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15“终战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史上的正面战场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

1945年8月14日,裕仁天皇亲自宣读《终战诏书》并录音,8月15日通过日本放送协会正式对外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致此,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全面失败。

▲大東亜戰爭終結ノ詔書

十四年抗战,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感天动地的壮举!漫长的抗战,大约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死亡,战争规模与牺牲人数,均为史上之最,中国历史上最悲壮一幕!

而且,这场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风纪败坏这也直接导致了战后中国的巨大转变,有些变化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除了内战的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人在中国最终迎来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历史的友谊发展到顶点,变成相互间的敌视;一个有着良好愿望和高尚理想的外交政策,却得到了悲剧性的结局。

十四年的抗战史,山河动荡,碧血千秋。今天,仅有一句“勿忘国耻”远远不够,我们亟需从更加宽广的时空背景下,反思这段历史——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史海钩沉:
日本在北京周边驻兵,是基于1901年的《辛丑条约》,初衷是防范义和团再起,保护侨民和外交人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小股官兵在卢沟桥旁演习,其间遭遇冷枪,集合点名后发现有一名士兵失踪,遂敲打城门要求入城搜查 “失踪” 士兵,并要求对冷枪一事给予说法。
国军请示上级后拒绝开门。日军也请示上级。凌晨时分日本声称再次遭到枪击,日军决定开战。双方打打、谈谈、停停,7月11日,日本首相作出增兵华北的决定。
日方史料认为,庚子拳乱是前车之鉴,此时华北日军兵力处在弱势,应增兵以防万一,否则日侨随时可能被屠杀。后世相当多日本学人认为,内阁这次增兵决定是鲁莽、愚蠢、灾难性的。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
凡尔登是绞肉机 ,罗店却是血肉磨坊


▲淞沪战败,继而南京沦陷,国民党高层多数主和,蒋介石力排众议,“决不投降”

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会战,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中国政府调集70余万国民革命军,蒋介石亲自指挥,与日军血战三月,终以敌强我弱等原因,形成溃败,日军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标志中日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同时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计划。

史海钩沉:
淞沪会战的主动方并非日军,而是国民党部队。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出决策:要借鉴1932年经验,主动攻击上海租界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希望借此吸引英美等国注意,能够出面调停借以结束中日战争。
另有一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引导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

南京保卫战 /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老天下了一场血雨!


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攻占南京。两日后,首都南京沦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悲剧性的重大事件。日军进行了长达6周的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遇难人数超30万。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史海钩沉:
12月18日的草鞋峡集体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很具典型性:
一是屠杀人数之多令人胆寒(57418人);二是并非单纯屠杀,而是在屠杀前对屠杀对象进行迫害,丧尽天良地令让这些待死的中国人冻饿几天几夜(三天三夜不给饭吃,不给水喝,老人小孩相继饥渴而死,妇女全被轮奸);最后,在尸体上浇上煤油,焚尸灭迹。
日军又强迫附近百姓来处理现场,将尸首抛至江中,然后将这些中国人杀害。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1日)
百万精兵,血战江城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武汉并控制了中国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史海钩沉:
武汉会战后期,确认无法守住,政府决定紧急疏散9万吨的物资和3万余人。当时距长江枯水期只有40天,上上下下都慌了神。这时有一人站了出来——卢作孚,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
但问题是民生公司也没有多少船。卢作孚掏私人腰包征用大量民船,雇佣三千多人,把一切能调动的手段都调动出来,居然把全部滞留人员和大部分军事物资运完。
日本人打到武汉时,一座空城,这一次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卢作孚为这次撤退付出400万银元。

松山战役
(1944年6月4日)
焦土抗战,尸积如山


滇缅会战中的关键。滇缅会战是中美英同盟国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在同一地区首次协同作战。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约瑟夫·史迪威:“(滇缅会战是)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战。”

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进攻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敌我伤亡比1:6.2,战死人数超过负伤人数。牺牲的国军最小的只有9岁,十几岁的孩子很多。

“为了救国,中国的母亲把家里的最后一个孩子送上了战场”(作家萨苏)。本次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史海钩沉:
荣2团第3营官兵,去时600多人,胜利时只剩18人:一个排长,一个班长,16个士兵。其余人包括营长、连长全部牺牲。参谋向副军长李弥说我们胜利了,李弥如同一个木头人,坐在一块石头上一动也不动,眼泪一颗颗落下来。
荣3团团部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每人发法币5000元,若拿下主峰再发5000。敢死队员都把钱背在背上,流着泪,场面极为悲壮。
当敢死队冲上子高地后,由美军联络官温夏克少校和副团长崔继圣率领的美国兵重机枪掩护队也冲上子高地,他们惊呆了:
四周密密麻麻堆放着双方官兵的尸体,有的互相扭打成一团,你抱着我的头,我卡着你的脖子,有的还在蠕动呻吟,被污血浸透的土壤发出腥臭和硝烟味。

开罗宣言
(1943年12月1日)
胜利的指向,正义的基石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之时,中美英三国首脑美国总统小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

12月1日,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史海钩沉
11月23日晚,蒋介石与罗斯福单独会谈。罗斯福说:“琉球系日本当年用不正当手段抢夺的,可以交给贵国管理。”蒋介石不知如何回答,老半天才说:“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11月25日两人再次会谈,罗斯福说:“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蒋介石十分犹豫,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由于蒋介石的坚持,《开罗宣言》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未提琉球群岛。

日本天皇颁诏书日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抗战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当天,蒋介石对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发表广播演说。他激动地说:“我们的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它最后的证明……”为庆祝抗战胜利,全国即日起放假3日。民众狂欢,噩梦结束了!

史海钩沉:
日本政府拒绝《波茨坦公告》,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抗日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3日)
我以我血荐轩辕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史海钩沉: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
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曾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布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从时间线上看,抗日战争是一场惨胜,更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延续和突变,是中国现代化的成人礼。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说是抗战塑造了现代中国。

抗战是决定中国近代史演变的重大转折,抗战非常重要,但是如此重要的时期,却有四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国军、外援、沦陷区、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因种种原因,不但很少能见到相关书籍,即使对抗战十分关注的人,也常常忽视:

国军许多读者对敌后的游击武装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国内也罕有相关书籍,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识形态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外援:对于抗战,人们常常误以为中国只靠自己就取得了胜利。而事实上,打仗,就是打钱,一切的前提都需要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在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全被日本占领之后,外援就成了当时中国的生命线。只不过这段历史,被有意无意“隐藏”了。

沦陷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在抗战研究领域可谓深耕细作,然而,对于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的真相,大多数人却讳莫如深。沦陷区中的政权组织形态如何?日本人组建占领政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被长期地忽略了。

●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对于抗战历史,我们总是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去看,中日战争,绝不仅仅只是中日的事情,其实贯穿近代史的一条线,是中国与苏联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关系。要在更高维度思考抗战,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有一种超越的本国的视角和高度去重新看待曾经的一切。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解读抗战历史六书”:《十四年:从1931到1945—中国将领抗战亲历史》《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抗战外援》《通胀螺旋》《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和《最向最后关头》。这六部书恰恰是针对上述四个抗战中最重要却被忽视最深的问题。

通过这六本书,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的另一面,看到战争中盟友与外援的巨大作用,看到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看到历史学家对那段历史更高维度的解读与分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好书):


梁启超:一个亡命者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陈铁健:爱国与恶国——半生多误陈独秀
齐邦媛:来自云端的信——一个飞虎队战士的杀伐与救赎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独木不成“林”: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书生报国终自毁:浊世里的清流,权力场的悲剧
北岛: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