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燕云 | “艺”路潮韵访梅音

林燕云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LIN YANYUN 

国家一级演员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2022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广东潮剧院一团团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傲雪凌霜,铁骨铮铮,而中国戏剧梅花奖,则鞭策了一辈又一辈戏曲人,守正创新,勇攀高峰。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光阴流转到1994年,将笄之年的我,懵懵懂懂地考入了汕头戏校,开始接触我并不熟悉的潮剧,由此与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戏校岁月是枯燥而又充实的,5年学戏生涯,除了学习基本功、唱腔发声、文化等知识,我主要学习了三出潮剧经典折子戏——《扫窗台》《梅亭雪》以及《芦林会》。那时的教学模式,我戏称为“四个一”,即一年时间,在老师一对一、一招一式的教授下,学会一个折子戏。戏曲表演的传统模式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亦很受用这种教学模式。戏校学习的三个折子戏,至今已有20余年,但每折戏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学戏体验,也是因为这些折子戏的排练,让我感受到了潮剧传统曲牌、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从一个潮剧“小白”逐渐认识、喜爱上了潮剧艺术。

时光飞转,如白驹过隙,5年时间匆匆而过,一眨眼到了毕业前一年,我很幸运地遇到了郑福基老师。郑老师是我武戏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从艺路上的“引路人”。郑福基老师原是上海京剧院的演员,后被特聘到汕头戏校任教。郑老师给学校带来了一出大戏——《岳云》,这个戏里人物众多,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作为毕业班的汇报剧目,非常合适。有人说,越努力越幸运。5年的努力与拼搏,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出大戏,在毕业大戏《岳云》一剧中被老师们选中来扮演岳云一角。我喜出望外,兴奋不已,但高兴还没三分钟,郑老师严肃地跟我说:“岳云能文能武,除了文戏的表演,还有许多打出手、耍锤花、趟马等技巧,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如果要练好这身功,必须承受遍体鳞伤的痛,不能半途而废,要慎重考虑。”在这之前,我虽然也一直有练基本功、腿毯功和把子功,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排过武戏,虽然感到很紧张与忐忑,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说:“老师,我要演!”我觉得压力确实很大,但也许是我天生就有“戏瘾”吧?我还是觉得很兴奋,也特别急切地想要开始学戏。

《绣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我想说“练功百遍,其形自现”,郑老师住在学校,每天一有空就带我练功、跑圆场、练习“岳云”所需的一切技能。经过几个月的“魔鬼式”训练后,我的功架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而武戏的训练,无形中也弥补了我作为女小生所欠缺的阳刚和硬朗,同时,武戏的锻炼也让我增强了耐力和毅力,在体力的支配和运用方面,有了很好的提升,这对我之后的艺术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与排演之下,毕业汇报大戏《岳云》在舞台上精彩亮相,我也因为戏中“岳云”一角,顺利进入了潮剧殿堂——广东潮剧院的大门。在这个新环境里,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有重视人才培养的院团领导,有呵护关爱小辈的前辈老师,让我如沐春风,似回到了家一般。进团不久,我就赶上了“广东省第二届演艺大赛”,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从《岳云》中选取了《岳云出征》一折戏参加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赛事,我也幸运地因《岳云出征》荣获了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的银奖,这是我从业以来获得的第一个专业艺术奖项。

潮剧院作为一个广受大众好评和欢迎的戏曲院团,每年的演出数不胜数,几乎每天,我都要跟着剧团下乡演出,住在乡间、学校、祠堂、公社……很多时候还需要在乡下破旧的房屋里打地铺睡觉,演出时间很长,晚上7点开演,要演到午夜之后,有时候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要根据村里定好的吉日良辰,起来演日场,演出后,还要立马收地铺,卸戏台,跟着大巴连夜到下一个演出点,到了下一个演出点再继续重复上一个点的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无痕,但我的体力却严重透支,时常感冒,人也特别虚弱,总是生病。那时候,父母长辈很担心我的身体状态,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亲几回跟我提起:“实在吃不消,咱们就改行吧?身体要紧!”我的伯父在海外经商,在珠三角也有自己的企业,当他看到我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都大不如前时,特别心疼,希望我能离开剧团,加入家里的企业中去。就这样,出于对我的未来考虑以及身体健康的担忧,在家人的一再坚持下,我告别了潮剧院,弃艺从商。

《绣虎》

可是,5年的学戏生涯以及几年的演艺经历,已经使我身上流淌着潮剧的血液,那时的我,可谓是“身在商海,心在艺坛”,在外工作,脑海中却一直回旋着潮剧的旋律。直到有一年,我出差广州,正好碰上广东潮剧院一团到广州演出,同事联系了我,让我去看戏,也与大家聚聚。不看则已,一看便欲罢不能,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舍不得!我舍不得这些可爱的同事,我舍不得培养我支持我的领导,我舍不得这么多年的功夫一朝丢弃,我舍不得这绚烂的舞台,我舍不得深入我血液的潮剧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说服了家人,重新回到院团,重新回归舞台……

回到院里后的几年时间里,除了日常的练功、排练和演出,我还连续参加了4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从《乾元山》到《陆游与唐婉》从《下金山》到《卖油郎占花魁》。在这几届演艺大赛的参赛过程中,团领导、老师们和我都在极力寻找适合我的剧目,尽可能地发挥我的特长,也尽量去挖掘我的潜力。我也不断地去接受新的挑战,连续4届的参赛,前后长达9年时间。在这9年中,我几乎是不间断地在寻找和留意合适的参赛剧目,也一直为随时会来的机会准备着,也在各种各样的练功中度过,受伤是家常便饭。可以说这些伤痛都是我们艺术道路上每个阶段的见证者,它们在我的从艺道路上,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标识物,我也一直觉得,伤痛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难而退,可怕的是不试就退。这些赛事是对一个演员最好的磨炼,不论是专业技能、舞台经验还是心理素质,都让我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连续4届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的成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潮剧艺术的信心与决心。我记得茅威涛曾经说过:“越剧是我的宗教,舞台是我的佛门。”潮剧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时至今日,潮剧已经融进我的生命,是我的理想也成为我的信仰,我带着真诚,也带着虔诚,一次次地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

2019年,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与“李商隐”相遇,与“梅花奖”结缘。2018年,院里决定为我量身打造一台夺梅大戏,但题材久久难以落定,最后,在与卢昂导演反复地商讨和衡量之后,决定移植越剧《双飞翼》,也就是如今的潮剧《李商隐》。

李商隐,作为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善于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非常高。他的诗词构思新奇,细腻严谨,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在前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上,他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可是晚唐日渐凋敝的大环境,使他人生的悲剧色彩比旁人更加浓烈一些,幼年丧父、家道衰微、经济困难……历史上的李商隐,一生都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在恩主家与岳父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两难,度过了极其坎坷的一生。《李商隐》这个剧目却是跳出了历史局限,对李商隐的一生作了高度的集中和凝练,以他的婚姻和政治选择等真实历史作为素材切入,挖掘李商隐的思想深度和矛盾冲突。

《李商隐》一剧,编剧李莉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基础,她始终把李商隐放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难的戏剧情境里。从文本就可以看出一个无处可逃的李商隐,一边是令狐家的知遇之恩、十年教养,一边是王云雁的惺惺相惜,知音难觅,深恩与深爱很难选择;另一方面,一边是所谓的为官之道,而另一边是李商隐的为人之道,是违心保官还是保有本真,在道德的天平上,李商隐痛苦挣扎。

《李商隐》

有了优秀扎实的剧本,我开始对人物进行深挖,阅读了大量有关李商隐的资料,从他构思新奇的诗作中,感受其聪颖、敏捷、细腻的情思。李商隐家境贫寒,长年寄居在令狐府,三次赴试才中了进士,这样的成长历程使他成长为敏感和内敛的个性。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靠近了李商隐,李商隐的形象在我的想象中日渐立体起来。结合剧本和史料中的李商隐,我认为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气质应该是既坚定又含蓄的。

如第一场,唱“众人皆醉我独醒”意在唱出李商隐的春风得意与洒脱,以声情感染观众,以愉悦的心情呈现给观众,所以气息的把握非常重要。回想过去落第的情景,唱到“喜今朝皇榜进士有我名,谢苍天眷顾李商隐”时,要唱出轻松自如,有鱼跃龙门的那种感觉。第三场有一个完整的唱段,听到师兄要他写奏章,弹劾“李党”王茂元时,李商隐内心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唱“一番话似雷鸣,震得我神思恍惚胆战心惊”,运用气息和节奏的轻重、强弱,人物的把握,咬字的运用,节奏越快的曲,越要唱得明亮简洁。待唱到“此后欲以何颜对苍生”时,激情处理上要饱和,但是也不能太过于激越,我必须注意分寸的拿捏。

《李商隐》

《李商隐》我们前后一共排练了一个多月,虽然这个剧组看似很小,总共只有九名演员,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的剧务、舞美、乐队、后台帮唱等幕后人员一应俱全,在这个剧目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感受到广东潮剧院一团这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件事。一是在排练《李商隐》这个剧目的这一个多月里,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在排练中,一团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所以,我们的排练时间基本是每天上午到每天下午四点前,四点之后演员都要进行演出前的准备,如果遇到路比较远的演出点,还需要把时间往前挪一挪,留出足够的化妆时间和赶路的时间,演出结束都已经是半夜了。第二天一早就开始投入《李商隐》的排练,甚至在彩排和首演期间,还穿插了两天日夜场的下乡演出。用卢导的话说,“潮剧院一团是全世界最忙的一个戏曲院团”。但是,即便是在这样高密度的工作状态下,《李商隐》剧组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也从没有一个人请假或缺席,大家总是以最饱满的精神来面对每一天排练,也认真面对每一场演出,我特别受触动,也许这就是“因为热爱,所以无怨”吧?当我们全情投入到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的时候,确实就能深刻体会“累并快乐着”的意味。另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是在南宁梅花奖竞演的演出现场,我比以往更早地做好了演出准备,早早化完妆,穿戴整齐。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我不希望把这种紧张的情绪传染给大家,于是我打算一个人过去台侧,既是候场,也是提前默戏进入角色,一路走过去,我发现乐队都已经坐好了,帮唱演员和舞美的各部门也都到位了,但是全部人都非常的安静,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如果这时候地上掉了一根针,声音应该会无比的清晰。我有点懵,以为是自己看错时间了,可一看时间,离开演还有半个多小时。当时,我心里特别受感动,所有的人都很紧张,也都非常认真地在对待这场演出,这不仅仅是为我争梅而战,更是为潮剧院以及潮剧这个剧种的荣誉而战。那时,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都给予了我最大的底气和力量。那天的演出特别地顺畅也特别的完美,每个人都屏气凝神,每个人都小心谨慎,每个人都铆足了劲,每个人却又都冷静克制。可以说,那是潮剧《李商隐》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舞台呈现,当观众一次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的时候,我知道,潮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在一个没有太多潮剧观众基础的陌生城市里,绽放了一抹别样的光彩,戏结束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似乎奖项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那场演出,让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团结拼搏的经历,有这样一个齐心协力的过程,即便没有得奖,也没有太大的遗憾了。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有这样同心合力的拼搏,让我幸运地站在了第29届梅花奖的领奖台上。时隔12年,潮剧演员再次登上梅花奖这个奖台,我特别地激动,但更多的是感恩,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在我从艺道路上的每一位关心、帮助、鼓励、支持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家人、戏迷等等,以及《李商隐》剧组的所有演职人员,是这些点点滴滴聚沙成塔,才让我有了这个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个梅花奖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为之努力和奉献的人。 

潮剧是一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是潮汕人的精神纽带。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曾说:“潮剧的未来在于传承,把经典继续传下去,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一定要敬畏传统,保护好潮剧的根,再在更高的起点上传承潮剧文化。我将一往无前地继续传承潮剧。”姚老师的心声,亦是我前行的目标。扬帆破浪正当时,策马扬鞭踏新程,“梅花奖”给予了我无上荣光,也为我的潮剧艺术之路增添了无穷力量。我想,“梅花奖”对我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也将以梅花品格勉励自己,以“梅花奖”的精神鞭策自己,不负韶华行且知,用力传承潮剧,用情唱好潮剧,用心推广潮剧,力争将潮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

吴美莲 | 我的“摘梅”日记

钱惠丽 | 熔铸“梅花奖”的精神品格

沈铁梅 | 梅韵如故 · 薪火相传

武俊英 | 荣誉 · 责任 · 使命 

苏凤丽 | 倾囊相赠,手留余香——我与秦腔《锁麟囊》

张爱珍 | 爱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郝世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李军梅 | 甘让百花一枝春

李 敏 | 与时间赛跑,用热爱浇灌,“梅”好皆可期

邢金沙 | 梅花芬芳满香江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