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依名言以破法执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8-10

96行者依名言以破法执

    名言于普通凡夫意识中恒为法执之强大助缘;然欲依于法曼荼罗之路线以破法执,则不能离开名言以破之也;此即四寻思观。然四寻思观有二种:《成唯识论》之四寻思观为加行位所修以求破分别二执而见道之法;《瑜伽师地论》之四寻思观则为法相宗依转意识带转七识之路线即法曼荼罗之路线所修彻始彻终之根本大法。论谓依此种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一切戏论皆灭,能证大乘大般涅槃,即如来之位也。是知依此种四寻思观不仅止于见道已也,而能至佛之果位也。《成唯识论述记》却将此二种四寻思观混为一谈,不可不察也。见《述记》卷九释四寻思观之文。


    《成唯识论》之四寻思者,寻思诸法之名、义、自性、差别。论卷九云:“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按:此中之名即91节所说《成唯识论》四寻思中不摄义在内之名也。此中名寻思即寻思名也;义寻思即寻思义也;自性寻思即寻思名之自性与义之自性也,即名义之本身;差别寻思即寻思名之差别与义之差别也,名之差别谓句,义之差别谓句义。显然,此种四寻思,四者皆不出语言之范围。


    《瑜伽师地论》之四寻思者,则是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论卷三十六云:“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此诸菩萨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云何名为四如实智?一者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者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者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者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实了知。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无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云何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观见一切色等想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云何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云何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有差别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于中无有诸色法故;由世俗谛故非无色,于中说有诸色云故。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差别假立门,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差别假立不二之义,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可见:其一、此种四寻思观之名乃摄义在内之名也。其二、名寻思属对语言之观法,余三则皆涉及事观,非仅局于语言之内者。由此可得二种四寻思观之关系如下:


 瑜伽师地论:      名寻思     事寻思      自性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

   

成唯识论:  名、义、自性、差别


是知《成唯识论》之四寻思皆摄于《瑜伽师地论》四寻思中之一名寻思之内也。故二者相较,前者之范围殊为狭窄,仅局于语言之内;后者之范围则相当广阔,法界中三类主要存在——名不相应行法心王、心所、色法、皆谓之事真如无为法皆有涉及。正因如此,前者仅为加行位所修以破分别二执而求见道之法;后者则法相宗路线所修彻始彻终之根本大法也。前者所观仅限于分别意识中之名言,故仅能破分别二执;后者所观广涉五位诸法,故能破三重妄执也。参见64节有关论述。以下即依《瑜伽师地论》四寻思以论依名言破法执之原理。


    对应二种法执,四寻思中前三观正破事执,最后一观差别假立寻思则正破理执。事执乃理执之基础,二种法执之主力,较理执犹为难除;故设三观以破之。理执因事执而有,二种法执中为附属;事执已除,理执之破亦不难;故唯设一观以破之。


今初,前三观能破事执之原理:上文已言事执之发生,其要在于义事混杂而成法相之带质境。故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之要旨即在于,通过名事二者离相观与合相观,将名、义、事三者彻底分析清楚,而通达其本来之二重能诠所诠关系,不再将义事混杂也。论文所谓“名唯是名”、“事唯是事”,所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观见一切色等想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斯即前二观名事离相观之主旨。即是于三摩地四禅中,泯五俱意识及前五识,唯显比量之名;摄义在内。或泯分别意识,唯显现量之事;此乃义、事分离之初步境界也。论文所谓“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名言自性非彼事自性,离言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又如实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真如。”此即第三观——自性假立寻思名事合相观之主旨。即于三摩地中,同起比量之名与现量之事,而能如实了知名义事三者之二重能诠所诠关系,仍能不将义事二者混杂而生法相;此乃义事分离之高级境界也。


    实修此三观,则所有分别俱生之事执皆可破除矣。尚余理执,则需修第四观——差别假立寻思以破之。差别假立寻思者,即寻思名事各自之差别也。广论谓:名身,于诸法自性增语;句身,于诸法差别增语。因此名之差别即是句,事之差别即是事事。故将句与事事合而观之,如实了知如是句,为诠如是句义,于事事假立;又如实了知彼事事相关之条理无量无边;乃如幻事间之条理,而非彼体真如。即于三摩地中同起比量之句,与现量之事与事,而能如实了知句、句义与事事三者之二重能诠所诠关系,了知句义法则唯存在于句中,不复将句义法则误认为事事中实有。实修此观,则所有分别俱生之理执即可破除。


修四寻思观,一切分别俱生之事执理执既破,则得四种如实智;由此能证大乘大般涅槃;于现法中则获得种种能变能化神通,参见9、5节。于一切所知境界皆得自在。


    如上所述,修《瑜伽师地论》之四寻思观可破除一切分别、俱生之法执矣。由此知名言为依法曼荼罗之路线而破法执中不可或缺者;于此路线中,必依名言以破法执也。


附识1   法字义

佛学中法字可谓赅摄至广之名,凡七大缘起图上所列所包含者概名法也。法界即一切法之集合,界者类义。故法界者,实乃包罗一切、至大无外之极称也;七大缘起图上所列所包含总称法界;无有能出此法界者。


法字总有二义:一能诠义,二所诠义。能诠义者,即指能诠之语言,又可分二义,谓名及句。密教法曼荼罗中之法字正属此义也。故法曼荼罗本论又名之为语言界,即一切语言之集合也。所诠义者,即指语言所诠表之一切本身。此又可分二大类含义,即事义与理义也。事义谓五位百法所涵盖者,即诸法之自性,以名所诠表者也;无为法、有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无体假法、不相应行法等中之法字皆系此义;于此义下尚有一特义,即色声香味触法中之法字也,乃于色法中特指分别意识所对之相分,即法尘。理义谓事事间之条理关系法则,即诸法之差别,以句所诠表者也;法门、观法、戒法、五眼中法眼等中之法字正属此义。


《成唯识论》卷一以轨持二义释法字,述记疏云: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体有无对,二自性差别对,三有为无为对,四先陈后说对。前唯有体,后亦通无。瑜伽论五十二说意不坏法现前,无亦名法;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前是共相,后是自相。前唯有为,后通无为。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此段疏文,乍读殊为费解;盖与表达方式有关也。基大师之意系云法有二义,持义及轨义。持谓住持,不舍自相;轨谓轨范,可生物解。前义唯属有体之法,系共相,唯属有为法;后义则兼摄无体之法,系自相,兼摄无为法。所谓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本无何深意,不过云上面三对中前者属持义,后者属轨义而已。按唯识论之持轨二义即吾所云能诠所诠二义也。持义即能诠义,轨义即所诠义。盖持者,即以名句任持其义即名言自性也。基师所云自相正指目乎名句所诠之义即名言自性。其云持义唯属有体之法,系共相,唯属有为法;完全可证此点。盖相宗之共相,唯属之名言;名言唯是有为法,明矣;名言亦唯是有体法,正如上引瑜伽论五十二说意不坏法现前无亦名法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即云“无”法作为能诠之名言于意识中必有“无”之相分以诠表此“无”, 故所有名言皆有相分,有相分即有体,故名言唯是有体法也。“无”之所诠则于此“无”之相分之外为乌有,故是无体。轨者轨范能生物解,即是以能诠之名言引导至所诠之物,使人生起解了也。故轨义正是所诠义,基师云后义则兼摄无体之法,系自相,兼摄无为法等,皆可证也。所诠兼摄无体之法,前已附带论及;所诠之事也、事事也,皆系自相,乃显然者;所诠兼摄无为法,则更无疑义。


最后需特别指出者,能诠二义与所诠二义正相一一对应。凡夫谬将能诠中之“义”混入所诠,从而发生法执。因法之能诠义与所诠义皆有二种,且系一一对应,故有二种法执也。

 

附识 2  空之诸义

 法执破则证法空。而对应于二种法执,佛法之法空义即有二种主要含义:一事物空,亦可曰实体空。二因果空。亦可曰关系空。前者对应于事执,破事执,了知诸事如梦幻泡影,不复执为实有,即与事物空相应。后者对应于理执,破理执,了知事事于时间中前后相引之法则,于空间中并存之结构,皆一种之权宜作用,不复执之为普遍必然,即与因果空相应。


佛法于法空之二义中特重于事物空,于二义中此为根本故。故于此开示特详。现列举事物空之诸义如下:


1、属遍计所执性与相无性者

甲、形容词,子虚乌有义。空宗之自性空之空字即正属此义也(此自性即名言自性,《瑜伽师地论》中对名言自性与离言自性已作严格区分)。


乙、动词,断除子虚乌有者令永灭也。我法二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等词中空字即此义也。如我法二空,即空我法二执之意,即彻底断除我法二执使永不起也。


丙、名词,子虚乌有者永灭之状态。上面乙条中诸空字亦兼具此义。


2、属依他起性或生无性者

此种情形下为动词,即泯去义(隐也,暂时不显,非永断灭也)。

甲、空名言

乙、空法相

丙、空法性


3、属圆成实性或胜义无性者

此种情形为名词,即大空本体也。乃名、相、性皆隐而不显之一无所有状态,虽则皆空,而却有不空条理在,即一切分位种性互相赅摄之理趣也。


此大空本体即根本法界体性智所证总别不二之体大也,即理法界。


4、无碍性,密教六大中之空大即正属此义。

甲、名相性与大空本体之无碍,理事无碍也。

乙、名言之间、法相之间、法性之间以及名、相、性之间之无碍,事事无碍也。


5、均势之对立面之融合、分离、等持义此中对立面主要指能知所知。此义可参见411小节。亦兼摄四曼中凡圣男女色心名事动静等。

甲、融合义,即呈均势之对立面相遇而归于隐而不显之状态也。明此义,斯明23、两条泯有归空之原理也。

乙、分离义,即融为一体之对立面因分离而从空中显现也。明此,则明从空出有之原理。

丙、等持义,即对立面以均势而显现也。明此义斯明4、条之原理。空有之所以能双显而无碍,有有之所以能并现而无碍皆由于有之显现皆为其对立双方呈均势平衡而显现故也。

丁、事法界中之事相之所以呈有碍不空之状态,亦由于对立面失其平衡、等持之故也。明此,可知遍计所执性之来源。


6、不空义。于大空本体中实寓有不空者在,即一切种性及其相互赅摄之理趣也。真如缘起仅笼统知如实空中有如实不空而已,于不空者系何事及其关系皆未及详究。密教七大缘起则进究之,于真如之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两面皆有彻底了解。关于此本论已详论之,此不赘。故空之此义大矣哉!何其深秘哉!此义确为空义之至为深秘者也。唯密教独知之。


事物空之诸义中123、义空宗有宗具有之,二谛三性之范围也。5、二义天台华严密宗皆知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范围也。6、义则深密中深密义,除密教外未见有发明之者。


对于因果空可从二义了解之,即同时因果空与先后因果空也。同时之因果即小乘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及其引起之结果,谓士用果。小乘之士用果义与相宗及本论不同,前者仅摄同时之因果,后者则同时异时兼摄也。异时之因果即小乘六因中之异熟同类遍行三因及其引起之结果也,谓异熟果与等流果。小乘之等流果义亦与相宗及本论不同也,前者以同类现行之前后相引为等流果,后者以种子现行间之同时相生为等流果(简种生种之情形)。二者于异熟果义则无大差别。此诸同时异时之因果皆一种权宜作用,乃有限概然性之法则,非普遍必然之规律,是即因果空也。


故从上可见,空义实为佛法之纲宗,佛法之所以异于外道者,亦在于此而已矣。鸠摩罗什三藏曰:一代佛教,皆以毕竟空为极则。凡与毕竟空相应,不论何等教相,皆称最上。此是有得于一乘妙旨之言也!然毕竟空当作如上理解,方堪称极则,否则尚非所论也。


而般若即证空之智也,故曰般若乃佛法之纲宗亦可也。所观之空既有如上之义,

则能观之般若亦需作如上之分疏也。

般若空义如此复杂,如此深奥,而学人大多滞留于半途,执一义而非其他!不亦悲乎!





众生界之本源

七大缘起论之转变1

七大缘起论之据点种子

七大缘起论之真如种性2

七大缘起论之真如种1

七大缘起论之立宗破异

七大缘起论之智识性相

七大缘起论之四缘五果

七大缘起论之五智九识

七大缘起论之七位心所

七大缘起论之法界五级

七大缘起论之语言

七大缘起论之破异:对哲学中形上学本体论诸形态之批评


法界体性智与第九识

大圆镜智与第八识

妙观察智与第六识

等流果、离系果

心所与心王之关系

异熟果、士用果、增上果

遍行心所

一念之解析

现行界中有情之数量为有限为无限?

终极完美问答:众生何处来、哪里去?

无明与妄执之别

转识成智

四缘

八识缘依

绝对善心所

绝对烦恼心所

相对善心所

相对烦恼心所

随烦恼,不定心所

五重净土

第八识之四度开展

三界与三种佛土之对应

根随信等总相连——善心烦恼心连类而起之道

五十四心所与八识之配属及其原理

识智关系在圣位与凡位之不同

我法二执与我相法相

成所作智与前五识、五根识

八七六五之关系

为何有男人女人?

密教之种子、心王、心数与显教之种子、心王、心数



 ——摘自孟晓路《七大缘起论》


世界历史春夏秋冬周期说

设立经学院与经学公共课

华夏真面目保定会讲笔记

中华文明复兴总体方案

中华文明是永久和谐之路


取消全民强制学习英语

中华学术教育体制的复兴:重建中学主体性

晚清以来中华文明应对西方文明的过程略述

现行中小学教育病症:做人教育缺失和语言、知识教育失败

论蒙学乃是国学教育的基石与精髓

修改法律

复兴中医

恢复正体字在学校现行课程体系中加入读经课

六组字浅析简化字弊端(义、礼、圣、亲、爱、护)

对于学校课程改造的设想:修身、国学、数学


共济会学术之阴谋性质

科学教学理探讨:带有严重的先天缺陷

科学教纵欲文明会导致人类和世界毁灭

现代世界是共济会科学教塑造出的虚拟世界

为了保国不得不西化,但勿忘最终还是要回归传统!

科学教五个核心观念: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进步之实质及其批判


 

本书夕阳道友尚有少量,29元包邮(出版社定价58元)!

可加微信号(Huizhouxiyang)购买。

 


论  周  官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全集)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汉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美的语言

人类首例换心手术发生在2500年前的中国!

中医绝技:天人合一,柳枝接骨神术独步蓝星

明朝最先发现美洲、最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诸玄识“西方文明源于华夏”讲座讲稿(全文)

西方哪里来的文艺复兴,实际是中国给予西人光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