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文艺论述研究 || 袁汪洋:理念、本体、路径: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三重层次

袁汪洋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9-04


理念、本体、路径: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

三重层次


文 / 袁汪洋


要: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就是“十论”即地位论、本质论、繁荣论、精品论、效益论、自信论、灵魂论、人才论、批评论和领导论。地位论、本质论和繁荣论是价值目标,精品论、效益论、自信论和灵魂论是核心要义,人才论、批评论和领导论是实践方略,体现了理念、本体和路径逐渐递进的三重层次。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论述;内容架构;逻辑层次;实践路径

文艺事业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总体指导思想在文艺领域的精确体现。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几次重要讲话之中。认真研究这些重要文本,梳理把握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逻辑层次,可以从文艺领域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所具备的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备和内在统一的根本特征。


01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

重要论述的理念层次

理念作为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首要层次,是理论起点和立论根基。地位论、本质论和繁荣论共同构成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念层次,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地位、价值立场和全新目标。

第一,地位论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地位。地位论是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坚实根基,明确了文艺在事业全局中的独特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在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工作布局之中,如何认清和把握文艺与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这是需要正确认识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把握文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高度来阐明文艺的地位,从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把握文艺的独特作用。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角度论述和把握文艺,需要在时空的坐标中全面把握文艺事业、文艺战线、文艺工作、文艺作品以及文艺工作者等诸要素的功能作用。

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把握了文艺的现实规定性和时代特征,而且揭示了文艺在引领时代进步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关于文艺事业与文艺战线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确定了文艺事业与文艺战线的重要地位;关于文艺作品的地位,从精神文明的高度把握文艺作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的精神食粮,乃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关于文艺工作者的地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文艺工作者大可有为,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的主体工作肯定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文艺地位论从文艺与国家、文艺与民族、文艺与社会、文艺与个人、文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等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艺的地位作用,是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文艺地位论一方面传承了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了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强调道德培育和社会教化的价值发展脉络;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体现了经济基础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能动反作用相统一的原理。

第二,本质论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立场。文艺本质论科学回答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做好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所有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的总前提和价值指引,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关涉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先进与落后、文艺作品的优秀与低劣,评价标准都取决于对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文艺都提出过相应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指引,其中贯穿始终的是突出人民在文艺中的中心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江泽民号召文艺工作者“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才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胡锦涛强调,“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些重要的论述,彰显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体现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艺领域中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历史关系。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文艺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文艺本质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表达。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本质的规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使命担当,以发展人民大众的文艺为主要任务,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文化的需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一种超越性的高级需要。文艺以审美建构和精神表达为主要特征,给人们带来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特殊的身心满足,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参加文艺活动、欣赏文艺作品是人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文艺本质论就是坚持文艺以人民为中心,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属于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艺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作为观念形态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作品虽然是文艺工作者个体的精神创造,但是个体的创造也只是精神产品的中间环节,艺术的源泉不在文艺工作者的头脑中,而是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中。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也是文艺要反映的对象,“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艺要鼓舞人们前进,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美好和希望,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有主流与支流、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文艺就是将作为原始素材的生活通过创作转变为感动人心的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不仅来自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文艺要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不是机械、原始地反映社会阴暗面的,而是要发挥文艺正能量,“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人民的文艺就是始终站在热爱人民的立场,对民族和国家充满信心,用文艺传递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给人们以正能量,从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引人向上。

第三,繁荣论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全新目标。文艺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文艺的新定位对繁荣发展文艺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框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贯通主线且处于核心地位。新时代文艺必然要受战略目标的根本引领,指引文艺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清晰、意义深远的战略目标,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达强盛、政治的高效有序、社会的稳定活力,而且要求文化的繁荣兴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的繁荣发展标志着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无法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直接影响民族国家的精神世界建构,具有认知、教育、审美的精神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撑的巨大作用。

文艺繁荣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升级转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结构体系,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且要求精神生活迅速丰富发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人的需要区分为三个层次: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作为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蕴含着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之后,国民生活消费会呈现结构转型升级,从以物质有形产品为主体的“硬消费”转变为以精神无形产品为主体的“软消费”,在此过程中文艺会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我国人均GDP2016年首次突破8000美元、2022年达到了1.27万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会升级提高。作为精神产品和“软消费”,文艺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精神愉悦和认识启迪,文艺的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文艺作品是衡量文艺繁荣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分别是文艺作品生产的宏观和微观主体。文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创作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在实现文艺繁荣发展中承担着直接的主体责任,“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02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

重要论述的本体层次

本体层次是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概括。精品论、效益论、自信论和灵魂论共同构成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本体层次,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突破方向、内在要求、民族命题和创新论断。

第一,精品论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突破方向。文艺精品论是在重视和繁荣文艺的前提下,对文艺作品提出高水准、高质量的新要求,更好地起到文艺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有力地展现国家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和国家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文艺巨匠创作的文艺精品的深刻影响。文艺精品有特定的内涵和评价标准,“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就是要求艺术作品表现深刻睿智、独到见地的思想创意,体现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传统人文理念以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艺术精湛要求艺术作品展现巧妙、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艺术地呈现和传达所需承载的思想内涵;制作精良要求艺术工作者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精心创造设计和用心打磨推敲艺术作品的所有要素,不断充实完善,直到取得最佳效果。能否创作出精深、精湛、精良的艺术精品,关键在艺术工作者,关键在于艺术工作者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品行修为、价值观念以及艺术的感悟力和技艺修炼的高度。

文艺精品论直面我国当前文艺创作中数量与质量失衡问题,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着鲜明的现实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我国多数文化产品的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从根本上结束了文艺作品短缺匮乏的历史状况。但是伴随着数量的快速增长,文艺作品的质量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与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符合精品标准的优秀文艺作品还不多,“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粗制滥造、大干快上、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在文艺精品论的引领下端正创作思想,文艺工作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作品、以专注之心来搞创作,力戒浮躁,努力打造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

第二,效益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要求。文艺效益论是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艺的崭新规律,把握文艺作品既有文化属性又有商品属性的特殊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文艺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表达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文艺作品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给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场价格衡量精神价值。如何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实现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是新时代文艺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文艺创作的第一位追求是社会效益,这是由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作为精神产品,文艺作品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教化人心、净化风气,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低劣的文艺作品污染心灵、败坏道德、颠倒是非,产生消极负面的不良影响。文艺创作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因为市场是文艺作品走向社会、面向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市场经济蕴含的竞争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市场并非万能,市场行为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容易对文艺创作产生唯经济利益的方向性误导。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文艺创作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制度前提。

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当两个效益产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这是文艺效益论的核心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为了追逐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违背了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忽视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抛弃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的根本立场。近年来文艺领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都与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的片面认识有关。有些文艺创作者把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经济量化指标作为唯一追求,千万百计地迎合和趋附市场,唯金钱马首是瞻。在逐利的市场大潮中,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造成了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和沾满铜臭气的不良局面,造成“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长此以往,不只是对文艺自身,更是对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的败害。文艺效益论要求文艺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机遇,严肃认真地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坚守价值底线,创作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三,自信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民族命题。文艺自信强调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以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以文艺自信彰显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撑,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艺的繁荣兴盛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輦?輴?訛。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文艺创作是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文艺浸润着民族文化的有益滋养。民族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理念和历史演变,造就了文艺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特殊魅力。

在绵延不绝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通过文艺建构和表达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了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的中华文艺精神。古往今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中华美学品格的融合交汇,以其巨大的感染力传达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铸造成中华儿女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文艺的重要特征就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思想道德的培育融为一体,突出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坚定文艺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思想文化资源,把涵养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发扬光大,发挥文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将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优美的艺术语言和形象,积极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建构,向世界展现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文化魅力。

第四,灵魂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论断。文艺灵魂论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精神成为新时代文艺的灵魂。文艺的灵魂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文艺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路径就在于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激励中国力量、聚力中国道路,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内核,“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体两面。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灵魂和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通过爱国主义题材和改革创新题材的文艺创作,颂扬爱国英雄,讴歌创新楷模,传递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新时代文艺的主旋律。

心价值观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是民族和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文艺作品具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召和熏陶,有效地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方向,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文艺创作需要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成具体丰富的文艺题材和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故事、活灵活现的语言、丰满圆润的形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03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

重要论述的路径层次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路径层次是工作指南和行动策略。人才论、批评论和领导论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路径层次,指明了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关键资源、突出利器和根本保证。

第一,人才论明确了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关键资源。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建设一支能有效推动文艺创新的人才队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任何事业发展的最关键资源,“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文艺工作者是从事文艺生产这一特殊精神生产工作的人,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和文艺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没有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文艺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繁荣发展文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对于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在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精神劳动,把握文艺工作的独特规律,以正面引导、团结鼓励为主。长期的实践证明,文艺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队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次大力支持创作,以精品力作的高标准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在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中热情扶持和创设平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在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创作历练中更好更快地成长。最后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健康环境,让文艺工作者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文艺创作,引领文艺工作者坚持创作自由和坚守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

第二,批评论指明了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需要文艺批评这一突出利器。文艺批评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批评标准论述的继承和发展,肯定文艺评论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助力,是改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部分,“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能够帮助创作者调整创作方向,厘清创作思路,总结创作经验。在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历程中,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思想观念、风格更迭、潮流转向起到了调节和引领的巨大作用。文艺批评作为文艺创作与大众接受的中介桥梁,是提升人们审美水平的重要参照。优秀的文艺批评能给人们以理论上的指导,引导人们在良性的争鸣比较中审美,帮助人们有效地体验和理解文艺作品,从根本上发挥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艺术熏陶的作用。

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各种思潮涌动,文艺评论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文艺评论要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坚守立场、明辨是非,根本之道在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文艺评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精华,借鉴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坚持艺术标准高于商业标准,不能套用西方文艺话语解释中国的文艺创作实践,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艺批评重在批评,而不是表扬、在于针对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释,最终在成就与不足、优长与缺憾上作出判断和评价,倡导充满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真正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第三,领导论强调了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根本保证。文艺领导论是立足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的一致性,阐明党与文艺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对新时代文艺工作领导的原则和要求。“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二者是高度融合、互相贯通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号召和组织文艺工作者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把握党和文艺关系的本质就是准确地把握党性和艺术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

党是文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体现在从治国理政的事业全局中定位文艺事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把握文艺工作,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对文艺的宏观指导和工作规划,把握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制定和完善符合文艺新情况新问题的方针政策。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建立在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的基础之上,用符合文艺内在法则和客观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高效地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更好地将文艺转化为精神生产力。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体现了文艺领域与事业全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在内容体系上分为“十论”即地位论、本质论、繁荣论、精品论、效益论、自信论、灵魂论、人才论、批评论和领导论,其中地位论、本质论和繁荣论是价值目标,精品论、效益论、自信论和灵魂论是核心要义,人才论、批评论和领导论是实践方略。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理念、本体和路径三位一体的递进层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本文系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学术提升项目 “本体与逻辑双重视阈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1XSB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注:本文刊于《文艺论坛》2023年第4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如需下载引用,请以纸刊或网站定稿为准。


编辑:张   

一审:刘   瑶

二审:佘   晔

三审:曹志辉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3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吴俊|陈若谷|韩毓海|牛煜|王尧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潘知常|向杰|范藻|蒋述卓|彭如诗|凌逾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陈培浩|徐勇|王光明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康富强|简圣宇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周映辰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编辑邮箱

 佘  晔丨874009234@qq.com

  刘  瑶丨2372951610@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