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代表性城市就业结构大数据:各城高新、制造、文化产业从业情况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在区域经济领域中,有一个名次的出镜率非常之高,它就是“产业结构”。过去这些年,我们谈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必谈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情况。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必谈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那么,究竟什么是产业结构,它与区域居民的生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官方定义上,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听上去,有些抽象对吧?


在通俗的理解上,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而研究产业机构,则是研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下,不同产业结构之间如何组合搭配,才能够使得国民生活整体最优化。这里,产业结构与国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


最简单来看,就是区域间不同的产业结构,能够到带来截然不同的当地居民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同时,还能够深远影响城市未来的长期发展情况。年轻人毕业后所选择的就业方向,本质上就是在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产业结构环境。




一、全国26座代表性城市就业结构大数据


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月均7542元),比上年增长9.8%(名义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月均4467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2018年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


在统计局数据中,是按照“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两部分进行数据发布的。其中,前者在各项数据上都要明显高于后者。根据2019年最新数据,后者约为前者的59%。


不过考虑到现实职场中,在私营单位就业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里我们我们也重点分享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2019年度平均工资情况——


分四大区域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9471元(月均4956元)、46777元(月均3898元)、43927元(月均3661元)和39861元(月均33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7%、6.7%、7.0%和7.5%。


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5301元(月均7108元),金融业76107元(月均634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7642元(月均5657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9倍、1.42倍和1.26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7760元(月均3147元),住宿和餐饮业42424元(月均3535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3926元(月均3661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79%和82%。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是小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普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沿海地区城市收入高,其本质上是在讲沿海地区城市的高薪岗位更多,从而拉高了整体数据的平均值。


那么更多的高薪岗位背后的又是什么呢?是更为发达的高新产业。产业创造岗位,岗位吸引人才,人才带来活力,活力激发创新,创新再造产业,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良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



根据此前全国四经普的相关数据,综合第一财经的初步整理,我们重新制作了上面的“全国26座代表性城市就业结构大数据”表格。


在上述表格中,我们暂且按照四经普给出的各城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作为基本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该数据并不能囊括对应城市的所有就业人口,而仅能够作为一定程度上反应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就业情况的参考。


在分行业项目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作为四项重点考察的行业从业者数据目标行业。很大程度上在于,上述行业对于现阶段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有较强的代表性。


整体来看,中国代表型城市城镇化进程走的道路基本都是先通过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实现对应居民整体的就业和脱贫,再通过向科技、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对应居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


同时,在上文之中,我们已经介绍到。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都是相对的高薪行业。


同时,从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来看,信息行业和科研行业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代表性城市群)最重要的产业升级转型方向。所以,我们将这两大行业作为各城市高新产业的代表。


制造业则是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程,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普遍亟待有更多的产业转移的目标方向。在代表性城市中,部分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制造业大市,目前也纷纷进入了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是一刀切降低制造业占比,提升服务业占比就万事大吉的。制造业行业内部本身差别即十分巨大,同样是制造业,来料加工型企业和自主研发型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差别明显,自然能够给予员工的收入也差别巨大。制造业大市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低端制造业走量,无法完成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以应对下一轮的经济形势压力与危机。


而文体娱乐业,是我们认为在下一个阶段内,在信息产业、科研产业之外,又一个新兴的高薪产业族群。从中国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经走到了文化复兴,文化繁荣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时代节点。所以,这也是未来我们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关注点。




二、代表性城市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情况


根据中国工信部此前发布的《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


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1768亿元,同比增长15.4%。

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9362亿元,同比增长9.9%;人均实现业务收入106.6万元,同比增长8.7%。

2019年末,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人,同比增长4.7%。从业人员工资总额9086亿元,同比增长11.8%。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软件业加快增长。2019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7157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79.6%。

中部和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3655亿元和8607亿元,同比增长22.2%和18.1%;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5.1%和12.0%,比上年提高0.1个和0.6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50亿元,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3.3%。


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软件市场业务的区域集中度较高,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共完成收入45623亿元,占全国软件业比重的63.6%。


那么,具体到全国26座代表性城市之上,各城市的信息产业、科研产业就业人数情况具体如何,特别是上述两大高新产业从业者人数占比地区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的比值如何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首都北京的高新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在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还是在科研产业从业人数,相较同期国内其他城市均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数据样本中的1361万从业者中,合计共有高达279.3万人从事信息和科研相关的高新产业,高新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总量也达到了20.5%,这也是国内代表性城市中唯一能够达到如此水平的城市。


北京之外,高新产业从业者占比数据紧随其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大市南京。南京市同期13.9%的高新产业从业人数,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表现依旧突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市数据中的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相对仍存在短板,这与南京市自身法人单位总量有密切关系。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高校集群城市及科研创新城市,目前南京市非私营的科研创新发展十分领先突出,并且为未来南京市走科技创新道路奠定了坚定基础。但与此同时,南京市仍应全面加速民营科技创新的发展,成为未来中国最重要科创高地之一。


在表格之中,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超过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上海、济南。我们发现,上述城市有较大的共同点:其一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其二均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高校集群);其三均为区域枢纽性城市。


而在表格之中,高新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低于4%的城市,分别是:佛山、宁波、东莞、泉州、温州,均为中国代表性的制造业大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在部分数据缺失的原因,所以江苏的代表性制造业大市并没有出现在表格之中。但参考各项相关数据,我们认为苏锡二市在产业结构上与上述五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那么上述城市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其一是行政级别相对较低,一般为普通地级市;其二是经济规模整体较大,在所在省份能稳定站在头部或第二阵营;其三是过去在制造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向高新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摸索转型之路。


在区域经济的一些相关观点中,普遍有一种伴随着从业者年龄增加,由于生活压力开始纷纷转向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经济规模尚可城市的风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事实上就在于上述城市的高新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应行业岗位不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第二产业体量巨大,但普遍分散在所在城市的下属县城乡镇,中心城市羸弱难以有效发展服务业的样本城市中,表现将尤为突出。这对于对应城市未来长期的发展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过去我们长期强调的一个观点——在中国,没有中心城市羸弱的大城市。发展较好的中等城市想要更上一层楼市,一定要打造自身强有力的中心城区。。




三、代表性城市制造业从业人数情况


关于制造业的事情,此前我们已经讲过了不少,特别是前不久我们讲到的关于中国各省及代表型城市的外贸依存度时,曾重点讲到过,制造业大市一定要使得自身外贸依存度可防可控,在面对接下来世界复杂混乱的国际形势中泰然处之,不太过被动。


从今天我们采取的数据样本看,制造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在30%以上的城市,都可以称作是中国代表性的制造业大市,是过去“中国制造”的重要符号性城市。但是未来能够成功转向“中国智造”,还需要未来长期的关注。



26座代表性城市中,东莞、佛山、泉州、宁波、温州、深圳、青岛等7城符合上述数据标准。其中,东莞和佛山的数据尤为突出,制造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已经超过50%,东莞市甚至超过了60%。


而根据此前我们安排推送的2020年第一季度及上半年代表型城市经济报,上述二市都是今年经济发展受挫十分明显的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深刻影响了上述城市在抵御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经济不确定性趋势的能力。


同时我们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呈现出省域双中心或多中心的大背景下,普遍沿海城市走制造业立市路线,生活城市走综合性发展路线。在21世纪开头的前十几年间,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曾经带给沿海的制造业大市以经济迅速腾飞的机会,特别是在山东和江苏二省,其代表性制造业大市青岛和苏州,经济总量长期高于各自省会。


但是伴随着中国逐渐走过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外贸依赖区间,强调拉动内需与内部创新后,省会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科创优势开始逐渐强势凸显,进入到了所在省份的全新发展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在区域经济资源的调配上出现一定的改变,也会触及到一些固有的利益。而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保持区域经济不断良性迭代,持续向前。


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北京,如果单纯从产业升级角度来看,北京市是目前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市,其现阶段制造业从业人数已经不足10%,大量的制造业在过去的这些年间都已陆续迁出北京。北京现阶段产业的结构的高端化,事实上已经远超中国平均水平。


所在在此前的上半年中国区域经济成绩解读之中,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北京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定位十分特殊,其基本不与其他城市处于同一维度。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对比出的优势,更多还在于许多没有数据,但是众所周知的绝对 性优势之上。


所以我所强调的弱化其他城市与京沪对比的初衷,事实上是在避免大家过度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四、代表性城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情况


聊完了上面相对严肃的五千多字后,终于到了本文的最后章节,也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个话题。关于中国各区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


和某些非常数字化的指数不同,如果说那些数据更多偏向于理工科的话,那么文化艺术产业本身就是偏向于文科生的爱好,而文科生从骨子里,事实上是不太愿意动辄用数字来判断文化的高低强弱的,或者说是不屑于。


和上文中我们讲到的信息产业、科创产业及制造业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还是绝对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弱国。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本身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点大家从下面的各地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对比上文中的各行业就能够看出端倪。


另一方面,是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商业化档次还太低。我们一度停留在所谓的知识付费阶段,这是非常尴尬而令人感到难过的。什么叫知识付费,就是一些人已经懒到我都不想动动脑筋将文化艺术生成作品,干脆就像一步到位,直接把所谓的“知识”卖成钱了。现在风口过了,只剩下一地鸡毛,原来能用来卖的“知识”根本就不叫知识。


与此同时,在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大国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新兴国家,没什么文化底蕴的美国,却每年拍出一大堆的好莱坞大片,从中国电影市场上赚回一桶又一桶的真金白银。而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



而具体到城市来看,中国哪些城市,具有先天性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基因与优势呢?显而易见,当然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


从文体娱乐从业者总量来看,放眼全国数据样本能够超过10万人的城市凤毛麟角,仅有北京、重庆、广州、上海四城。事实上,上述四城还是占了人口总量突出的优势,我们还是需要看文化产业从业者占比情况。


从占比来看,能够占到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北京、长沙、南京、西安、重庆,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基本在1.4%~2.8%之间。


而再往后看,第六位到第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沈阳、成都、郑州、石家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总占比,也仅仅是超过了1.2%而已。


低吗?很低很低。从成长性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国未来起码应该有十座城市,文化产业从业者能够达到5%,乃至更多。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真的能够再现历史上中国文化最繁盛的唐宋时期的水平。国人能够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同时能够向世界充分传播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能够从中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乐趣。





2019全年: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广东篇 丨 山东篇 丨 安徽篇 丨 重庆篇 丨 江西篇 丨 各大区GDP对比 丨 城市三十强 丨 城市二十强 丨长江经济带 丨 各省人均收入 丨 各省GDP增速 丨 各省GDP总量 丨 各省GDP实现情况 丨 29省市GDP增速目标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社消大数据 丨 外贸依存度 丨 头部24城新格局 丨 上半年GDP20强 丨 安徽16地市 丨 上半年27省GDP 丨 上半年各省市收入 丨 成渝双城经济圈 丨 通沪铁路 丨 商合杭高铁 丨 魔幻2020 丨 新型城镇化县城 丨 儿童人口占比 丨 西部大开发20年 丨 一季度河北各市收入 丨 一季度各省财政收入 丨 一季度广东各市GDP 丨 贫困农民月入1073元 丨 一季度城市GDP 丨 长三角机场群 丨 一季度各省GDP 丨 一季度各省收入 丨 杭州地铁补短板 丨 疫情人口管理 丨 合肥徐州地铁建设 丨 北方人迁居长三角


人文:隐秘的角落 丨 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