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五)
编者
作者简介
喻学才:东南大学教授,曾任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专家,国家旅游局旅游文化与规划专家。著有《三元草堂诗词联钞》、《三元草堂文钞》、《三元草堂随笔》、《孟郊诗集校注》、《东周列国志校注》、《中国历代名建筑志》、《中国历代名匠志》、《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国旅游名胜诗话》等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其中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五)
喻学才
多情红尘过客,寂寞世外高人
通读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七年以前的诗,也即金粟轩初集所收录的诗歌,我脑子里经常交错出现这样两个形象:一个是寂寞的世外高人,一个是伶仃的红尘过客。但这红尘过客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尽力救助。这种感觉从先生分别写于十四岁和十九岁时的两首少作即可看出端倪。
在《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卷首录有先生十四岁、十九岁时的两首七言绝句。
西风黄叶万山秋,
四顾苍茫天地悠。
狮子岭头迎晓日,
彩云飞过海东头(注42)。
秋水伊人消息杳,
江湖作客马蹄轻。
秦淮风月西湖柳,
一样飘零太瘦生(注43)。
粗粗一看,不觉得特别引人注目。但当我第二遍展读斯集时却发现不能轻易放过这两首少作。按照常情,大凡诗人结集,往往会悔其少作,弃之不顾。那么南怀瑾先生为什么独独珍惜这两首少作而且置诸书首呢?我的理解:这两首七绝分别写出了南先生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一是放达。二是深情。一种是哲人的放达情怀,一种是诗人的救世热情。前一首,是哲人的情怀。后一首是诗人的气质。前一首刻画出一个执着于世界本原的探索者思辩者的形象。后一首则勾勒出虽作客江湖但仍时时关注人世的真情书生的形象。
先生真天生之布道贤哲。我们读他抗日战争前期带兵垦边时的诗歌感觉尤其强烈。在那段时日,他心情也有十分得意的片刻。如:“乱山重迭静无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马蹄溪上过,一鞭红雨落缤纷。”(《西行集·过蛮溪》)完全是云南边陲如诗如画的境界。作者快乐的心境与身边的风景水乳交融,情景两浑。但这样的时候不多。当我们读到《务边杂拾》诸绝句中的“东风骄日九州忧,一局残棋尚未收”。“挥戈跃马岂为名。尘土事功误此生。何似青山供啸傲,漫将冷眼看纵横”等诗句时,一个急于从名利场中抽身,渴望“漫将冷眼看纵横”的学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南先生的诗词,若从大处区分,可以分为热心感众生和冷眼看三界两大类。或者说,南先生的诗歌总能在积极救世、冷眼观世的冲突中达成和谐。
通观南怀瑾先生的诗集,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痴愁和寂寞笼罩全书。和历史上善于写愁的诗人相比,他的愁不是孟东野式的酸寒之愁,也不是李后主式的绝望之愁。他的愁是一种得大解脱后的悲天悯人之愁。或者说就是一种特有的禅师之愁。在中国古代的禅师中,拿诗做禅悟的凭借,是普遍的现象。但终生以禅悟之眼光,悲尘世之苦难。念兹在兹,则为中国自古诗人队中之唯一人物。生活中的南怀瑾予人以智慧洞达、诙谐幽默的感觉,(我未与先生谋面,感觉从演讲著作中来)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则是永远寂寞。永远的痴憨牢愁。(感觉自诗词中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他完全共鸣。他所读书之广博,所修持工夫之深厚。所立志向之高远。所择人生道路之奇特,四者合一,旁顾寰宇,谁能望其项背?我们看先生近年来在太湖大学堂讲课期间不时批评听课的博士、教授们国学素养不够。我完全能理解。二十几岁时就闭关读《大藏经》,这样的读书人在僧俗两界能找得到吗?何况他后来还几次掩关读道藏,读四库全书,读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读书种子,不仅在今后的娑婆世界里很难再见到,就是在过去这个世纪的中华大地,也是一个并世无两的独特存在!
南怀瑾《游台北观音山》:“入山何处白云深,多少迷途苦觅心。却喜闲身无一事,巉岩独坐听鸣禽。“这是世外高人的闲雅。”飘零故国三千里,潋滟心光色界天。一笑疑云疑雨散,菩提已熟许多年。“(《一笑》)。按编者将此诗归在一九五三年也就是作者三十五岁那段时间。诗句透漏的信息告诉我们,南怀瑾先生参悟佛法,得到验证其时当在三、四十岁的光景。
他感慨自己“云月溪山知己少,经纶天地霸才空(注44)。”“泠泠天风吹袂单,惺忪手把斗牛寒。五千年事三千界,尽作南华一梦看(注45)。”(《闲居杂咏》第三十九页)
这就是南怀瑾,这就是南怀瑾的诗词,别人学不来的。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诗坛上,只此一家,只此一格。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七日晚至十八日初稿于楚雷宁雨轩)
附记:2011年1月3日,余曾夜访太湖大学堂拜访南怀瑾先生。得先生许可。才将本文刊于本人实名博客。
注42: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页《 暑期自修于井虹寺(政洪寺)玉溪书院早归》
注4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页《简朱筱戡兄于南京》
注4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37页《戊戍元旦书感》
注4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39页《闲居杂咏》
(全文终)
相关阅读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