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宜川|走进门罗书店

特别约稿 南湖雅集 2023-11-18

 

文化探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走进门罗书店

文/桑宜川


门罗书店是我多次去过的一个处所,位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区的一条繁华街道上,那里店铺林立,栉次鳞比,终年人流如织。疫情之前,每次去温哥华岛,下了船,总要情不自禁地挤出时间去看看,或许选购一二本心仪的书,或许什么也不买,徜徉其间,让旅途中的疲惫消遁,品味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喻世明言》里所言“闹中取静”的意境,感受那里悠长的书香,也就心满意足,不虚此行,不然每次乘船跨海之行总会觉得缺少了什么内容,如今已成习惯,因为那里的新书实在诱惑,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的,加拿大新晋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置身其间,作为读书人,常会忘却了时光倏忽流逝,不知不觉又过了钟点,原本计划好了的行程会因她而错乱。她就是这样迷人,默默不语地将你拉住,让你的脚步在此驻留。

这就是门罗书店的魅力。走近这座宫殿式建筑,你可看到百年来伫立不动的白色大理石柱,历史的骄矜和优雅感在高挑的房顶萦绕。不同与其它书店,这家书店没有可供休息的桌椅,没有售卖咖啡饮料的柜台,没有五光十色的文化副产品,但却仿佛走进了一座美术博物馆,可欣赏古罗马图书馆风格的天花板,墙体上镶嵌着超大尺寸的艺术画作,处处散发着丰盈,精致而具有感染力的古典韵味。以加拿大本土作家为特色的书区傲立其间,在店家推荐的书目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一款佳作让你怦然心动,犹如一种走散了以后的重逢。         
多年前读过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的旅游大刊Destinations of A Lifetime,中文翻译过来大意是“一生中必去的旅游胜地”,曾评选出全球十佳书店,加拿大维多利亚的门罗书店赫赫上榜,名列第三,看来并非浪得虚名。还记得加拿大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去年病故的老友艾伦·富林罕(Allan Fotheringham)就多次称赞门罗书店是“全加拿大最华美的书店,或许是整个北美范围内,无与伦比。”艾伦的绰号叫福斯博士(Dr. Foth),在加拿大主流文学圈里广为人知,受人尊敬。我看过北美城市的不少书店,作为观照,感觉他的评价确是恰如其分,就是那样,一点也不夸张。如今门罗书店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文化熏染,已成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市的一个旅游亮点,也是加拿大很拿得出手的一张国家名片。       

    

史料记载,门罗书店早年曾是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在维多利亚的本部,由加拿大著名商业与公共建筑建筑师Thomas Hooper设计,始建于1909年。天花板上的格子图案颇有公元二世纪罗马大图书馆前门廊的遗风。店内挂着由画家Carole Sabiston绘制、八幅描绘四季更迭景观的大型画作,在华美的天花板、玻璃天窗、洁白墙壁的相互衬托下,书店里的氛围无处不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中国俗话里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说。你若能在那里多逗留一会儿,或许能找回在这个嘈杂的互联网时代失落已久的内心平静,细细品味过往,或许会感到有书可读原来这么有意思,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活在书里。      

   

而这间书店的创办人,正是加拿大的骄傲。她就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短篇小说大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她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于2009年获得布克国际奖,是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以她从事写作半个多世纪结出的文学硕果,不仅可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相提并论,也丝毫不输俄国作家契诃夫,都是写短篇的高手,不分伯仲,各有千秋。门罗书店之所以如此遐迩闻名,毫无疑问应归功于主人的这份清誉,以及万千读者对她的拥趸。        
早在1963年,爱丽丝·门罗和夫君就从加拿大东部小镇搬到了BC省维多利亚市,两人为了生计,起初开了一家书店,就取名“门罗书店”。至今这间书店仍在经营,成为维多利亚之旅最值得打卡的文学艺术高地。其实她不只是一家书店,更是安放心灵之所。据说早年门罗夫妇在维多利亚剧院后一个狭窄小巷内创办了这家书店,后来几经波折,终于在1984年搬到目前的处所。       

这些年来,笔者收藏了爱丽丝·门罗的大部分作品,其中不乏原版,还有二册作者亲笔签字本。细读她的作品,知道她很擅长描绘女性的日常生活,从灰姑娘般的女孩到白发苍苍的老妪,看似轻描淡写,但所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匠心独运,有着长篇小说里具象的丰满与厚实,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小说表面质朴无华,实则结构精美复杂,在时间之中往复穿梭,在现实与记忆之间转换。其代表作品有《逃离》,《亲爱的生活》,《公开的秘密》,《快乐影子之舞》,《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好女人的爱情》,《爱的进程》等,表达出作者对于爱与人性,生与死的理解,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一种无法逆转的岁月流逝让读者产生的无奈与伤感。那些如长长的铁轨般平静的叙述,如同载着渺小人类的一生驶向远方,而命运的惊涛骇浪和跌宕起伏,又在不经意间掀起波澜。我们从中看到世界,也看到自己。         

在爱丽丝·门罗的笔下,故事多发生在加拿大的乡村,在这片广袤而多彩的土地上,文字里缓缓淌出的画面让人能立刻感受到加拿大独特的风光与气质。加拿大的大多数湖泊由冰川作用形成。百万年前,冰川的运动与后退,留下了绝美的遗物,那就是数不尽的湖泊,星罗棋布,点缀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在加拿大的美丽传说中,湖泊就是远古的眼睛。         

我很喜欢爱丽丝·门罗在她的书里写下的一段话:“湖泊曾是一块平坦的陆地,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来自北方的冰雪缓缓地推进,深入低地,就像这样给我看她的手,她伸开手指示我们坐在地上,地面坚硬得像岩石一样,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来。冰的手指留在了自己挖出的深洞里,于是冰变成了湖,成就了今天的样貌。对于流逝的时间来说,湖还年轻。”面对自然,作者具有如此空灵而又磅礴的文学叙事,读来真的很感惬意。         
她在《快乐影子之舞》里还写道,“我试着让自己看着面前的大草原,看见正在漫步的恐龙。不过我没法想象以前印第安人居住时期的湖岸。我们拥有的,只是如此微小的时间份额,这个事实让我惊骇。”面对浩瀚的宇宙,门罗抒发出这样的人生慨叹,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读海明威《老人与海》时的感受,很难想象生活在加拿大的人会不热爱自然:这么辽阔的好山好水,仗剑走四方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在写满了壮丽的自然环境里,很容易让人顿悟,我辈碌碌无为,无非是为那些眼含热泪的瞬间而活着。

加拿大的当代文学艺术其实并不寂寞,多年来在欧美独树一帜,佳作频现,别开生面。以英法双语版Canadian Literature《加拿大文学》季刊为龙头的各种文学杂志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各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多样化文学社团,甚至还分得很细,有散文协会,诗歌协会,评论协会等等,犹如一片江湖绿林,群英并起,英法语种的佳作不断,不少在欧美读书界享有很好的口碑,享有世界声誉。笔者去过欧洲不少城市,包括挪威,瑞士,卢森堡等人口不多的国家,在当地书店里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加拿大文学作品,而在加拿大本土上,门罗书店就是他们的展示窗口之一,这里简单介绍几位。         

近年来,在加拿大小说畅销排行榜上频现一本The Colony of Unrequited Dreams 《梦碎之地》,作者Wayne Johnston韦恩·约翰斯顿(1958—)是加拿大著名作家,他近年来发表小说多部,在英语文坛颇受瞩目。主要作品有《纽约的探险家》、《鲍比·欧玛莱的故事》、《神圣的莱安》、《梦碎之地》、《巴尔的摩大厦》等。其中《梦碎之地》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加拿大东部纽芬兰首任省总理斯莫尔伍德一生的沉浮和爱恨为主线,采用虚构与史实穿插交汇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半个多世纪纽芬兰从英属殖民地到加拿大联邦的沧桑变迁。  

这部寓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于一体的小说以其跌宕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幽默的笔触,成为加拿大最畅销的小说作品之一。本书荣获加拿大作协小说奖,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提名奖。韦恩屡获的奖项还有英联邦最佳作品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吉勒文学奖等。这本书由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图书翻译重镇,重庆出版社于2006年推出过中文版。         

享有世界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还有Margaret Atwood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她出生于渥太华,早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是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还担任过加拿大作家协会主席,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与批评散文,迄今已在全球35 个国家出版。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猫眼》与《别名格雷斯》曾获得加拿大的吉勒尔奖与意大利的雷米欧•蒙德罗奖,《盲刺客》曾获2000 年英国布克小说奖。除此之外,她还获得过十二个荣誉博士学位,已经不算少了。在现代中国作家群体里,只有胡适获得过三十六个荣誉博士学位,可与之比肩。
玛格丽特笔下的《使女的故事》中,主人翁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繁衍后代。她与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耳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喧嚣的尘世里,小说里的人物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从而揭示出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名利场里的受害者。201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

其实,玛格丽特所著《可以吃的女人》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69年。女主人公玛丽安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从表面上看,她的工作和爱情生活都很顺利,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着自己是从属于未婚夫的这么一种感觉,这种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弄得她甚至渐渐地无法正常进食,精神上日趋崩溃。最后,她烤了一个女人形状的蛋糕,将这个“可以吃的女人”作为自己的替身,献给她的未婚夫,从而与过去一刀两断,去争取独立的人格,去把握自己的将来。小说幽默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女性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处不平等地位的反抗,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妇女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在加拿大国内还有名气很大的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她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Anne of Green Gables《绿山墙的安妮》,前些年国内出了中译本,还被中国教育部纳入小学生课外读本。除此之外,台湾版本译为《清秀佳人》,香港版本译为《红发安妮》,还有一个版本译为《绿色屋顶之家的安妮》,可见在华语读书界影响之大。这个故事于1908年首度发表,其背景是在设定在作者童年成长的地方爱德华王子岛。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作者讲述了住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一对单身老兄妹马修·卡斯伯特和玛莉拉·卡斯伯特,原本打算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农务,但领养中心却误送了一个女孩给他们,这个名叫安妮·雪莉的红发少女孤儿,满怀丰富的想像力并且能言善道,所有的自然景物在她的想象中,都变得能说话,有灵魂。原本发现弄错人的玛莉拉打算将安妮送回去,但马修却把安妮留了下来。安妮在挫折和嘲笑中总受到朋友戴安娜·贝利和家人的帮助,并在马修因心脏病死后逐渐成长自我,自强自立,成为一位教师。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励志的故事,展现了一种普世价值,抒发了一种人性美,我以为这就是文学写作的要义,也是她受到读书界热捧的原因。         

另外还有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杨·马特尔,他的长篇小说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非常有名,据说这本书全球热销七百万册,获得2002年的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2005年译林社曾推出该书。台湾著名导演李安将这部被称为“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居然拍成了同名大片,广受好评,推波助澜,让这部小说传遍了世界。
作者讲述了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的神奇故事,他们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其实,这是作者马特尔的第二部小说,但是一面市便惊艳国际文坛,获奖无数,成为畅销书。小说内容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是一个能让人产生信仰的故事,同时也会让读者重新认识文学并相信文学的力量。书中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历经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就是她的主题。这就是现当代加拿大文学的别样风景。

   

话说回来,在当代加拿大作家群体里,获得最高荣誉应是爱丽丝·门罗,她的短篇小说当之无愧,《亲爱的人生》即是她的代表作。本书收录的14篇故事,大多发生在她的家乡休伦湖附近,某些甚至离她的家很近,而一组惊人的四篇自传体故事,给提供了读者一个前所未有的,得以窥探作者童年的机会。透过门罗坚定的洞察力,这些生命以它们宁静的深度吸引着我们,并以意外的转弯使我们惊讶,在她的文学叙事里,《亲爱的人生》展现了生活的多面性,人生的瑰丽和平凡。         

 

爱丽丝·门罗在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时曾坦言:“事物的复杂性,即蕴含在事物之中的事物,似乎无穷无尽。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事是轻松简单的。”这番话应是作者的短篇小说绝好写照,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微澜,在斜阳照射下熠熠闪光,这些作品为她奠定了世界文学圈里写短篇小说一流作者的地位。

门罗的小说既有情感的广度,亦有心理的深度,与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的简约风格,乃至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s)戏谑的后现代主义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她了解蕴含在家庭生活中的音乐。在描绘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细节的同时,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乡村小镇的人文风景,并点出人物在其中的位置。此外她还擅长书写“爱的进程”,在时间的演进中为爱的变形与变异画出图谱。这些特质令她重新定义了当代短篇小说的外延,也使她成为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难怪当代世界文坛里的大家洛丽·摩尔(Lorrie Moore)、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黛博拉·埃森堡(Edborah Eisenberg)与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等风格各异的作家都对她赞不绝口,评价甚高,看来绝非空穴来风。         
迄今为止,门罗创作短篇小说已有半个多世纪,最早的作品集是1968年的《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其间有《木星的卫星》(The Moons of Jupiter,1982)、《爱的进程》(The Progress of Love, 1986)、《青年时代的朋友》(Friend of My Youth, 1990)和《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 1994)等经典小说集,直到2012年的《亲爱的生活》(Dear Life),她说《亲爱的生活》将是她的最后一本小说集。

   

在这些作品中,门罗为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出五光十色的画像,展现他们的智慧、坚韧与梦想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有他们的谎言和盲点,乃至勇气和善意的偶尔缺失。她的描写不带评判色彩,只有“不夹偏私,冷静理性的爱”,如同来自亲密的朋友或家庭成员。她的小说也总是清醒地认识到认知能力的主观性,以及记忆对现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朋友》讲述两次遭人遗弃的芙罗拉在一位朋友心目中的回忆,这位朋友的叙述也受到她女儿对芙罗拉看法的影响,芙罗拉悲哀的故事变成了母女之间的(Rorschach test) 罗夏墨迹心理测验。

门罗小说中的女人们也多在加拿大小镇上成长,在某个时刻面临留在家乡还是奔赴外面世界的抉择。她们在数十年的人生中往往历经社会巨变,从举办茶会、社交场合必须戴白手套的年代和地点一路走到健康食品店与脱衣舞酒吧的时代。因此,门罗笔下的女人很像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笔下的男人,经常发现自己被困在文化道德转型的边缘,在互相矛盾的义务中挣扎,坚守与逃避、家庭与自由,对家族的责任与内心冲动的迫切召唤。    
她笔下的小说Miles City, Montana《蒙大拿迈尔斯城》叙事者渴望“一个躲藏的地方”,可以逃避持家的义务;她想“忙于我真正的工作,有点像哄好我内心深处冷淡的部分,”但在一次游泳事故之后,她发现她对自我的关注令女儿置身危险境地。在Family Furnishings《家居装饰》中,女主人公没有呆在家里照顾生病的母亲,而是获取大学学位,搬到大城市,打算开始写作。在这些故事里,激情就像磁石或马达,吸引和驱动着女人们做出选择。对于门罗的女主人公们来说,爱情与性爱,婚姻与外遇通常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她们的渴望——她们最美好的梦想与最残酷的自欺,她们的独立意识与对归属感的需求。
门罗还擅长描写多年亲密关系的多种复杂情况,显示这样的关系如何扼杀一段婚姻,或为婚姻注入新的奉献精神。她展示了性爱可以变为“蔓延的火势”。一时冲动的幽会可以成为珍贵的回忆,汇聚为对抗平庸中年生活的堡垒。         

疾病与死亡也是她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读者经常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以及运气、机遇和轻率莽撞的选择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门罗笔下的一些人物把改变视为解放自身的力量,可以让他们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者至少能满足他们对人生敏锐的好奇心。另一些人则将改变视为可怕的不幸,担心会失去手中珍贵的一切,至少那是他们所熟悉的一切。(上图:加拿大邮政发行的门罗纪念邮票)         
譬如她在小说A Wilderness Station《旷野车站》里讲述孤女安妮嫁给一个性情冷漠的拓荒者,丈夫神秘死亡后,她却莫名其妙地被控谋杀他,进了牢房。在A Real Life《真实生活》里,一个住在安大略乡村的女人靠捕捉麝鼠贩卖皮毛勉强维生,她遇到一个澳大利亚游客,开始和他通信,后来他向她求婚后,她移居昆士兰,过上了开飞机和猎杀鳄鱼的生活。(下图:2016年8月在门罗书店外,笔者与加拿大著名推理小说家William Ford Gibson威廉·福特·吉布森访谈时合影)         

纵观门罗的早期作品,带有明显的委婉叙事风格,近年来她的作品则走向传统的、舞台化的方式。与早期作品相比,《亲爱的生活》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有着构思更为严密的叙事(甚至有些不真实),比以往的小说更有如释重负的宽慰之感。这本小说集的亮点是最后四篇小说,她称它们是“关于我的人生,我要说的最初与最终的话,也是最亲密的话。”这样的评语会令读者们联想到,门罗的很多小说都与她本人的人生大致历程相吻合:在安大略农场度过贫苦的童年、早早结婚、移居卑诗省、离婚、再婚,搬回安大略乡村,可见她的人生完成了一个轮回。         

在这部半自传小说的最后一段里,门罗写道:“母亲生病临终之际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出席她的葬礼。当时两个孩子还小,在温哥华无人可以替我照看他们。我们几乎付不起旅费,丈夫又一向鄙弃正统的礼数,但为什么要怪他呢?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说过一些不能被原谅的话,也说过我们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今天的读者读到这些作者的心语,不知作何感想?  
门罗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作家与艺术家们的身影,但不管她笔下的人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讲故事”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重要。事实上,讲故事是他们为人生赋予意义和秩序的重要工具。它有时是重新想象过去,为自己建立身份或书写家族神话的方式;有时是凸显某些具体事件,模糊其他事件的工具;有时是在日常生活的混乱中确立规范的手法;有时又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门罗的小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开始、过程与结局,而是一种惊人的全新方式,令读者可以以崭新的眼光去欣赏无穷无尽的生命真意,那就是她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舞台上所感言的“事物的复杂性,即蕴含在事物之中的事物。” 

2015年,洛杉矶的文友施玮来温哥华参加北美女作家年会。会期结束后,我陪她到温哥华岛观光,曾专程来到门罗书店参观。还记得她说起过,“门罗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精巧,而且人物栩栩如生。我读了以后深受影响,从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写作经验。”如今我再读施玮的小说,确实能感受到她们彼此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文学交融与汇通的例证就在这里。(上下图:施玮与笔者在门罗书店合影留念)         

多年来,我每到一座城市,去逛逛她的书店和大学校园,用心品味这座城池的人文渊薮,是我最乐意做的事,在如今的不少青少年看来,或许这已是陋习,陈腐做派,多么不合时宜,但我只能说是各有所好,“敝帚自珍”,乐意守望心中的这茬田地,也将会伴随终生。多年来,我留意到门罗书店一直坚持把最佳的空间留给加拿大本土文学。此外,艺术书籍、人物传记、人文社科、儿童文学类作品在店内占据了主流。我明白了,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心向往之的缘由。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迷迭香园

图片:来源作者


 桑宜川专辑:(可上下滑动浏览)


桑宜川|严歌苓的新著《米拉蒂》读后感
桑宜川|往事微痕:八十年代初的高考阅卷忆往桑宜川|1901年,一个加拿大年轻女性,来四川自贡竟然是为桑宜川|抗战风云:川军出川抗日将领王缵绪父子事略
桑宜川|我家邻居戴先生桑宜川|往事微痕: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桑宜川|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官邸今何在桑宜川|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和如夫人桑宜川|缅怀志愿军总司令在四川三线建设的岁月
桑宜川|朱德与六位妻子的故事
桑宜川|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桑宜川|藏地人文:阿觉师傅的故事桑宜川|往事微痕:四川大学校园里的那丛芭蕉树轶事桑宜川|往事微痕——消失的首都机场壁画
桑宜川|新编川剧《卧虎令》观后走笔—— 从董宣想到了海瑞桑宜川|冬妮娅, 真的好想你桑宜川|韩素音, 20世纪的文学传奇桑宜川|早期中共  总书记瞿秋白与他的绝笔《多余的话》桑宜川|纪念阿尔文·汉密尔顿,一位帮助过中国的加拿大朋友桑宜川|试论胡适对佛学研究的贡献桑宜川|四川师大与戈申学院的交流项目缘起桑宜川|四川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溯源桑宜川|纽约法拉盛的校友情桑宜川|河南电抱鸡之历史咏叹调桑宜川|贲园,老成都的百年藏书楼(下篇)桑宜川|贲园,老成都的百年藏书楼(上篇)
桑宜川|寻访上海四明邨的民国遗韵桑宜川|上海四明邨的周建人家事桑宜川|聆听民国骁将胡宗南之女侃父亲桑宜川|揭开尘封的历史——陈独秀客死四川江津的民间记忆桑宜川|那座城,那碗面——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桑宜川|漫谈民国时期的成都青楼桑宜川|那年那月------ 赠开伦学兄桑宜川|辛亥革命元老,川军将领熊克武纪事桑宜川|1901年,一个加拿大年轻女性,来四川自贡竟然是为……
桑宜川|石经寺钟声 ----龙泉山佛门探秘



桑宜川 ——加拿大华裔历史文化学者,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原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及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书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生,研究兴趣广泛,涉及语言学,翻译学,释义学,哲学,逻辑学,符号学,人类学,历史学,世界文明史诸领域。中英文著述丰富,撰写有历史文化散文逾600篇。现为北美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及港台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商务合作及投稿请加微信号:sczgch03  

【版权声明】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传播信息,请点分享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