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百家 || 秦丹蕾|连环画改编: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历史镜鉴及美术价值

秦丹蕾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9-04

连环画改编: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历史镜鉴及美术价值


文 / 秦丹蕾

摘 要:在文学和图像关系日益紧密的当下,赵树勤教授的“文学名作的连环画改编”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主义视域,其“红色经典文学的连环画改编研究”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图像史料,而且突破了研究的边界,具有拓荒意义。她的系列研究成果挖掘出了连环画改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点和美术价值,总结出了连环画在“脚本改编”“主题呈现”“空间并置展现情节”“诗性元素的发掘”“民风民俗的图像化表达”“皴擦、留白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技巧,为我国连环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块块亮丽的瑰宝。

关键词:连环画改编;红色经典文学;脚本;空间并置;诗性元素;图像化;美术价值

当今时代,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且复杂多变,类似于“图像时代来临”“文学的终结”的声音不时出现。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写的《娱乐至死》一书,批判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文化足以让美国人“娱乐至死”,引发人们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极大关注。

早在1921年,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就提出“语言图像论”,中国学者赵宪章教授则将其改造为“文学图像论”,并于2022年出版了《文学图像论》。研究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成为学者重要的前沿课题,而“文学名作的连环画改编”则可视为其重要的子课题。

赵树勤教授是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女性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卓有建树,出版了《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等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家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异域影响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被评选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来,她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学名作的连环画改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色经典文学的连环画改编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百年湖南文学连环画改编的史料整理与研究”课题被评选为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重点项目。就文学名作连环画改编这一专题,她就发表了近20篇相关内容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

历史镜鉴:

红色经典作品的连环画留存

茅盾先生曾说过,连环画是“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的工具”。连环画最初被称作“小人书”“公仔书”“菩萨书”“牙牙书”“图画书”,直到上海世界书局于1925年出版了一部连环图画书《西游记》,“连环画”这个名字才渐渐统一起来。

中国连环画发源的时间较早。著名连环画家陈光镒认为,类似连环画的画作如汉代武梁祠石刻壁画《出巡图》等,就是连环画的前身。这说明,我国连环画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我国的连环画经历了“以图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画及卷轴画)、“以图插文”的雏形期(明、清的插图及版画)、“以图仿文”的形成期(民国时期的连环图画)、“图文互仿”的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重图轻文”的蜕变期(八十年代中期至今)。

赵树勤教授在“文学名作的连环画改编”研究中,考察了“红色经典”小说连环画改编的历史流变,将其划分为“萌生与发展期”(1940—1949)、“成熟与繁荣期”(1950—1965)、“畸变与消隐期”(1966—1976)、“复苏与兴盛期”(1977—1985 )、“衰退与新变期”(1986 年至今),分析了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在“萌生与发展期”,赵树勤教授注意到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解放区的连环画创作的分水岭式的影响。解放区的连环画家不再选用过去的鬼神、奇谈、武侠等题材,而是关注当时普通的农村百姓生活,表现革命英雄人物,反映当下时代主题。到了“成熟与繁荣期”,改造旧连环画的序幕拉开,解放区涌现出一批改编自革命战争或土地改革题材文学作品的连环画,且在画法上丰富多样,有线描、影视、黑白画、年画、水墨、油画、木刻等多种画法的连环画。在“文革”十年的“畸变与消隐期”,连环画改编不再关注“红色经典”小说,基本上是根据“三突出”的原则复制样板戏原作,英雄人物“高大上”,造型刻板化、程式化。在“复苏与兴盛期”,连环画改编迎来了第二个高潮,并在 80 年代初达到顶峰,表现为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当大众的阶级性被剥离,享乐与消遣占据文化生活的核心,世俗化、喜剧化的大众消费文化消解了崇高的革命意识形态”,“红色经典”小说连环画改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进入了“衰退期”,与此同时,“读图时代”到来,“大连环画”概念形成,连环画创作与改编进入“新变期”。赵树勤教授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红色经典”小说连环画改编的历史轨迹。

一大批带着时代印记的小说,如《暴风骤雨》《新英雄儿女传》《吕梁英雄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赵树勤教授的小说连环画改编研究,以另一种艺术样式,重新唤起人们对历史、对名作、对逝去的岁月的记忆,让我们回到雪原中的“林海”和“保卫延安”的岁月,来到凤凰边城,体味萧萧的尴尬,置身于芙蓉古镇,尝一碗胡玉音的米豆腐……可以这样说,赵树勤教授通过小说连环画改编的案例与学理分析,让我们重新走入那些渐被尘封的经典作品之中。


过去,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文本自身的挖掘与分析上。到了读图时代,人们更多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鲜少论及这些作品的连环画改编。以沈从文小说研究为例,其着眼于文本研究的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据之改编为影视剧的就有大陆导演凌子风拍摄的同名小说电影《边城》,香港导演严俊根据《边城》改编的电影《翠翠》,大陆女导演黄蜀芹根据小说《丈夫》改编的《村妓》,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小说《萧萧》改编的《湘女萧萧》,等等,而其连环画改编却近乎被人遗忘。而赵树勤教授关注、研究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她通过《边城》连环画改编的两个版本(廖正华版和李晨版)的比较,分析了它们不同的改编路径,总结出它们突破了“原著抒情小说‘以情运事’的风格”“在叙事上文画并行,重建了小说情节线索、民风民俗、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在抒情上巧绘图像,通过描摹细节、编排景别、精选视角的连续图画展露了小说中朦胧的情思”的改编特色。这类案例在赵树勤教授的连环画改编研究中比比皆是。可以说,赵树勤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这一传统视域,其连环画改编研究,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图像史料(光“‘红色经典’长篇小说连环画改编”一项,她就收录了 20 部作品改编的 124 部连环画),而且突破了研究的边界,具有拓荒意义。

二、

美术价值:

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追寻

赵树勤教授研究的一项突出成果,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挖掘出了连环画改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点和美术价值,为我国连环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块又一块亮丽的瑰宝。

1.脚本改编符合连环画要素。连环画学者白宇对脚本的编写明确了四个要求:“故事性强”“要有连续性”“尽量把情节展开”“心理描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写于解放区的长篇小说,通过暖水屯这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反映1946年华北解放区农村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作家摩夫在改编时,充分考虑到了连环画所要求的“连贯性”,大胆删减了枝蔓,重组故事情节,强化了人物的动作性,较好地突出了原作的主题,成功地将近20万字的小说改编为简短而连贯的连环画故事。

有的作家在进行脚本改编时会改变原作的叙事视角,调整叙事结构与节奏。如在改编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时,孙达明版仍然保留了原著中“我”的叙述视角(内聚焦视角),而丁聪版改编者董青冬则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零聚焦视角)。孙达明版的叙事结构没有太大变动,丁聪版脚本改编者董青冬则着重体现了第一次会议和最后一次冲突。孙达明版“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放缓了叙事节奏”,节奏显得有些拖沓,丁聪版则有所侧重,“叙事节奏流畅利落,达到了连环画叙事连续、完整的要求”。

当然,并非每一册连环画的脚本编写都是成功的。对此,赵树勤教授在比较不同版本的改编时,指出了它们的优劣之处。如对戏剧《关汉卿》的连环画改编,王靖洲版的脚本情节比较完整,但节奏上缺乏起伏,显得沉闷、平淡。相反,卢延光版则重点突出,情节上具有戏剧冲突,“虽然缺少场幕间的良好连接,但较好还原了《关汉卿》戏剧诗意抒情的艺术特色”。对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改编则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叙事结构上,改编者将萧红散漫混沌的原作进行了调整,做到了相对的清晰完整,将直露的苦难主题隐蔽化,但却将作品中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改编得刻板单一。

2.团圆、喜庆主题的连环画呈现。我国的连环画改编具有重歌颂轻批判、重吉祥轻悲剧的特点。不少连环画改编突出正面人物,弱化反面人物的不足。如1962年上海人美版的《小二黑结婚》,删减了金旺、兴旺诬告小二黑、小芹乱搞男女关系这一情节,强化了小二黑的父亲刘修德(人称二孔明)和小芹的母亲(号称三仙姑)最后改邪归正的部分。这一特点,与我国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憧憬心理有关,许多作品都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西方学者从雅斯贝斯、黑格尔到当代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肯尼斯·苏林都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国学者从鲁迅、胡适到朱光潜也都认同中国没有悲剧。这当然有对悲剧概念的理解不同有关,但也反映出中国民众的心理和期盼。这一点,在年画连环画中表现最为突出。年画连环画色彩鲜艳明快,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对我国民众心理的尊重和反映。

3.通过“空间并置”展现情节。约瑟夫·弗兰克曾说:“现代小说家把他们的对象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现,其对象的统一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里。”连环画改编者常常在叙事上“弱化时间、强化空间”,有的画家通过“空间并置”的方法来进行叙事。何谓“空间并置”?画家李晨在连环画《萧萧》的改编中给出了答案,他“摒弃了传统连环画里单幅图像对应单个空间的绘图方式,创造性地采用了‘三联一体’的构图格式,以‘一面多幅’的并置空间进行叙事,将想要同时表现的情节限制在同一画幅里,通过空间的交替、切换、对比,强化出更为生动丰满的故事情节”。

4.诗性元素的发掘。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过,“诗(文字)和画在摹仿真实时所使用的媒介符号不同,前者是时间性的艺术,后者是空间性的艺术”,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赵树勤教授研究沈从文《边城》、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萧红《呼兰河传》、茹志娟《百合花》、铁凝《哦,香雪》等作品“诗画互转”、被钱钟书称为“出位之思”的艺术手段。对连环画家而言,诗意作品如何表现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

赵树勤教授在她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发掘出诗意作品连环画改编的实施路径:一是诗意化脚本语言。小说《哦,香雪》中有两个重要的意象:一个是“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另一个是“铅笔盒”(象征知识和进步),连环画改编的脚本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大山里的主人公香雪对外面文明世界的向往。二是运用烘托手法实现“主客互衬”。汪曾祺小说《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 应当发掘人身上的美的诗意的东西”。连环画家往往通过画面来表现人物的肖像、神态及动作,或者通过周围的环境及人物周边的物品来烘托主要人物,“依靠整体画面氛围来突显人物的性格与气质,从而令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感受”。三是通过虚实相生营造诗意氛围。连环画家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红日》描绘的二维平面空间与三维立体空间“运用了虚实互衬的方法”,虚境的塑造“落实到对实景的描绘上”,实景的气韵流动则“通过虚境凸显”,“由此生发出虚实相生之境界”。他们重视环境描写(实),有意通过叙事留白(虚),剔除作品中的人物,而将笔墨放在人物周边环境的白描上,使画面“犹如湘西山水画卷,只现物景不见人像,言已尽而意无穷”,实现了小说连环画改编诗化的目的。

5.民风民俗的图像化表达。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年龄、性别、职业不同的人,其服饰就不尽相同,对此,连环画改编大都做了细致而精心的描画。比如,1995年辽美版《小二黑结婚》第6 幅中小二黑身上穿着的就是陕北常见的传统民族服饰,额上扎着白羊肚头巾,白茬袄上系着显眼的大红腰带;而2002年天津人美版《王贵与李香香》第11幅是王贵光着脚站在水中,鞋子被绑在腰间,颇具当地乡村青年特色。我国民间对婚丧嫁娶等的仪式、礼节非常重视,连环画改编时对此进行了逼真的呈现。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并未对小二黑、小芹的结婚作详细的描述,只用一句话就带过了,但1962年上海人美版《小二黑结婚》就描绘了我国古代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之一的纳彩(男女双方互赠礼物)。

6.“皴擦”“留白”与色彩的运用。在研究一些连环画家的作品中,赵树勤教授总结出他们“创造性地将传统国画中的‘皴擦’‘留白’‘烘托’的技巧运用到连环画的创作中”的艺术手法。他们在描摹自然风光时,采用皴擦的方法,“先用蜡笔先擦出灰道,再利用墨色与蜡笔间的自然渗透,巧妙地描绘出东北的冬天,成功地表现了林海雪原的恶劣环境以及剿匪战斗的艰难”(图 5),实现了达·芬奇所言的“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的艺术目的。在创作中,他们还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来塑造英雄形象,如作品第 141 幅图所示,栾超家身系绳索飞跃奶头山(图 6),显示出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场景,突出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的革命气概和豪情。

  

在汪曾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的连环画改编中,“留白”艺术处处可见。一些是我们能够看见的艺术空白,如“画面将未曾点染之处代表水面和天空, 展现湖泊和芦花荡的辽阔”,一些是我们看不见的艺术空白,如“画面隐藏起了明子和小英子驾船驶入芦花荡后的场景,徒留观赏者细细斟酌、品味”,创造出了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

在色彩的运用与搭配上,连环画家尽量以红、蓝、黄三原色为基础,从而营造出优美的连环画画面色彩。如在1980年人美版《荷花淀》第16幅画面上的四位女性,她们分别穿的就是红、蓝、黄、绿这四种颜色的衣服,这几种颜色在茫茫的荷花淀灰白颜色中显得特别突出。在连环画《白毛女》第50幅中,“大春抱着喜儿走出山洞,迎接他们的是热血斗争的战友、翘首期待的乡亲、缓缓升起的红日”,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和喜儿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可谓独具匠心。

三、

读图时代“大连环画”的未来使命

1985年末到1986年初,我国连环画发展由盛入衰。由于连环画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性的不足,加之新技术的变革,电视、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大众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审美取向变迁,动漫、卡通成为他们的关注点与欣赏点,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连环画走向式微。在此背景下,“大连环画”顺时而生。沈尧伊在谈到“大连环画”这一概念时说:“凡是文学性和绘画性相结合的、连续性的画种,都属于连环画的范畴。这个范畴应当包括:文学性故事连环画、连环漫画(含卡通漫画)、儿童读物中的连续图画和科技或公益事业中知识类的连环画。”从这个意义上说,连环画创作及研究并不会消亡,反而是“凤凰涅槃”,相信在中国连环画作家、画家、学者的努力下,定会走向新生。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本文刊于《文艺论坛》2023年第6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如需下载引用,请以纸刊或网站定稿为准。
















编辑:张   

一审:刘   瑶

二审:佘   晔

三审:曹志辉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3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4年)

第1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吴俊|陈若谷|韩毓海|牛煜|王尧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潘知常|向杰|范藻|蒋述卓|彭如诗|凌逾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陈培浩|徐勇|王光明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康富强|简圣宇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周映辰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编辑邮箱 佘  晔丨874009234@qq.com   刘  瑶丨2372951610@qq.com  季通宙丨944749597@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