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浪费——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教育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中国有句老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国人也特别重视教育,教育投入可谓不计血本。
然而,现实却总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北大毕业生养猪,211名校学生送快递,985名校学生做环卫工人……以及大量当季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他们为什么不能发挥专业教育优势?更有许多毕业后的人发出诸如此类的质疑,为什么我要学?买菜用不着,上班用不着,生活用不着,学校教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而卡普兰,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作为一个学校的老师,照理不该抨击现行教育。
但是,在他回首半生教育经历,又经过6年调查研究后,他在今年新作《教育的浪费》中,却发表了一番让世界教育界震动的言论:
· 我们的教育系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校教育与职场严重脱节;教育中,有的学科有价值,但有些学科对毕业后毫无用处……
· 我们的教育症结是教育过度,并由此导致成本增加、教育溢价、学历通胀、就业失衡……
· 说到大学,卡普兰这位内部人士更是毫不客气:大学老师中的大部分,可从来没有真实的职场经历。


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卡普兰更从现实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文凭通胀下,教育更需要考虑投资和回报;
· 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
· 教育有两个价值,一是功能性教育,这种教育也不一定完全在学校实现;二是教育内在价值,除了获取高学历,接受教育的真正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卡普兰的两位爱子,“他俩没有去学校上学,而是在家接受教育,兄弟两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真正的高效教育,而不是高校教育。”
尽管《教育的浪费》是犀利审视美国的教育现状,中美也存在许多差异。但其对现代教育本质的揭露,与当下教育趋势的不谋而合,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位读者说,“我花了20多年才完成整个教育,但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么久的书,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作序推荐:经济学家眼光看教育,对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学历文凭、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学习动力等关键性问题,很有裨益。
《教育的浪费》,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眼中的教育投资,探寻教育的真正价值,献给家长及对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历史留给人类的教训——文明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人类最大的灾难,是坐视灾难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自由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我们仍需一场理性的“洗礼”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有尊严的社会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