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文艺论述研究 || 泓 峻 刘芳兵:习近平文艺论述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推进

泓 峻 刘芳兵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9-04


习近平文艺论述对马克思主义

艺术生产论的推进


文 / 泓 峻  刘芳兵


要: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问题作出的相关论述,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中国形态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本质的明确定位,为中国特色艺术生产论在逻辑原点上确立了理论基调,使其核心问题与实践诉求落在了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创造文艺精品的主张是消除市场经济对艺术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案,以生产为起点的“文艺精品论”有助于发挥艺术家在艺术生产整个运行机制中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对文艺批评的重视和文艺批评标准的确立,保证了批评生产性功能的充分实现,有助于发挥文艺批评对整个艺术生产过程的“建构性”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艺术生产论;人民性;文艺精品论;生产性文艺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并未明确使用过“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但在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中,却多次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从批判走向建设的理论取向。这一理论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把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具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其次,发挥生产一端的决定性作用,文艺精品战略的提出有利于重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注重文艺批评生产性功能的发挥,强调文艺评论家对艺术生产活动的价值引领作用,保证了文艺批评生产性功能的充分实现。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艺术生产理论,大多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艺术生产的负面影响为逻辑起点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生产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刻的阐发与揭示。关于如何克服资本对艺术生产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马克思本人寄希望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消亡与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而对于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他们一方面将艺术生产的革命性力量寄托于新的艺术生产工具的技术性应用,另一方面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艺术生产文本中潜藏的无意识力量的发掘,实际上是转向了文本中的乌托邦。与以上思路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问题时,既没有止于单向度的资本批判,也没有脱离现实进行空洞的思考,而是在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主张,力图消除市场经济给文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利用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因素为艺术生产注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人民性本质、精品文艺的创造、文艺批评的生产性功能等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01

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人民性本质



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是回答其他一切有关艺术生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有学者曾指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在理论原点上”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虽然我们通常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具有双重属性的判断,作为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问题的理论前提,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事实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问题也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他对资本主义艺术生产双重属性的判断表现出的是一定程度的徘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类一种全新的实践探索,决定了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这一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视域,没有现成答案可以参考。

目前来看,学界存在一种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即认为同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与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必然具有共同点,这也是我们依然能够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为指导来探索社会主义艺术生产规律的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学者也将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艺术生产规律时得到的一些结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艺术生产理论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原点。虽然多数学者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体制的不同,但具体到文艺本质问题,却大都以马克思有关艺术生产双重属性的论断为前提进行思考,这常常导致一些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无法展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且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作用,艺术的生产性特征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文艺最原初的非生产性特征遭到挤压。艺术生产的生产性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渐凸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活动的目的是营利,作为艺术生产者的精神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帮助资本家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因此,艺术生产中唯利是图的商品价值与艺术生产的精神价值是冲突的,马克思由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把这样的结论拿来观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活动,显然有不合适的地方。

那么,社会主义的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的艺术生产区别到底在哪里?马克思曾经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认为历史阶段的不同和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精神生产方式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艺术生产活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艺术生产活动肯定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由于受资本逻辑主导,不但使艺术生产具有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双重属性,而且出现了以生产性压倒非生产性的问题。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势必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从而影响到文艺生产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句话道出了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人民性。艺术生产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进入中国时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的论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依据,我们由此找到了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区别,即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应该具有三重属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人民性、融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性以及文艺与生俱来的审美性。同时,无论是商品性还是审美性都应该服务于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因此,社会主义艺术生产论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原点,从而为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此外,伊格尔顿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目前面临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如何说明“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人民本质论同时也回应了这一理论难题。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本质的确立,有利于重塑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维度。同时,人民性的内涵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意识形态性更为明确,因为文艺的意识形态内容是有可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却是稳定的、长久的。人民性这一概念的内涵比意识形态性也更具包容性,文艺作品只要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论是它进入市场获得商品价值,还是作为公益满足人民审美性的需求,都可以说是富有人民性。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商品性、审美性特征及其意识形态属性都可以纳入人民性的丰富内涵之中进行讨论,由此,艺术生产的三重属性在人民性这一特征之下是完全有可能达到和谐统一与平衡发展的。

因此可以说,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确立,指明了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中以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不变的属性——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抓住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问题的关键点。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非生产性(包括审美性)从属于生产性(包括商品性)特征不同,社会主义文艺的商品性及其审美性都从属于人民性。立足于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其他问题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解答。对于艺术生产者来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要将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虽然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但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则有希望消除市场经济中文艺发展存在的一些短暂的不平衡与不和谐。


02

作为艺术生产的“文艺精品论”



在明确了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成为文艺事业的最终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对文艺生产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与市场结合已经成为文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学者甚至指出,中国当代的艺术生产已十分趋近马克思的“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具有商品特性的艺术生产”。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对于如何调节艺术生产与资本生产的矛盾,如何具体落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具体问题进行了阐述。而聚焦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上述问题时的一个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一些文艺工作者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抄袭模仿”“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等现象,这些负面现象总结起来就是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由此,他提出了打造文艺精品的主张。可以发现,“优秀作品”“文艺精品”“精品力作”等词语,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反复出现。他还对文艺精品概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将“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手段明确提了出来。訛这种强调从艺术生产的“生产”一端着手创作文艺精品的理论思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理论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

  首先,“文艺精品论”有利于促进艺术生产内在机制的良性循环。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生产对消费等其他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能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在马克思看来,“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思想和人格是会被艺术生产塑造的。而在马克思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同一性理论中,把生产与消费环节联结起来的纽带正是艺术作品。因此,对文艺精品的强调,在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中就富有战略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领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消费主导生产,艺术生产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失衡。这种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把文艺作品的生产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的生产。为了避免文艺作品沦为普通商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这对于当下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可以说极具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下文艺创作中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搜奇猎艳、一味媚俗”等现象,使得许多劣质产品流入文艺市场当中,严重损害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污染了文艺的健康氛围,与人民群众高尚的审美追求背道而驰。文艺精品的塑造,正是要改变市场经济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在此,文艺精品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民族“培根铸魂”的关键任务。

  除此之外,在谈及文艺精品创造时,对于文艺作品“观赏性”和后期制作方面的强调,也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传播和消费环节的重视。他要求文艺精品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认为有些文艺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但却往往在最后的宣传与制作方面没有细心打磨,导致作品丧失观赏性,影响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这表明他的“文艺精品论”对艺术生产整个过程是通盘考虑的。而“文艺精品论”不仅强调文艺作品要满足消费主体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强调消费过程也要能够使消费者的艺术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从而创造出更高的消费需求,激发艺术生产者产生更高的艺术追求,这是涉及整个艺术生产环节的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文艺精品论”呼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群众作为消费的主要群体是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然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人民的消费需求并不总是和谐统一的,艺术生产活动的市场化也很容易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出现消费异化现象,人们的艺术消费最终完全被纳入到资本逻辑当中。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者沉迷于一种虚假的消费欲望,而欲望的满足必须从不断消费中获得,消费者只有从消费的符号差异来确立自己的身份与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时候人民大众表面上自由的消费活动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事实上都是被异化的消费建构起来的,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与虚假的需求。那么,如何从理论上应对这种消费异化现象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将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从市场规律裹挟下的虚假消费需求中解放出来。在艺术生产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真实需求,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处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问题时从普及入手、要求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一思路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实际更重视提高这一环节,呼吁文艺精品的创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这是因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人民有能力欣赏高雅的文艺作品,甚至也积极投入到文艺创作中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批评那些“人民不懂得文艺”“大众是‘下里巴人’”的错误观念,认为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绝对不能满足人民的审美追求,对高品质文艺作品的需求,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今天的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降低自己的艺术水准去适应大众,而是跟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艺术追求,“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最后,“文艺精品论”是在当今时代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西方社会,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立场提出了批评。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生产对消费等其他环节起着引领作用。而鲍德里亚等人提出的消费理论则认为,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过程不再是以生产为起点,而是以消费为起点,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其他环节起着引领作用。如果说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决定一切”,那么消费理论的倡导者强调的是“消费决定一切”。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精品论”则坚持和维护了马克思“生产为起点”这一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精品的强调坚持了艺术生产对艺术消费过程的决定性地位,文艺精品的塑造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民群众文艺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扭转市场对艺术生产的负面影响。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艺术生产进行考察时曾指出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生产劳动性与作家艺术家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艺术生产者的重要性也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因此,他对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强调文艺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面前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艺术生产者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他对艺术生产者的信任与重视,对艺术生产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认识。他看到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文艺精品创作面临更大的诱惑,需要艺术家“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呕心沥血铸就”訛因此,他提出国家“要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不断扩大高质量文艺作品供给”。这种强调从艺术生产的“生产”一端着手,创作文艺精品的理论思路对消费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品论”的要旨,就在于强调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也要从“生产”出发,以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为生产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精品论”以“生产”为起点,注重文艺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改变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的现状,有利于重塑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最终有利于艺术生产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同时,文艺精品的创造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旨归一致。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技能,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贡献,这一定位,实际上更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创造精神。


03

作为艺术生产的“批评论”


  除了从“生产”一端入手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论述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对批评环节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文艺评论工作对于整个艺术生产过程的重要性,显现出批评活动作为艺术生产其中一个环节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并未对文艺批评问题有过多的论述。但在谈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时,马克思已经涉及了消费(包括批评)一端的生产性功能。将批评作为艺术生产的一个环节意味着批评也具有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即批评生产同时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有关论述,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展开的。

  批评生产首先具有受物质生产制约的一面。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最大的理论价值,在于揭示了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规律的制约,而这种物质规定性是从两个维度产生的,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将批评作为艺术生产意味着批评生产性功能的发挥也是在这两个维度的制约中展开的。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变化引起人们对艺术生产商品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文艺经济价值的思考,文艺批评也不例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鉴于市场经济对艺术生产之批评环节产生的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等作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之体现,对艺术生产领域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些新的文艺形态,“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和艺术生产新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的要求,正是看到了时代条件、社会结构以及技术手段等对批评话语的规约。因此,他要求文艺批评家要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文艺批评要做到与时俱进,批评生产者要及时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应对新的文化现象,适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按照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二重性的论述,批评生产还应该具有意识形态性与超越性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批评要有“批评精神”,这里指的就是批评生产的意识形态性与超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批评生产精神性维度的强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的确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评论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 而文艺批评存在的这些负面现象均是批评生产精神性维度欠缺的表现。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批评在“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等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发现,文艺批评在这几方面的功能分别对应于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精神性维度的重视,有助于充分发挥批评对整个艺术生产过程的“建构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艺术批评论,首先强调文艺批评的生产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这主要是从批评活动对艺术生产环节的影响来讲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开始介入文艺批评领域,这可能使得文艺批评的精神维度及其文艺的审美评判标准都被资本的逻辑左右。一些文艺评论家开始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以“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最终助长了艺术生产环节的粗制滥造、文艺作品的粗俗不堪等不良风气。面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一方面,文艺批评家要对文艺作品中那些低级庸俗的内容进行抨击,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反思性与批判性功能;另一方面,文艺批评工作者要能在数量庞大的文艺作品中甄别出真正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精品,并将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推介出来,从而引导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批评论还强调文艺批评可以“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主要是从批评对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这些环节的影响来讲的。文艺批评肩负着价值重建的社会责任,它不满足于一般的赏析性和娱乐性目标,而是追求一种提高人民大众审美素养以及引领社会风尚的建设性功用。因此,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批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文艺批评超越性的生产性功能,从而引领社会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在批评生产环节得到落实与凸显。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艺术批评论确立了生产性批评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批评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获得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文艺批评标准混乱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坚持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多次强调,要研究精神生产必须“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结构”中才能真正被理解。因此,文艺批评作为艺术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的历史语境出发来对其作出判断,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于艺术生产的影响;人民的标准则是中国特色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根基,是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区别于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继承,对于建构一种具有人民性价值取向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艺术的标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这是艺术生产的立身之本。艺术的标准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非生产性”的概念有一定的对应性,它们都指向艺术创作中自由的精神生产的维度。同时,艺术的标准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艺术创作中的一些专业素质,如创作技巧、故事构思、情节安排等要素;从美学的标准来看,它涉及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趣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强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吁就体现在这一标准中。在此,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与意识形态论在批评向度上达成了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


注:本公众号文章刊于《文艺论坛》2023年第3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如需下载引用,请以纸刊或网站定稿为准。文中注释已省略。



编辑:张   觅

一审:刘   瑶

二审:佘   晔

三审:曹志辉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3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吴俊|陈若谷|韩毓海|牛煜|王尧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潘知常|向杰|范藻|蒋述卓|彭如诗|凌逾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陈培浩|徐勇|王光明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康富强|简圣宇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周映辰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编辑邮箱

 佘  晔丨874009234@qq.com

  刘  瑶丨2372951610@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