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5篇)
2016上海一模虹口区作文范文(3篇)
2016年长宁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5篇)
2016年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如今,互联网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更容易彰显真实的自我,也更容易掩饰真实的自我。
学生作文:
双面自我(65分)
从古时的烽火传信、飞鸽传书到如今“微信”代替了短信,互联网将全球笼罩在同一空间、时间之下。七十亿人口之间的距离因互联网的发展变得前所未有之近,而蓦然回首——我们的生活、感情早已与互联网息息相关。
当人们习惯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到网络之上时,亦是将自我标签化的一个过程。动动手指,就能在许多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上“学霸”、“二次元”“旅游达人”等标签,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比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同爱好者的影子,似乎更愿意在网络上交友。在头像与昵称的掩护下,他们向网友展现最真实的嬉笑怒骂,却在现实中将本我塞进虚伪表象的躯壳中。
互联网本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信息的查询互通二诞生的,近十年中互联网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社会对于互联网关系仍是初学者。不少人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热情如火,搞怪“表情包”层出不穷,而现实中却腼腆少言。那么到底哪个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呢?我想,在网络上所彰显的那部分,是其真实“自我”所需求,却又迫于“腼腆”的禁缚而在现实生活中鲜少触及的那一部分。亦不可否认网民多直言不讳,火爆热情,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与“罐头思维”,我们迫不及待地抛弃了真实自我中矜持、谨慎的那部分,加入网民的狂欢之中。
诚然,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通过“标签”定人,鲜明却不全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讲究“圆滑”与“磨合”,而自我之中一些较为尖锐的部分就此被现实磨去锐角。如何将现实本性与互联网个性达到圆融统一?我认为不必苛求。在尝试学习着一些独立处于社会的过程中,势必要对“自我”加以修剪,这是成熟道路上必经的一课,在微信、微博上,我们当然可以隐去现实生活中晦暗不得意的那一部分,展现自己日常渴求而不可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可以说,不论哪一面,都的的确确是我们“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决定何时展现,何时掩饰。只需记住,不论是现实抑或互联网上,存在的所感所想皆是真实,也许动动鼠标即能删除一条动态,但生活到底是一场盈科而后进的旅行,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用真挚的本我填平迷茫的沟壑,才是我们最应当做的。
活出真我 (63分)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享受着信息潮流洗礼的同时,也不免被淹没迷失一些珍贵的东西,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在这个全新平台上游刃有余,但无法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掩饰一个本真的自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们拥有更广阔便捷的平台展示真实的自我。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畅所欲言,尽抒所感,平时里温和的人在微博上不免发出激烈的言论,身边寡言少语的智者可以在空间上发表自己独到的感悟······这让每个人有了平等表现真我的机会,或找寻志同道合者,或在虚拟世界寻求归属感。
然而,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社交网络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长成畸形,作为个体的我们或自发或被动地开始掩饰自我。叔本华曾说:“一个人热爱社交的程度与这个人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诚然,社交网络绝大部分被这类人充斥,所谓热心网友,微博大V,及身边的“好事者”,有意或无意的让社交变得鱼龙混杂。作为个体则会担心自己格格不入,或贪恋他人无意义的追捧,开始带上假面进入社交,起先是模仿他人或小心翼翼维护塑造形象,以博取所谓的赞或是关注度,无意中我们开始为他人而活,我们变成了他人眼中的那个自己,而就信以为真,逐渐沉迷,甚至把在网络上“逢场作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便是过度社交带来的危险、复杂与束缚!
与其说掩饰,不如说迷失自我。社交起源本是为了精神取暖,然而互联网的介入,则让社交变得鱼龙混杂,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被迷失,被消解。我们还能否不顾他人眼光而心无旁骛地专心致学吗?社会交往本就是场假面舞会,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希望年轻人能尽早意识到这一点,这旨在帮助我们看清网络社交,而非让我们也成为那类“伪君子”,不至于成为网络时代的复制人。
没错,正是这样一个数据时代,我们不能被这时代潮流所淹没,我们应做时代的弄潮儿,对于网络社交有所扬弃,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我们当今应有的社交态度。
互联网时代正应了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新鲜而让人充满未知额好奇。每个人,都无法避开这一时代,也完全不必避开这信息多元化的大时代,只是记住:求真、求实,做有头脑的人,拥有人类真正真实的自我。
桃花源 (62分)
信息时代推动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使人们的社会交往途径更趋新颖与多样化。在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人们或迷失自我就此沦落,或彰显真我直抒己见。
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得(的)兼具正反、好坏的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媒界里,人们自然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于是,在诸如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站上,随处可见“正能量”的传播。有人分享每日的点滴温暖,用人间最真势(挚)的温情点缀这虚拟的世界;亦有人敢于直言,将正义感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社会上的种种丑陋与弊端提出自己最严厉的批判与见解;还有些极其文艺气质的“文人骚客”,手指敲击键盘,编织出或唯美或深刻的锦词丽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个性化成为最大的特性。没有现实社交的拘束所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都会更趋鲜明。
然而,缺少了现实世界中那一份无处不在的拘紧感,约束不复存在的同时,亦使曾经无处不可觅的问题萌芽生根。人们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近乎依恋的情感,与这个可谓没有“法律”牵绊的虚幻国度日益密不可分。或许很多人都曾梦想过隐身的能力,我想网络确能实现这种看似荒谬的假想。人们在网络空间里隐姓埋名,甚至一度扮演起与本身迥然不同的角色,并且深陷其中,逐渐与现实脱离开来。他们回避着真实的本性,不愿面对现世的纷乱繁杂,似是找到了心中神往的“桃花源”。
而这样一个“桃花源”,却容易使人们迷失在毫无牵制的原始世界。道德感的不断弱化,与人欲的膨胀肆意妄言的快感,给人们带来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做现实中所不能为的“勇气”。这无疑是具有致命破坏性的,真实的自我就此被掩饰,取而代之的是灵魂中为虚幻网络激发而生的劣性。曾经被法律、现实、道德约束着的恶魔横空出世。
互联网是社交的天地,群体的存在使“劣性”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犯罪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愈演愈烈。而个体以群体为参照物,将不会意识到这种“劣性”的不妥与可怕,他们的“幻象”中,这种劣性被贴上合理的标签,从而成为一种寻常的常态。而本我,亦在群体作用下泯灭。
互联网可以是一片桃花源。我愿意相信,它的初衷至少是如此。但事实上,即便是桃花源,亦须要每一个网民的倾心维护,需要内心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与自律能力。只有如此,并具备抗衡从众心理的勇气,方能在这桃花源中彰显真我,尽享极乐。
切勿迷失 (64分)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被互联网充斥着,它触手可及。在那个空间里,时而色彩纷呈,时而云雾弥漫。我们置身其中,享受着鲜活的乐趣,却也被潮流吞没,迷失自我。
身处网络这个复杂的世界之中,有时我们能够更好地彰显真实的自我,可以说是一种平日少会出现的“自我展示”,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释放甚至宣泄,以离我们最近的社交平台为例——在微博上人们更易表达出平时不太便于表达的观点,在朋友圈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更为丰富和鲜活的状态。换言之,似乎人们在网络上变得更善于表露自己的观点、表达自我。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表情达意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和阻隔,但究其根本还是每个人本身在起作用。所谓现实生活中的“人心冷漠”云云,不过是很多人强行制造出的一种状态。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介,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但决不能成为我们唯一的表达工具,其中的言语更不能代表一切。只要我们愿意,很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可以表达,那么需要网络帮助你来彰显的可能只是那些确实需要更好地修饰的东西,这无可厚非。
然而更多地,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掩饰着真实的自我——或掩饰,或被掩饰。我们往往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为搏那一个个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的“赞”而“努力”着,对我们想表达的内容,对我们自己做了过分华丽的装饰,本质是华而不实的,却又厚重不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肯定,因为现在很多人即使内心有很多想法也不善表露甚至不屑表露,这便是当今人与人交流的症结之所在。不必归咎于互联网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善言辞,每个人当做的是迈出自己的那一步,试着多表达、多肯定他人,我想现下这种“包装”现象或多或少会有所好转。毕竟社交平台出现的初衷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交流,而非为所谓的认同和人际关系去过度掩饰而丢了真正的自我。
网络的大潮是汹涌的。激烈的言辞、浓厚的情感、成堆的没有面孔却向你嘘寒问暖的人,不禁令人站不住脚,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很容易被这种潮流所吞噬,即“被掩盖”了。而我们能做到的,便是牢牢地站稳,云雾缭绕的网络空间中保持视野的清晰,并且强大自身,尽力不被淹没。
当我们能真正地更好地表达、且强大自身时,我们会享受网络的美好,且不会被吞没,不会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