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色党徒》:疯狂喜剧文本难掩对种族主义的讽刺批判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今年戛纳评审团大奖的这部电影跟去年风靡影评界的《逃出绝命镇》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披着类型片的外壳,同样对美国种族问题有着一针见血的观点。在玩世不恭甚至濒临脱线边缘的疯狂喜剧文本之下,却难掩斯派克·李对撕裂白人与黑人的社会现象批判,而对现任总统特朗普种族主义倾向的政策,导演更是不留情面地狂喷满腔的怒火。


斯派克·李一直以来都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群体争取话语权,而作为作者导演更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在作品中源源不绝地灌注着黑人平权的议题,80年代末成名作《为所应为》以及90年代的《丛林热》和《黑潮》等,都是他电影履历上具有深度且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大师手笔。经过十多年的沉寂,或者说在商业电影浪潮里韬光养晦多年后,他选择在眼下这个时间点重新燃起怒火,算得上找准了最佳时机。



近几年好莱坞愈加注重“政治正确”,黑人电影开始以分庭抗礼的姿态登台露面。《月光男孩》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去年的《逃出绝命镇》风靡全球影评界,更不必提今年初的《黑豹》,打破漫威电影的惯例,在票房上屡创佳绩。这些以黑人担当主角的艺术片/商业片都无一例外地颠覆了以往好莱坞白人天下的局面,表面上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自特朗普去年以黑马姿态当选总统后,推行了不少极具争议性的政策(例如美墨边界的铁丝围墙、禁止穆斯林入境的行政命令等等),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助长了美国社会里的种族主义倾向,于是出现了影片末尾黑白纪实影像呈现的2017年弗吉尼亚暴力骚乱事件。


去年的《逃出绝命镇》采用“换肤”这个创意从侧面阐述黑人与白人的对立关系,而斯派克的这部作品则塑造两位命运相似的主角,令观众对种族问题有更为客观的理解。黑人与白人先后担任卧底,各自潜入两个极端种族主义的组织里,被歧视话语及行为激发起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而双重身份的认同危机又不断令情节变得张力十足,导演并借此揭露出种族主义的本质:无论White power还是Black Power,两者都是极端而无法彼此包容,也是激发仇恨的重要导火索。


得益于经典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里对白人至上的渲染,导演在本片借鉴模仿了开创电影史的蒙太奇手法,在3K党集会与黑人屠杀幸存者演讲片段之间不断交替剪辑,逐渐煽动观众的情绪达至顶点。这种讽刺的手法不仅是对电影史导演格里菲斯的一种挑衅不满,同样也昭然若揭地展示出导演对特朗普治国观念的愤懑。“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种穿越时代的台词在剧中反复出现,先是刻画出3K党领袖刻画成愚蠢可笑的模样,再就是赤裸裸地将种族主义复燃的矛头指向总统特朗普。而在结尾出现的纪实片段更不惜颠覆之前整部影片的喜剧腔调,瞬时将观众拉回到残酷可怕的现实世界。种族歧视引发的仇恨是目前极端组织屡禁不绝,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动乱不安的根源所在。




近期热门影评

《叛逆性百合》:在吃力不讨好的改编剧本里失去创作特色

《7月22日》: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网络谜踪》:为家庭伦理题材电影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春光之岛》:用怀旧的腔调咏唱出跨时代、跨性别的爱情独立宣言

《井里的人》:末日感随着摄影机运动在废墟上徐徐铺开



威尼斯电影节


《罗马》:充满自传及时代色彩的实验回忆录

《宠儿》:娱乐性质大于艺术探索

《永恒之门》:诗意化影像没能拯救这个空洞平庸的人物传记

《希斯特斯兄弟》:用喜剧方式去瓦解传统西部片粗犷野蛮的暴力倾向


戛纳电影节


《小偷家族》:成功颠覆并瓦解了传统意义的家庭概念

《幸福的拉扎罗》:新现实主义与魔幻神秘色彩水乳交融

《喜欢、轻吻、快跑》:面对死亡时爱情在哪里?

《犬舍惊魂》:忽略社会环境因素而过分强化人物矛盾性格


柏林电影节


《不要碰我》:惊世骇俗的身体影像与颠覆常规的电影语言

《过境》:时空背景错置的实验手法高明而奏效

《犬之岛》:政治隐喻从没如此强烈地出现在安德森的作品中




瞩目影人


患上“爆炸声感综合征”的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访谈

“我不想失去自己的观众,但我也不想走寻常路。”——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访谈

“我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情绪自由发挥。”——布里斯·度·沃尔斯(Fabrice Du Welz)访谈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这个时代需要性、恐怖片与情节剧

丑闻艺术家——加斯帕·诺在戛纳谈新片、舞蹈和家人



电影作者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海街日记》 《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第三度嫌疑人》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私人采购员》 《登机门》 《迷离劫》 《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
欧格斯·兰斯莫斯 《龙虾》  《犬齿之家》 《非普通服务》《圣鹿之死》丨 《基尼塔》

伊莲娜·卡泰特 / 布鲁诺·福扎尼  《妖夜迷情》 《晒尸体》

乔纳斯·卡皮纳诺 :《罗马男孩》 《地中海》

布里斯·度·沃尔斯  《国王口信》 《哈里路亚》

张作骥 :《醉·生梦死》《暑假作业》《当爱来的时候》

安德鲁·海格 :《周末时光》《45周年》《寻:电影版》 《赛马皮特》

琳恩·拉姆塞 :《凯文怎么了》《你从未在此》《游泳者》《煤气收费员》
阿兰·克拉克 :《大象》《克里斯汀》《英国制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聋哑部落》《核废料》

夫·拉皮德 :《警察》《教师》《婚礼摄影师的日记》《埃米尔的女朋友》

彭力·云旦拿域安 :《异梦卡拉OK》《69两头勾》《宇宙只有我和你》《暗涌》
德尼·科泰
 :  《静观百兽》 《小薇小芙看见一头熊》《机器造人》《极柔之肤》
肖恩·贝克
 :《佛罗里达乐园》《橘色》《外卖》《百老汇王子》
萨弗迪兄弟
 :《好时光》丨《天知道》
《长腿爸爸》被抢劫的乐趣

凯莉·雷查德 :《某种女人》《温蒂和露西》《米克的近路》《旧梦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