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付颀,1956年出生,种过地,做过工,当过兵,退伍回京后,一直在金融业工作,当过八年支行行长,十多年金融公司的高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影子行长》《父与子的战争》及几十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
原题
铁道部大院回忆录
拍花子的来了
作者:付颀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游,没有微信,所以听故事就是我们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了。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听的故事自然也不同,但是有一个非常恐怖、非常惊险、让你终生不能忘怀的惊悚故事,我相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都听过,那就是“拍花子”的故事。
“拍花子”的故事尽管版本不同,家长们讲述的时候演绎的程度也不同,但故事的开头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孩子啊,你在外边玩的时候可不要乱跑噢,不要去没人的地方,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说话,小心遇到拍花子的啊!”
啥叫“拍花子”?为什么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说话?
别急,下面我就把我妈妈当年讲给我的故事转述给你们:
出去别乱跑,外头坏人多,谁是坏人也不写在脑门上,所以你根本看不出来,对吧?
有一种坏人,叫“拍花子的”,专门偷别人家的小孩儿。他们手里有一种药,在你头上拍一下,你马上就迷糊了,眼睛就“花”了,你就会迷迷糊糊地跟着他走。为什么跟他走,因为那时候你眼睛里看到周围全是狮子老虎和悬崖,只有前边那个人可以保护你,所以你一定会跟着他走。“拍花子的”把你领到没人的地方,就会把你卖掉,你就永远也回不了家,永远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你不信是吗?我小时候你姥姥就给我讲过一个发生在她们村里的真事,她们村有个小男孩,叫小宝,长得可俊了,大家都喜欢他。有一天他在外边玩,玩着玩着就忘了妈妈嘱咐的话,一个人往村口没人的地方走,等到吃午饭的时候,他的妈妈找他,可跑遍全村也找不到,他妈妈都急疯了,到处打听,到处找,可连个影子都没有。有人说,看到村口来了一个卖糖人的老头,挑着一副扁担,戴着一个破草帽,没有人注意他长什么样。但看见他给小宝一个小糖人,然后在小宝的额头上轻轻拍了一下,小宝就顺从地跟着他走了。路上有熟人见到他,问他到哪里去,他也不说话,就跟着那个老头走,从那以后,这孩子就消失了。
几年以后,小宝的二大爷到外地做买卖,一天在集市上看到一大圈人围着一个耍猴儿的,就围过去看。那个猴子很是奇怪,猴子的身子,满身是毛,但却长着一个人的脑袋,只是不会说话。那猴子非常聪明,能表演很多戏法,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就端着小铜锣向围观的人要赏钱。大家都看着这个耍猴的新鲜,纷纷解囊,那个耍猴儿的人因此赚了很多钱。二大爷也掏出几个零钱准备往小铜锣里扔,一抬头,目光与那猴子对上了,猴子突然愣在那里不动了,瞪大眼睛死盯着他,然后就哗哗地流眼泪,二大爷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愣了,这时耍猴儿的人过来,用棍子使劲打那个猴子,让他继续表演,但猴子就是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大爷。他捡起一根树枝,歪歪扭扭在地上写了两个字:“小宝”。二大爷大吃一惊,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在外地见到了小宝,他立刻起身去抓那个耍猴的人,但那人见势不妙已经跑掉了。二大爷把小宝带回村里,好生调养,慢慢弄清了小宝的遭遇,小宝被那个卖糖人的老头“拍花子”带走后,怕他跟别人说出实情,就用药把他弄哑了,然后卖给另一个人贩子,几经转手,最后卖给了这个耍猴儿的。这个耍猴人心狠手辣,天天训练他耍猴表演的技艺,演不好就暴打一顿,学会之后,就让他穿上猴皮到处去表演挣钱,直到遇到了二大爷……
我妈妈当年给我讲的故事转述完了,怎么样?吓人吗?哪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听了这样的故事还敢乱跑呢?
不只是听妈妈讲,我的一个好朋友还跟我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他小时候曾经被坏人“拍”过一次,那天他独自一人在胡同玩,有个不认识的老头笑眯眯的走过来,问他几岁了?家住在哪里?然后就在他的脑袋上拍了一下,他迷迷糊糊地就跟在老头身后走了,走出去好几条胡同,正好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伯伯下班回家,见到他出现在这里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这个朋友平时嘴很甜,看见长辈都会主动打招呼,叫爷爷奶奶、大爷大叔什么的,可这次他一句话不说,眼睛直勾勾地就走过去了,很反常,于是他的这个邻居伯伯就问了一声:你这是去哪儿玩啊?伯伯这么一问,那个老头满脸慌张的样子,那个伯伯看不对劲,就抓住我这个朋友的肩膀摇了两下,他一下子就清醒过来,看看四周,不知道自己怎么走到这来了。抬头一看,那老头已经没影儿了。好惊险啊!差点就被老头“拍”走了。
我当兵的时候,一个来自张家口的战友也给我讲过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些扑朔迷离,听得我心里有些发凉。他小时候,住在张家口郊区的一片平房里,他老爸是个部队干部,家里条件还不错。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新的保姆,叫崔姨,人很勤快,做饭也很好吃。他家有三个孩子,上边有两个姐姐,只有他一个男孩。崔姨特别喜欢他,经常偷偷做好吃的给他,还经常领他到门口的大槐树底下去玩。有一天,崔姨领他去买菜,回来的时候,就让他在大槐树底下自己玩,说不要乱跑,做好饭就来叫他。崔姨刚走,就有一个老头儿走过来,向他问路,他告诉了那老头,但老头却不走,东张西望,眼睛总是瞟周围的行人。我这个战友听妈妈讲过“拍花子”的故事,觉得不大对劲,心想,这个老头一定是想等没有行人的时候把他“拍”走,他心里很害怕,就赶紧一溜烟地跑回家里。非常蹊跷的是,他发现崔姨并没有在厨房做饭,而是站在院子里不安地转来转去。当她看到我这个战友跑回来的时候,表情特别怪异,很吃惊的样子,那个眼神,我这个战友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觉得这个崔姨肯定跟那个老头是一伙儿的。更可疑的是,第二天崔姨说老家有事,突然就辞职走了。
哎?以上几个故事,怎么“拍花子”的都是老头呢?老太太咋就不能亲自干这活儿呢?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拍花子”时有可能遇到孩子的反抗,需要有力气的老头制服孩子;还有在“拍花子”的过程中有可能被人发现,老头逃跑的速度快,那时候的老太太多是小脚,一旦被发现人又跑不掉,弄不好就会被愤怒的人们打死,所以一般都是男的负责“拍”,女的负责寻找猎物和掩护,就像上边说的那个崔姨一样。怎么样,我这么分析有点道理吧?
小时候我对“拍花子”的事确信不疑,我胆子特别小,这种故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曾一度让我感到非常恐惧,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总是左顾右盼,走两步就要回头看看,有没有鬼鬼祟祟的老头在跟着我,如果觉得有人很可疑,不管那人是不是“拍花子”的,我都赶紧快步跑开,回到家或跑进学校大门才会松一口气。
长大以后我就不相信这些了,认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说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谁家小孩真的被“拍”走了啊,就是大人怕我们乱跑随口瞎编的。
我想过一个问题:这么恐怖的故事,我妈妈以及我小伙伴的妈妈为什么要多次讲给我们听呢?她们不怕我们幼小的、单纯的、嫩嫩的心灵受到伤害、留下阴影吗?
现在我想明白了,原因就是俩字:担心!
外一篇
铁道部大院回忆录
夏日乘凉
作者:付颀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北京的夏天特别热,有时候早晨一睁眼,发现枕头都被汗水浸湿了。每年夏天我的脖子上都会热出痱子来,怪痒的。那个时候还没听说过什么叫空调,也许压根就还没发明出来吧。别说空调,在我们新六栋铁路宿舍的几百户居民家里,几乎连电风扇都看不到,因为在当时电风扇也属于奢侈品。我们小时候降温消暑的物件就是扇子,扇子也分高级的和普通的,有点身份的人用纸扇,上面有字画那种,用的时候手腕一抖,“啪”地打开,悠然自得地扇上几下,身份和风度就全都抖擞出来了。我们普通百姓一般是用那种最便宜的大蒲扇,据说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拿在手里很轻巧,价格也很便宜。即便很便宜,我们用起来也很小心,那时候家家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啊。我记得我家的那把蒲扇用旧了,边上出了豁口,妈妈就用旧布缝了一个边,继续用,后来豁口进一步扩大,妈妈就像补衣服一样在上边打了一个补丁,反正能扇风就行了呗,顾不上好看不好看的。进入伏天以后,特别闷热,光靠扇子就不行了,扇来扇去的也都是热风,这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晚饭后到楼下院子里去乘凉。我们新六栋铁路宿舍有十四个栋门,大致围成一圈,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院子。东西方向是大院的通道,可以形成“过堂风”,院子里有几棵大杨树,树下正是乘凉的好地方。一般情况下是天刚擦黑儿,八点多钟的时候,邻居们差不多都吃完晚饭了,就陆陆续续有人拿着小板凳和茶壶下楼来了。一般是一家人集体出动,选择有利地形坐下,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等待其他邻居的到来。也有的家庭会在地上铺上凉席或塑料布,任由小孩子在上边撒花打滚,玩累了就躺在上边睡会儿。孩子们会在脖子和背上扑上痱子粉,黑红的脸蛋配上雪白的脖子,看上去煞是有趣。天渐渐黑了,邻居们也都陆陆续续下来了。老北京人相互之间打招呼也透着那股子亲热劲儿:“呦呵,赵大爷您歇着呢?”“噢,他刘叔啊,吃了吗?”“刚吃过刚吃过,您吃了吗?”“吃了,孩儿他妈做的麻酱面,凉水拔过的,吃了倍儿爽!”“天太热了,下来凉快凉快。”“可不是吗,打从民国三十八年到现在就没这么热过,赶紧坐下歇会儿,我这有大前门,抽一根?”“不用不用,我带着呢,北京香山(当时北京产的便宜香烟),物美价廉,呵呵。”你来我往客气一番,这才踏实坐下。渐渐地,乘凉的队伍越来越大,大家手里摇着大蒲扇,端着大茶缸子,边喝边聊,很是惬意。乘凉聊天通常分几个阵营:老爷们是一个阵营,因为我们大院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北京铁路局的职工,大家都是同事,所以男人们聚在一起免不了要聊点单位上的事或者是社会上的事。女眷们和孩子们是另一个阵营,一般是一边哄孩子一边聊点家长里短的家务事。我们这些男孩子老实不了多会儿就坐不住了,老爸们的话题我们听不懂,老奶奶和大妈们聊的事情我们又没兴趣,于是我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点诸如“官兵捉贼”“攻城”“斗鸡”之类的游戏。有时候乘凉的人不多,就分不成几个组了,大家围坐成一圈,聊点大家共同有兴趣的话题。有些长辈兴致上来会讲些他们经历的趣事,很多社会知识和民间传说我都是在乘凉的时候听到的。别看我老爸平时在家里总是很严肃,动不动就跟我们发脾气,但在乘凉这样的“空开场合”,他就会变得特别和气,展现出他幽默诙谐的一面。老爸在铁路上工作,走南闯北,肚子里的故事特别多,还记得他给我们讲在上海出差时,因为不懂上海话闹的笑话;讲在德州出差时在站台上买了只德州扒鸡,炖的太烂了,回到车厢往桌上一扔,立马骨肉分离,不用啃鸡肋,直接捡肉吃就行;还讲过他住在乡下一个小旅馆,晚上出门时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鬼”站在街角,他吓得没敢出门去,第二天早晨壮着胆子一看,才看清那是在墙角倒立着的一个墩布。这些小故事听得我们哈哈大笑。有的小朋友对我说:“你爸多逗啊,会讲这么多笑话,你们在家整天都特开心吧?”我只能苦笑,心说:你给他当几天儿子就知道他的厉害了!我们栋四号住着一位姥姥,老北京的旗人,一口地道的北京腔,比如说“我们”不能说“我们”,要说“姆们”,我问过她:“姥姥,那时候旗人整天都干嘛呀?”姥姥说:“嗨,什么也不干,姆们旗人有朝廷的俸禄,有吃有喝的还干什么啊?男的提笼架鸟的玩儿,女的绣花喝茶嗑瓜子。”我那时候就想,当个旗人真不错啊。四楼十一号的黎叔叔是个神秘人物,个子不高,沉默寡言,他儿子黎华曾偷偷给我看过他爸爸箱子里的一套将校呢军装,说明黎叔叔曾经是位解放军的军官,级别还不低,但他为什么现在不是军官了,谁也不说不清。他很少下楼聊天,但是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偶尔也下来跟邻居们坐坐,他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比较和气,记得他跟我们讲过一段往事:战争时期他所在的部队抓出一个“托派分子”,要枪毙,那人说:我是冤枉的,现在我们的部队缺弹药,子弹用来打敌人吧,你们行刑的时候用刀砍吧!这个故事我一辈子都记得,觉得特别悲壮,这么忠于革命的人肯定不是坏人。住在我家隔壁的程叔叔,在铁路医院工作,医生嘛,谈吐文质彬彬的,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卫生保健的知识,也讲一些医院的趣事。记得他说他遇到过一个体检的病人,说自己是糖尿病,要求医生给他开病假条。化验结果也确实尿糖很高。可是程叔叔发现,那人的尿液里含糖量实在是太高了,大大高出正常人的水平。下次体检时他就悄悄跟着那个人进了厕所,发现他从兜里掏出一小纸包砂糖,倒在自己供检测的尿液里,原来那人根本没病,就是为了骗病假条。我不知道他讲的是真事还是段子,反正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候我们的乘凉活动还会演变成为联欢会。聊的高兴了,有些叔叔阿姨会随口哼一段京剧或是家乡的小调,学说一段单口相声。我们栋三楼王叔叔家的小女儿那年四五岁,小名叫“小妞子”,长得特别可爱,而且能歌善舞。她的表演总是最受欢迎了,而且她从不怯场,从不推辞,让唱就唱。记得有一次她刚从跟着父母从天津探亲回来,用嫩声嫩气的天津话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天津快板:“来到了天津卫呀,是嘛也没学会。学会了开汽车呀,压死二百多,警察来抓我,吓我一哆嗦……”快板没说完,大家就已经笑作一团了。算起来现在小妞子也五十多了,不知道她还会不会说这段天津快板?除了聊天、游戏,我们乘凉的时候还喜欢看星星,那时候的北京没有雾霾,没有这么多大楼,也没有这么强的“光污染”,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很多很多的星星。我们躺在凉席上,看着黑漆漆的天空上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大人们会告诉我们哪个是北极星,哪个是号称“勺子星”的 北斗七星,还告诉我们这北斗七星分别叫做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月亮好的时候,老人们会指着天上的月亮,给我们讲月亮里面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还有月下老人牵着红头绳等等。乘凉的时候我们还真是学了不少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邻居们乘凉聊天有时候会聊到很晚,夜深了,天气渐渐凉爽起来,一些年纪小的孩子已经在妈妈怀里或凉席上朦朦胧胧地睡着了,这时大家才意犹未尽地互相告别,回家睡觉……
本文作者
给老编续杯咖啡
方方:男女老少露宿街头,
曾经武汉的夏夜风景
刘海鸥:第一次政治生命,
再也没有老师喜欢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