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97)黔西花灯

杨义平 云上毕节 2022-03-30


黔西花灯是黔西北花灯的代表。黔西花灯,植根于民众之中,遍及全县各乡镇,是黔西县民间艺苑中的一支花。


黔西花灯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舞姿、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独具特色的锣鼓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专家的好评, 曾多次在全省花灯大赛中争得名次,为黔西北花灯争得了荣誉。


黔西花灯剧《水西花灯闹元宵》在贵州省第三届《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上表演


花灯何时传入黔西,无史可考。据老一辈花灯艺人介绍,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年以上。黔西花灯为啥会在黔西北花灯中独占鳌头?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遇到了独具慧眼的领导和一帮酷爱花灯艺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传统花灯上传承、创新、有所突破。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有一批姑娘勇敢地带头冲出“好男不跳灯,好女不观灯”封建思想的禁锢,上台跳花灯,为黔西花灯的传承、发展、创新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


▲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户们幸福花灯跳起来(罗兴祥 摄)


黔西花灯是由原沙窝区金凤庄(现金碧镇凤凰乡)俱乐部花灯组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九五五年,县文化馆以金凤庄俱乐部花灯组为重点,挖掘民间艺术,准备节目参加第二年的全省首届民间艺术汇演。


金凤庄俱乐部的钱勋沐、钱巨星兄弟俩自小酷爱艺术,对花灯更是情有独钟,为挖掘出民间花灯的优秀节目参加全省汇演,他们遍访县内花灯艺人,最后拜陶昌龙、刘士杰、谢炳南等民间花灯老艺人为师,学习传统花灯,大胆创新,为黔西花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黔西县素朴镇易地扶贫搬迁户,村民朋友们跳花灯贺乔迁(罗兴祥摄)


钱氏兄弟遍投名师,加上自身的天赋,老师的悉心教诲,再经过他们的口,韵味更浓,老师所教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花灯基本功,经过他们的承袭和改造,舞姿更为优美,动作更为协调大方,真有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韵味。


原来,钱勋沐从小就受到父亲爱好京剧、文琴戏的薰淘,七八岁时的他,便能唱很多京剧名段,小时更爱看花灯,久而久之,张口也能唱几句花灯调、举手便能比几个花灯动作。成人后的钱勋沐,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过世面,开过眼界,只要有机会,京、川、评剧他都看,唱歌跳舞也在场。


在志愿军中他就以部队的真人真事编排过文艺节目为战士们演出,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志们的赞赏。其弟钱巨星更是天资聪颖,听唱便能唱,学舞便能舞,所学的手、眼、身、法、步,经过他的融会贯通,表演出来则别具特色。同是一个“边鱼上水”,老师教来动作小套,随意性大,他学过来一跳,动作大方有力,一招一式都在点子上,大有出林笋子高过母之感。难怪几位花灯老艺人都夸兄弟俩是跳花灯的奇才。


▲黔西县花灯代表队在黔西县水西大剧院表演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解放不久,传统礼教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组建花灯组,第一难题就是要有女角(幺妹),过去有“女子跳灯必风流”之说,所以谁家都不愿让自己姑娘参加跳花灯,花灯旦角历来都是男扮女装。


兄弟俩为破除这一陈腐观念,大胆鼓励自己的亲妹妹钱丽茜参加跳灯。在兄妹三人的带动下,何成芬、贺章碧、聂中英等冲破传统礼教的牢笼,参加了花灯组,开创了黔西花灯不用男子扮女角的先河。


钱氏兄弟拜众多花灯名师学艺,既遵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他们集众师长之所长, 破门户之所见,取其精华融为一炉,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男扮女装跳花灯的形式改造为真男真女共跳的花灯歌舞,并大胆将地灯(不分场地,随处可跳的传统花灯)搬上舞台,成为台灯戏(舞台上表演的花灯),从此,金碧花灯翻开了全县花灯新的一页,令人耳目一新。


▲黔西县花灯代表队在表演


1956年末,金凤庄花灯经过县、地区汇演,处处夺魁,首次参加了贵州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节汇演,《月望郎》、《五更绣荷包》在众多的参赛队中获奖,打响了黔西花灯的第一炮。获奖归来,沙窝区领导看到了金凤庄花灯的魅力和发展潜力,1957年2月,以金凤庄花灯组为主,成立了“沙窝区业余花灯剧团”。


沙窝区业余花灯剧团一路走来,更是春风得意,他们不仅排演《打头台》、《小姑梳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而且根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的需要,自编、自导、自演了《人民公社好》、《贺公社》、《 王三姐夸公社 》、《婚姻法》、《附廓水利造福多》、《三人讨亲》等现代题材的节目到全区各乡、村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洪家渡演出时,河对门织金县的人们也纷纷过河赶来观看,现场观众站满了一两亩地,人们看得喜笑颜开,场面十分壮观。 


1958年,沙窝区业余花灯剧团的《人民公公社好》、《贺公社》被选到省军区参加全省民兵文艺汇演获奖,钱勋沐、钱巨星、何成章、何成芬等被选为省军区代表队队员,排练《红军送我一把壶》、参加昆明军区西南四省(云南、西康、四川、贵州)“首届民兵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钱勋沐个人摘取了表演一等奖的桂冠。


1960年2月2日,全省工业大会在黔西县召开,沙窝区业余花灯剧团为与会代表演出了《红军送我一把壶》、《秋收》两个节目,演出结束,县委书记李如川、县长张维梓上台与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全团当晚便被“另有任务”留住县里,不让再回沙窝。事隔十日,沙窝区业余花灯剧团转为“黔西县花灯剧团”,为全民所有制团体,隶属于县文教局领导。


黔西县大型花灯剧《红灯照亮枷担湾》


黔西花灯剧团成立后也是一炮打响。钱氏兄弟到省城贵阳观摩学习贵阳市越剧团演出的大型越剧《七妹与蛇郎》,要得剧本回县后,借用省花灯剧团《七妹与蛇郎》的音乐曲谱,立即组织排练大型花灯戏《七妹与蛇郎》,该剧排成后在县境内售票公演一个多月,场场爆满,深受群众欢迎。在大关镇演出时,区领导还抽调派出所人员维持秩序。其时,正是黔西花灯的黄金时代。


可惜,中央1960年年底下发了县级不设剧团的文件,黔西花灯剧团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解散了。尽管如此,钱氏兄弟虽然“解艺归田”,但仍然情系花灯,几十年如一日,只要文化部门邀请,他们必定参与演出或编导。


黔西县大型花灯剧《红灯照亮枷担湾》在毕节大剧院上演


1989年“全省贵州醇杯花灯电视大赛”中的花灯歌舞《走妹家》、2006年在安顺普定举办的“全省首届花灯大赛”中的花灯小戏《彩礼》、花灯歌舞《听课路上》、2010年“多彩贵州戏剧小品大赛”中的《唐二回乡》等花灯节目,在各项省级大赛中都是榜上有名,位居全省前三。钱巨星在花灯歌舞《听课路上》,以其舞姿的优美、表演的独特,获得了全省“花灯王”的称号。特别是2010年的花灯小品《唐二回乡》,实现了黔西县多年来在“多彩贵州”各项艺术赛事上获奖记录零的突破。   


黔西县花灯方言小品《弄巧成拙》


 黔西花灯的艺术魅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节奏鲜明、唱腔优美动听。

    黔西花灯音乐节奏感强,唱腔优美动听,唱词雅俗共赏,道白风趣幽默,深受群众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带着花灯唱段杀入省城贵阳舞厅,唱《桐子树》、《叹十声》等传统花灯调;舞友们认为,曲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新颖又别致,跳起来别有韵味,因此在省城红极一时。


    二、继承传统、不拘于传统,大胆创新、独树一帜。

其一、黔西传统花灯和全省其他各路花灯一样,都有腿上功夫和手上玩扇的基本功,而且具备了程式化表演的雏形。

腿上基本功有“台步”、“片腿”、“踢腿”、“四方步”、“寒鸡步”、“登山步”、“矮桩步”等。

手上玩扇基本功可用四句话概括:“开扇疾如风,收扇一根葱,劲在手腕使,花样在心中。

金凤庄花灯组乃至黔西县花灯剧团的最大功绩是:在传统花灯歌舞上规范和完善了黔西花灯的程式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黔西花灯程式化的完善,使传统花灯的艺术魅力更上一层楼,有别于其他各路花灯。其表演程式有“边鱼上水”、“黄龙缠腰”、“大鹏展翅”、“雏燕双飞”、“白马亮蹄”、“霸王观阵”、“顺水推舟”、“怀中抱月”、“书琴背剑”、“苦竹盘根”、“犀牛望月”、“二丝解带”、“仙人摘桃”、“鹞子翻身”、“凤飞龙舞”、“膝上栽花”、“大栽花”、“小栽花”、“挽棉花”、“二转半”、“上天台”、“簸箕园”、“扑花”等二十多个程式。这些程式,在黔西对于会跳花灯的人来说,只要一提其名,便知道怎么做怎么跳。有的程式是根据动物活动的情势命名,而且赋予一定的内涵。如“边鱼上水”,表现的是两条鲤鱼在水中追逐嬉戏而一跃跳入上水的情景,暗含“鲤鱼跃龙门”之意。


黔西花灯程式化舞蹈动作的规范化,保留着黔西北花灯的传统套路,因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黔西北花灯独具特色的花灯无素。2010年“全省多彩贵州小戏小品大赛”上获奖的花灯小品《唐二回乡》,专家们点评时说:“花灯小品《唐二回乡》中应用了很多黔西北花灯的元素,应用得很好,很有地方特色。”黔西北花灯元素,其实就是黔西花灯元素。一个艺术门类的风格和特点,能在人们特别是学者专家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记忆,说明这个门类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这正是黔西花灯生命力之所在。


其二、继承传统,在传统上创新。金碧花灯由于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使黔西花灯以地方特色和新颖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传统花灯有九个程序,其中的“唱灯调”,其名为唱,实际上是男女(即唐二、幺妹)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表演中虽有男女(男扮女装)之别,但女角毕竟是男子,声音是别出来的,动作是模仿的,形象是扮出来的,其阴阳之差有如雾中观花,似是而非。黔西花灯从1955年建花灯组时起就女子演女角,阴阳之分有如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男子尽显阳刚之美,女人尽展婀娜多姿,男女共舞,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传统花灯跳起来舞蹈动作拉不开膀,亮不开夹,又由于表演随意性大而显得动作小气小套。黔西花灯在传统花灯舞蹈中大胆吸取现代舞蹈的元素,套路是传统的套路,但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大方有力,干净利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时代在前进,黔西花灯也在改革中得以不断的提高。1989年钱巨星和马再仙表演的花灯歌舞《走妹家》,其中的一组舞蹈动作,省花灯剧团的赖导演看后大加赞扬,称其为“花灯迪斯科”,这可以说是黔西北花灯的一绝。过去,黔西花灯演员的道具男子持单扇,女子舞丝帕,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首届杜鹃花节开幕式上,六十余人表演的大型花灯歌舞《花海行》,道具是男女手持双扇共舞,表演起来花技招展,气势壮观。


    三、独具特色的花灯锣鼓。

黔西花灯的文武乐特别是武乐,也有其独到之处。文乐和其他地区大同小异,常用乐器为扬琴、胡琴、二胡、低胡、高胡、月琴、笛子,琵琶、三弦、唢呐、碰铃等,武乐常用鼓、锣、小锣、钹、马锣等。


黔西花灯武乐,是在传统花灯武乐上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别具特色。常用武乐乐器是马锣、大锣、小锣、钹,堂鼓。节奏明朗跳跃,声音清脆悦耳,加上演员有节奏的滑稽诙谐表演,别具风味,令人神清气爽。 

程式化舞蹈表演时,文乐暂停,单用武乐,其锣鼓点子是:

哐扯哐扯  哐扯哐扯 哐扯咦扯 哐扯  哐  0  其节段多少视舞蹈程式之多少而有增减,收锣造型鼓点是:

    哐  哐  哐打打  台  台 哐   演员随着锣鼓节奏翩翩起舞,锣鼓节奏鲜明欢快,舞蹈动作干净利落,锣鼓舞蹈相配,声形并茂,相得益彰,既烘托渲染了舞蹈的气氛,也活跃了观众的视听,堪称一绝。(以上两锣鼓经无限反复时,视舞蹈程式表演之多少而定,马锣“喽”除休止处不打,其他地方可满打) 


黔西花灯在以上诸多元素的相互组合下,完成了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从而使黔西北花灯得以扬名,使黔西北花灯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跻身于全省花灯艺苑之林。


黔西花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说文琴戏是黔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和文琴戏一样,同时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目的黔西花灯很有必要很好地加以挖掘、整理、发展、提高、创新,让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大好时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


杨义平,男,1944年元月生于黔西城关, 黔西县文体广电局退休职工。1984年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在省地戏剧刊物发表大戏3个、小戏小品近40个。大戏《杜鹃声声》获(1985—1995年)“第二届贵州戏剧文学奖”三等奖, 六场大戏在《贵州戏剧》发表后,入选2012年《贵州省历史题材优秀剧本选》;与王达志合作的花灯歌舞《走妹家》获1979年“贵州省贵州醇杯花灯电视大赛”三等奖;花灯小戏《彩礼》获2006年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彩扇奖;花灯小品《唐二回乡》获2011年“多彩贵州戏曲小品大赛”三等奖。小戏小品《三签证》、《彩礼》、《花灯情缘》入选毕节试验区《小戏小品荟萃》一书。

除图注外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  者: 杨义平  

编   辑:朱   薇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