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 | 吴玮:清华园内小河边,妈妈的身影

吴玮 新三届 2019-08-29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吴玮,1955年2月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1969年11月赴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五七农场”,12月车祸致严重脑伤。1970年分配在北京市粮食供销局温泉莘庄任售货员,1971年病退改分配至北京市第二绣花厂。1978年考取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1982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以后先后在中信集团、外经贸部、北京紫玉山庄、清华科技园、北京筑鼎投资集团担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2015年退休后,先后游历过世界陆地最高的珠峰二号大本营,最低处海平面海拔 -400米的死海,最南的南极大陆,最北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在蚂蜂窝游记网的ID名为:地球四极人,写有几十篇游记。


原题

我庆幸


作者:吴玮




清华园西区通往游泳池方向的小石桥,石桥西侧的座椅坐南朝北,母亲曾天天坐在这里


此文为怀念母亲所做。


睡不着,窗外三九天风声呼啸,屋子里漆黑一片,脑海里转着一楠的散文《小河流过我门前》中的文字。


咀嚼着文中的一段“《诗》三百篇,《关雎》为首。多少有情人,在此初次相会,继以深谈,月光作证,河水为媒,如其誓重盟坚,则双星渡河,结为秦晋,偕老百年。细算起来,小河是许多清华园孩子生命旅程的起点呢”。


不知怎的,从文字中倏的一幅画面再现眼前…….


进入清华园西门后沿河走不远,西区通往小河的北岸、曾经光秃秃的石板桥处,如今跨着一座普普通通的白色石桥,桥下曾滋润一方泥土的小河早已被改造成钢筋水泥的河槽了。


石桥是河道的景观分界,南北走向的小桥东侧是半干半湿的河道,河道两侧直挺挺硬愣愣的立着水泥墙,没给你留下半点亲近它的可能。


桥西侧靠近闸门的南岸,改造时则特意设计了一段跌水岸坡,逢年过节时放出的清水在跌水台阶上蹦跳着水花四溅,人造出山涧溪水叠垂的景象,为往日毫无生气的河坡增加了些许灵性。靠近石桥的一小段则过渡为旱坡,有台阶直抵河面,与过去泥土自然形成的河岸有些相仿。


小河被改造为水泥河道后,我从未完整的循着岸边走过,目力所及的河段内似乎从未看到有这样接近过去的、自然河坡的设计,更未给人留下能亲近河水的通道。


短短的能亲水的这段河堤边,经常见到一些小孩子和家长拿着小小的抄网,乐此不疲的勺着偶见的小鱼,河边荡起欢声笑语。每遇及此,就有种回到儿时的感觉。


河坡之上的南岸边,坐南朝北间隔摆放着两个靠背木椅。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定格在这里。


老母亲大前年走了,96岁高龄。


她是个相信多走路会有益于健康的人,走起路来既脚下生风又轻飘飘的无声无响,我遗传自她走路也快。90岁以后她腿脚不济走不远了,但每天也要出来走一走坐一坐。


冬天她会走到公寓食堂斜对面、西区居委会东侧的小空场,那是这一片居住区冬季唯一的既背风又阳光充足的地方。


其他的季节只要天气允许,她就会在保姆的帮助下,每天上午走到小河边石桥西侧的第一个靠背木椅,端坐在上面。


那时我每周必回清华来看望她至少两次,她知道我周末会来,总在家里候着我,哪里也不去。非周末回来看她的时间要看工作安排,是随机的说不好是哪一天,经常会到家扑空见不到她。久而久之,知道她形成了固定习惯,若是上午家里没有人,只要去小河边一定会在木椅那找到她。


第一次找到那里,只见她一个人端坐着,保姆把她安置在椅子上,早就不知跑到哪里去聊天了。我不想打扰她只在不远处望着,她神情专注、安静的看着坡岸下的河水,偶尔抬起头望向河对岸的游泳池或是西边的小树林,就那样一动不动。悄悄的我走到椅子的后面,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她抬起头来见到是我,总是欣喜异常,见到儿子是她暮年最愉快的事情了。


不忍心总让她一个人呆坐在那里,我会尽量安排好时间,在上午十点前赶到清华,自己搀扶她从家里慢慢走到河边。晚年她已不怎么说话,拉着我的手就像是小孩子一样。每次遇到井盖她都会绕着走,小声重复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出来走,你爸爸都嘱咐我不要踩到井盖上,他怕我掉进井里去”。父亲走了几年了,她仍牢牢地记着老伴的叮嘱。每次听到都好似是第一遍,心弦会被强烈的拨弄一下,这就是相濡以沫吧。


一次我来晚了,陪她到小河边的时间比往常迟了些。走到椅子那里,一位老先生已坐在上面。母亲的脑子明显衰老了,一生都礼让别人的她嘟嘟囔囔的不高兴,意思是人家占了她的地方。大概天天那个时间都是她坐在小河边,她就认为那是她的地方吧。


我经常会陪她坐在椅子上,拉着她的手,她总是更多的注视着河水,似乎若有所思、默默无语。有时会在嘴角现出一丝微笑,有时会饶有兴趣的看着小孩子在水边抄鱼。


母亲的记忆力愈来愈差,往往见面已认不出熟人,后来见到我都要想半天。一次我有事迟来了几天,她已坐在了河边,见到我一时认不出来。经过我的不断启发和她的努力思寻,突然,好似决堤一样,刚刚还愣愣的眼神一忽就变了,竟咯咯咯惊喜的笑出了声,眼中似乎满含歉意,好像在说:妈怎么把你都忘了?那副表情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发现,越近的事情她越记不起来。坐在河边的椅子上,我开始经常刻意的提起旧事。每到这时她就有了兴趣,似乎望着河水时她刚巧正在往事中徜徉顺势就搭上了我的话题似的。每到这时她呆滞的脸上就轻松了许多,愣愣的眼神中闪烁出火花,身体也放松的靠在了椅背上,换了一副安详恬静的模样。我就这样拉着她的手,不紧不慢地东一句西一句的扯着,时间好似凝固了一样,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幕。

 

渐渐地她忘记了一切,唯独这条小河,是每天认定要去的地方。我也曾经纳闷:那里坐南朝北,后面就是那片“黑松林”,是个背阴、完全见不到阳光的地方。老人宜多晒太阳,建议过她寻一处向阳处,她从不置可否,只是仍然坚持每天坐到老地方。

 

如今,时过境迁,斯人已去。不知什么缘故,每次路过小河边的石桥,我都会不自觉的将目光投向那个木椅,却十有八九都是空空荡荡的。也许,是人们知道那里每天都会准时坐着位老太太,给她留着位置?也许是没多少人愿意长时间坐在那个背阴、迎风的地方。

 

一楠的文字撩起了我的回忆,喚起小河边我与母亲的那一幕幕。点拨着我明白了一些:母亲如此喜欢坐在那段有岸坡的河边,也许就是喜欢借助这段与往昔相像的、能令她想起什么的小河坡,在目送缓缓而流的河水中慢慢咀嚼着她的过往。浅浅的小河流水中承载着她的青年、中年及至老年的步履和生命。大约只要坐到那里,每天她都能在脑海里搜集、梳理、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吧。


或许,她数年如一日、执着的坐在小河边的原因真的就如文中所写?父母是在这里“誓重盟坚,双星渡河,结为秦晋,偕老百年”的?

 

我相信,小河一定与母亲有着什么不解之缘。如今回想起来,庆幸当初我所做的一切。

 

我庆幸没有阻止她天天坐在那个背阴又见不到阳光的河坡边。

我庆幸陪她坐在河边时曾寻找出无数的往日话题与她攀谈。

我庆幸河道设计人为小河留下了一段人性的岸坡。

我庆幸七年里没有出过远门而是始终陪伴。

我庆幸陪母亲向小河做了最后的告别。

我庆幸——这一切是在无意间。

 

石桥西侧的叠水台阶


石桥东侧的河道


关联阅读

吴一楠:清华园内小河边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发表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春晖:母亲之歌

杜欣欣:母亲的歌

陈小春:母亲是大右派章乃器的女儿

文光来:我可敬可爱的右派母親

韩晓秋:母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

乔晓溪:母亲郁文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童润棣:家有千万,补纳一半

郭凡生:母亲的鹩哥

杨团:纪念我的母亲韦君宜

周舵:关于我母亲的案例研究

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蒋蓉:母亲和《读者》

熊晓鸽:平凡的母亲,超凡的母爱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郭少达:妈妈和她的闺蜜

珊伊:母亲被称为太行山里的凤毛麟角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尚晓援:母亲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张小雪:缘梦重温——重访上海锦江饭店

刘晓阳:妈妈惨死在文革混乱之中

徐建:两代人的四中情

葛有彦:我有寸草心,

却不知道母亲挣扎在死亡线上

张宝林:清明节前写给妈妈的信

谢悦:母亲与陈明老人的黄昏之恋

儿女眼中的妈妈林徽因

陶斯亮: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呀?

陈虹: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邓天雄:我苦尽甘来的老母亲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梅长钊:忆母亲,大爱绵长风雪夜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贾平凹:写给母亲 · 我不是个好儿子

李南央: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吴畏:母亲的大爱薪火相传

周玉茹: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

袁澄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