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

陆洵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引发人们的深思。中国植物资源丰富,从古至今走向世界的中国植物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茶树、牡丹和猕猴桃。这些植物虽然看似无足轻重,却与社会进程息息相关。透过这三种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我们还可以感知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亲密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原文 :《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

作者 | 苏州大学   陆洵

图片 | 网络


茶叶是深受世界人民喜欢的饮品。早在17世纪,茶叶就由葡萄牙和荷兰商人进口到欧洲,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便是中国茶的众多拥趸之一。但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曾经指出:“中国人对茶叶问题,并不轻易与外国人交换意见,更不泄露生产制造方法。” 


19世纪,英国人希望购买上等茶树苗在印度种植,并借此了解红茶和绿茶的制作工艺。1848年,曾经在爱丁堡植物园工作过的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受命来到中国,从事茶种茶苗的采集工作。


罗伯特·福钧是英国最早的茶文化专家,性格果断,热爱冒险。他来到中国后,直接奔赴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等中国主要产茶地区,采集茶种茶苗。当时正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欧关系紧张,中国人对外国人也非常敌视。为了达成考察目的,福钧剃了光头,戴上假辫子,乔装打扮成清朝人的模样,并在两名中国雇工的陪同下展开他的中国茶乡之行。由于他深知此行目的并不光彩,所以处处低调行事。虽然一波三折,但他依然圆满完成了作为“茶叶大盗”的任务。


在中国享誉千年的茶树,经过百年沧桑,走向了世界,也造福了世界。

牡丹原产于中国,最早出现在长江、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由野生变为专门养殖以后,牡丹就成为了一种观赏性植物。值得注意的是,紫斑牡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牡丹品种群(原牡丹品种群和西北牡丹种群)的重要原种,也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是所有野生牡丹中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种类,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如今,这种名贵牡丹也盛开在西方园林之中,它的非凡之旅与一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人有关。


约瑟夫·洛克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植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摄影师和语言学家。20世纪30-50年代,“植物猎人”洛克受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等机构资助,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


1925年,洛克在探访藏区的路途中结识了当地的卓尼土司。在卓尼土司的花园里,一朵艳丽的灌木牡丹进入了洛克的眼帘。这朵牡丹花瓣雪白,花瓣基部有紫斑,花单生枝顶。他收集了这种牡丹的种子。1938年,洛克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他新发现的中国野生牡丹,并随信附上了一张牡丹的黑白照片。紫斑牡丹发现者的归属问题,引发了植物学家们的争议。因为有人指出,这包种子并非洛克亲手采集,而是土司本人赠予他的。直到1990年,两位植物学家斯蒂芬·乔治·霍和吕西安·安德烈·劳埃纳才将其命名为紫斑牡丹,是牡丹的亚种。同时,两人认为它是野生牡丹。但其他植物学家并不同意,觉得它更像是杂交品种。


洛克当年发现紫斑牡丹的细节已经无从可考,但他在牡丹之旅中为《国家地理杂志》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却在西方造就了香格里拉的传说。他对纳西族文字的精心钻研,也为他赢得了“纳西学之父”的美誉。

在2008年新西兰举办的国际猕猴桃大会上,200余位世界各国专家一致认定: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是猕猴桃的原产地。猕猴桃从中国走向世界,与一位名叫汤执中的喜爱植物学的法国传教士密不可分。


18世纪初,汤执中出生于法国小城卢维耶。他在青年时代研习神学时,看到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的著作《中华帝国全志》,被书中记述中国植物的章节深深吸引,梦想着有朝一日奔赴中国。1740年,汤执中抵达中国后,就在澳门采集到了猕猴桃样本。他把几份样本寄回法国,送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植物学家贝尔纳·德·朱西厄,却没有引起朱西厄的注意,猕猴桃的第一次“西游记”就此休眠。直到一个世纪之后,这种植物才见于法国植物学家朱尔·埃米尔·普朗雄的著作中,并被其命名为“中华猕猴桃”。值得一提的是,汤执中在自己的笔记里记录了使用猕猴桃树枝制作纸张的工艺。


19世纪下半叶,爱尔兰汉学家韩尔礼、英国植物学家厄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法国传教士兼植物学家植物学家保罗·纪尧姆·法尔热神父相继在中国游历期间采摘了猕猴桃植株,并运回英法两国国内种植。韩尔礼还预言这种小绿果会产生经济利益。可惜的是,这些早期的种植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


1878年,苏格兰教会开始在湖北宜昌传教,想找几位志愿者协助传教工作。三位新西兰修女因此来到中国。其中有位修女名叫凯蒂·弗雷泽,她的姐姐伊莎贝尔远度重洋来到中国看望妹妹凯蒂。1904年回国时,姐姐在行李中放了几样中国的纪念品,其中就有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先前采集的猕猴桃种子。伊莎贝尔回到新西兰后,把种子带给了农场主亚历山大·艾利森。艾利森于1910年成功种出了猕猴桃,进而催生出现今整个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新西兰人也以国鸟奇异鸟为猕猴桃命名。至此,原产中国的小绿果有个“奇异果”的洋名,成了新西兰最重要的种植水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14期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经济学家应重新思考福利计划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招聘诈骗恶化印度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算法能用于美国高校录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当“内卷”遇到“奥利给”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造成美国多地教师短缺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中国式“不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金融服务,正推动年轻人非理性消费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⑩全球减贫倒退折射新社会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⑨人口出生率出现两极化倾向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⑧全球粮农安全问题凸显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⑦新科技浪潮亟需新伦理规范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⑥线上线下教育呈现系统性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⑤“碳定价”为气候问题辟新径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④双重失业与远程办公改写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③政府治理呈现权力扩大趋势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②经济萧条与货币放水带来双重风险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①疫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反思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冲击下,哪些企业赢了,哪些输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如何打造更宜居的15分钟城市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李冬君:把世界还原为数学结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是什么让在线教育黯然失色?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大屠杀纪念,是全人类的道德记忆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仇钧:歌德的月光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会导致婴儿骤减,还是迎来婴儿潮?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苏格拉底之死:让真理活下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做梦,有助防止狭窄的认知风险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许知远:边缘随时可能变成进入舞台的空间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华兹华斯:他的咏唱始终有共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历史政治学: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路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我们如何理性想象“数字化生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黄铭: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林辉煌:重新编织城乡的社会空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幸福工作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宋仁宗:制度的符号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我们准备好迎接“虚拟现实”了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唯一被《资本论》提及的中国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型零工”如何影响我国未来就业方式?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时风可易,风骨不能改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应对气候危机,全球企业如何改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比特币和泡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语音技术,能代替文字书写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谁的凯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办公室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探秘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何处找寻曾经的乡土格局?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痴呆症正成为困扰全球的新问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在多瑙河源头上的思考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未来城市,什么资产最重要?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王晓华:酒的诗学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如何保障我们的“数字人权”?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放眼历史,瘟疫是否阻碍了全球化?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生物革命正改写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季羡林:赤诚的“无华之才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民法典的“前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染:走路拾零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真的会“批评”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吴冠中:往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家孩子怎么就成了“神兽”?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算法黑箱”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雅的这样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时间去哪儿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情感劳动”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果戈里焚稿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生命政治”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孤寂的横渠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喝茶喝通了世界

塞纳随想:“左岸”在哪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四十年前“科学热”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资本论》中的讽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清明话“祭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重建生命版图的边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川端康成,留住永恒的美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超越时空的经典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