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王笛 槛外记 2023-11-30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历史学家,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本文节选自作者《碌碌有为》一书,标题为编者所拟。)


面对此种行径,地方政府是软弱无力的,即使了解其中的危机,大多数官员也不愿下令平毁那些违法的堤坝,甚至还保护它们。这是因为忌惮地方势力的强大,一旦引起他们的不满,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持有不同立场的各方提出的治水方法也不同,治水方法之间的博弈其实也是不同权力方的博弈。

清朝时期,政府对长江流域湖北地区的水利修建和维修,在提出的治水策略上无法达成共识,在“筑堤”派和“疏导”派之间无法做出抉择。

代表中央政府权力的御史秉持“疏导”的方式,建议全面疏浚,并且把弃用的分水道重新疏通。但湖广总督直接提出此法不通,应该加固筑堤。而这种方式正是与上文提到的私人堤坝过多相联系的,加固堤坝可以防止水患冲毁由私人堤坝圈起来的土地。

虽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争论点,但依然可以看到,至少在明清时期,国家水利的修建和维护并没有完全反映出所谓的水利集权政治,在地方水利官员的选择以及地方士绅所展现的势力来看,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处在不停的变动之中,既有矛盾也有平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最基层的水利职务中看到民间力量。

明清时期,山西晋水流域的当地水利组织,对于包括渠长、渠甲或水老人等的挑选,以及分定水程的水册、渠册的编制等重大事项,官府并不参与,由民间自己解决。这样的自主性,似乎与所谓治水而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政治的结论相矛盾。

水利建设中的非政府参与,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地区更明显。为了维护堤坝、水渠等水利设施,政府和官员会设置地方组织或个人承担起维修的责任,比如以维护与监管为任务的“里甲”是摊派的,加上大量的地主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居住,只留下佃农承担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维护和维修责任。

从大禹治水的神话到由于修建水利而形成政治结构及其在历代的变迁,都显示出了水利建设中涉及的国家政权与民众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自上而下看到,国家通过权力的实施产生了对普通民众的强制和威权,也可以从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抗争中看到,不断形成的矛盾和平衡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水利制度的特征。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几乎不了解微观史,以至于只会从国家、民族等大视角去看问题,似乎只要集体强大,个体付出怎样的牺牲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事实上,微观史才可以帮助我们去关注到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对政治和日常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笛作品集”,这些书从微观史的角度,层层拨开历史的细节,展现小人物的历史与生活,让我们摆脱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

王笛老师的作品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既有无数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之处,又给人发人深省,心有戚戚之叹。人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古代百姓的“真实气息”,更能在“权力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们予以回应”等历史细节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反思如何在“被碌碌无为“的当下,展现出“碌碌有为”的尊严和答案。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限量签名书):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陈徒手签名书 | “故国人民有所思”再现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