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侯杰:“清污”往事,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行者老侯 新三届 2023-05-24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原题

“清污”往事,

八十年代没那么美好




作者:侯杰

原载微信公号老侯说事



    八十年代初有过一阵对服装和发型的严查,并把服装发型上升到思想问题高度。诸如喇叭裤、瘦腿裤、披肩发、靡靡之音,都被严查禁止,并以此作为思想问题体现,进行批判。

    都知道“十年动乱”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也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多人就以为八十年代后就不再搞政治运动了,其实不是。

1981年3月初,园明园。那时每到星期天,经常有一些文艺青年在园明园搞聚会,外国人也来参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运动依然一个接一个,只是不像十年动乱那样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而且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也不像文革那样,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历数八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讲四美三热爱、清理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都是围绕意识形态。

1981年,上海外滩热恋中的情侣。谈恋爱不再是禁忌,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拥抱了。李晓斌摄


    八十年代初有个口号叫:思想开放,经济搞活,建设精神文明,清理精神污染。不知道什么人给缩写了一下,变成:开放、搞活、设精、清污。

    清理精神污染是从1983年10月开始的。

    “清污”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思想解放,文艺界热议“人道主义”,代表是白桦苦恋,理论界讨论“异化论”,代表人物是周扬,而意识形态领域主管领导依然习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政治标准,对许多新想法看不惯,将一些学术问题当成两条路线斗争,习惯于按过去搞阶级斗争与大批判的方式对待学者、艺术家与学术上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思想整顿,于是,会议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从1983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

1982年冬天,北京颐和园知春亭餐厅,墙上挂着“禁止划拳、行令、播放音乐、跳舞”的字句。李晓斌摄

    1983年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随即在全国展开。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污针对的是思想,但社会上整得鸡飞狗跳的却是物质,比如严查女性披肩发,男性留长发,听靡靡之音(如邓丽君歌曲),还有奇装异服,如:喇叭裤、瘦腿裤、高跟鞋、吊带裙。

小学生上街宣传“五讲四美”


    我当时供职的报社一个著名女摄影记者去市委采访,就在大门口被门卫挡了驾。

    那时没有保安,门房大爷就是门神,挡驾的理由是她留的是披肩发。

    她说已经约好了市委领导,门房依然拒绝,说市委已经通知,披肩发是资产阶级,不能进去,放你进去我要挨批。

    最后没辙,从包里翻出一条手绢把头发扎了起来,大爷才放行。

1981年,北京三里屯的美发屋。王文澜摄


    她进去后,见到领导,正事放一边,先投诉门卫,为什么披肩发不能进,怎么就成了资产阶级。

    领导一听就笑了,说的确有这么个规定,下发文件,要求区县乡都执行的,市委市府自己当然首先要遵守。你这样扎起来挺好。

    记者不服气,回到报社,就嚷嚷开了。

    报社相对宽松散漫,没这规定,穿什么没人管,发型也没人管,但领导觉得,出去采访还是要遵守基层相关规定,不要有对立情绪。


喇叭裤、蛤蟆镜,1980年代初的时尚标配

    没多久,街上出现戴红箍的,手持剪刀,见了喇叭裤、瘦腿裤就下手剪,那样子跟今天抄摊儿的城管一个样,蛮横霸道。吓得一些时髦新潮的青年人不敢穿特色的服装上街。

    社会上的反应也传到了中南海。总书记胡耀邦对“不让女同志穿高跟鞋,剪掉人家的披肩发,剪开喇叭裤”等做法非常反感,他在团中央讲话时说,“你们反精神污染,也不能干涉群众生活呀。年轻姑娘留个披肩发你们就来剪,这叫什么呀?”

    他找到时任《中国青年报》社长的佘世光,说“你们写一篇评论员文章,讲清楚这个问题,由《人民日报》转载。”

戴蛤蟆镜的三个时髦小伙。刘香成摄


    1983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文章《污染须清除,生活要美化》,当天的《人民日报》也在4版加框刊登。文中着重提出,“这种把青年美化生活的愿望同精神污染混为一谈的情况虽然很少,但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清污”是烂尾了,但是后面还有更大的运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还导致耀邦辞职。总之,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欲望很强烈,但是并没解放的时期。经历过与世界接轨的新世纪,回想为了一件服装、一个发型就鸡飞狗跳的时代,经历过的人们会觉得,假如回到那个年代还是挺可怕的。


本号获文章作者许可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

侯杰:林昭在“铁一号”

侯杰:坦赞铁路人,
主菜居然是龙虾海参

侯杰:世纪之交那三年,
国际政治漩涡中的中国抉择

66年前的“春晚”,暴风骤雨来临前

躺平了,反倒有仰望星空的可能

侯杰:忆苦思甜往事,

在红色经典里寻找糠菜窝窝

姚登山:被遗忘的“红色外交战士”

侯杰:文革"第二炮"取消高考,
是中国教育史之殇
牛二给杨志挖坑,结果把自己埋了

侯杰:尘世的大师,爱美人更爱江山

侯杰:流氓的最高境界是自残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侯杰: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侯杰:嫁了日本军官的腾冲女人

侯杰:重返滇西“战场”的鬼子兵

侯杰:邱钟惠与滇西抗战
侯杰:照片背后的南洋机工牺牲史
侯杰:从电影《芳华》看反战情绪
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灾难记忆,北川的鸽子树
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我不怕死,就怕高
日月山,那不能忘记的3000随从
神秘的巫溪
伊斯兰国度的基督文明

我们战胜疫情,并未战胜SARS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