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东晋时期,军队叛乱,晋成帝命大臣温峤率联军讨伐。温峤认为自己以多敌少,可快速击溃叛军,因而只带了不多的粮草。


随后,战争连连失利,士兵食不果腹、怨声载道。


将军陶侃对温峤说:


“你找我来时,说一切尽在掌握。如今军中粮草消耗殆尽,士兵屡战屡败、士气低沉,形势已然不同,不如撤军后从长计议。” 


温峤为难地说:


“现在虽无胜算,但也绝不可撤军啊。我们已举起了正义的旗号,许下了必胜的承诺,现在撤军,民众会耻笑我们,叛军会更加嚣张。我们就好比骑在老虎身上,已经是上下为难了,不如以性命相搏,拼死一战吧。”


其后,以多敌少的联军,死伤无数,士兵所剩寥寥无几,换来了惨胜。


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便是成语“”骑虎难下”的来源。它不无讽刺地表明,那些手握重权的聪明人,为了实现臆想中的目标,有时竟是如此无耻和愚蠢。他们常常先入为主、不思变通。即便走向穷途末路,也仍然一意孤行,不惜以多数人的生命做赌注。


虽然“骑虎难下”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略显陈旧,但它揭示的问题却并没有过时,在现代社会,甚至更加凸显出来。


最近,互联网上有关“俄乌战争”的讨论十分激烈,但也不乏一些清醒的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挑起战争方的领导人,就是那个骑虎难下的聪明人。而现代版的“晋成帝和温峤”们,既无正义的旗号,又行穷兵黩武之策,其结局只会更惨。


世界上存在两种看似相反的愚蠢:


· 一种是“无知之愚”。就像庄子笔下的井底之蛙,以方寸天空自夸,殊不知井外世界之无限。


· 另一种是“聪明的愚蠢”。他们对自己的智力、判断坚信不疑,无视一切相反观点和事实,一意孤行之下,反而弄巧成拙,酿成灾祸。


一般来说,“无知之愚”的危害范围比较有限。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制定游戏规则、掌控公共资源、有社会影响力的聪明人,他们的愚蠢,将会通过各种机制,自上而下地传递到整个社会,将每一个普通人卷入其中。

诚然,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聪明人贡献的智慧,但这种“聪明的愚蠢”,非但不能保证社会向前发展,还经常会导致社会大混乱、文明大倒退。这种例子太多,就不展开了。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政治精英的愚蠢”总是屡屡发生,而“无知之愚”的大众又总是对这种愚蠢默契配合?


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将这种“政治精英的愚蠢”称之为“愚政”——她甚至专门以此为课题,展开了纵向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

在这本著作以及《骄傲之塔》《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等作品中,塔奇曼对人类历史上无处不在的“愚政”现象,展开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刻分析,发出了真诚的警告:


她认为,愚政是一种永久普遍的现象——它与时代、地域、民族并无关联,无论在君主制、寡头政治还是民主政体下,愚政都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只是程度有所差异。塔奇曼总结道: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愚政”常常以四种方式交相出现:


1. 暴政或压迫,历史上有无数臭名昭著的例子;


2. 过度的野心,比如德国两次试图统治欧洲,日本谋求“大东亚共荣圈”;


3. 无能或颓废,比如晚期的罗马帝国、中国末代王朝清朝;


4. 愚蠢或堕落,比如明朝的木匠皇帝、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五。


这四种“愚政”交替出现时,对大众的愚弄欺骗、煽动洗脑也总是伴随其中。因为,政客们的愚蠢决定,总是需要有人落地执行。


在洗脑宣传的动员下,最狂热、最积极的响应者,往往就是那些无知者们。他们在种种事情上,习惯于无思想的服从、无判断的跟随,即便被遣往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中充当“炮灰”,也仍旧觉得光荣。


无知者之所以大量存在,往往是被少数聪明人“愚民政策”驯化的结果。因此,无知者与聪明人的愚蠢,往往有一种“伴生关系”。


另一方面,无知者本身就欠缺使用理智、独立思考、寻找真相的意愿,他们习惯了与集体保持一致,这使得愚蠢,可以快速地在整个社会扩散,造成社会普遍的愚蠢,而这对文明而言有时就是致命的。


塔奇曼在《愚政进行曲》中不断警告那些“聪明人”——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她发现,政治精英们之所以会变蠢,有两个根本原因:


· 权力的悖论:政治精英们身处的位置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智力便会下滑得越快,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凯尔特纳称之为“权力悖论”:


——人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失去了他最初获得该权力时所需的能力,让他既缺乏共情能力,也无法换位思考,甚至变得更加冲动。


· 人性的缺陷:职业政客们大多自诩为社会精英,他们自视甚高,因而人性的三种固有陷阱,也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1. 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无视那些与此相反的事实;


2. 擅长自我催眠,高估自己,又低估了客观的形势;


3. 最为根本的是,他们缺少对自由的信仰、对真理的敬畏、对生命的悲悯,这让他们很容易狂妄自大、冷血无情,枉置万千生命于不顾。


这正是塔奇曼的价值所在——她的历史写作已经超越了政治实用主义,来到洞察人心、悲悯人性这一历史写作的最高层次。


很多人都知道她开“非虚构写作”之先河,却不知道她的作品像司马迁一样,深刻洞察了恒常、普遍的人性,尤其是关乎人类终极意义的重大命题。


她不看重政客的得失,甚至不看重经济、科技数字,她关心的是人心,尤其是“大众的情绪温度”、维系文明的人性价值。


作为一个现代人,她的历史,不仅对人性保持着警惕和悲悯,还对世界保持着谦卑和审慎——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保持和平、有序,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而是因为“现代文明”所维系的观念和伦理。


因此,她总是提醒那些自诩的“聪明人”,一定要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同时也要对人性的败坏有着最深刻的警醒。


读塔奇曼是对历史的一次全新认知。遗憾的是,塔奇曼的作品在中国被长期被忽视。她的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为此,先知书店携手塔奇曼作品的出版方,复活了《愚政进行曲》《骄傲之塔》《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等经典作品,装帧精美,内容硬核。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

郭嵩焘:需要三百年,才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的弊病
刀尔登:我们为什么习惯于不讲道理
重庆谈判78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1784,中美相遇;2024,中美相离
萧功秦:我们的价值观,狭隘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谁能把他们从抢盐式愚蠢中拯救出来
立场VS.逻辑: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张维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
二十世纪的堕落:一战篇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邓小平诞辰119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1984》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易中天:为何历代开国皇帝多为流氓?(完整版)
钱满素丨为什么美国没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冷漠、愚蠢、欺软怕硬:鲁迅笔下的三种看客
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
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平均23岁!他们的牺牲,中国人不能忘
8.15“终战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史上的正面战场
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 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北岛: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