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一市三省41地市GDP:占比全国近1/4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时间过得是真快,眼看着2021年的第一个月就已经画上了句号,2021年的第二个月已经拉开了帷幕。而看看日历,我想每个人都清楚明白二月份意味着什么,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都将在这个月接踵而来。

和上一年春节时不同的是,今年我想会有更多的朋友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选择就地过年。所以,在我们多年之后重新回忆起来的时候,这将又是一个难忘的春节。

回看山川网一月份的推送安排,我认为其密度应该远超过了过去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在地方政府发布2020年度数据最为密集的那些日子中,我们每天的推送一度是按照8条满编进行安排,每天的收集整理及思考创作时间一度被拉长到了全天。

那么二月份情况会好一些吗?会好一些,因为我们每天会安排推送的条数会逐步回归正常,我想没几个人能有足够的时间每天查阅动辄七八条的推送。我个人认为,我们每次比较合理的推送条数,应该在两条以内为佳。

但与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区下辖所有地市的年度数据已经全部发布完毕,更具挑战性的年度各省区分地市GDP数据解读系列推送即将来临。参考往年的经验,这一系列才是最为耗时劳心费力的重点推送,也是山川网陪伴大家欢度佳节的最佳回馈,我会努力将今年的这一系列安排得更加完善些。

闲话聊完了,接着进入今天的正题——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一市三省41地市的年度数据初步汇总——


首先当然还是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年度整体表现,大家可以先简单查阅上述的表格,然后我再和大家介绍更多分类的数据对比。

总体情况来看:2020年,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38700.58亿元,同比增长1.7%;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102719.0亿元,同比增长3.7%;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64613亿元,同比增长3.6%;安徽省实现生产总值386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在此前江苏省分地市GDP数据简版推送时,我就提到过一个关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一个观点:作为全国省区经济规模的第一第二位广东和江苏,珠三角是由广东部分构成,而长三角却是江苏全境仍就仅是其一部分。所以两地虽然在国内知名度相近,但是内核差异其实很大,可比性并不高,分而谈之,分而论之,才是针对两地未来更为合理,也合适的方式。

此前在2020年度中国分省区的经济数据解读时,我们已经介绍过2020年江苏省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成为中国第二个突破10万亿的省份。但即使是经济规模如此巨大的江苏省,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也仅能够占比四成出头(41.91%)。

江苏之外,长三角中还有实力同样强劲,占比区域经济体量超过四分之一的浙江省(26.4%)。同时,2020年度上海市与安徽省经济规模已经十分接近,此前我们已经推断过2021年安徽省有望经济总量超越上海,晋级全国十强省。届时,长三角四省市的全国排名情况,将是第二、第四、第十、第十一。而由这样强劲队友组成的团队,经济总量占比全国近四分之一(24.09%)固然令人感到震撼,但却合情合理。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集群之一。2020年,上海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30.97亿元,增长1.9%;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1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

对比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的均速,长三角苏浙皖三省表现十分突出。而已经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上海市,2020年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3930.66亿元,比上年增长8.9%,成功转型高端制造业的价值愈发凸显。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两大核心经济带沿海+沿江的交汇处,外贸产业实力强劲。2020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48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江苏省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445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浙江省实现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分别为33808亿元、25180亿元和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9.6%、9.1%和11.2%;安徽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78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结合同期国内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同比增长1.9%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上年度进出口增长均超过国内平均值。这其中,浙江和安徽省的增长尤其突出,相较于国内均值呈现几何倍数级领先。再结合2020年全球疫情的大背景,这样的成绩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长期以来的区域繁荣与经济发展,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带来了强劲的消费信心。2020全年,上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0.5%;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6.1亿元,比上年下降1.6%;浙江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30亿元,比上年下降2.6%;安徽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受疫情的显著影响,2020年全国整体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3.9%。对比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消费能力强劲,消费信心十足,在率先取得疫情有效管理后,居民消费迅速恢复,全部省市社消恢复情况均高于全国同期均值。这其中,作为长三角未来十年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安徽省年度社消增长表现尤为令人瞩目。

想要持续保持地区基建、民生、公共服务等多维度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稳定不可或缺。2020全年,上海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46.30亿元,比上年下降1.7%;江苏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59.0亿元,同比增长2.9%;浙江省完成财政总收入为12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248亿元,增长2.8%;安徽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

而根据国家财政部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对比发现,长三角一市三省表现仍旧显著好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还实现了逆势正增长。综合2020年度全面减税的宏观背景,区域经济韧性可见一斑。


作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数量众多,几经扩容之后,目前共包括上海一市加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境。这其中,江苏下辖13地市,浙江下辖11地市,安徽下辖16地市,再加上上海,城市群成员城市数量达到了41座的惊人规模。

对于41座长三角城市来说,人们最常使用的形容词是“群星闪耀”,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那么,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度,41座地市的具体表现如何呢?截至发稿前,我们通过公开资料汇总到了绝大多数长三角城市的2020年GDP数据,我们一起来看——


这里,我们还是要先和大家交代一下长三角41地市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其所处的实力位置——

在2020年度全国GDP十强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共计上榜4城,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

在2020年度全国GDP三十强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共计上榜11城,除上述4城外,另加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徐州、温州等7城。

由于2020年度中国地市GDP数据尚未公布完整,关于全国GDP百强城市,我们通过2019年度数据进行合理推测,当年度的内地城市GDP百强门槛约为2700亿元左右,所以2020年度全国百强城市GDP门槛约在2800亿元左右。

按照此标准,长三角41地市之中,约有26个地市位列全国百强市阵营。其余未在全国百强市阵营内的长三角地市,一般为区域内常住人口规模相对较少的城市,其中多数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不足300万人。

年度经济增速方面,对比2019年度,长三角城市群41地市中尚有GDP实际增长为负的城市。2020年度,截至我们发稿前,所有已公布数据的城市年度GDP增速均为正增长,已公布地市年度GDP平均增速为3.22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2.3%均值0.9个百分点以上。

而对比2019年度,长三角41地市GDP增速平均值6.55%,领先同期全国6.0%均值0.5个百分点的话。2020年疫情之下的长三角,城市抗疫韧性十分突出,领先同期全国GDP增速均值不退反进。

还需要注意的是,结合2020年度中国整体GDP增长2.3%的均值,我们认为年度GDP增速超过3%的地市表现可以用“良好”来形容,而年度GDP增速超过4%的地市则可以进一步用“优秀”来形容。

截至发稿前,在已经公布2020年度GDP增速的长三角城市群35个可比对目标城市中,共有12个地市年度GDP增速超过4%,他们分别是:南京4.6%、合肥4.3%、南通4.7%、常州4.5%、滁州4.4%、阜阳4.1%、安庆4.0%、马鞍山4.2%、亳州4.1%、六安4.1%、宣城4.0%、池州4.0%。

另有20个地市年度GDP增速超过3%(不含超过4%的城市),他们分布是:杭州3.9%、宁波3.3%、无锡3.7%、徐州3.4%、温州3.4%、绍兴3.3%、嘉兴3.5%、台州3.4%、镇江3.5%、淮安3.2%、芜湖3.8%、连云港3.0%、湖州3.3%、蚌埠3.0%、宿州3.9%、衢州3.5%、丽水3.4%、淮南3.3%、淮北3.3%、铜陵3.2%。

综合以上之后,意味着已经公布2020年度GDP增速的35个长三角城市中,年度GDP增速超过3%的城市多达32个之多。而其余的三个城市,分别是上海1.7%、金华2.8%、黄山2.8%。这其中除上海早已渡过经济增长数量阶段外,其余两市的表现也仍旧领先全国增速均值0.5个百分点。

最后,从2020年度长三角城市群一市三省的整体GDP名义增量7896.61亿元来看,该数据占比同期全国GDP名义增量29471亿元比值为26.79%。这一数据比上文中我们讲到的长三角城市2020年度经济总量占比全国24.09%的数值还要高上2.7个百分点。

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占比全国整体的超高比重,长三城市群每年对于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还要更胜一筹。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效应,正在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澎湃的动力支持。

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过去这些年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体现最为淋漓尽致。长三角城市群范围从最早的上海、苏南、浙北的小区域,一步步扩大到上海、江苏、浙江全境,再到后来将安徽全境纳入,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案例。

而长三角城市群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最珍贵的宝藏,值得全国所有地区共同学习和参考。继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做到各自区域最大程度的先富带动后富,造福一方百姓,让所在地区更多普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0独家:省区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GDP30强 丨 江苏分市简版  浙江&安徽分市抢鲜 丨 福建&湖南分市抢鲜 丨 江西&云南分市抢鲜 丨 陕西&宁夏分市抢鲜 丨 山东&四川分市抢鲜


2020官方:广东报告 丨 江苏报告 丨 浙江报告 丨 河南报告 丨 四川报告 丨  福建报告  湖北报告 丨 陕西报告 丨 江西报告 丨 辽宁报告 丨 云南报告 丨 广西报告  山西报告 丨 吉林报告 丨 甘肃报告 丨 海南报告丨 青海报告 丨 北京报告  上海报告  重庆报告  天津报告丨 广州报告  苏州报告 丨 武汉报告  南京报告  无锡报告 郑州报告  青岛报告  南通报告  合肥报告   泉州报告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市市通地铁 丨 主要城市居民储蓄 丨 均衡第一省启示录 丨 区域城市生态 丨 连镇高铁通车 丨 万亿GDP城市 丨 中西部10强市 丨 北方城市房价 丨 各省市人均GDP 丨 GDP50强城市 丨 北方十强城市 丨 中国百强医院 丨 十大消费城市 丨 2020十强城市 丨 31省市前三季度经济回顾 丨 前三季度27省GDP 丨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 丨 2020富豪榜 丨 各省房价前三城 丨 城市群与经济带 丨 长三角机场格局 丨 2019百强镇 丨 GaWC 2020 丨 上半年GDP百强 丨 就业结构 丨 社消大数据 丨 外贸依存度 丨 头部24城新格局


人文:区域经济失衡 丨 私人美术馆分布 丨 山东沿海县镇乡 丨 流民与犯罪 丨 地区媒体分布 丨 隐秘的角落 丨 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