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面,是你不知道的教授坂本龙一

卷卷毛 破词儿 2020-08-31





和大卫·鲍伊主演[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又傲娇地和大岛渚导演说“你让我配乐我才来演”。


于是,除了出演,还就这样谱出了在世界范围广为传唱的经典神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后来的[末代皇帝]配乐又不小心拿奥斯卡,从此和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等大导演合作了不少经典配乐。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早前在北影节放映时,有一票难求之势,因为影迷、乐迷们都是冲着他的名字而来:


坂本龙一,一个传奇的名字,而我们亲切地叫他“教授”。


©《坂本龙一:终曲》台版海报


“教授”的称呼,其实来自早期他在乐队YMO时高桥幸宏的一句打趣,“东京艺大研究生哎,妥妥以后的教授。”


影迷们熟悉教授后来出演电影和配乐的那些经历,对其中的趣事如数家珍,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教授的音乐事业其实是从玩电子乐开始的。


1978年,26岁的教授和同样年轻气盛的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一起组成了Yellow Magic Orchestra(简称YMO,黄色魔术交响乐团)


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会开创新的世界电子乐史。


©刚结成不久的YMO三人组,从左到右高桥幸宏、细野晴臣和坂本龙一


《坂本龙一:终曲》中有一段珍贵的早期影像,3人在舞台上表演《东风》,教授接受采访展现电子合成器制作音乐的优势。


是时候把古典优雅的教授形象先放边边了,我们教授年轻时,也是个前卫酷boy。




YMO的结成,要起源于1977年的三个闲人。


闲人一教授,研究生刚刚毕业,可他讨厌上班。教授在自传里说,其实当时上研究生也是为了逃避上班。


反正,这时他的生活就是整日游走在东京大大小小的录音室里,给人家打打零工,赚一点生活费。


教授从小到大学,一直学的是古典音乐,他喜欢的是德彪西那一类,还很少接触到流行乐和民族乐。


©还是学生时的坂本龙一


直到毕业后东跑西颠打零工的过程,结识了一圈剧团艺术家和现代音乐人,这其中,就有山下达郎。


山下达郎是70年代最重要的音乐人之一,也是深受披头士、沙滩男孩等六十年代英美摇滚乐影响成长起来的那一代。


正是在山下达郎的推荐介绍下,教授和另两个闲人相遇了。


闲人二细野晴臣,玩的不知第几个乐队Tin Pan Alley正在解散边缘,细野正边思考人生边寻觅下一个团队成员。


细野的音乐生涯其实比教授开始的早很多,69年他在大学时就加入了一个名为Apryl Fool的迷幻摇滚乐团担任贝斯手。


但他更重要的经历,显然是之后和铃木茂、大泷咏一等人组成的Happy End乐队(はっぴいえんど,1969-1972)


©Happy End乐队,左二是细野


Happy End算得上是日本自家摇滚乐的起始点,他们是第一支用日语唱摇滚的乐队,那张经典的《風街ろまん》在日版《滚石》评选的影响日本百盘中无可争议的排名首位。


但Happy End很短命,没过三年就解散了,细野后来也是尝试玩了各种音乐风格,到YMO时,流行性和实验性并存的部分,很大程度就是细野的功劳。


闲人三高桥幸宏,高桥也是早早就开始了乐队生涯。


最早是在民谣团体GARO中当鼓手,后来,又加入了70年代中期风头一时无两的重量级乐队 Sadistic Mika Band(虐待狂米卡)


再然后是和今井裕、后藤次利等人组成的Sadistic,到和教授相遇时,乐队也已在解散档口了。


©Sadistic Mika Band时候的高桥幸宏,右下


有趣的是,高桥除了是鼓手和歌手,还是个服装设计师,一手包揽了后来YMO的形象和造型设计,也带着我们教授这个土直男开始变潮起来。


而且高桥和细野从小就是朋友,这下再带上了教授一起玩。


一次细野邀请两人去家里吃饭,这之后就打开了一册笔记本,上面画着富士山爆发的样子,写了几个大字:400万张。


“把Martin Denny的《Fire Crackecr’racker》用合成器以电子曲风重新编曲,就能在世界卖出400万张。”


抱着这样的雄心壮志,YMO结成了。




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对于刚刚从战争阴影走出来的日本人来说,一切都是梦幻又极具未来感的。


和日本有些同病相怜的德国也是。


战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涌现了一批用音乐来推翻重建的前卫摇滚乐队:


Kraftwerk(发电站)、Can(罐头)、Faust(浮士德)等等。


他们使用电吉他,使用电子合成器,用预先录制好的磁带录音来创作音乐或是制造某种音效,音乐中融合了电子、实验、迷幻和先锋。


而Kraftwerk显然走的更远,他们已经彻底摒弃了原声乐器,只用70年才刚刚出现的便携合成器Minimoog来制作他们的“机器人音乐”。


©德国Kraftwerk乐队,对YMO影响很大


而他们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首专《Autobahn》即冲上了美国流行音乐专辑排行榜前位且高居不下。


电子音乐由此迅速开始进入到流行音乐领域。


德国的Kraftwerk,显然成了教授、细野三人YMO的模仿目标。


其实,早在大学时代,教授就多少感知到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局限,他曾断言说:


西洋音乐已经到了尽头,未来属于电子乐和民族乐。


细野、高桥虽然不是像教授这样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和训练而来,但他们在多年乐队生涯中摸爬滚打、自学成才,而且更练就了对流行音乐的敏锐嗅觉。


一种渴望用电子乐向世界展现黄种人音乐的想法,在三人脑中渐渐成型:


不是脱胎于古典乐的白人音乐(即White Magic),也不是以爵士乐为代表的黑人音乐(即Black Magic)——而就是“Yellow Magic”


©YMO三人从一开始就目光放的很远


虽然是受Kraftwerk启发,但并不走Kraftwerk那样强调未来机械感、冰冷感的“机器人”风格。


而是在电子乐中,加入日本民族风情,甚至中国地方小调,亚洲文化里的明媚、柔和、多元,组成了特有的YMO风格。


在形象设计上,教授在高校时积极参加左派学生运动的经历又给了他们意外的灵感。


高桥把很多“红色中国”的元素,运用到了乐队的形象设计上。


比如他们最著名一张专辑的封面,是穿着红色西服的三人和模特围坐成一桌,以一种近未来的科技感和复古的诡异感的混合体,面向观众。


©二专《Solid State Survivor》封面


他们唱《中国女La Femme Chinoise》(灵感来自戈达尔的[中国姑娘]),他们从中国小调《让我们荡起双桨》取材歌唱《东风》。


将68一代新青年的红色幻想杂糅和融入进电子合成器的音色狂欢中。





78年11月,当YMO发布第一张专辑时,并没能像Kraftwerk那样一战成名。


但意外机缘是,当时前来日本寻找合作的美国公司A&M Record留意到了这张专辑。


于是,第二年,他们即发行了美版专辑,并策划了美国巡演。


说YMO是在美国成名的并不算夸张,他们从给人暖场到自己演出,很快就积聚起了大量听众。


在舞台上也仍然是那一副打扮,三人穿着红色中山装,在舞台摆弄着先进而新奇的合成器,唱的却是东方音乐,真人寡言沉默,故意与观众保持了距离。


即使是互动,也是通过声码器和台下的观众互动。


©早期在舞台演出时的教授


到第二张专辑《Solid State Survivor》发售,他们很快就登上了流行音乐榜,几首代表作《Rydeen》、《Behind The Mask》更是广为流传。


就像当初的豪言,三人真正把“黄色魔法”风潮带到了世界各地。


火到甚至就连迈克尔·杰克逊都翻唱了他们的名曲《Behind The Mask》。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2310yh04&width=500&height=375&auto=0©请欣赏这场教授妖娆的live版《Behind The Mask》


而这股风潮又一路从美国回到了日本,他们一跃成为日本当时最著名的乐队,很快在武道馆座无虚席。


更重要的是,以二专《Solid State Survivor》为代表的Synth-Pop(合成器流行,日本叫Techno-pop)风格,使得这一时期的YMO成为了电子乐的先驱之一


YMO只存在了5年,从78年结成到83年解散,但他们的影响却在后来的电子乐和摇滚乐中无处不在。


他们对合成器的使用、先进的采样手法、和各种风格的融合,大大拓宽和启发了后来的电子音乐人们。


80年代的底特律音乐人们,就是在听着Kraftwerk和YMO的音乐中,搞出了更具有未来主义的Techno音乐。


也是缘于78年YMO的结成,以及Kraftwerk四专《The Man Machine》的发布,78年因此也被电子乐迷们称为“Techno元年”


而YMO对英国新浪漫(New-romantic)的影响就更不言自明,70年代末以Japan乐队为代表的新浪漫乐队,本来就和YMO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教授和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


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和教授坂本龙一也成为一生的好友,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还合唱了那首著名的《禁色》


在电子音乐史上,尤其是亚洲的电子音乐史上,YMO绝对算得上是革新的先锋和电子流行化的鼻祖。


想想当时细野邀请教授加入YMO时,教授还曾一脸不情愿地婉拒,幸亏细野也算得上强硬“不管怎样,就一起做(音乐)吧。”


才有了教授这一段随意玩玩就不小心成名,而且还不小心成为世界电子乐元老之一的经历吧。




【推荐阅读】


起跑线 | 面瘫表演 | 凶宅秘史 | 看世界燃烧 | 血观音 |老男人 | 卷卷毛 | 怪兽简史 | 朋克多短命 | 怎样才能操不腻 | 北京女子图鉴 | 淹没 | 犬之岛 | 浴室里的羞羞事 | 女间谍色诱 | 凭空而来| 硬不起来 | 魔女巫掏枪吧 | 昆池岩尿不湿 | 不做男朋友,做狗 | 12勇士 | 颜艺狂魔 | 切小指| 电影湿了|裤子美女 | 灭霸 | 跟腐国人学自黑 | 日剧跑 | 游戏之夜| 超时空同居 | 女疯子图鉴 | 戛纳玄学| 嘘,别出声 | 合体 | 男人如何利用女人 | 活人祭祀 | 日本断袖 | 派对约会女孩| 偶像这东西 | 偶像的女儿 | 疯狂婚礼周 | 反社会人格 | 爱你,西蒙 | 疯人院 | 丧尸 | 反英雄|洪式尬聊 | 罗马男孩 | 裸戏简史 | 皇后主唱成神之谜 | 超感猎杀 | 侏罗纪世界2 | 泄密者 | 日本女人干架 | 国产片里的外星人 | 枪杆子里出电影 | 金秘书为何那样 | 超人总动员2 | 风扇情欲 | 生存家族 | 电影里的作家 | 烧死露水情人 | 婊里婊气 | 动物世界 | 足球流氓 | 人妻出轨| 重口味美食| 英雄不壮阳超人之死 | 药神走私 | 鹿死谁手 |不是处女 | 胖女人 | 在屋顶上光屁股 | 情欲化身 | 同性恋有什么错 | 不听话就遥控你 | 我的情敌 | 噩梦娃娃屋 | 自杀圣地考 | 骚鸡速成 | 肥宅快乐水| 德黑兰禁忌 | 鬼故事 | 哥斯拉 | 西虹市首富 | 狄仁杰 |延禧攻略 | 贱贱 | 日本之耻 | 同性恋踢球 | 偷泡面 | 少年Jump50周年 | 谁看谁下流|盛夏|电影里的出租车 | 恐鲨意识|狼人隐喻 | 一出好戏 | 爱情公寓 | 男色故事 | 宛如处女 | 德古拉 | 小镇鬼故事 | 快把我哥带走干你娘| 身体黑客 | 恋尸癖 | 美国动物 | 蚁人 | 铁T | 遗传厄运 | 60年代女郎| 谁是美国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