焰般的激情?

爱美有错吗?

小小土坯房子的教室被魏东和她的学生们收拾的干干净净。教室里似乎永远飘逸着一阵阵淡淡的香气,这香气来自魏东。在那火热的年代,兵团里的指战员们个个都以朴素为荣。连队的男女战士都穿着肥大的军垦服,而魏东总是穿着都市流行的服装,即使她穿兵团供给的裤子,她也要将裤腿改的很瘦,她象在家里一样一直用着雪花膏,衣服也喷洒着花露香水,这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为此,连队常有知青们背后议论纷纷,说什么她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小资产阶级思想,说她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竟是一片对她的不公平不客观的评价,导致一些知青对她的误解很深。因为我与她走的很近,连里曾有一个政治思想觉悟很高的女知青排长与我还谈话,说我年轻有理想,正是要求进步的时候,让我远离魏东。尽管魏东的教学工作做的不错,但在连队的岁月,她始终没有被选调上大学或到师范大学进修,倔强的她依旧坚持和守望在连队的教育园地。我理解她,即使让她上大学,她也许还舍不得离开她曾教过的这些朴实真诚的孩子,离不开她奋斗多年的连队小学校,在这块土地上有她神圣的使命,有她青春的梦!


爱美有错吗?在那特殊的年代,爱美和追求美,让许多女知青付出了代价。

我还记得魏东在第三次回天津探亲回到连队,她身上背着一架凤凰牌的快乐琴。这便是连队小学唯一的一件乐器,她用这架快乐琴为学生唱歌伴奏。从此,连队小学飘荡着歌声和琴声,小土坯房里荡漾着她青春的弦律……


河套的金秋,全团麦收会战。烈日下,魏东率领学生们在收割后的麦田拾麦穗,她利用拾麦穗的劳动,教育学生们从小就要爱惜粮食与热爱劳动。当时在连队参加麦收会战的我,亲眼看到她那被烈日嗮黑的脸庞淌着汗珠,看到她那忙碌的矫健身影……在那一望无际金色的田野里,魏东与她的学生像一只只燕子在麦海里飞翔。让人感受到在园丁辛勤培育下,一群孩子正象花朵一样,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春天的活力。

她是中国的瓦尔瓦拉


50年代末,我在包头电影院曾观看了一部曾风靡中国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苏联乡村的女教师瓦尔瓦拉,默默献身与苏联乡村学校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当我来到了内蒙古兵团,结识了连队小学教师魏东,看到了这位在边疆偏远的地方而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忘我的工作激情,使我想到了苏联电影里那位乡村教师瓦尔瓦拉。魏东甘于平凡,不计功利,她的每天工作琐碎和简单,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她有的是一个在七十年代一位普普通通的连队女教师的真实和平凡。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她那忘我而兢兢业业的劳动自得其乐,是多么值得我们和社会的尊敬。记得有一次,我问她是否看过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是否还记得电影中的那个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她笑着点点头,并说她也很敬佩瓦尔瓦拉,其实她就是中国的瓦尔瓦拉。

70年代初,作者于老连队留影

几年后,我离开了连队(二师十五团)调到了白彦花糖厂(十七团十连)。不久,我又调到了乌拉山发电厂。(兵团电厂)我曾回过连队,便与魏东接触过几次。后来,兵团改成农场。不知是因为啥原因,听说魏东已离开了连队小学,我能够理解她当时的真实的心情。我能够能想象到她离开她曾热爱的教师岗位而承受着怎样痛苦的情景。一九七九年,她怀着无限眷恋的心情离开这片她曾辛勤耕耘的教育园地,像一只大雁飞回她想往的城市。(1979年秋,我竟在乌拉特前旗火车站巧遇到魏东,这是我与她最后的一别。)


一别就是多少年,据我所知魏东教过的学生,有的考上了中专和大学,到了内地和特区。也有的返回到农场创业,也有的在旗县或农场当了教师。他们都在怀念着曾栽培过他们的魏老师。一九八七年,我调回了天津,我得知魏东已在北京落脚。在北京的几次兵团战友聚会中,我始终没有看到她的踪影,从此,我再也未见到她。

2011年3月16日,老连队战友聚会。作者(第二排左数第五)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在兵团的艰苦岁月,我就想到了曾在边疆那块教育园地播种过青春和希望的连队女教师——魏东。她在连队小学当教师的岁月,乃是她一生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她在我的心底永远地留下一个中国边疆瓦尔瓦拉的形象。


于是我想给她写写她的那段难忘的故事。


原载2012年5月12日美国华文报《中国日报》“南加州中国知青版”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文革杂记】一个老知青的苦难人生白彦花女知青自家菜窖上吊之死春天里凋谢的花——天津女知青身亡始末凋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花—天津女知青之死一只失群的雁—永远留在荒野上的女知青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大山里的黑妹,一个回乡知青的难忘经历一个兵团老知青不堪回首的青春记忆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回城后替别人相亲,—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侦破“115”乌拉山车站铁路爆炸案的一段往事唐山知青魏建华,回城后与36位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兵团诗人回城后的官场浮沉——从局长到看门人
一个兵团老知青历经乌拉山电厂保卫科外调和抓捕难忘的往事
火车上遇到一位“穷困无助”女知青巧设圈套,我却被蒙在鼓里
包头傻知青贾来福苦涩坎坷的人生在天津我曾采访了一位瑞典人,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一个兵团老知青陪伴妻子住医院历经病房里真实的故事
不该凋谢的一朵故乡兰花,一个老知青苦涩的记忆
内蒙兵团连队食堂的故事 (兵团生活纪实)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一个兵团女知青回城的苦涩婚姻

难忘的时光—在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站当志愿者的日子

乡村三姥姥家的往事,一个回乡老知青的回忆

老驴的眼泪,一个回乡老知青的难忘的经历

当年公社演出样板戏的风波

雁北农民毡匠李长禄风雨苍凉的人生

远去的喀秋莎,珍藏在一个老知青心里难忘的记忆

廊坊盲人作家李东辉的风雨人生

一个老知青下乡种田当农民后又当煤黑子风雨坎坷的经历

兵团岁月——恋爱的季节

思念母亲付桂兰

报社里一位临时女清洁工

记忆中的乡村小伙伴

一位女知青回城后勤俭持家的平凡生活

为了爱情,扎根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天津知青

雁北一位盲女与丑哥的恋情传奇故事

一个兵团老知青两地生活真实的爱情

告密者的泪,一位内蒙古女知青苍凉苦涩的人生经历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