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眼看世界”:《世界文化管理与教育》新书介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开眼看世界”:《世界文化管理与教育》新书介绍

郑   洁

(香港中文大学 亚太研究所,00852)

 

近年来,文化管理一科,因借政策东风,一时如雨后春笋,次第成立;相关学术活动,亦蓬勃展开,蔚然已成气候。 然而,对于“文化管理”一词含义何解,文化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如何,文化管理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状况如何,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课程,其特色如何? 课程教育的模式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对中国以及亚洲的文化管理课程设计者来说,未必十分清晰。在国内学术界,几属空白。尤其,文化管理学科的诞生与成长,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皆在西方,亚洲各地在较大程度上,处于引鉴及追随的状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追根溯源,探究文化管理在西方的缘起及发展,对文化管理教育者殊为重要。笔者在香港从事文化管理本科课程的设计及教育,积累大量经验,2016年初开始编著《世界文化管理与教育》一书,已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本书对国内文化管理学术领域的六大贡献,概述如下。

 

一、從 “艺术行政” 到 “文化管理” 的学科发展历程:英语文献回顾与综述

本书的第一项贡献是梳理了从“艺术行政”到“文化管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并且研究了文化管理学科的性质及特征。


在西方历史中,艺术的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古希腊。在艺术管理学科形成之前,自发从事艺术推广活动的艺术家经理人(artist-manager)已经广泛活跃在艺术市场和艺术圈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品买卖,以及辅助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实践经验。 艺术家经理人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构建一道桥梁,协助艺术家从商人或政府处获取资金资助、设施,以及场地,并将艺术家的作品介绍给观众,传递艺术作品的价值,让观众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及特色,在这过程中,销售艺术作品,帮助艺术家实现其作品的经济价值,并建立其艺术声名。


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大量投资建设公共及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如博物馆、剧院、艺术中心、图书馆等,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国民意识、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结果,公共及非营利文化组织数量大增,同时也带来了对专业文化机构管理人员需求的上升,如策略性的规划者、文化机构财务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文化市场营销、博物馆藏品保育及策展人员等。这里所说的公共及非营利文化组织的本质是“艺术机构”,专门扶持高雅艺术的组织和场地,目的是彰显主流社会认可的完美道德,提倡系统严谨的艺术欣赏及创作的态度,以及长期学习、反思,以及观察的方法。在这一时期,即60年代中的北美与欧洲,艺术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领域和专业,其形成的标志有五:专业艺术管理教育课程的设立、专业同行评审学术期刊的创立、定期召开艺术行政学术会议、艺术管理教科书的出版、该领域国家或国际专业联系网络的形成。其中,艺术管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标志专业领域形成的最重要的指标。 最早开设的艺术管理课程为1965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艺术管理,此后,相关课程,次第设立,从60年代到80年代,全球艺术管理课程的数量增长较慢,80年代以后增速提升,到90年代初期,全球已有100个艺术管理课程,90年代末,这个数字已近400。 根据本书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艺术管理课程数量达760个。


90年代, “艺术管理(行政)” 逐渐向 “文化管理” 过渡,这一趋势,初露端倪在80年代初。首先,世界体系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正在发生转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发展。其次,由于精致艺术、商业艺术、应用艺术,以及业余艺术和文化遗产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体系自身正在发生转变;文化领域的视野正在扩大,从只对精致艺术的关注,到更为包容和广泛的文化范畴。再次,人们逐渐意识到国家和国际政策的限制和激励,正在深刻影响文化组织的管理,这导致了文化政策体系的转变。最后,经济假设和资金来源的变化,导致了艺术赞助体系的转变;新的赞助模式反映了从私人部门获取资金赞助,或者混合资金来源的多元模式。


从 “艺术行政” 到 “文化管理”,艺术范畴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行政管理扩大到经营管理。艺术管理学科变化的这一趋势,同时遇到了另外一股潮流,即90年代晚期对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提倡。“文化与创意产业”一词中“文化”概念与高雅艺术截然不同。 前者从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看成一种资源,通过策略性地利用,带来一系列经济以及社会的效益和产出。 同时,“文化”一词,也反映出人类学及通俗文化的视角,指通俗音乐、通俗文学、电玩游戏、服装设计、新媒体,艺术走出高雅殿堂,出没于“寻常百姓家”。


由此,本书勾勒出文化管理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从活跃于市场的艺术中间人的“艺术推广”出发,到管理公共及非营利文化机构/组织管理为核心的“艺术管理/行政”学科的出现,再到支持具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管理”领域。 此外,本书还系统探讨了与“文化管理”相关的几个名词的含义,以及该学科的性质及边界。

 

      图表1.3  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演变图,根据Dewey (2004, 2005)

 


二、文化管理的教育:关键议题的梳理

本书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文化管理教育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旨在了解西方文化管理教育文献探讨的主要议题以及学术成果。 试举数例:该领域文献的第一个重要议题,探讨艺术管理教育是否应当设立课程标准,如何制定,以及艺术管理教育的程度应当侧重于本科教育还是硕士教育的探讨。 这一议题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科领域的形成,以及艺术管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出现。 回应讨论,美国艺术行政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 - www.artsnet.org/aaae/)协同其会员,于90年代晚期设立了艺术管理本科课程标准,2012年作了修改,2014年设立了艺术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这些课程标准的设立旨在帮助协会的成员更好地设计课程结构,并对现有科目作出评估。 AAAE 的标准同时规定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成效,即学习的内容及程度(无论课程的倾向性和焦点如何),从而确保毕业生的质量(AAAE, 2012)。


艺术管理教育文献讨论的第二个议题围绕艺术管理教育的程度,即艺术管理的教育应当偏重本科教学,还是硕士教学。美国学术界就此问题的讨论早过国内四十年,其正反论点及讨论的结果,值得留意。 尽管美国六十年代出现的艺术管理教育课程大都是硕士程度,但这并不代表共识。 八十年代开始,就此问题讨论热烈,正反双方,各执一词;有主张以硕士为主的,有强调本科教学重要性的,也有提倡两者区分重点和角色的。 以AAAE为例,制定本科标准,先于硕士,便是对艺术管理本科教育重要性的肯定;该机构同时也指出艺术管理本科课程与硕士课程无需连贯,本科学位并非就读该专业硕士课程的前提条件。


此外,相关文献讨论的议题还包括对课程评判标准的讨论,以及对艺术管理教育成效的反思。 有学者指出艺术管理教育,自60年代以来,面临重重困难,不少课程已经或面临关闭,艺术管理教育的出路,有待探索。也有学者从较为成功的艺术管理课程案例和艺术管理实践中,总结出艺术管理的十项最为重要的技能,以及课堂教学最具优势的科目,包括财务管理、写作,以及研究。

 


三、实证分析:收集与分析全球760个文化管理课程

本书的第三个贡献是实证分析,系统收集了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文化管理课程的数据,共计760个,并且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做出跨州及跨国比较,总结课程设计模式与教学方法。 是为全球范围的首次尝试。


本书就所录全球760个文化管理课程作出统计,包括在四大洲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分布数量、不同类型的文化管理课程在各洲以及各国的分布、不同教育程度的文化管理课程在各洲及主要国家的数量、课程结构、教育目标,以及就业预期等。 统计带出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


其一,全球文化管理课程数量最多的应为欧洲,本研究查实357个,占47%。 北美洲的相关课程,本书查实者309个,占41%。 亚洲的文化管理教育蓬勃发展。 本书查亚洲发达地区,有63个,占9%,其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大洋洲30个,占4%,相对最少。几个发达国家当中,美国的课程数量最多,达285个,且已由行业组织设定课程规范,规范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其次为英国,有168个文化管理课程。

 

   图表3.1 全球各大洲文化管理课程数量分布

 

图表3.2 六个发达国家文化管理课程数量分布

 

其二,全球文化管理教育的主流仍然是传统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艺术管理教育已然成为文化管理教育的核心领域,在各类课程类型中占比最高,达43%。创意产业的管理占17%、传统泛文化议题与管理课程占17%,它们与传统艺术管理课程一同构成文化管理教育的类型的主流。 此外,还出现了艺术实践与创意(4%)和人文与商业管理(3%)课程,聚焦文化政策课程最少, 仅占1%。


其三,全球绝大多数的文化管理课程乃为硕士程度的课程。 其中,欧洲和大洋洲,文化管理硕士课程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64%和60%。 惟北美洲本科课程多过硕士课程。 尤以美国为最,本科课程的比例达39%,较为突出。

 


四、数据分析:文化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归纳

本书的第四项贡献是对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课程的设计模式作了分析和归纳,藉引案例,加以解释,并指出其独特优点,向读者推荐。希望此举能为我国文化管理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设计,提供参考模板,以及大量真实案例。 本书将文化管理教育分成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两部分,探讨两边的课程设计。


关于创意产业课程的设计,应用上文的概念框架,归纳出七种紧扣其特征的课程设计模式。 美国波士顿艾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创意企业本科课程体现其中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背后的哲学是,拥有创意头脑和技术能力的个人,最能在创意产业领域中胜出。艾默生学院的长处是其扎实的创意组织管理必修课程,以及针对具体创意行业的多元丰富的选修课,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创意经济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必修课体现了对创意企业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视,教授创意企业的商业原理、市场营销、策略性管理与决策分析、财务和会计,以及美学欣赏。其选修课乃基于创意产业兼具商业及个人创造性的特征,结合创意产业的不同界别,如艺术、舞台、表演、互动媒体、录音行业、出版(多种形式)等的行业特点,培养创意与想象能力。此外,该课程利用当地的资源,让学生在工作坊、生产公司、出版、机构,以及初创企业中实习,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由此成功培养了一批活跃于当今国际媒体产业的领军人物,包括不少中国该行业的领袖。


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的文化及设计管理硕士课程,是典型的体现第二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佳例。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文化产业中融合文化、设计和技术,以规划、生产和管理文艺内容文化产品,并具备新型商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意管理人才。 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培养文科功底以及文艺作品创作的能力。 其二,培养设计与数码技术能力,将文艺作品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三,培养规划、营销和评估文化产品的管理能力(例如,管理艺术团队、开展策略性市场营销、创新设计和品牌管理)。

 


   五、文化管理教学方法的归纳以及其他

本书的第五个贡献是基于760个案例,归纳总结文化管理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大量案例。 例如,本书强调平衡理论和实践是文化管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贯彻这一原则,国外有不少做法值得借鉴,例如,营造具有真实感的项目环境,结合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人脉,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以下略举两例。美国米利肯大学(Millikin University)的艺术创业本科课程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经营的三项设施,以及两个艺术学习实验室。 在四年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包括策略性的规划、市场营销、会计,以及公共关系管理。 这些知识被运用到一个由学生自行管理的剧院、学生自行经营的商业设施,以及迪凯特地区艺术协会。再如,英国伯尔尼茅斯大学(The Arts University Bournemouth)非常重视让学生在体验真实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成立并经营一个真实的文化公司,组织一系列的艺术以及相关活动,如节庆、展览、时装展示、艺术工作坊、剧院生产和/或舞蹈活动。 该校强调所有这些活动必须都是真实的:真实的观众、跟真实的艺术家和演员合作、真实的场地、真实的资金,以及真实的合同。 这种真实感帮助学生在专业的环境中运作。

 

本书的第六项贡献是将所收集到的全球文化管理760个课程的信息摘要,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在附录中(表5.1),按国家、城市、大学名称排序,提供的信息包括专业名称、学位、课程简介、就业前景、协会会员,以及课程网站的网址。

 

表5.1 全球760个文化管理课程列表

 

该书封面

 

这些信息不仅便于文化管理教育者按图索骥,通过网站链接深入了解课程的详细情况,而且为有志于负笈海外,就读文化管理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讯,便于我国学生选择海外高校及课程。

    

全文载于《艺术管理》2019年第1期,pp.48-62

作者简介:郑洁,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專家評語

 

Dr. Jane Zheng has compiled what is likely an exhaustive resource directory, delinea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field in the West.  She has developed this book primarily in service to Chinese cultural management program development.  But its comprehensive program identification will also aid students in exploring hundreds of options for furthering their education globally in cultural management--with 760 researched and published program profiles available.  We can only hope that this ambitious comparison and synthesis of programs, teaching skills, curriculum design and pedagogy will eventually be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so that scholars outside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will have access to its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

Sherry Wagner-Henry, Director  

Bolz Center for Art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ecretary

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 (AAAE)  

U.S.

 

 

此书内容涵盖过去半世纪艺术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学科发展和课程设计,作者搜罗了丰富的资料并加以分析解读。佩服郑洁教授致力研究这宏大的课题,为相关领域的中文文献开创先河。

                                 郑新文教授

           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AAAE董事

                                            前香港香港艺术行政人员协会主席

 

中国大陆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文化管理类专业,但我们在高教体制中的身份与地位还很模糊,我们的学科建设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了解国外行情。本书收集整理了全球七百多个文管专业的建设情况并作了客观的分析评论,为我们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外文化差异很大,中外文化管理亦应有别,但"文化管理"这个共名提示着我们,学习外国与建设中国是同一个过程。

单世联特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书记

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

 

 

Dr. Jane Zheng has undertaken an enormous effort to introduce the 'Western' cultural management canon, narratives, and methodologies to China. In the global world we live in, this knowledge plus experience of other approaches is highly important. It may foster the acknowledgement, appreciation, and valuing 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Jane Zhang’s book is a very valuable step in this direction.

                                            Raphaela Henze, Professor

Arts Management at Heilbronn University

Germany

 

 

大中華地區近年來成立了不少文化管理課程,但所謂 “萬事開頭難”,不少課程苦於對文化管理領域缺乏了解,且難以把握課程設計。本書不僅勾勒出文化管理領域形成的宏觀歷程,展示針對該學科研究的各種學術觀點,而且從全球大量課程案例中歸納了典型的課程設計模式,為大學開設文化管理課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李天鐸教授

   台灣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

 

 

本書全面收集全球文化管理類課程資料,並從學理上做系統深入分析。鄭潔博士的首創之作對於學術界審視和思考文化管理領域的發展,極具價值;對於文化管理課程的設計,以及學生擇校,亦是重要的參考文獻。

 

王忠教授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科學學院副院長

文化產業管理課程教授

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使劲戳......

《小楼听雨诗刊》2019己亥新春大拜年

小楼周刊(126)

每周试玉(120):嘉宾【曹 辉  段 维  雷海基】

首届【人间要好诗】诗词有奖活动完美结束(朗诵视频纪念版)

盘点 |【小楼听雨诗刊】2016年—2018年专辑网址

首届[人间要好诗]有奖赛事|终审结果揭晓


一楼看天下:

中华诗词研究院 叶嘉莹 周退密  杨逸明  林岫   

郑欣淼  寇梦碧 曹长河 周笃文 李树喜  范诗银

赵仁珪  王蛰堪 熊东遨 叶元章 魏新河 赵京战

楼立剑 熊盛元 钟振振 刘征  吴祖刚  蔡世平

王翼奇 尚佐文 林峰 杨金亭 刘庆霖 田遨 星汉 

陈仁德 安全东 林从龙 邓世广 周啸天 王亚平

王海娜  苏小隐 郑力 蒋世鸿  陈良  李文朝

崔广礼 谭伟媛 殊同 喻蘅  刘郎 雷海基  梅庐

郭定乾  谢莹  李昊宸  杨子怡  李荣聪   刘川

方益洪 丁欣  王志伟  曼珠  苏俊卿  马星慧  

凌钺一 苏王曦 朱汝略 杨启东 高先仿 沈家庄   

无名  叶文范   孟云水   李海霞  三江有月  

潘乐乐   崔杏花  郭顺敏  凌大鑫  范东学   

西风钱塘   严野夫  周达  哈声礼  叶向东   

巴晓芳  李国军   张家安  李国新  冯南钟  

程皎  周戊香 席度  陈琳藩  秦绍遥  苏菲

张海鸥 吴未淳 姜玉峰 孔汝煌 杨敏 张淑萱

张家安  江合友   梦烟霏  抱朴书生  何振山   

刘利漫  由社 郑晓京王海亮 凡无尘  王政佳

杨新跃 郭庆华 高求志  王婉丽  弄影 李同振

韩丽阁    戴根华  王建强  曾少立   王一川   

冉长春  康福  黄旭   李恭震  徐鹏   章旭

白秀萍 孙延红 毕小板   胡逆风  杨琀  任倞   

于钟珩  陈兴  杜琳瑛   凌泽欣   李亚丹  了凡

 孙临清  石屋诗舍 麦笛儿  郁时威   沈华维

化谷金青  王跃东  肖三羊  梁鸿鹰  杨勇民 

 孙琴安  马力   林峰(香港)  林培养   梦欣  

叶良俊  胡文汉 陈继豪  风清 金水  老树画画 

苏些雩 池健 詹骁勇  邹国荣 黄祥寿  海上清音   

陈少平 大有同人  林崇增  苏俊  韩倚云 楚之氓  

陶汉清 曾少立  刘学敏  班美茜  黄浴宇  洪君默 

郭爱萍  醉龙 曾齐禄  张柳  刘继鹏  唐定坤

时间鸟 空空  皇甫国 周粟庵 沙漠海 杨光胜

郑玉伟 沈旭納  张海燕 章一菲 诗词家人 邵红霞 

郭宏伟  王震宇  陈引奭  姚海宁 徐中美   江岚

雪馨  胡迎建  王国钦 张忠梅  徐中秋  陈一凡 

毛谷风  阿袁  何其三  何鹤  汪超英  李利忠  

汪冬霖  何智勇 汪 亮  古汉新  省吾 张梅琴  

汪康哉 何春英 丁金潮  赵玉  任战白  李含江  

孔梅 张文富 程良宝 缥缈鸿影 刘南陔 邢容琦   

 张明新  时新  包德珍  如果   姚泉名  李伟亮  

独孤食肉兽 李致音 廖国华 龚霖 古求能 烛焰

武立胜 高中昌 蓝天孤鹤  李蔚斌  张栋  楚成 

孙寅   韦树定  张青云    刘能英  傅璧园  

陈衍亮  梦也无声   卢竞芳  蝴蝶庄生   楚家冲  

常永生 成德俊 王德珍 焚琴煮鹤 李明科 李同振

王跃平  王艳玲  葛勇  了了堂  吴承曙  晋风  

李育林 李梦痴  寒颤星 一粟斋 兰心 梅子卿卿 

 何革  李葆国  高昌  刘雁来  曹辉  布凤华   

莫真宝  宋彩霞  袁履庄 郑万才 李文庆  贾智德  

张立挺 张晓虹 潘朝曦 留取残荷 孙怀中  平沙

李宗健 胡社桥   沈沪林  王卓平 四知堂主人

孙全元  季军 潘泓  邱红妹 常立英 喻军 邓建军

黄旭 王传明 武阳 鲍淡如 李爱莲  段维  安燕梅

赵玉林 余一睿  秋水轩  张春义  喻石生 倪卓雅

冯晓  汤敏  祁冠忠  刘刚  许锦星    王義勝  瞿若

冬宁 沈利斌  周铭耿  甄秀荣  史济民  陈逸卿     

施提宝 那成章  王敬仁  曹世清  莫林  陈良誉  

胡树民  丁汉江  胡立宁  丁德明  卢景沛    曹森  

张祚勋  陈繁华  李忠利    落日长河 寒剑 蓝青  

北极狼獾 周向东 何湛兮 孙德生 杨厚均

王善同 赵宝海 寤堂 张比 白衣卿相 李经纶

冯仲平 杨雪窗 钟家仲 郎晓梅 周逢俊 秦凤 

高玉林 周冠钧 高凉 傅震宇 江化冰 马春

楼炳文 刘雄 燕河 何薇薇 王永江 岳连婷

陈海洋 莫雨涵 胡彭 王增强 唐金梅 林丫头

静如 沈鹏云 汪守成 张福有 欧明俊 布文

陈永正  钱志熙 丘成桐 黄维樑 蔡厚示

李元洛  杨叔子 王玉明 吴硕贤 刘鲁宁 章雪芳

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主流平台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者。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好看到朋友圈和所在群,您的转发就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恩并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