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市各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现代文二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

2019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

2020届上海市普陀、杨浦区一模作文题及范文导写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奉贤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语文一模  作文范文

2017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奉贤区、虹口区、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高三十四校语文第一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宝山、长宁四区高三二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 优秀范文


2018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8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2018年长宁、嘉定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7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闵行、松江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崇明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0年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 作文范文 7篇

2018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普陀区(9 篇)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良性比较与恶性比较(二类上)

当我们刷着朋友圈,我们也有时会对比朋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别人有了我们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又会有一番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

哪怕是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比较”二字从未离我们天涯之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浮涌上脑海中的心态。

然而“比较”中也有不同之分。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比我们所有的更高更丰富时,我们也许会比较攀比。在这些身外之物上,人比人总能“吓死”人,因为人的欲望野心是源源不断的,且人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我将这些攀比、欲望及物质上的比较称作恶性比较。

相对的,一些学习、精神层面的、促进自身进步的比较,即良性比较。如比较相互之间所取得的成绩,这能促进比较者在比较下更勤奋地学习,对其自身学习有一种激励所在,那么这样的比较即是良性的。

良性与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激发的事物不同。良性比较能激发比较者的自我改正, 在个人行为、品格、能力上去进行积极的改变。而恶性比较一方面会激发人“消极的”的好 胜心,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憎恶嫉妒等心态,这无疑是人性中的劣根——恶念的源头。另一方 面则有可能引发焦虑与无力感,这恰是自我烦恼的根系所在。

因而恶性比较的确可能是激发人性中的劣根,成为生活中烦恼的元凶。但我认为,良性比较所激发的对自我改善的动力同样是比较所带来的,这也是能为我们带来裨益的。不少人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此点。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年轻时以芥川龙之介为偶像进行写作。在写文时,他常将自己的文章与芥川的作品进行比较,因而其早期作品也有类似于《罗生门》那样的森然之意。与人的比较中,能从中找到自我定位与看待事物的坐标系,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但同时,真正的良性比较还可以不止于此,正如太宰治后期作品《奔跑吧,梅勒斯》中所传达的消极中怀有坚定的希望与美好的情感,这又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少有的“绝处逢生”。

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如果梵高只是在与高更绘画技巧的比较中选择了色彩丰富这一特点,也许人们就会少一位以点彩来描绘出黑暗扭曲却又星光熠熠的星空的天才画家;如果法拉第只是在与戴维的比较中学习了其所有的理论却不创新、有自己的思考,也许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间将大大延后。

这些伟大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不仅是进行了良性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善自我的改变。这样一种改变正是他们不凡之处,也是良性比较能带来的改善自我所必须的一步。

相比于在精神上羡慕他人有过人能力,而行为上却依旧安于躺在“佛系青年”这样的标签之下的人,这些改变已经为这些伟大之人不凡的命运奏响了前奏。当一些人在良性比较后对艺术心生向往时,就将这种想法当做随口一说,内心劝服自己以后再说时,也有一些人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真正地到孤岛上作画。前者又会在比较后,羡慕后者的毅力与行动力, 却不知在满地六便士中抬头望月的不易。这样的改变才是良性比较真正应达到的境界。而只是不断地比较却不行动也只是无所成,只有在不断的良性比较与行动的改变中,人才能一步步成为最终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自我。

因此,我想,在比较时应用良性比较,而在行动时,也不要因未知而不敢迈出步伐。无限美好、诗与远方都在行动与良性比较这二者往复产生之后。

 

正视比较的积极意义(一类下)

最近,“佛系青年”一词大热。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对于工作生活无欲无求的态度。有人比我有钱比我自在?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乐得自在。有人工作加班熬夜拼业绩? 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就安稳做好自己的工作。

可以说,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他人进行着比较。从旧时弄堂口洗衣服的阿娘们的七嘴八舌,到今日社会媒体上人们随意可见的他人的光鲜生活,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失落感,羡慕别人可以住别墅、开跑车、全世界旅行,而自己拼了命加班工作却还买不起大城市的一个厕所大小的面积。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与随之而来的无限烦恼,对出身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努力心态的丧失……“佛系青年”便应运而生, 他们认为这些差距既然无法填补,那我就“眼不见为净”,我不跟你们比了,那烦恼也就消失了。

但果真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真的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源头吗?避免比较的人们真的过上了预想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佛系青年”们依然要为了每月的房租拼命工作,所谓的“不比较”也只能带来些许心里上的安慰,由此显见,比较并无错, 错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比较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自我, “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但现在的人们反而将因差距产生的失落与自己因为差距太大失去努力向上的动力,或因为懒惰,自欺欺人而不愿努力改正,追上他人,从而导致的差距越拉越大,失落越来越深,全部归结为与他人的比较身上,完全混淆了矛盾的根源与出发点,用“比较”来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比较”这一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工具反而成了人们欺骗自己与他人“掩耳盗铃”的遮羞布,十分讽刺。因此,“佛系”背后掩藏的,其实正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掩饰,不比较,也不过是为了维持毫无实际效用的所谓的“面子”。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正视并承认比较所带来的差距,并借此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其次,我们要能认识到比较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差距激励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然后,便是要求我们能客观坦然地应对差距困难,不要因为外界舆论的干扰而改变自己填补差距的决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比较都有意义。我们应坚持与正面积极对象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而同时避免一些对于我们自身修养毫无意义的比较,比如因为长相原因而自卑甚至整容。

比较是鞭策人们正视不足,积极进取的大旗,烦恼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自己的无力, 不思进取的失望,坚持积极的比较,避免无意义的比较,借助差距产生的动力,向更好的自我砥砺前行。

 

不比不较从心而行(一类中)

生活中,人们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需要要区分的是,这种比较不是人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客观竞争,例如如中美科学家们按照某些既定的、共同认可的标准来衡量各自的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中”的比较更多的是人们依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自身 与他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进行对比,例如财富、声望、社会地位等等。

有人认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性、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力避免。不错,当我们与旁人比较后发现自己的某些条件比不上其时难免会觉得挫败:原来我是这样一个无用之人!但在

某些情况下,适度的压力也会转化为动力,鼓励人们们更加努力地向目标前进这也正是学校、企业们都鼓励良性竟争的原因: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在压力力的驱使下加倍奋斗。

如此看来,尚未意识到比较的积极意义而一味主张避免比较恐怕并非明智之举。比较的背后不仅仅是所谓“虚荣心”作祟,有时它也出于人们对于安全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众人中处于哪个等级,是否是普世意义上的“成功人士”ーー就算不能说是立于社会金字塔尖的精英人物,没有沦落到蜷缩在塔底我也知足了呀!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比较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深觉自己还在“大部队” 中,没有落后于同伴;而那些相对“优秀”的人们更是从中获得了被肯定的快乐,深感在努力力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比较完全有益于人们的发展,我们都应该多与他人比较呢?固然, 比较的背后有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合力作用,有时也给予人们安全感、成就感.但我们并不能略的事实是,当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无不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的,而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又深受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经历的影响,充满主观性;而主观的价值判断标准往往又不免有局限之处在普世价值观中,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要有才华、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要富有……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未免狭隘: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达尔文,他在基督教社会中提出进化论以至于被整个社会排斥,声名扫地,真是失败!若以此为标准来评判陶渊明,他“不思进取”、家徒四壁,连孩子也常常忍饥受冻,真是失败!但谁能否认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伟大贡献,谁又能否认陶渊明淡泊宁静的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由是可见,当我们囿于俗世枷锁的束缚,用一种看似通用且正确的标准来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实际仍在笼中自娱自乐。何苦?不若挣脱旁人眼光的束缚,为我真正想为之事。即便在俗世眼光看来是离经叛道无所作为,于我又有何碍?在我的价值观中,随心而行的我方是真我本色哩!放下“比较”的欲望,从今往后的每一个日子都将多出一份潇洒与快意。

 

 

 

比较亦是追求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比如学校中同学们总是喜欢比较分数,有意无意地在各项目上比较高低。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努力避免。诚然,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落后于人时,可能会灰心烦恼,影响心情。然而我们却不可否认及忽视比较带来的正面影响。

有些人也许会将好胜心看做不好的品性,然而正是在相互对比中很多人才能认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在该方面下功夫,使个人得到提升。在谈及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人们往往喜欢将个人定位放在重要位置,试问若不进行比较,人们何以得知自己相比于他人的优劣势?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我呢?在当今资源竞争激烈的时代,若不能清晰定位,发挥所长,如何能有美好的未来呢?也许有些人会发问:“那社会竞争性是从何来呢?不正是一点点由相互攀比激发的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纵观历史,仔细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自然资源状况等,不难发现,社会竞争性是个时代发展必然结果,而这现状我们更是无法逆转改变。身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去适应而不是自作清高翩然世外。

在比较中,许多人能因此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正是不甘于人后的心理,使许多人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佼佼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其中就包含有相互间的比较。但其中的比较并非是让人用自身长处比别人短处从而获得自满、骄傲感,也并非只看见别人的优点,打击自我妄自菲薄。这样的比较应摒弃。在比较中,我们更能看清善恶是非,清晰了解自我,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及自我塑造。若不进行比较总是安于现状并自满,清朝闭关锁国的后果便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若没有比较,女性总是安于弱者的社会地位,便不会出现这么多诸如居里夫人、何泽慧等优秀女科学家,为人类了解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有意无意地比较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展现出的绝不是劣根性,而是一种向上的追求。

我们在肯定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承认这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有人在比较中脱颖而出,也有人在比较中沉沦。在学生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学生因不能调整情绪及比较带来的压力而逐渐沉沦甚至得抑郁症。如果不是一种“崇尚”攀比的风气,这些孩子的不幸或可避免。

我们可以与人去比较从而提升自我,但“攀比”的心理不应被提倡,学校也不能一直强调分数排名而忽略部分孩子的心理疏导。

如果时时刻刻都置身于一个竞争、比较等激烈的环境中,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的发展及身心健康。我们仍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独处时间。比较并非一定是与他人的,也可以和自己, 看看今日的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有哪些进步退步?比较能让人看清定位及目标方向,而独处时能给予人心无旁警,静心修炼的时光,当一个人真正提升到一定境界时,也就能看淡比较带来的压力。若将比较看做入世的标志,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会对“比较”有不同的看法, 直至老年或历经浮沉比较,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

 

警惕逃避比较的大儒心态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至国家选举,小至职场升迁、学生考试,有意无意地,我们便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比较多为了筛选,筛选则必有输家,输家往往会陷入烦恼,这是比较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公开筛选,我们也常为自己的某方而不如他人而暗自不快或较劲。

这时,不少人会指责,正是与他人的比较带来了这一切烦恼,比较作为人性的劣根,应努力避免。君不见,各路心灵鸡汤轮番登场,借“禅师”之口告诫如日方升的青年人们,“莫与他人较高下”?

然而,这样的生活态度真能为我们带来益处吗?并不尽然,那些反对比较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固有本性。与其将比较片面称作“人性的劣根”。不如更客观地窥究“比较”的全貌。

正如贝多芬说的,快乐从痛苦而来。不承担比较所带来的烦恼,便也难以享受比较给予我们的动力与进步的契机,更不用说成功的喜悦,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往往借助与他人比较来给自己准确定位,进而清晰未来的目标;同时,长期的比较亦能清晰自身的能力范围, 帮助建立更适合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比较,难有合理的规划,维而难以不走弯路。当我们逃避比较时,牺牲的是成功的喜悦,这种逃避,还如此诱人吗?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明清两代,我国闭关愈加彻底,不愿与他人比较,不屑与他人比较。这同样造成了未来目标的模糊与自身能力的滞后,更酿成了全民族的悲剧。我们又怎敢相信,比较是应该避免的呢?

可见,人类比较的本性有其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一面。不可否认,过度比较确实带来了许多忧烦乃至反常心态,但这更多应归咎于借比较进行自我定位时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如果被无限放大,不免造成烦恼。而片面地批判比较本身,则无异于痴人说梦,近乎一种逃避现实的大儒心态。

而此种逃避比较的心态则是比比较本身更加值得警惕的。就我们个人而言,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与他人的比较总会带来不及他人的失落。这种失落亦属正常。但面对这种烦恼, 选择逃避,看似“洒脱”,实则是缺乏勇气的表现。而就社会而言,我们看到大量贬低比较, 挞伐比较的言论,有的是将自己的缺乏勇气传播于他人;更有甚者,则是不少生活富足、事业有成的知名写手或富人子弟以箴言的形式向尚未比得上他们的人灌输盲目豁达的犬儒主 义生活观,其中的居心又有谁道得尽呢?

故而,全面地认识每一种人性,是我们抵御种种对比较的逃避的正道。莫畏谗言,用平常心与他人比较,所谓“人性劣根”,终究是片面之辞罢了。

 

 

“比”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的世界里,我们和他人常常摆在一起体味着比较的“苦涩与甘甜”。常有人将比较看作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但若比较一无是处,我们又怎会常常将其挂在嘴边呢?适量的比较可取,而过度的比较应当避免。

过多比较的坏处比比皆是。比较的过度化使人走向两个极端——过度追求“完美”和过度消极。有些人选择躺在手术台上进行“换头”,只为在和他人外貌上的比较中获得更多的赞美。而另有一些人则遵循着《猜火车》中的一句台词“众多的选择中我选择不选择”而活着。他们在与别人过度的比较中逐渐滑向了消极或者说是“丧”的深渊。过度的比较使他们的信心如衰草般一天一天地矮下去。

而作适当的比较则更有利于我们认清情形,认清现实,认清自我。Snapchat 的创始人斯皮尔伯格曾在创业初期收到了脸书执行总裁扎克伯格抛来的橄榄枝——以巨额收购Snapchat,而斯皮尔伯格在比较收购后与当下的情形之后,拒绝了扎克伯格的提议。而这样的适度比较使斯皮尔伯格认清了现实情形并直接促成了当下 Snapchat 在北美以及全世界兴起的局面。适当的比较更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更好的掌控,《月亮与六便士》中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主人公在比较银行交易所光鲜的工作以及穷困潦倒的画家之后,毅然选择了后者,即便是处于物质严重匮乏的孤岛上,他仍感到快乐。在梦想与现实,与光鲜的比较中, 在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足的比较中,他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从而完成了对生命的教赎。

这是一个“比”的世界,到处贴满了“比”的标签。我们在别人看来,并不是作为“我” 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身上贴满“比较”的异化人。化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描述当下人的情状, 那就是这世上除了比我优的人,只有比我差的人。“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许多家长的至理名言。但这已经变态化的“比较”真的能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英才吗?这已经变态化的比较能产生如加缪那段自豪的说出“让我骄傲的还是那阳光,那沙滩,我那弥漫着盐味儿的身体和青春洋溢的心”吗?人与人的比较,物与物的比较,一切都在比较的这一世界,还会好吗?

三毛曾想来世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而这棵树才应是我们活着的样子,没有过度的比较。

 

和他人比较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无法避免,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的确有其道理,比如现在流行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往往会进行对比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最后得出别人家优秀,很可能父母的无意之举会给孩子带来烦恼压力,孩子也不愿听到这番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努力避免因此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然而,我认为和他人进行比较还有更多优点。

一方面和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其实是自己“照镜子”的一个过程,和他人比较其实是在反省自身,通过和他人比较能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进而改进成功。所以,比较能让自己明确下一步的前进方向,甚至如果是良性竞争,还能激发出双方的斗争和动力,培养上进心,有利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

另一方面,从大范围看,和他人进行比较更能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比较,不存在矛盾冲突,没有他人的意识,只考虑自身的话,那极易走上歪路。各自都向各自认为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意味着闭塞与阻隔,四分五裂的力量甚至可能导致落后退步。而比较在大环境中就会产生优胜劣汰,选择更优的那一方就代表进步,从整体看,群体与群体的比较,效果更显著。

因此,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是很重要的,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和他人进行比较。

而有意无意地比较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他就以自己的量子学知识与德国知识更完备的科学家比较,来提升自己,最终获诺贝尔奖。我们应从不足之处发展,而不是知道差距后就自我否定,我们应从比较中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比别人更出色而使用手段,我们应从比较中收获见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比较后草草了事总之,我们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比较时,应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要被各种比较遮蔽了双眼。

比较可以说是人性中的优点,动力的根源,我们应学会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来成就更好的自我,帮助社会发展。

 

 

立于比较之网上拥抱人间

成绩单、工资条、居房面积与社会地位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发现可以与他人比较的事物,并有意无意地做出比较。不难发觉,“比较”这一习惯几乎是生活中所有苦恼的来源,由社会关系织成的比较的网层层密密地裹住每个人,我们在其中挣扎着向网的最高层攀去,手心勒出血丝,口鼻难以呼吸。

所以有人倡议:我们应当努力避免与他人的比较。

我猜想大多数人都听过这般言论,甚至深受触动,立志“只与自己比较”。但想来我们也总很快发现这种志愿是徒劳——听过无数类似的鸡汤,却仍难逃比较的苦网。这是因为人总是群居,而群居生活不可避免的过程就是模仿。我们总是在朝着某个理想范本的生活模仿, 在模仿中学习也在其中进步,而结果自然有拙劣与优秀之分。群居时我们与周遭紧密关联, 因而结果的优劣一目了然,纵使我们自己不比,那对比也分明地呈现着。所以避免与他人的比较,不仅要清心寡欲,还当避免与他人的接触,逃离人间。

但且不谈客观条件还能不能容下与人间相排异者,比较的网上也并不仅有烦恼。

史铁生说:“我常以为是丑女举出了美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们缠身于比较的网上,不是因为我们在其上晓得了生活的苦痛,而是因为我们在网的顶端见到了美、见到了所有美好与理想的化身。

如果不是比较让我们看清进步的方向在哪里,那么我们生于人间所作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众生平均而模糊,一致且协同,无需比较也无从比较,那么谁来定义善与希望?

所以我认为,比较之不可避不仅在于客观限制,更在于我们那向往人间的心在比较的网上窥得了生机。

但诚然,不去逃避与他人的比较不代表放任密密匝匝的比较的丝线格自己裹胁。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比较中归中“凡人”与“天才”,在试验自己理论的过程汇总跨向罪与罚的深渊——着正是过度为比较的网线所限制的,尽于极限的后果。

比较无穷无尽,无处可选。既不必刻意躲藏,也不必缠身其中,走向极端。

人间不可无比较,但也并不只有比较。立身于比较之网上,拥抱这个苦恼与希望并存的人间。

 

比之,较之

社会是个大熔炉,人生在世,我们不免会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但殊不知,适当的比较却也是人生动力的来源。

确实,在当今社交媒体流行的时代中,有很多人乐衰于与他人比较金钱、名牌、地位,因为便有了屡见不鲜的晒包、晒恩爱  社交媒体的“渲染”中,人们的劣根性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中被滋养起来。人们的虚荣心渐渐膨胀,做事不再是为了追求个人价值,而是为了“超越”,失去了在群体中的个人定位,因而忙忙碌碌,“千篇一律”。这时,成功不在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而是“高人一等”的证明;恩爱也不再是用来“读”的,而是“我比你幸福”的假模假式的炫耀令人深感惋惜。

说了这些,便让人觉得“比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但究其根本,人自身的劣根性才是导致其劣根性的表现的根本。当今世上盛行的这些恶性竞争攀比是由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恶果“滋养”起来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心中之“正”来压制这些“恶”。

从个人层面上而言,符合个人价值倾向的比较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的。宫崎骏先生在早年创作时,人们总拿手家治虫的漫面与之作比较,认为宫崎骏的漫画中有他的影子,因而, 宫崎骏没日没夜地进行创作,一次次烧毁手稿,最终在漫画界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漫画风格。可见,当与业界优秀的人进行技艺上比较之时,激发的是个人的干劲,这使人不断在实现个人理想的道路上前进。

从国家层面上面言,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者们沉溺于自己的实力强盛, 高枕无忧,最终面临的是列强的入侵和清的衰败。现如今的中国,牢记这段历史教训,时时刻刻将眼光放于自己科技强盛的美国。这种国家实力间的较量,激发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无限潜能,实现了一次一次的突破。

比之,比的不是源于表象的金钱名誉等诸如此类的身外之物;较之,不是缺乏个人思考的盲目较劲,而是实力的较量。不比,则过分消极,沉溺于眼前;不较,又怎知个人无限的潜能和自身价值呢?

时代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警惕短时的攀比之风,追求长远的人生价值,以积极进取之心面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