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胶片和光圈里的上海里弄(陈与)

陈与 知青情缘 2024-02-02









胶片和光圈里的上海里弄


                                          

  作者:陈与



   认识上海,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在云南边疆西双版纳密林的草房,吃到一颗甜蜜的大白兔奶糖,身上穿着一件“的确凉”衬衫,脚上套的一双白色网鞋。还有上海男女知青的“阿拉”到“侬”的绵软语调,把一瓶黄豆油分成很多顿的精打细算,把一只箱子的拉手做成的心潮波浪。后来,我成为他们的朋友,尽管他们无数次邀请我,去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看看,到外滩夜景来一次罗曼蒂克。但是,分身无术的我,只能对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望尘莫及。


   这一段时间,上海世博会的倒计时宣传,紧锣密鼓。这时,传来了原云南东风农场十分场的上海知青在6月中旬,在世界博览会期间,举行庆祝赴滇40年大庆活动,消息传来,让我把眼光再次投向上海。刚巧的是,我有一部影碟片,名叫《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著名导演许鞍华的杰作,是描写大上海里弄街道的生活片。


   如果想看活色生香的浪漫上海,就不要跟随许鞍华的镜头,与你分享的视角不是上海的十里洋场,不是莺歌燕舞的百乐门,而是一圈一环的车行环路,是每个城市都有的人行天桥,是弄堂旮旯繁琐的街坊邻里,是都市公园京剧票友亮相练嗓的芸芸众生。

   香港新浪潮电影导演代表的许鞍华,有浓厚的上海情结,从1991年的《上海假期》,到1997年的《半生缘》,再到2008年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鞍华的“上海三部曲”一直用镜头展现出来的都是最平民最市井的上海,这些色彩不如王家卫《花样年华》绚丽,情感没有陈可辛《如果爱》的浪漫,反思不似关锦鹏《长恨歌》悠长,怀旧不像周星驰《功夫》那么彻底。但是,只有跟着许鞍华,才能读懂真正的上海。


   在拍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时,许鞍华说“不同年代及不同背景的上海都能够共存”,而电影是属于自己的上海梦。这个梦,就是姨妈住的那幢楼房,推开窗,外面的风景有一幢幢新建的大楼,也有复古浓郁的洋房;就像姨妈和水太太擦肩而过的狭小街道,一辈子相遇都在极度比拼,离开时却又情感复杂;就像姨妈与潘知常相遇的那个瞬间,彷佛有“半为浮生半美人”的阳春白雪,最后是一场欺骗。


   一切都如此市井琐碎,无奈里带着小小的清高幽默,挫败中透露着一些坚强和反抗,这样的风景是上海生活的江湖再现,这样的小市民是上海文化的一朵浪花。读懂一个上海,从街景开始,一定要钻弄堂,否则便不真实不地道。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所住的那幢位于虹口区的老房子,就是看上海街景的最佳地点。


   上海独特的历史赋予了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上海建筑和弄堂就是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虹口区的特色尤其多重,其中以犹太和日式建筑为主,就足以了解地道的生活化上海,“姨妈”就住在浦西公寓里。这是上海一幢有历史渊源的建筑,是上海上世纪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导演许鞍华说,之所以选中作为重要外景地,是“看重大楼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与影片中姨妈曾经辉煌过的迟暮感觉相当符合”。


   这里是上海草根的时髦发源地。相传1935年的乍浦路桥,在路灯照射下的是暧昧琥珀色,从浦西公寓开出的“奥斯汀”轿车,5分钟就可以停在光陆大戏院门口,利马会有一只白手套上来为你开门。那时,在此地吃一碗人气老鸭粉丝汤,和当年看好莱坞摩登戏一样,需要排队。

   据说,这幢河滨大厦由当年上海滩大亨沙逊家族出资建造,地址选在苏州河畔,被誉为上海第一公寓楼,当年外国名流都在这幢楼里居住。抗战胜利后,这幢公寓曾经是国际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办事处。电影里周润发和斯琴高娃在楼梯上的戏份,也是导演特意安排。因为从浦西公寓楼梯拐角的窗口望出去,不远处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而往下看就是苏州河和四川路桥——现代与过去的上海在这里交织在一起,成为影片主要的基调。


   从河滨大厦从上往下看,呈“回”字型,早年每条边都安置了3部电梯,解放后因为能源紧张,整幢楼只开了靠近大门的左右两部,并且每天只运行一边。于是,当走进大门就会看见天井大门边的一个铁牌,或指左,或指右。铜栅栏门的电梯,充满了老上海的风情,因此成为著名的电影外景地,除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彭小莲的《假装没感觉》、意大利的《太阳帝国》以及本土电影《孙中山》都曾取景于此。


   从浦西公寓往西有条叫百官街的小路,是一个闹中取静的佳处,以前是日本占据上海的地点。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撤离。但是,这条街的旧房子里家具就留下了。现在看到的两层白色楼房,是80年代后期建筑,据说,当年守卫外百渡桥苏联使馆的武警就长期住在新建的两层楼里。


   百官街上最知名的名人应该是女作家丁玲,其中花园路的房子就是她住过的地方。如今,究竟是哪幢房子,已经不好确认了。但错落在致的里弄,似乎还遗留着许文艺气息。漫步其中,如同置身在新旧上海的交界点,外面是东方明珠塔的现代,里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弄堂,不知是哪里的窗户偶尔会飘来小提琴或者手风琴声,还有饭菜家常的炊火味,以及花露水的刺激。当华灯初绽,大上海的浮光掠影就来了,电影感十足弥漫。


作者简介

    陈与  (重庆知青)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十营机务连文书。

   重庆渝中区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首届创作员,重庆某杂志编辑记者。

   从1982年起,在国家级核心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作家》《四川文学》《红岩》《滇池》《绿风》《莽原》《春风》《鸭绿江》《青春》《现代作家》《花溪》《关东文学》和台湾《创世纪》《双星子》《葡萄园》等杂志,发表作品1000余首(篇)。1993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情不自禁》诗集。200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亡命缅甸》200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抒情长诗《时间对话》。1988年获全国三峡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1992年获全国冰雪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2000年获《诗刊》新世纪诗歌大赛优秀奖。


作品荐读




“孽债” :留在红土高原上(陈与)

半个月饼:1971年的中秋节 (陈与)

视频:【配乐诗朗诵】橡胶树,我们青春的生命火焰(陈 与)

【历史镜像成为生死绝恋】原云南西双版纳知青北上请愿团40周年聚会(陈与)

【荣获2019中国知青作品全国大赛一等奖】组诗:在兵团劳动中的爱情( 陈与)

【一九七四年】大勐龙旧景 (陈与)
怀念西双版纳( 陈与)
知青纪念碑 (陈 与)
红土硬汉(陈 与)
【组诗】逆向飞行,让大爱驰援武汉(陈与)
【组诗】众志成城,向新型冠状病毒宣战 (陈与)隐士吻痕(陈 与)
橡胶树凤歌凰歌(陈 与 )
草房母语(陈 与 )
芭蕉林风月(陈 与)
流泪的甘蔗林(陈 与 )香瓜随想(陈 与 )
偷窥姑娘(陈 与 )
芒果情韵(陈 与 )竹林生香(陈 与 )
山桠果:在一串鲜丽中(陈 与 )
木耳听声(陈 与 )菠萝秘境(陈 与 )
木薯消失(陈 与 )
惧怕老梭边咸菜(陈 与 )七宝古镇:大上海的江南水乡(陈与)
杭州湾大桥:让大海和钱塘江奔来汇合(陈与)
上海大观园:把红楼梦搬到淀山湖畔(陈与)上海苏州河:地标影镜的外白渡桥(陈与)苏州盘门古堡:江南梦境的绝版之最(陈与)
澜沧江从我的身体流过(陈与)
三亚椰城:醉眼朦胧的夜不收(陈与)
900岁的水镇周庄,梦圆半个世纪(陈与)
滇南和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陈与)
世外桃源:傍晚的云海农夫山庄(陈与)
【感受泰国】神秘的鱼类和惊心动魄的人鳄大战(陈与)
十三朝古都洛阳 :将相才子牡丹贵妃的国色天香(陈与)
四川江油:剑门蜀道的明珠(陈与)干馕就是喀什长巷(陈与)
广东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陈与)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胶片和光圈里的上海里弄(陈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