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最寒冷的冬天
谁也没想到,一场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美军初战失利,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战火延烧,形势危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战斗,联合国军从此退出北朝鲜。双方在极端恶劣的严寒天气下展开战斗,均遭遇重大伤亡。
在这场战争后期, “美国恺撒”麦克阿瑟狂妄自负的一面被战场的局势无限放大,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在战场上狼狈不堪。
可以说,对美国来说,整个朝鲜战争,都是“最寒冷的冬天”。

◎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双方签完后,没有寒暄、没有握手、没有讲话,甚至没有看对方一眼。

这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著名史学家沈志华老师说:“如果不是斯大林批准金日成采取这场军事行动,朝鲜战争不可能爆发。而根本原因是,苏联为了获得在朝鲜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所以,朝鲜战争能停战,最关键的原因也在这里,除了美国换了主张结束战争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另一个关键就是同年3月,斯大林因为中风,病逝了……

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为了顾及中苏同盟而被绑上战车。事实上,美国当年根本没想到中国会参战。

这场战争极度残酷,比想象得更惨烈,能打成平手,成功的秘诀也只有一条:以人力和精神抵消了西方的技术优势。

三年的战争泥潭,让对立双方精疲力尽,最终达成协议,回到起点,恢复作战前的势力范围。彼此似乎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其实都没得到。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70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对东亚影响最深的战争:有了战争物资需求,日本经济起死回生;朝鲜战争也救了国民党于存亡之间;美、中、朝、韩、苏的关系纠葛,都可以追溯到这场战争……

可以说,这场战争虽然已经结束,硝烟却弥漫至今。然而,对于朝鲜战争,我们知道的史料公布和逻辑梳理不多,认知误区倒是不少。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种种真相,仍鲜为人知。

某种程度上,我们看到的历史,大部分是有误解的。这个历史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透过美国视角来看朝鲜战争,可以弥补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知不足,看到英雄赞歌之外的另一种真实。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普利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的心血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作者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全面剖析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未来的新结论,颠覆大多数人熟知的叙述。

本书没有美化谁也没有丑化谁,言必有据,800多条材料出处首度呈现,是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曾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列入给特朗普总统准备的必读书单,是影响美国对朝战略的重要作品。


本书是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No.1,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的巨作,经权威机构审读,口碑没的说,沈志华、杨奎松、梁文道郑重推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齐邦媛:来自云端的信——一个飞虎队战士的杀伐与救赎
历史留给人类的教训——文明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人类最大的灾难,是坐视灾难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自由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陈徒手签名书 | “故国人民有所思”再现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