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7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宝山区(4 篇)
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心中的追求而竭尽全力,孜孜以求,无暇顾及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实现追求之法
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心中的追求而竭尽全力,孜孜以求,无暇顾及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它。
智者所言不假。当一个人具备了能力,那他所追求的事物自会迎着他而来。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古时贤能之士,宗师隐居于山谷之中,也会有帝王亲临请其出山为官。
在当今这个分工明确的社会之中,才能与社会角色相一致是自我实现,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关键。若是自身与所处位置不符,便是在日复一日的别扭之中消磨了自身。因此,若是自己也配不上自己的追求,先且不论实现追求是多么困难的一桩事,纵使侥幸实现也难以真正喜悦快乐。到头来便如是丑小鸭入了鸭巢,经历了格格不入的痛苦后被赶出鸭巢。
现如今人心浮躁,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纷纷把孩子送进了重点学校,纵使是花钱,背债也在所不惜,为了成为金字塔的尖顶而各显神通,就不知成为尖顶需要有(攀登) 尖顶的能力。而许多孩子本不善学习,经历了填鸭后勉勉强强进入了大学,而在那之后,他们又如何能够继续成为知识分子,肩负起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重任?能力与追求不相配的人,或许会摔倒在追求的路上。
但是,如果我们的追求不是完完本本偏离航向,那么我们的孜孜以求也并非无意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并非既定的存在着,而往往处于未定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步步重塑自己,纵使今日的我们尚且青涩,在孜孜以求的过程中我们亦会不断深化自己的能力。从前对于人类而言飞上蓝天是天方夜谭,似乎没有一个人拥有飞天之梦相配的能力。然而,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我们不仅可见飞机在天空中盘旋翱翔,甚至还将宇宙飞船送入了外太空,人类在追求之中打破了自己的限度,如今有谁敢说人类与飞天不相配?
盲目的追求不可取,因为抛却自己的能力不顾或许会让我们在错误的道理上渐行渐远。然而一味地等自己能力完善之后再谈追求也显得太过谨慎,难有突破。我们应当且行且完善自身,在找到正确的追求后一路奔驰,同时清醒地告诉自己,我们所求于自身的能力一致,有多高的追求就应有多大的能力。如此,在达到追求之时,我们也收获了一个非凡的自己。
择良木栖,追我心之求
生命的长河中,人们为了实现追求而无尽地奔波。有些人一生庸碌匆忙却无法逃脱平凡的圈套,而有些人在一步步实现自我超越后获得了更高的人生境界。智者与愚者的一念之差, 在于是否“择良木栖”。
择良木栖,意为挑选适合的树居住,对动物如是,对我们人类亦是这个道理。在选择我们人生追求的时候,往往最应注重的是这个追求是否是适合的,是否是我们所“配得上”的。如此的思索便能帮助我们选择属于自己的“良木”,站在合适的高度,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萧乾在“我的座右铭”中写道“船得有航向,人生要有所追求,就连蚂蚁,看起来是在盲动,其实也各有所奔。”诚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高是由追求不断实现的。在追求中不断渴求,不停进取,从所追之物与事的丰富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贫庸,在自我提升后得到的,是更多的丰富。然而,有些人虽然选择了追求并竭尽全力,孜孜以求,却仍然达不到那个高度,就像不断推着球爬上山坡的“西西费斯”,一松手,球就滚落下来。这些人的弊病在于,没有考虑“配得上”而无法择良木栖。在选择追求时,没有将自身情况考虑在内,或贪婪,或怯懦,与自身实力无法匹配的目标和追求,也终究是“天上遥远的星”。
“有我之境,物皆是我之色彩”。在“有我之境”中观望,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在追求的过程中,考虑是否“配得上”,也是考虑是否追我心之求,而在一步步实现“配得上”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体现的过程。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人是谁”中说“人的存在之谜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他能成为什么。”在自己“配得上”的追求之后,应有与之“配得上”的努力,择良木栖后得到的并不是安逸,而是更多向上的动力。使自己“配得上”一个追求,从而达到提升后,拥有另一个更好的自己“配得上”的追求。于是,在一个又一个追求的实现后,选择一棵又一棵良木,看到的便是更高的风景。
人生没有终局的成功,每个人在自己追求的实现中获得一个又一个转折点。择良木栖,以我心追我求,让实现追求后构成的转折点为生命长河勾勒弧度,绘制最美的曲线吧。
竭尽全力与“配得上”的考量(一类中)
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诚然不错。
让自己配得上追求之物是指让自己的品性、才华能力与追求之物相适宜。而如今人们往往无暇顾及于此,只竭尽全力、孜孜不倦的追求,何也?
主要是被太多的外物和选择所迷惑。我们生活中所遇难题通常是复杂的,而加速发展的社会、新兴的科技革命更是给生活带来了多样丰富的选择和努力的方向。在种类繁多的选项中,我们易于忽视“配得上”这种本质而简单的原则,在其中迷失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成为了与所想完全不一样的人。
人们在孜孜不倦、竭尽全力的追求中秉持的是“天道酬勤”的信念。但勤奋与追求之热切并不能决定所求之物的最终归宿,只能代表个人意愿,绝非能力和适应性的体现。
所以,我们要研究、使自己配得上追求的方法。正如“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窘迫”,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只是在给人努力的心理安慰,而可能使个体偏向理想目标之外的轨迹。学习使自己与追求相配,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相适宜、相配之物之间的断层更少,降低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使自己在朝着追求方向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明确的指引。并能时时衡量二者间真正的差异,以及时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
此外,使自己成为“配得上”之人后,环境也更倾向于支持个体的行为。人是群体动物, 时常会考虑群体利益,在个体与某物相适宜时,社会环境易于理解。判断其好坏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此同时,当个体相宜所追求之物,即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普世价值观时,个体产生自我实现的心态并增强了继续追求的动力。
进一步来说,考虑如何让自己配得上追求也是对自我意愿的检验。非借助外加之物或是他者帮助。其他的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愿意改变自身从适应追求,是真正喜爱的表现。若连自己“配得上”的努力都不愿付出,也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心中真正所想避免“三分钟热度” 以及“得不到的最好,得到了就弃之如履”。考虑让自己配得上同时也在考量个体是否能真正鉴赏其美。
但若考量之后,个体与追求间差异太大,“配得上”的机率渺茫时,是否应知难而退?非也,“配得上”的考量只是帮助个体认清努力的方向与差距,并非是“一锤定音”,我们在考量后不必气馁,要勇敢地、孜孜以求、竭尽全力。
若想实现某种追求,还是应“让自己配得上”,在过程中明确方向、获得支持、辨清意愿,并执着追求纵使艰难困苦,不后悔。
实现追求需要先决条件
生活中,人们常常一味努力来实现心中的追求,却无暇如智者所言真正滞下脚步去顾及自己是否配得上它。努力固然可贵,由我观之,思考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心中追求是要更为可靠的,能使自己实现追求的方法。
“让自己配得上它”意即达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本,资本囊括物质与自身需具备的品质。当今的人们并不将思考如何让自己配得上追求放于首位,只追求持久的努力和奋斗,其原因便在于他们未关注追求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即实现追求需要具备的资本,此为先诀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追求才拥有被实现的可能。
人们总是秉持“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如此的努力与孜孜不倦,将“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追求”这样的观念奉若圭臬,结局却免不了如《蒹葭》中那样寻寻觅觅却一无所得。在我看来,拥有心中的追求并不是完全消解内心迷茫的方式,而为了追求只有“若有南墙,撞穿便是”的勇气和奋斗反而会加深这种迷茫,就像词人追求伊人,反而陷入更深的茫然。
王国维曾提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其二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即人们竭尽全力,孜孜以求的态度;而其三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即在实现追求的道路上,一回头却发现自己已实现并超越了追求,智者所说的“实现追求最可靠的办法”实则就是那第三种境界。面对自己想要实现的追求一味选择努力未免莽撞,只有透过这追求的表征,真正看清实现它所需具备的内在决定性条件才是真正可靠的方法,如王国维提到的那样,具备了实现追求的品格与精神后,人们不仅能实现追求,还能够超越它。
《未经审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提到苏格拉底面对人们传播邪污思想的指控时,在法庭上从容不近坚定自己无错的立场。“他胸有成竹,一步步将审判推上高潮,这高潮就是死刑判诀。”他之所以气宇轩然,正因为他配得上自己对于哲学上正义的追求,因此灵魂与追求浑然一体;许多人孜孜不倦地学习,为触摸哲学的衣角,而面对法庭的威吓却往往为自己辩护或认为错误、背叛信念,这类人配不上自己的追求,自然也无以真正领悟哲学的灵魂。
当然,仅凭“配得上追求”的资本并不足够,后天的努力同样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个人有开明的处事哲学、宏大的未来眼光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勇气。
明晰了“让自己配得上追求”的可靠办法,便也抓住了那心中的追求的本质。紧紧扣住这个先诀条件并付诸努力,相信我们终能实现灵魂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