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马国川 槛外记 2023-11-30




福泽谕吉一生没有进政府任职,但是其作用却超过许多权倾一时的政治家。他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日本的托尔斯泰”,其文章和著作对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福泽渝吉的名字家喻户晓。面额最大的一万日元上就印着他的头像,有时候人们也将一万日元直接叫作“福泽谕吉”或者“谕吉”。



福泽谕吉早年受聘于幕府的外交部,主要负责翻译往来外交公文。当时他是一个主张对外开放的“体制内改革派”,希望幕府能够推动日本走向文明开化,成为与欧美国家比肩的文明国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福泽谕吉越来越失望。到明治维新前夕,他不再对幕府抱有任何幻想。


1860年,福泽谕吉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帧照片
(和当地摄影师十二岁的女儿Theodora Alice Shew合影)


1867年他随幕府代表团去美国,途中他对好友说:“不管怎么说,一定要打倒幕府………这个政府已经腐败到极点。这件事姑且不说,就拿‘攘夷’一事来说,因为身为政府当局,所以不得已勉强提倡开国论,但其实幕府才是‘攘夷’论的大本营。我们看品川港的炮台,幕府认为炮台太小,现在正在改建……这不是用来‘攘夷’的吗?这种政府垮掉算了。”


朋友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也提出了质疑,“你说得没错。可是我们能搭船来美国,也是用幕府的经费。你所吃所穿的不都是幕府的东西吗?我们吃它穿它,却要打倒它,那岂不会感到问心有愧吗?”一句话,你福泽渝吉这样做不是“吃饭砸锅”吗?


“无所谓。你我受聘于幕府,并不是因为我们伟大,而是我们能看懂洋文,”福泽谕吉回答道,“就如同皮革业者只因为他的职业而被列为贱民一样,而你我就如同修理皮靴的人。幕府的大官不想做这种脏事(皮革业),幸好有个皮革业者,于是叫他修理皮拖鞋。我们受聘于幕府,就如同修理皮拖鞋的人进出幕府衙门一样。我们根本不需要客气,尽管把它打倒。”


可见,福泽谕吉对于所谓“吃饭砸锅论”的指责毫不在意。他很清楚,他吃的是自己的饭,而不是政府的恩赐。他特别强调每个公民的独立,反对个人依附于政府。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19世纪中叶的日本知识分子已经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契约论,提出要使国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对均衡,为此就要培养自由独立的公民。他在著作《劝学篇》中强调,“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到国家之自由独立”。八十年后,中国的胡适也说过类似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庆应义塾校区内的福泽谕吉像


福泽谕吉把政府与国家清晰地区别开。他说,“就人民的职责来说,是没有理由只把国事交给政府而袖手旁观的。只要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就有在那个国家里面自由自在地饮食起居的权利;既有他的权利,也就不能不有他的义务”。


尽管赞成打倒当时的政府,但是福泽谕吉本人不是一个革命家。在明治维新前,福泽谕吉没有参与推翻幕府的运动,而是安心翻译著述,培养人才。幕府被推翻后,维新政府邀请福泽谕吉出任政府官职,也被他拒绝了。前来劝导的官员说:“政府不会让你白白工作的,你为国家效力,政府会好好表扬你。”福泽谕吉回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表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很正常吗?车夫拉车,豆腐店卖豆腐,书生读书,这都是尽他们的本分。如果说做自己本分的事,政府还要表扬,那么就应该先从隔壁的豆腐店开始表扬。”


当时许多读书人以进政府为荣,以为当官才是正途。福泽谕吉非常不满这种社会风气,认为这是奴隶性的表现。他说,“让全国人民了解诸国独立自主的精神,我认为必须有人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一国的独立自主来自国民的自立之心,若举国皆带着古来的奴隶劣根性,那么国家如何维持?我认为不能再犹豫了,自己要以身作则,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因此,福泽拒绝当官,以身心完全独立,自尊自爱,不侮辱自己作为终身的追求。到晚年,福泽谕吉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日本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个宪政国家。政府权力受到宪法约束,公民与政府、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得到宪法的保障。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但是福泽谕吉梦想的“国家之自由独立”逐渐成

为现实。


中津市的福泽谕吉故居


在他写回忆录的那一年,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运动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这些激情的“爱国者”像当年的日本浪人一样,仇视外国人,把怒火撒向本国同胞。这些都是清朝政府煽动、纵容的结果。或许正是有鉴于此,福泽谕吉在自传里特意提到了中国的未来。“纵观今日中国的情势,我认为只要清朝政府存在一天,中国就无法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换言之,必须彻底推翻这个老朽的政府,重新建立新的国家,人心才能焕然一新。不管清朝政府出现多少伟大的人才,或是出现一百个李鸿章,都无法进入文明开化之国。要使人心焕然一新,将中国导向文明之国,唯有推翻清朝政府,此外别无他途。”


那么,一旦推翻清朝政府,中国是否能够像明治维新那么成功呢?福泽谕吉的回答是,“谁也不能保证。不过,为了国家的独立自主,无论如何一定要打倒清朝政府。中国人所要的,究竟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我想中国人自己也很清楚”。在福泽谕吉逝世十年之后,清朝政府终于被推翻。可是,他提出的问题中国人并没有解决。


这真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问题。“中国人所要的,究竟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这难道不是中国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吗?可是,面对这个发人深省的“福泽之问”,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想明白了呢?


本文选自马国川所著《国家的启蒙》。

 

今天中国的问题,日本也曾遭遇过;日本也曾深陷于历史的三峡,但是日本走了出来。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一个东方岛国,能在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经历“启蒙—歧路—重生”三次拐点,走出历史的泥潭,这绝非简单的制度、外力因素可解释。


为此,特别推荐马国川“国家三部曲”:《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国家的重生》,三本书饱含着对历史的开放态度、浓厚的中国问题意识、从文明视角俯瞰历史:

 

◎用开放的眼光,从历史中汲取新的思想资源


这是一套让人越读越清醒的书,因为每个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的国家,需要的不是廉价的赞美和颂歌,最需要的恰恰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真正的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强者,从中汲取新的思想资源——哪怕是昔日的敌人。


◎带着浓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完整回顾一个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历程


“读日本,想中国;读日本,问国运;读日本,思文明”。马国川的“国家三部曲”正是带着浓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崛起——膨胀——毁灭——重生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的历史会走上匪夷所思的歧路,一个民族的命运会发生始料不及的逆转,此中的教训值得深长思之。

◎从文明视角俯瞰历史的高度
 
与以往的历史著作不同,马国川并非简单地将日本视为东亚文明的附属,而是站在汤因比“文明史观”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高度,重新梳理日本近代史。因此,读马国川的“国家三部曲”,更能让我们了解日本独特的文化基因,解开为何汤因比、亨廷顿等西方大师,将“日本文明”视为与“中华文明”同等文明之奥秘。

有些书可消磨时间,有些书能愉悦心灵,有些书则启人心智。而“国家三部曲”则马国川对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全部思考与最新力作,因其故事性、可读性、思想性,堪称三者兼备,获吴敬琏、刘道玉、易中天、刘瑜、雷颐、许纪霖、葛兆光等著名学者联名推荐。

易中天:“从历史中读出教训和警戒,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却是治史者良心和良知的体现。仅此一条,便构成推荐本书的充分理由。”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历史留给人类的教训——文明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人类最大的灾难,是坐视灾难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自由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我们仍需一场理性的“洗礼”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有尊严的社会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